?

類型教育定位下的職業教育大學文化場域探究

2024-02-16 18:32季馨懌
教師博覽 2024年1期
關鍵詞:場域工匠大學

季馨懌

(江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1)

國家高度重視職普融通,重視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給,《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然而現階段職業教育仍存在“低人一等”“重知識輕技能”“重技能輕文化”的現象。在此背景下,職業教育大學文化的未來發展路向是本文的切入點。

職業教育發展應強化文化屬性,彰顯其類別屬性而非層次屬性,以實現職普融通。從已有文獻看,有學者就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職業教育進行探索,認為當前職業教育的大學文化存在認知偏差、教育實效性不足、保障機制欠缺等困境,應通過完善教育機制、優化教育載體,實現傳統文化與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學者認為,可通過職業教育的獨特教育模式增強傳統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浸潤力,強調工匠精神培育目標的達成。有學者指出職業教育的工匠精神培養體驗感不足,文化建設載體不鮮明?;诖?,筆者將職業教育相關院??醋鳌按髮W”,將職業教育大學文化與一般高校的大學文化等量齊觀。

職業教育大學文化內核是多元化的,突出職業教育文化再生產本質屬性將吸引更多樂于實踐操作的學生投入其中。審視、構建職業教育大學文化不能簡單照搬傳統意義上的大學文化,應防止出現“學術漂移”現象。不能以傳統研究型大學中的“學術”的傾向來看職業教育大學文化的核心價值,片面追求與普通高等教育類似的“科學精神、文化精神、創新精神”。職業教育大學文化的本質應強調“學術+職業(實踐)”。職業教育相關院校宜從職業教育大學文化區別于普通教育大學文化的本體論、認識論及方法論出發,在價值層面、要素層面、機制層面上對職業教育大學文化育人的場域進行構建,注重提升人才培養的人文性。

一、職業教育大學文化場域的本體論

基于高職院校、職教本科院校今后的大學理想形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文化追求有所不同,應以“實踐+技術+職業”導向看待職業教育大學文化的形成。

(一)大學文化的共性

大學文化是個辯證統一的體系。其一,在內涵與功能方面,強調大學因有自身底蘊而稱為大學,其肩負著傳承與創新人類文化的使命,大學的發展需要建設文化工程?!袄硐胫髁x絕不是一種說教,它是一種融化在大學使命、追求、責任、目標中的文化精神和靈魂?!逼涠?,在形成過程方面,有學者認為大學的精神文化構建是一個系統的全方位工程,其核心是人文精神的形成和積淀。大學文化具有高度的內部認可度及建構意義。大學文化對內部成員展現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從學生、教師、學校內部組織等行為模式中自發表現出來,具有獨特的風格魅力。學風、校風等依附在學校內部個體與載體上。其三,在使命與作用方面,大學是一個包含文化的場域。師生在其中能產生對真理、思想與能力的不懈追求,實現生命的升華。其四,在要素方面,大學文化指向一種學術與世界本真、人類道德、審美旨趣的追求,其地位代表著文明的發展方向,其要素包括辦學定位、治校理念、學術積淀、校史脈絡、價值追求、人文環境、校訓校風、制度機制等。其五,在責任與義務方面,大學的社會功能,一方面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是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我們的大學文化必須始終同我國的發展目標和未來方向一致,符合社會主義文化主旋律。大學文化應保持一種獨立、持續健康發展的狀態。其六,在角色與外延方面,大學的存在價值即是對知識的不斷發現、傳承、創新與應用。大學的存在價值,不僅在于其學術水平、歷史文化等,更在于其自身持續堅守理想的自覺。這種理想包括人才培養、知識創新等。大學的理想主義對人才培養所產生的影響則可以概括為:培養大學生堅定的科學信仰、高雅的文化涵養、高尚的道德操守、強烈的責任擔當??茖W信仰使大學生崇真,文化涵養使大學生向善,道德操守使大學生求美,責任擔當使大學生務實。

(二)職業教育大學文化個性

從“學術、職業、實踐、工匠”等方面看大學文化,防止“學術漂移”。職業教育大學文化與普通教育大學文化的根本區別在于其“學術性”與“職業性”的完美融合,普通教育大學文化較為注重理論,而職業教育偏向實踐。這與知識時代變遷有關,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來臨,科學知識更多地向技術知識轉化,因此面向“實踐生產”的職業教育需要不斷提升其知識傳播與創新的含金量與時效性。職業教育大學文化需對“學術、職業、實踐、工匠”進行整體思考。

職業教育大學文化指向培養“行業、企業、生產實踐一線”的高技術技能人才,既要求培養該類人才的“縱向知識”——一般意義的科學、人文社科知識,又要培養“水平知識”——指向生產、指向職業、指向一線的實踐經驗等。從這個意義出發,學校應在普通教育大學文化“學術追求、真善美追求”的基礎上,更注重“職業、實踐、工匠”的經驗式、反思性文化。好的職業教育大學文化應具有理想形態,能激發師生對職業知識、技術知識的創新探索,其內核是“理想+現實”。職業教育大學文化本身更貼近“一線生產”,然而又超越了“僅僅是生產”。職業教育大學文化是一種追求“腦力+體力”的“學習與生產”交融的文化。

職業教育大學文化注重“職業、實踐、工匠”的情境導向,注重在一線生產中追求“崇真、向善、求美、務實”。因為有真的思考、真的勞動,就有真的價值,因其有指向一線生產實踐知識的“理想追求”,所以職業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養就不會低人一等。職業教育大學文化能更好地平衡外在的社會與經濟價值需求與人才培養內在的“人之為人”的價值需求。

職業教育大學文化場域的作用在于培養“懂技術、懂傳統文化、向往學術又能聯系實際學會創新生活工作”的“行動式”的現代知識分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在理想的職業教育大學文化中不僅追求“工具價值”,還追求“理性價值”。職業教育大學文化不能僅傾向于“利益”,而應注重人格養成,比如講誠信、有道德等。換言之,職業教育大學文化指向一種外在適應社會及經濟發展需求與內在人格養成、精神成長相統一的不斷“向善”的發展,學生在這種文化下實現創新式、行動式的人格與能力成長。

概言之,職業教育大學文化應具有強烈的人文意識,其理念是職業與學術相結合。職業教育大學文化本質上是有計劃的文化學習過程,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建構。人文主義精神才是職業教育大學文化的本真價值核心。職業教育大學文化價值應體現“不言之教”“行動之教”的育人功能,其教育目標是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與精神價值,滋養學習者的精神。學校通過構建“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職業教育大學文化場域,實現職業教育大學文化浸潤下人的“德與才”的全面發展。

(三)職業教育大學文化場域

在職業教育大學文化中,實際上面對的是多場域的資本,如經濟、社會、文化等資本的聚集與交換,這就需要以更加多元、包容、開放的視角,去思考職業教育大學文化中“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特征下的大學文化。職業教育大學文化場域的構建實際是多方共贏、謀求最大共識的“學術與經濟”共同指向的大學文化場域構建。有研究指出,學校要注重加強技能型人才學習場域“人文性與技術性”的統一。

(四)職業教育大學文化要素

職業教育大學文化要素包括“學術文化、企業文化、工匠文化”等,這些要素以校園空間物態形式、校企合作形態出現。職業教育大學文化體現在辦學核心價值以及保證校園政策運行的組織與機制等方面。

二、職業教育大學文化場域的認識論

(一)教師對職業教育大學文化場域認識不清,存在“學術漂移”現象

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強化內在文化屬性,其本質包含工匠精神、職業文化、企業文化等。傳統的職業教育大學文化構建存在“學術漂移”現象,片面追求與普通高等教育類似的“科學精神、文化精神、創新精神”。職業教育大學文化應強調工匠精神。國外的工匠精神培養有借鑒意義,如日本“長壽企業的秘訣”有“長期視野、持續成長、強化企業優勢、長期關注利益相關者、安全管理、代際傳承”?;诖?,我國應挖掘有利于傳統文化發展的工匠精神,注重傳統文化中有關實踐、職業、工匠精神的挖掘與融入。以往的職業教育偏向實用性,相對忽略了文化素養、工匠精神、企業文化等要素的融入。

(二)載體不鮮明、沒有特色、說教味濃

有學者指出,對于當前高職院校的工匠精神教育內容,近半數學生認為理論性偏強,近1/4學生認為課程內容沒有結合實際。因此,職業教育工匠精神培養需要緊密聯系實踐課程,而不是一種追求“工匠理性”的說教。

(三)學校對職業教育大學文化中的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挖掘不夠

職業教育大學文化需要鮮明的地域性文化場域,但實際上,在挖掘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方面還存在不足,如陶瓷文化實踐基地、鄉村建筑文化實踐基地、傳統木匠實踐基地等文化場域的建構不充分。

三、職業教育大學文化場域的方法論

(一)促進形成職業教育大學文化再生產場域

職業教育的大學文化針對其“文化再生產”進一步凝煉,使之符合新時代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定位和目標要求。職業教育大學文化理念頂層設計應注重傳統人文知識的傳播與人文主義精神的提升。

注重以當前職業學校戰略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為統攬,以職業教育特色文化體系建設為重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應以中高水平專業職業教育與人本文化研究為理論支撐,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校園活動的行為體驗,突出傳統文化在職業學校辦學治校育人中的地位。

注重以學生成長為中心,注重大學文化浸潤,強化傳統文化、工匠精神的融入,將其延展到大學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即應注重整體設計——創新“大學文化、課堂教育、產教融合創新平臺”三個維度。一是在大學文化機制上,應形成一種全局性的職業教育理念認同,強化職教大學生鮮明的職業特色、行業屬性及文化風格。二是在課堂育人機制上,應通過基于傳統文化的知識的挖掘、“情境化”的過程習得,凸顯職業教育大學文化在學生內心深處的激勵作用。三是在產教融合創新平臺上,在“校企合作”的共生場域中融入“職業、實踐、工匠精神”的文化理念,注重“產教融合”中的行動體驗,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術創新”能力與勞動實踐觀,培育學生勇于向上、精益求精、德技雙修的品行。

(二)加強學生自主習得,促進學生認識職業教育大學文化的價值與意義

學校根據職業教育學生專業特點,探索技術知識的“情境化”重構,將建構主義教學方式引入教學,不斷豐富職業教育大學文化內容,從而讓學生“學而有興”“學而有意”。應創新課程模式,就傳統的說教方式進行系統性改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職教團隊教學、模擬生產一線的“匠技”提升等,通過實際行動與團隊協作不斷使職業教育大學文化在學生心中生長,形成新的學習經驗。

(三)職業教育大學文化中應融入工匠精神、企業文化、地域文化

工匠精神、企業文化與地域文化融合體現了職業教育中技術文化的特征。應構建上述三者相融合的職業教育大學文化制度,幫助學生產生對職業的持久熱愛,加強對產業與經濟的掌握,豐富自身的勞動價值、職業價值、人生價值。應針對工匠精神方面的技術文化課程建設,跨學科組建師資團隊,編寫基于地域文化的技術文化課程內容,將地域文化中的豐富思想內涵與人生哲理融入其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與道德情操。

(四)構建職業教育大學文化育人的“一二三四”課堂實踐載體

“一二三四”課堂具體為:第一課堂為創新課堂教學,即在教室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有機融入職業教育大學文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文化情懷。第二課堂是在課外實踐活動中融入職業教育大學文化,弘揚傳統美德,包括融入情境式教學和體驗式教學。第三課堂為實踐教學,職業教育應提供相對自由的實踐平臺,讓學生通過探究、互動、創新,實現在做中學;主要安排校內外體驗式、情景式、講解式、交互式等實踐活動,活動形式多樣,起到傳播真理、塑造靈魂的作用。第四課堂是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和智慧校園,進一步創新自主學習的內容與方式,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運用最新技術,結合地域特征,更為高效地進行知識教學。

猜你喜歡
場域工匠大學
基于“自主入園”的沉浸式場域教研
民主論辯場域中的法律修辭應用與反思
“留白”是個大學問
90后大工匠
工匠風采
《大學》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大學求學的遺憾
工匠神形
中國武術發展需要多維輿論場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