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關村指數2023”發布,創新引領指數快速增長

2024-02-18 14:25勒川
中關村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關村企業

勒川

2022年中關村新設科技型企業3.2萬家,平均每天新設科技型企業90家;截至2023年底,中關村擁有獨角獸企業114家,較上年增加12家,數量始終保持全國第一。

2023年12月26日,北京方迪經濟發展研究院、中關村創新發展研究院在北京發布“中關村指數2023”。指數結果顯示,中關村總體呈現創新強、結構優、運行穩、活力足的高質量發展特征,2022年中關村綜合指數突破300大關,達309.5,較上年提升21.7。在五個一級指數中,創新引領指數增長最快,較上年提升58.5;開放協同指數、雙創生態指數和宜居宜業指數穩步提升,產業發展指數與上年基本持平。

中關村指數客觀、全面評價中關村示范區的創新發展,被譽為中國高新區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晴雨表”和“風向標”?!爸嘘P村指數”包含創新引領、雙創生態、產業發展、開放協同、宜居宜業5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35個三級指標,采用政府部門統計數據和業務數據以及社會機構專業數據,以2013年為基期,進行測算合成,直觀有效刻畫中關村創新發展的新動態、新特點、新趨勢。

原始創新策源能力持續增強

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中關村示范區不斷夯實科技創新根基,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培育,強化基礎研究布局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涌現出一批原創性引領性創新成果,為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貢獻“中關村力量”。

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壯大。北京七年蟬聯全球“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榜首,擁有92所高校、1000多家科研院所,17所高校與科研機構入選“2023全球自然指數大學和科研機構TOP500”。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全力推動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新型研發機構等高能級科研平臺建設。3家國家實驗室高質量在軌運行,啟元實驗室順利掛牌;國家重點實驗室77家,占全國總量28.1%;已建、在建和擬建的大科學裝置20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10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78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7家,均位居全國前列。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凸顯。中關村企業克服疫情對生產經營的沖擊,2022年研究開發費用仍然保持較快增長,達到4952.4億元;研發投入強度5.7%,近四成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在20%以上。領軍企業深度參與產學研融合創新,牽頭組建3C智能制造創新聯合體、全棧國產化人工智能創新聯合體等,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成立創新聯合基金,積極參與基礎研究和前沿創新。中關村民營企業是創新中堅力量,企業研發投入強度9.0%,貢獻了中關村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的42.9%、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的45.3%,中關村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前十強全部來自民營企業。

重大原創突破性成果持續涌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推出文心一言、悟道、百川大模型等百余個AI大模型,涌現出國際首個全模擬光電智能計算芯片、全球首款真空噪聲量子隨機數芯片、新一代量子計算云平臺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面向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研發出新一代處理器龍芯3A6000、首臺國產12英寸晶邊刻蝕機、數字感知結晶器等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的新技術新產品。中關村企業持續為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核能裝備等國家重大工程提供硬核支撐。

多種融通創新模式加快建立。2022年中關村企業委托高校院所和企業等外部單位開展研發的經費支出達到704.9億元。探索科研組織模式創新,推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圍繞國產車規級芯片、集成電路先進工藝產線等關鍵核心技術和行業共性難題,開展體系化、組織化攻關。開源創新向縱深邁進,打造出長安鏈、百度飛槳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源社區。

高精尖產業發展能級穩步提升

有力支撐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關村示范區產業發展整體實現穩中有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未來產業加快布局,創新型企業梯隊持續擴容,新動能新優勢不斷積蓄,引領支撐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

產業規模和質量穩步提升。2022年中關村增加值12992.5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31.2%,貢獻了全市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總收入的85.8%,貢獻了全市科技服務業總收入的71.1%,是首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引擎。2022年中關村實現總收入8.7萬億元、凈利潤6240.5億元,均占全國高新區合計的六分之一左右;收入結構不斷優化,實現技術收入22502.6億元,技術收入占總收入比重25.7%,約是全國高新區整體水平的近2倍;人均質效位居全國高新區前列,人均收入313.5萬元/人,人均凈利潤22.4萬元/人,均是全國高新區整體水平的1.5倍,居萬億級高新區首位。

高精尖產業引領發展。2022年六大重點技術領域實現總收入73530.4億元,對中關村收入增長貢獻率達94.1%。電子信息領域實現總收入46196.3億元,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約占全國17%。人工智能綜合實力位居全球前列,人工智能大模型數量占全國半數以上,中關村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區啟動建設;集成電路設計收入約占全國六分之一,信息安全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生物醫藥領域實現總收入3134.4億元,創新醫療器械、AI三類醫療器械上市品種和數量均居全國首位,位居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2022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競爭力排行榜”第一名。

創新型企業梯隊發展壯大。中關村已培育形成由科技領軍企業、上市企業、獨角獸企業、硬科技初創企業等組成的創新型企業梯隊。2022年中關村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637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88家,年收入億元以上企業4245家,其中千億級企業11家。上市企業持續擴容,截至2022年底,中關村累計上市企業487家,當年首發上市企業41家;上市企業總市值合計9.7萬億元,市值超千億元企業22家。獨角獸企業數量位居全球前列,截至2023年底,中關村擁有獨角獸企業114家,較上年增加12家,數量始終保持全國第一;總估值達5215億美元,其中超級獨角獸企業5家,硬科技獨角獸數量占比60%以上??萍夹托落J企業不斷涌現,38家企業入選德勤“2022年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入選數量居全國首位;登記入庫的科技型中小企業15546家,較上年翻了一番。

創新創業生態持續優化

厚植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

中關村示范區形成了技術研發、項目孵化、路演對接、融資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雙創服務體系,加速匯聚高層次創新人才,全方位助力創新創業。2022年雙創生態指數穩步提升,達465.8,較上年提升12.8。

多元化雙創人才匯聚。中關村持續推進人才特區建設,不斷構建以戰略科學家、企業家、專業技術人才、青年人才為重點的多層次人才梯隊,形成高端高智、活力多元的人才格局。2022年中關村企業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從業人員181.7萬人,占從業人員比重65.1%,高出全國高新區整體水平約20個百分點;專業技術人才133.6萬人占從業人員比重47.9%。頂尖人才匯聚,2022年度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學家”318人次,占全國近三成;7人入選福布斯2023年“全球科技富豪榜TOP100”,5人入選福布斯2023年“全球最佳創投人TOP100”,入選人數均居全國首位。

硬核創業趨勢凸顯。2022年中關村新設科技型企業3.2萬家,同比增長14.9%,平均每天新設科技型企業90家;獲得股權投資案例885起,披露投資金額1371.1億元。高質量創業活躍,科學家及其團隊的前沿科技成果加快在京轉化,孵化出分子之心、天石同達、華翊量子、清昴智能等技術驅動型創業企業;在綠色雙碳、AI大模型、互聯網3.0等新領域新賽道,涌現出華騰京研、綠氮生物、深言科技、墨宇宙等一批硬科技創業企業;一批大企業高管下場創業,依托技術產業資源與資本集成優勢,加快推動創業企業成長。

雙創服務體系持續優化升級。中關村聚焦“概念驗證、共性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孵化培育”等關鍵環節不斷完善雙創服務體系。目前中關村擁有65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44家國家級眾創空間、16家國家大學科技園、51家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243家國家級資質產品檢驗檢測機構。中關村著力在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初一公里”上下功夫,支持建設首都醫科大學醫療器械及創新藥物概念驗證平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新型傳感器概念驗證平臺等12家概念驗證平臺,開展概念驗證項目60項。中關村圍繞集成電路、智能裝備等領域共性技術需求,搭建精密加工、工業芯片核心軟硬件等共性技術平臺。

國際合作與區域協同持續深化

加快邁向全球創新網絡關鍵樞紐

中關村示范區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積極探索創新合作新模式新空間,不斷提升“引進來”的吸引力、“走出去”的競爭力和區域協同的帶動力。

不斷加大引資引技引智力度。中關村不斷拓展渠道、做強載體、打造品牌,對全球高端要素資源的吸附能力提升。國際化人才持續匯聚,2022年中關村留學歸國人員以及港澳臺和外籍從業人員合計6.9萬人;27人入選“2022福布斯中國·青年海歸菁英100人”,入選數量居全國首位。高能級國際創新主體加速落地,134家財富“世界500強”企業在中關村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擁有91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73家外資研發中心,引入落地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世界機器人合作組織、國際智能制造聯盟、英國P4精準醫療加速器、法國理利知識產權事務所等知名國際組織和服務機構。國際產業合作基地建設初具成效,一批重點國際產業合作基地項目取得積極進展。

積極構筑國際拓展新優勢。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中關村以更大力度推進全球布局,不斷提升國際拓展廣度和深度。2022年中關村高新技術產品和技術服務出口合計1675.4億元,近三年翻了一番,占出口總額的52.3%。企業國際化經營穩健前行,截至2022年底中關村企業設立境外分支機構893家;中關村上市企業2022年實現海外收入1.7萬億元,小米、京東方等15家上市企業海外收入超百億元;12家企業上榜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的“2023中國100大跨國公司”。

持續加強跨區域創新協同。加快推動創新鏈產業鏈園區鏈深度融合,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三地分別設立分中心開展研發活動。京津冀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等環節開展創新合作,建立了科技成果轉化“供需對接清單”機制,三地創新主體圍繞組織器官修復、腫瘤免疫、合成生物學、創新中藥等領域聯合申報基礎研究合作專項項目,擎科生物、藍箭航天、航天氫能等中關村企業與津冀創新主體共建聯合創新中心、產業創新聯合體。中關村企業累計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9700余家,重點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氫能、生命健康、工業互聯網等領域開展跨區域產業分工協作,共同培育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成立京津冀國家高新區聯盟,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揭牌運營,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京津中關村科技城、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等京津冀產業轉移承接重點平臺招引超5000家科技型企業落地。

宜居宜業環境建設穩步推進

不斷增強創新資源吸引力和承載力

中關村持續推動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深化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推動營商環境和園區品質優化提升。

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加快打造。北京持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2023年推出營商環境改革6.0版、塑造國際一流“北京服務”品牌,從以優化政務服務為主,向企業服務、公共服務延伸拓展。中關村推進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擴圍提質,國家和市級部門累計出臺配套政策50余項,以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為戰略導向,圍繞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高品質園區建設、開放創新等方面推出一攬子政策措施。加快推動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開展科學家創業CEO培養工作;出臺“獨角獸十條”,探索高成長企業獨特的戰略級服務模式;發布支持外資研發中心發展16條,支持外資研發中心提級擴容;北京中關村綜合保稅區獲國務院批復,成為全國首個以“研發創新”為特色、以“保稅研發”為主要功能的綜合保稅區。

現代化新型園區加快建設。北京持續打造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著力提升城市品質和綜合承載力,位居科爾尼2022年全球城市綜合排名第5?!邦惡M狻杯h境日臻完善,朝陽建成國際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持續推進“三國際一未來”等重點項目建設;海淀開展外國留學生走進海淀、城事設計節、國際人才集市等系列國際人才活動,正式啟用中關村國際人才服務功能區。著力打造以智慧園區、生態園區、活力園區為代表的現代化園區。

課題組建議中關村從以下五個方面發力:一是在原始性引領性前沿性創新上實現新突破,增強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原始創新策源能力;二是在面向未來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上實現新突破,形成支撐首都經濟發展的新質生產力;三是在世界一流科技企業培育上實現新突破,提升在全球創新網絡中的話語權和競爭力;四是在構筑世界高水平人才高地上實現新突破,強化人才“第一資源”對中關村創新發展的支撐力;五是在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上實現新突破,提高對全球高端創新資源的集聚力和配置力。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二級巡視員趙清表示,“中關村指數2023”的發布展示了中關村創新發展的總體成效和重要特征,為社會各界了解中關村提供了重要窗口,也為各級政府部門把握科技園區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最新趨勢和走向,調整完善政策體系提供重要參考。

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原院長胡志堅研究員認為,未來中關村要擔負起更重要使命,一是要前瞻布局原始創新、基礎研究,下好“先手棋”,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久久為功,在“無人區”有成果、有建樹;二是要在突破國家關鍵核心技術上有新擔當、新作為,加強在高端芯片、基礎軟件、關鍵材料、高端裝備等領域的科技攻關,強化有組織科研,實現重大突破;三是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讓有能力的、有競爭力的企業愿意到中關村來發展,讓高素質人才愿意到中關村來干事創業。

“北京已進入減量發展的新階段,越是減量發展,越要依靠高科技,越要依靠創新?!北本┦猩鐣茖W院原副院長、中關村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趙弘認為,中關村要繼續高舉改革創新的大旗,當好排頭兵。加快培育創新主體,做大做優做強創新企業,支持行業領軍企業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的創新聯合體,發揮出企業在組織創新、主導創新、推動創新中的作用,讓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更加緊密結合。

猜你喜歡
中關村企業
企業
企業
企業
企業
企業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中關村醫療器械園有限公司
中關村醫療器械園有限公司
中關村,催生“創新”傳奇
硅谷與中關村自主創新政策的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