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數字化賦能鄉村教育現代化:應為、難為與可為

2024-02-18 08:33任勝洪張蓉胡夢
中國電化教育 2024年1期
關鍵詞:教育數字化

任勝洪 張蓉 胡夢

摘要:在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加快推進鄉村教育數字化轉型,不僅是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鄉村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優化教研與培訓服務供給、推動鄉土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是教育數字化賦能鄉村教育現代化的應為之路。但同時也存在平臺建設缺乏本土化內容、教師數字化能力亟待提升、數字化教育資源供需錯位的難為之境?;诖?,依托數字技術共建共享在地化教育資源,發展學校辦學特色;構建“任務驅動”培訓體系,提高鄉村教師數字化素養;推動多元主體互動,強化外來教育信息資源供準。

關鍵詞:教育數字化;鄉村教育現代化;數字化教育資源;教師數字化能力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一、問題的提出

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及學習型社會構建的大背景下,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給教育事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要“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這意味著教育數字化已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2023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中明確提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以數字化賦能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因此,鄉村教育理應把握數字化發展機遇,依托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構建驅動鄉村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變革,為鄉村教育現代化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從鄉村教育現代化內部結構來看,鄉村教育現代化包含鄉村基礎教育現代化、鄉村職業教育現代化、鄉村成人教育現代化等各級各類鄉村教育[1]。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語境下,鄉村教育現代化發展是聚焦基礎教育普及性、公平性和現代性的共同認識。本文立足教育數字化發展、鄉村教育現代化的戰略背景和國家需求,全面審視、梳理和反思教育數字化賦能鄉村教育現代化的內在邏輯、現實困境和行動路徑,對于推動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構建中國式鄉村教育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二、教育數字化賦能鄉村教育現代化的應為之路

教育數字化賦能鄉村教育現代化應基于鄉村教育“擁有什么”“需要什么”,進而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教育現代化發展道路。鄉村教育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個體知識建構行為的發生學基礎是在新技術環境中的協同式建構,個體與周圍環境形成交互依存的共在式存在[2]。因此,教育數字化賦能的內容不是數字設備更先進、網絡速度更快,而是教育理念、教學資源、教學方法等內容更“適合”。教育數字化賦能鄉村教育現代化應以解決鄉村教育資源不優不足、鄉村師資水平不高、鄉村學生文化困境等內容為著力點。

(一)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提升鄉村辦學質量

優質教育資源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支撐。教育數字化可以利用新的技術手段,快速高效地把分散的優質教育資源聚合起來,在突破時空限制的基礎上實現跨學校、跨區域、跨國家的傳播分享,從而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不斷擴大,消除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數字鴻溝[3]。在城鎮化發展趨勢下,鄉村學校教學資源匱乏是鄉村生源和師資流向城鎮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是鄉村學校發展的兩難境地。為縮小區域、城鄉及校際間“數字鴻溝”,辦好鄉村人民滿意的教育,應依托數字技術改善鄉村學校教學資源不足、不優的教學困境,實現數字化時代的教學起點公平。

第一,地方教育部門應充分響應國家或教育部門出臺的相關政策,積極推進鄉村教育數字化發展。溯及教育數字化發展的政策軌跡,教育數字化已成為教育發展與改革的重要抓手。如中共中央、國務院及教育部等相繼頒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的意見》《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共教育現代化2035》《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堅守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法規中為教育數字化發展戰略做足了頂層設計,也為鄉村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并對教育服務供給方式、優質教育資源平臺建設等提出了明確要求。地方教育部門應對當地鄉村學校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了解教學實踐中的難點、痛點與堵點,摸清各類鄉村學校在教育數字化賦能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堅持“走出去”“引進來”原則,先解決鄉村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如鼓勵鄉村教師利用國家智慧中小學平臺上的資源,開足開齊國家課程;再解決鄉村教育資源不優的問題,如對外尋求結對幫扶、資金扶持、技術扶持,響應送教下鄉、銀齡講學等政策,不斷為鄉村學校吸引外來資源和力量。

第二,地方教育部門應以國家級、省級、市縣或學校公共服務平臺為基礎,通過“平臺+教育資源”促進教育資源互聯互通、共建共享,滿足全面性與個性化學習需求。2022年3月,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2.0正式開通上線,平臺分設了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資源及大學生就業服務四個子平臺。其中,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設有德育、課程教學、體育、美育、勞動教育、課后服務等11個板塊,資源總量達到了5.04萬條[4]。針對鄉村學校缺少專職的音體美教師現狀,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二期上線了體育美育課程473門、勞動教育資源3500余條[5],有效服務了各地“雙減”提質增效的教學需求。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旨在共建共享通識性教育資源,滿足教育的基本需求,且其優質資源主要來源于發達地區學校。而省、市(縣)或校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是依據地方校情學情滿足地方化、個性化的教學需求,著力解決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適應性”問題[6]。因此,地方教育部門應系統梳理各級各類鄉村學校的教學需求、整體規劃區域的鄉土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資源等內容,為地方數字化平臺的共建共享規劃藍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只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題中之義,是打破鄉村教育信息差的必要通道,而提升鄉村學校辦學質量的關鍵在于開發“在地化”鄉土文化教育資源。

(二)優化教研與培訓服務,提升鄉村教師數字素養

教育數字化發展戰略為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的優質均衡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讓教師面臨著數字技術應用的挑戰。教育數字化不是簡單地將教學內容以數字化形式呈現,也并不囿于將數字技術簡單應用到教學實踐中,而是需要教師有效、合理并創造性的運用數字技術重構教學內容、變革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精準教學決策,實施個性化指導[7]。2013年以來,我國先后實施了一系列政策來提升教師的數字素養和能力,如《關于開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的通知》《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等,強調教師應主動適應并利用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從而提升教師的數字化教學與學習能力。

隨著互聯網等數字技術的介入,在線教研與培訓作為一種新型教師研修模式,以跨學校、跨區域的方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目前鄉村學校教師普遍存在外出培訓交流機會有限、“工學矛盾”突出及經費不足等難題,而網絡研修與培訓不僅突破了時空、名額限制,還創新了教研模式,滿足鄉村教師區域性、差異化的教研與培訓需求。因此,以教育數字化賦能教研與培訓服務供給是提升鄉村教師數字技能的重要支撐力量,是鄉村教育發展變輸血為造血的重要途徑。

首先,教育數字化中的“數據要素化”是將教育由自上而下轉變為自下而上的關鍵要素。鄉村教師教研與培訓應基于鄉村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而進行,教師應充分使用錄播系統,并就其中產生的教學數據進行分析,圍繞真實教學搞教研。其次,構建教研平臺為教師交流提供空間,對區域內學校進行整體規劃,系統梳理薄弱學校和優質學校的聯結情況,為開展跨校、跨區域協同教研奠定基礎。當前,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專設了教師研修板塊,為教師的專業化、個性化發展提供了平臺和資源,其內容覆蓋師德師風、教育教學、數字化教學能力及班級管理等等。最后,構建鄉村學?!霸诘鼗本W絡研修共同體,發揮名校名師名課示范效應。目前已有研究構建了由點及面的雙軌混成的鄉村數字學校,以城鎮學校為中心,以鄉鎮學校為節點,以村小和鄉村教學點為末梢,構建“在地化”的教學共同體[8]。該路徑破除了鄉村教師的數字化發展困境,有效規避了外來師資的適切性問題,并以促進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實現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鄉村教師的培訓與教研是區別于發達地區的,因此以區域范圍中的城鎮、鄉鎮及鄉村學校構建“在地化”教學共同體,城鎮學校先緊密聯系教研員、高校專家及教育研究者等學習借鑒外來教學資源,再轉化為適合區域發展的數字化教育資源,最后由鄉村學校再次轉化運用甚至直接運用區域內的城鎮數字化教學資源。一方面解決了優質教育資源“適切性”問題,另一方面顧及到了鄉村師資能力情況。概而論之,鄉村教師的數字化素養不僅僅是依托基礎設施設備的教與學,更注重鄉村教師對數字技術的創造性應用、對數字化資源的轉化與使用。

(三)推動鄉土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培養鄉村學生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教育因其培養人、改造人的功能成為傳播主流意識、消解貧困文化的重要手段,而教育數字化通過優化資源配置,進一步放大教育在文化傳播、選擇、創新與促進個人發展方面的功能[9]。鄉土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靈魂。鄉村教育應精準把握鄉村教育資源與教育要素之間的關系,推動鄉村課堂教學資源、鄉村實踐教學資源、鄉土教育資源等數字化,促進鄉村教育資源呈現出高度融合與協同的教育效果[10]。鄉土文化的傳承應依托數字技術將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鄉土鄉風等鄉村文化資源進行創新性發展,夯實鄉土文化底蘊,塑造鄉土文化尊嚴,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避免鄉村文化建設荒漠化。教育既是文化的本體,又是傳承與發展文化的重要途徑,更是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式。借助數字技術能夠將鄉村的傳統文化、民族風俗、建筑特色、服飾等內容保存為數字化資源,以AR、VR、三維全景技術等打造線上博物館,推動鄉土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有效緩解鄉村教育的“人才困境”與“文化困境”,強化新生代鄉村學生對鄉土文化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鄉土性”是鄉村教育的底色,是鄉村教育的根與魂。鄉村教育現代化發展要立足于鄉村“擁有什么”,而不是在城市文化的滌蕩下僅關注鄉村“缺什么”。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下,鄉村教育要認清自我發展定位,牢牢抓住鄉村自然特色,彰顯民族情懷,傳承鄉土文化,通過數字技術將鄉村歷史故事、民風民俗等內容轉換為數字化教育資源在傳承與創新的基礎上傳播出去,讓鄉村學生意識到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之間并非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關系。在思想上,以優質的教育資源開闊學生眼界,形成多元認知與發展,以本土化資源的傳播增強學生交流的文化自信;在能力上,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并能夠借助數字化手段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數字化素養,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具體而言,應開展鄉土文化課程,讓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傳統等;應在勞動課或綜合實踐活動課中融入家鄉文化體驗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鄉土文化的魅力;應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平臺推廣和傳播鄉土文化、美食、傳統等等,讓學生通過網絡增強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鄉村教育現代化強調以現代化的先進理念助推鄉村教育發展,扭轉因鄉村教育發展不充分,致使鄉村學生的基本人權和發展權利受限,進而缺乏有效參與社會的基本能力和向上流動的競爭性教育資本困境[11]。身處高速發展的數字化時代,鄉村教育一方面要發展具有鄉村特色的高質量教育,另一方面要重視培養鄉村學生的數字素養,避免城鄉數字鴻溝從基礎設施差距轉向人的數字素養差距。

三、教育數字化賦能鄉村教育現代化的難為之境

教育數字化賦能鄉村教育現代化能夠為鄉村學校提供豐富的外來優質資源、能夠以線上教研等形式提高鄉村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等等,但同時,在數字化技術賦能鄉村教育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如鄉土文化內容缺失、網絡教研培訓缺乏針對性、數字化教育資源供需錯位等等,這些現實問題共同制約了教育數字化對鄉村教育現代化發展的賦能。只有厘清鄉村教育數字化中的實踐困境,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一)平臺建設缺乏本土化內容

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是本土化建設的第一個階段,共享不是“拿來主義”,而是結合課程建設要求、學生發展需求、學校辦學特色等有針對性地進行吸收改進。在當前基礎教育體系中,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以國家、地方公共資源平臺中的優質資源為主,缺乏對本土文化的挖掘利用,一方面難以滿足鄉村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很難培養出反哺家鄉的人才。

第一,本土化內容的缺失將導致鄉村學校失去數字化資源構建的話語權。鄉村教育雖然存在顯性的教育資源匱乏現狀,但其隱性的自然、歷史、文化資源是豐富的,是待開發與保護的。若在數字化平臺建設中以發達城市學校構建的教學資源為主,易導致鄉村教育失去本土底色,不僅難以發揮外來資源的價值,還易導致鄉村教育出現“水土不服”困境。

第二,省、市(州)或校的資源平臺對“在地化”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建設還不足。在教育資源平臺建設初具體系之下,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以最大限度構建先進、優質的教育資源,滿足大部分學校的基本教育需求,其內容主要來源于發達地區或城市學校。鄉村教育在資源平臺建設中的“失語”現象,主要源于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的城強鄉弱、城優鄉劣的刻板印象,因此來自城市的教育資源就被認為是優質資源,而農村教育不僅存在物質資源匱乏事實現狀,其薄弱的師資力量也無力開發出本土化資源在平臺上進行交流與呈現,進而導致鄉村學校在教學資源建構中的話語權缺失,在教育發展中失去主動權,只能盲目跟隨適合于城市教育的優質資源,這便陷入了一個因教育資源薄弱導致教學質量不高的惡性循環。

(二)教師數字化能力亟待提升

“應用為王,服務至上”是教育數字化的生命線。教育數字化技術的運用旨在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學質量,而教師是數字技術運用的核心力量,其數字化能力影響著教育數字化的發展。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提出,全面提升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積極利用遠程教學、數字化課程等信息技術手段,破解鄉村優質教學資源不足的難題[12]。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明確提出要推進教師隊伍建設信息化,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管理優化、教師教育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創新、教育精準幫扶的新路徑和新模式,挖掘和發揮教師在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中的作用[13]。在時代發展和政策的推動下,教師隊伍具體落實教育數字化轉型和常態化開展數字教學工作的數字勝任力還不足,需要重塑其數字素養和數字能力結構[14]。鄉村教師數字化能力不足主要體現在數字化設備的運用及對資源的轉化能力方面。

一是數字化設備的運用存在頻率高而效益低的瓶頸?!邦l率高”具體指的是在相關部門的要求,目前基本上所有教師在課上均會使用到數字化設備輔助教學,即數字化設備的利用率明顯提高;而“效益低”指的是數字化設備運用所帶來的教學效益低。數字資源與數字技術的運用僅從形式上對課堂教學進行了表層的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結構和師生地位并未出現實質性變化[15]。教師教學工作主要包括備課、上課、課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生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五個基本環節。目前數字化設備在教學中的運用主要在備課、授課階段,即簡單地利用數字技術輔助教學,如PPT展示、音視頻及圖片的簡單應用等,仍以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為主調,缺少對知識的構建與創新??梢?,這樣的教育數字化教學并未將“數字化”落到實處,沒有激發“數據要素”生成精準性和個性化的數字畫像。

二是教師對資源的轉化能力不足,主要包括對外來資源的內化力及對本土資源的再造與生成意識不強。信息化停留在知識傳遞層面較多,缺少對知識構建及相關能力的提升[16]。一方面是對外來資源的內化力不足。教育數字化的核心在于通過數字技術與教育的“雙向融合”,從而能夠使得引入的外來資源促進農村中小學的內生發展。外在的資源通過數字技術輸入到了農村,需要農村教師主動作為,把引入的優質資源轉化為適應鄉村教育發展的能量。但鄉村學校存在較多的條件限制,如硬件設備老化、系統兼容性差、網絡延遲、經費欠缺及教師數字化素養薄弱等,因此利用教育數字化賦能鄉村教育現代化,需要完備的硬件基礎設施、外來的優質資源及教師的數字化能力水平。在教育數字化轉型中,鄉村教師角色從傳統的“傳道受業解惑”的職業定位演變到對數字時代教育本質和社會屬性的全面認識與掌握[17]。面對新角色的轉變,大部分校長及教師因對數字技術的不完全認知與掌握,導致其對外來資源的內化力不足,進而以“拿來主義”的形式共享數字化教育資源,缺乏個人的教學風格。另一方面是對內在資源的再造與生成意識不強。數字技術不僅改變著現在的教育,同時也塑造著未來的教育。長遠看來,未來鄉村教育只有靠自身內部資源的再造與生成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單靠外來資源的輸入是不穩定的生存方式。鄉村教師因其老齡化、知識經驗陳舊、方法固化等因素制約著數字技術的使用效益。究其原因在于缺乏針對性的培訓與專業指導,無法有效的甄別和篩選出可利用的優質資源并進行加工與創新等;對鄉土文化資源的再造與生成能力不足,導致其難以促進人才振興與文化振興,從而喪失了鄉村學校的辦學活力,降低了村民對鄉村學校的信賴,更加劇了鄉村發展的空心化。

(三)數字化教育資源供需錯位

教育供給側是教育政策、制度、資源、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方,其主體有政府、教育管理者、學校及學校內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教師;而需求側主要包括學生和家長及市場等[18]。在鄉村教育數字化發展下,數字化教育資源供需錯位現象的關鍵在于城市教師教育話語優先權破壞了城鄉教師平等對話的基礎[19]。

第一,以城市為參照作為供給側主導數字化教育資源的供給,忽略需求側的真實需求,進而導致無效供給并造成資源浪費。在以政府為主導的數字化發展趨勢下,鄉村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工程已全部落實,但這種以政府為主體的單一供給結構存在平衡性、靈活性和開放性稍顯不足的弊端,限制了多層次優質服務的結構性供給[20]。一方面以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為主的基本教育資源數量日益增多,另一方面以地方特色為主的省級或校級資源平臺建設成果較少。而在鄉村教育振興下,鄉村學校對學生的個性化、高質量與多元化的發展需求存在供給不足,難以“保證教師能夠靈活使用智能教育平臺、數字教學資源等”[21]。教育數字化不僅能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也能基于大數據的精準分析了解需求側的實際需求,實現從“基于內容”到“基于數據”的轉換。

第二,數字化教育資源的供需主體單一,市場供需機制不完善。在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構建下,數字化教育資源逐漸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旨在提供合適的優質教育資源供需求者選擇使用。在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構建方面,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以免費的教育資源共建共享進行供給,而在省或縣等資源平臺上旨在以地方特色資源供給為主,開發出真正適合于地方學生的優質教育資源。教育資源沒有好壞標準,只有適合與不適合之分。目前鄉村學校面臨的數字化教育資源供需錯位問題,主要原因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供需主體之間未進行需求性的平等對話,資源供給者并未基于對鄉村地區的學生學情、學校校情及地方文化等內容進行分析后有意開發,因此優質的教育資源難以滿足鄉村學校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是供給機制問題。盡管目前在倡導素質教育改革,但應試教育的影子仍還存在,學校、區域間的優質教育資源競爭還存在,因此對于某些發達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供給的動力不足,或者存在“有所保留”現象等。

四、教育數字化賦能鄉村教育現代化的可為之策

教育數字化賦能鄉村教育現代化可利用鄉村的鄉土文化,發展有“根”的特色鄉村教育;可基于鄉村教師隊伍結構化情況為不同類型的教師提供適合的培訓方案;可激活市場競爭,為鄉村學校供給更精準的數字化教育資源。

(一)共建共享在地化教育資源,發展學校辦學特色

無論從我國精準扶貧戰略經驗還是鄉村教育數字化發展來看,外源式幫扶難以從根源上解決本質問題。2021年教育部發布《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出,“不鼓勵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建設數據中心”。鄉村學校在社會經濟條件落后的現實情況下,難以實現自主性發展,難以“體現出對教師主體性的尊重、對實踐智慧的看重”[22]。因此數字化要賦能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需激發鄉村中小學校的內生發展動力,形成鄉村特色的現代化辦學體,共建共享在地化的教育資源。首先,鄉村學??煞e極配合對口幫扶單位或地方高校,利用好外部優質力量積極開發鄉村中小學數字化課程資源,構建“在地化”數字教育資源庫。建立適合學校學情的校本資源庫,一是為充分展現學校特色而建,如校本特色課程;二是應對網絡不暢,適應本校學生學習水平而建;三是方便教師使用,解決資源應用不充分的問題[23]。其次,教育政府部門要保證鄉村學校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完備,定期檢查設備、更新維護系統,進而確保共建共享的教育資源能在各終端平臺互聯互通。最后,提升農村中小學教師對外來教育資源的轉化能力,讓外來教育資源通過數字技術平臺的輸送與鄉村教師的二次加工,形成能供鄉村學校使用的優質教育資源,有效發揮好賦能鄉村教育振興的目的。課程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24],自然活動場所是在地化育人的重要場域。鄉村學校的發展必須圍繞“鄉土性”進行,充分利用城市沒有的鄉土文化資源來構建具有獨特性和發展性的鄉土課程資源和自然活動場所等。

(二)構建“任務驅動”培訓體系,提高鄉村教師數字化應用能力

構建“任務驅動”培訓體系,解決鄉村教師因“基礎弱”“底子薄”而導致數字化技術培訓與運用效果甚微困境。教育數字化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教育問題,因此將數字化技術與教育教學進行融合創新應用,改變傳統教學理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的不科學性,提升鄉村教師數字化技術應用能力、推進現代化辦學進程。鄉村教育數字化發展囿于鄉村數字化培訓針對性不足、教師年齡分化明顯等因素,因此構建“任務驅動”的培訓體系,能切實規避數字技術培訓與鄉村教師教學應用相分離的情況?!叭蝿镇寗印钡呐嘤栿w系以教師的實踐問題為任務,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師數字技術運用障礙,同時根據鄉村中小學老、中、青教師不同情況確定數字技術素養的最低目標和三層工作任務,結合任務提升其數字化技術運用能力,最終形成老教師愿參與+中年教師能主導+年輕教師快融入的鄉村中小學數字化應用格局。以問題為導向的培訓方式遵循“做中學”原則,不僅能提升鄉村教師數字化技術應用能力,也能提升教育數字化的使用效益,提升鄉村教師的存在感、價值感與意義感[25],最終提高辦學質量?!案鞣街黧w用盡可能低的信息成本獲取可用信息,從而實現資源有效配置與效率最大化”[26]。此外,針對鄉村教師數字化教學問題及最終的實踐運用成果進行分類整理,不僅能夠形成完整的鄉村教師數字化培訓的教學研究案例,還能形成本土教師培訓的生成性資源[27],為其他鄉村教師數字化培訓提供借鑒。

(三)推動多元主體互動,強化外來信息資源供給

供給主體由單一指令變為多元協作,是教育數字化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構建穩定且合理的供給結構的前提[28]。從目前教育數字化資源存在的供需錯位現狀來看,傳統的“二元主體”資源服務供給體系不能滿足需求方的個性化和多樣化發展。鑒于此,推動多元主體互動,發揮各方主體優勢作用,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購買主體,以市場化為導向引入各類營利性或非營利性機構生產教育教育資源,引入第三方評估和社會監督等機制體制等,為鄉村中小學的個性化需求提供精準的供給服務,逐步形成政府購買公益服務與市場提供個性化服務相結合的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減少低水平重復開發,實現最大范圍的開放共享。具體而言,采取“需求+供給+獎勵(購買)”模式,積極引導“需求側”的農村中小學發布教育信息平臺的教育資源需求,由“供給側”的省內外優質學校給予精準提供,由教育行政部門采取獎勵或者購買服務方式完成資源共享。這一模式不僅為農村學校提供了教育資源需求的話語權,也轉變了政府在教育數字化資源中的職能轉變,即由政府主導轉變為政府購買供給,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門的獎勵或購買服務方式能夠有效解決因教師知識產權而產生的矛盾問題,通過獎勵或購買方式能夠激發市場間資源生產的良性競爭,從而提供更加優質的資源服務。

參考文獻:

[1] 蔣士會,孫楊.數字化轉型之下的鄉村教育現代化:價值、藍圖和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2023,(5):89-97.

[2] 周海濤,孫衛國.數字化聚合環境下教師課程能力的內涵及其發展[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90-97.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推進教育數字化[EB/OL].http://www.moe.gov. cn/jyb_xwfb/s5148/202304/t20230427_1057446.html,2023-04-27.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答21記者:優化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評估有效服務“雙減”[EB/OL].http://www.moe.gov.cn/fbh/ live/2023/55484/mtbd/202308/t20230830_1077079.html,2023-08-30.

[5] 王峰.國家智慧教育平臺2.0上線:在平臺上學習越多 推送資源越精準[N].21世紀經濟報道,2022-07-15(06).

[6] 李華,王繼平.深度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要解決“適應性”問題[J].人民教育,2020,(23):51-54.

[7] 杜巖巖,黃慶雙.何以提升中小學教師數字素養——基于X省和Y省中小學教師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1,(4):62-69.

[8] 田俊,王繼新等.“互聯網+在地化”:鄉村學校教學質量提升的實踐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9,(10):38-46.

[9] 陳超凡,岳薇等.教育信息化與鄉村貧困文化消解[J].中國電化教育,2021,(6):75-82.

[10] 彭澤平,鄒南芳.智能技術賦能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理念詮釋與治理邏輯[J].中國電化教育,2023,(2):118-126+141.

[11] 戚萬學,劉偉.鄉村教育振興的內涵、價值與路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6):21-28.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15-06/08/ content_2875260.htm,2015-06-08.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 zhengceku/2022-04/14/content_5685205.htm,2022-04-02.

[14] 祝智庭,胡姣.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探析與研究展望[J].中國電化教育,2022,(4):1-8+25.

[15] 陳麗,李波等.“互聯網+”時代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新趨勢和新方向[J].電化教育研究,2017,(5):5-12.

[16] 翟雪松,史聰聰.《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實施現狀、挑戰與展望[J].現代教育技術,2020,(12):20-27.

[17] 付衛東,盧春華.教育數字化轉型中鄉村教師焦慮的形態、動因及消解路向[J].電化教育研究,2023,(10):32-39.

[18] 周海濤,朱玉成.教育領域供給側改革的幾個關系[J].教育研究,2016,(12): 30-34.

[19] 唐松林,魏婷婷等.媚俗:城鄉教師均衡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6,(1):75-80.

[20] 鄭旭東,任友群.教育信息化服務供給的轉型方向與實施路徑[J].教育研究,2018,(8):113-120.

[21] 廖婧茜,商一杰等.新時代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價值邏輯與推進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3,(8):79-88.

[22] 徐嵐,李琳.高校教師專業倫理的內涵建構與實施——基于中美比較的研究[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55-67.

[23] 李華,王繼平.深度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要解決“適應性”問題[J].人民教育,2020,(23):51-54.

[24] 李保強,郝利強.教師教育課程質量治理:實踐困境與紓解策略[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68-75.

[25] 崔友興,李森.鄉村教師獲得感的意蘊、結構與提升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3,(8):89-98.

[26] 周海濤,王藝鑫等.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的多維思考(筆談)[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3(4):72-89.

[27] 果紅.“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師培訓改革:著力點、著眼點、切入點、深化點、生長點[J].中國成人教育,2016,(16):131-134.

[28] 陳明選,馮雪晴.我國數字教育資源供給現狀與優化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20,(6):46-52.

作者簡介:

任勝洪: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鄉村教育、教師發展、教育政策。

張蓉: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數字化發展、鄉村教育。

胡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數字化發展、鄉村教育。

Digitalization of Education Empowers Rura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Should Be, Difficult, and Possible

Ren Shenghong, Zhang Rong, Hu Meng

College of Educatio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ccelerat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implementing the national education digital strategy, but also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achieving modern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Expanding the coverage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optimizing the supply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services, and promoting the exchange and dissemination of local culture are the necessary paths for empower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through digital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such as the lack of localized content in platform construction, the urgent need to improve teachers digital capabilities, and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digital education resources. Based on this, relying on digital technology to jointly build and share localiz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develo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operation; Constructing a “task driven” training system to improve the digital literacy of rural teachers; Promote diverse subject interactions and strengthen the supply of external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Keywords: educational digitization; rura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digital education resources; teachers digital competence

收稿日期:2023年10月11日

責任編輯:趙云建

猜你喜歡
教育數字化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成員鐘紹春:教育數字化是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根本保障
湖南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創新實踐
俄羅斯教育數字化戰略轉型
建設新型數字教育空間: 德國國家教育數字化平臺探析
新西蘭《學生公平數字接入計劃》解讀
信息技術與治理雙向賦能高校教學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成員郭紹青:教育數字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級發展階段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教授李曉明:以教育數字化推進“全民義務基本高等教育”
東北師范大學教授姜強:自適應學習本質是個性化
從教育信息化發展新動向把握建設新方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