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理解社會情感學習

2024-02-18 04:56毛亞慶魚霞
中國電化教育 2024年1期
關鍵詞:基礎教育社會

毛亞慶 魚霞

摘要: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社會情感學習成為了世界范圍內提升基礎教育質量,超越教育中只關注學生認知發展,注重促進學生適應未來學習、生活以及工作,達成人的全面發展所進行的重要教育理論與實踐活動,也是當下體現中國基礎教育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教育內涵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提升學生全面發展質量提升的重要途徑。對于社會情感學習理論自身的深入理解,對推進現實基礎教育的實踐有著重要的意義。該文從社會情感學習產生的背景、社會情感學習中的“社會”“社會情感”“社會情感學習”如何理解以及如何更好地實施進行了梳理說明。

關鍵詞:社會情感學習;社會;社會情感;基礎教育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本文系國家社科重大項目課題“新時代高質量教育體系研究”(課題編號:21ZDA100)研究成果。

人是意義的存在,不是抽象的存在物,是具有時代內涵的存在。因此,人與動物的不同在于動物僅是不斷的前后復制自己,而人是基于價值與意義的追求一代一代不斷發展自己,發展就是人存在的歷史?;谌祟惿鐣l展歷史性的轉換,從只注重外在的自然轉向屬人的世界,對人的發展定位與本質的認識也已由只注重理性的確認轉向社會性關系的構建。與此回應,教育發展也從只注重認知水平的提升轉向關注情感的培養,教育的發展也呈現出“情感轉向”。作為這一轉向具體體現的社會情感學習在世界范圍內的教育理論和實踐中做出了積極探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了更好地推進社會情感學習在中國的實踐,有必要對社會情感學習本身進行充分的學理梳理。

一、社會情感學習產生背景如何理解

社會情感學習是世界范圍提升基礎教育質量,改變基礎教育中長期存在的過于關注學生認知發展的現狀,促進學生發展適應新世紀學習、生活以及未來工作的重要教育理論與實踐活動,也是新時代背景下體現中國基礎教育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教育公平有質量發展、提升學生全面發展的質量,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其目的“旨在提高中小學生的非認知能力或‘軟技能,減少學生問題行為和心理問題,建立積極關系和增加社會行為,促進學生學業成功和職業發展”[1]。通過社會情感學習促進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這是人類共同體在基礎教育中提升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所進行的理論與實踐探索。自2002年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全球范圍推廣實施社會情感學習項目,涵蓋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拉美、非洲等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數以萬計的學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廣泛的影響[2]。2014年3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教育部長在巴西圣保羅召開的非正式教育部長會議上一致達成共識,“應對21世紀全球社會經濟發展的挑戰,全面發展意味著兒童的認知能力和社會情感能力的均衡發展”[3]。2015年8月,聯合國193個會員國的代表一致通過將“包容、公平和有質量的教育”確立為2030年教育發展議程,提出教育要關注認知能力培養的同時,更加需要關注兒童能夠自主、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學習、生活和人生的自我發展目標,處理好自我與他人、社會、國家和世界的多種關系的社會情感能力的發展[4]。強調學生個人的發展并不是孤立的,是在人類社會共同發展過程中的發展,需要關注對于個人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強調了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發展在世界教育未來15年發展中的重要地位[5]。2017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開始研究制定“社會情感能力”國際評價框架,旨在對其成員國內10和15歲的學生進行測試,幫助家長、教師以及學校更好地了解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所需要的條件以及如何提供支持、促進他們的發展[6]。在中國,國家教育政策和核心素養的構建中也開始關注社會情感能力的發展;在實踐領域,自2011年以來,北京師范大學和項目省的專家團隊承擔了教育部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的“社會情感學習與學校管理改進”項目,率先在基礎教育領域開展實踐,區域涵蓋全國十五個省份、21個地區、579所中小學校,實施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二、社會情感學習中的“社會”如何理解

社會情感學習中所理解的“社會”,是強調社會是人構成的集合體,社會是一種關系性的存在。對于社會的理解不是停留于“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生存方式,不是停留在基于物質層面的生活關系來看待社會,而是強調從屬人的世界思考對于社會的認識。人之為人,社會之為社會,不是停留在西方工業革命的物質成果及構建的關系體系,是要超越資本主義社會基于物質關系這一單一方面來考慮對于社會的認識,需要從“既包括人自身和人實踐所涉及的外在世界的屬人世界”,從“人與人的關系、從成為社會構成部分的自然與人的關系”,從“人是具有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的類的存在物”這些關系來認識社會,看待社會的構建。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對于社會進行了描述:“因此,社會性質是整個運動的普遍性質;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社會也是由人生產的?;顒雍拖硎軣o論就其內容或就其存在方式來說都是社會的活動和社會的享受。自然界的人的本質只有對社會的人來說才是存在的;因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說來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才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礎,才是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說來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對他來說才成為人。因此,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7]。在上面的論述中,馬克思看來,社會概念具有兩個層次的關系:即由生產引起的人與人的種種關系和作為社會的自然與人的關系。而且強調自然作為“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成為“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礎”,但這一切“只有在社會中”才有可能。因此,人對自然界的關系只有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聯系起來才能成為“人的關系”。同時,馬克思強調:“人是類存在物,……人把自身當作現有的、有生命的類來對待,因為人把自身當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來對待”[8]。這樣就引申出社會的第三重關系:對人自身作為類存在的關注。對于社會的理解與把握就要從人與人的關系、自然與人的關系、人與自身這三重關系來看待社會的構建,因此,從屬人的世界來解讀社會,社會就是一種關系性的存在,人也是一種關系存在。特別是作為構成人的最為基礎和本源性的生存境遇從對外在世界的尋求轉向以人為主體的“社會生活”,人之為人的“本質”就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呈現出超越個人、他人和自然而以群體化與組織化呈現的社會維度。

社會情感學習中所理解的“社會”,也是強調社會是人作為生命體的最本質的生存方式與現實體現。它超越“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從生產的視角轉換到生活的站位來思考對社會的認識,對于社會的理解不再是傳統上注重經濟等實體機構的構建,而需轉向關注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作用?;谏a的視角關注的是對自然的占有、物質的豐富,注重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工具性情感為主導,以促進生產發展為目標,來構建社會及促進人的社會性發展?;谏畹恼疚皇且择R克思將“社會生活”作為人的最為基礎和本源性的生存境遇,將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視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來回應人的生存價值與意義。關注通過對人的精神層面的提升來把握對人自身及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關注的是社會成員在生活世界中的主觀感受和心理體驗來構建社會及促進人的社會性發展。人所建立的關系與動物所建立的關系是不同的,動物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通過天性和本能自然發生的,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主動建立起來的,是通過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發生的。而且人作為具有自我意識和對象意識的存在物,人會不斷地在展開自我的過程中與外在世界建立起超越自然的不同的關系,還會將對自身、他人及群類等這些超越自然關系的關系當作意識的對象來對待和考察,在人自身所具有的意識基礎上投射到對這些關系的把握。在這種把握中,人的自我意識及與關系的感受就會產生既和諧也緊張的情感體驗,進而影響其社會性的發展。為此,要理解社會就要理解人所建立起來的各種關系,社會是人最本質的生存方式,社會和人都是一種關系性的存在。

從“物的依賴”轉換到屬人世界,從生產的視角轉換到生活的站位來思考社會情感學習中所理解的“社會”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和中國社會進步的歷史性要求和現實需要,時代需要社會的發展從對外在物質的占有轉換到追求人自身的幸福。從人類社會的發展來看,西方以科技理性為標志的現代文明模式深入到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各個領域,生產帶來了整個社會極大豐富的物質產品,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人與社會的沖突、人與人的沖突、人與心靈的沖突的問題,使人們對于世界的終極實在的追問已然由對自然轉向社會,由外在及自然的反映轉向人自身,轉向社會,轉向以人自身的需要及發展,人的生存活動本身具有更為根本的奠基性意義。從中國社會的發展來看,當中國社會進入到回應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時代,社會的發展就從注重物質產品生產上的社會體系建構轉向關注人的精神層面提升的社會體系發展,終極實在的追問也由外在轉向人自身,轉向以人的生活作為最為基礎和本源性的“社會”。新時代需要適應和引領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所應有的“社會關系的總和”所需要的人之為人的“本質”的社會性發展與社會人格的獲得,這種人性基礎奠定了的社會秩序,規范了社會行動,牢固了社會團結的紐帶,形成了具有正能量的社會基礎。

三、社會情感學習中的社會情感如何理解

“社會生活”作為人的最為基礎和本源性的生存境遇,社會是人最本質的生存方式,社會和人都是一種關系性的存在。個人與社會只有在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關系中才能被理解,才有意義,孤立的個人和與個人對立的社會都不是人們所期望的。個人“以獨特的行為方式同其他行為方式相關聯,而不是一種獨立于其他事物的自我封閉的行為。從某種角度而言,任何個人都是一種聯合。只有在人與人的內在關聯中,人才可以稱為人”[9]。社會就是人在發展中改變自己在社會中的空間位置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而構成的社會關系,人是這個社會關系網中的存在物。對于社會的理解就不僅是傳統上意義上注重實體機構的構建,更為重要的是關注在當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的作用,關注個體在現實的社會關系中的主觀感受與經驗的獲得,重視人個體與人的溝通協作、相互促進并不斷生長。強調從當前社會所處時代的歷史階段性與現實生活二者之間的關聯中來理解把握人當下的生存狀態,來體悟個體自己的感受,體驗自己的生活狀態,估測自己的命運,理解人生的意義,完善自身社會性的發展,促進自己“人性”的提升?!扒楦袠嬒霝樯鐣P系的普遍經驗,而不是特殊情況。不能將情感簡化為個體和社會結構,而是必須分析這兩個層面之間的互動關系”[10]。社會情感是人在社會關系中的體驗基礎上的經驗積累,這種積累蘊含了人豐富的情感感受,同時也通過這種感受促進人掌握運作社會關系的基本品質。因此,對于社會情感的理解就應是人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基于自我體驗的形式反映社會關系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心理現象。它是促進人個體社會性發展和人性提升的重要過程和基礎。對此需對社會情感做進一步的說明,以便更好加深對它的理解。

第一,社會情感是一種主觀的社會事實。情感是人類存在的核心體現,是人性形成的基本要素。情感是主觀的,但同時其又具有共同性,左右情感的價值是個體的,但同時又是社會性的;人的情感活動有個體的形式,但由于情感所具有的價值取向,情感又是社會現象,在關系中會外化為人的行為,在所處的環境中就成為一種社會行動。存在于人身上的情感體驗、情感規范和情感行為方式,不是先天決定的,而是后天在家庭、學校、社會人際交往與教育中形成的,是一種賦予價值內涵的社會結構。融入到人的情感不僅是人的內在本性,歸根到底也是外顯的行為,是能夠被人們認識的?!扒楦凶鳛橐环N主觀現實,總是要表露在外,成為被人認識的社會事實”[11]。情感具有社會的現實性,是一種主觀的社會事實。

第二,社會情感與人在關系中所產生的社會需要相關。社會是共同生活的個體通過各種各樣關系聯合起來的集合體,這些關系就是“社會關系”。情感存在于現實的社會關系中,是人存在的屬性。沒有情感,也就談不上人,也就談不上社會。情感的產生與這些關系中個體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有關,同時也與人在這些關系中所產生的社會需要以及社會對人的要求是否滿足相關。社會情感是人在社會條件下形成的高級情感,為人類所特有,人的情感傾向不是出自人類的自然本性,而是受到外在社會條件的制約。

第三,社會情感是一個社會化的結果。社會情感雖然是人的自我感受,但卻是在社會關系的互動中而被體驗到的,并基于體驗而強化關系所賦予的內涵;基于情感體驗而強化關系所賦予的內涵,就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通過社會化,情感而達到內在化。因此,“社會情感是由所處的社會情境決定的,它與受制于本能、沖動的其他心理形式截然不同,是人的內在心理活動與外在社會情境相互作用的產物”[12]。

第四,社會情感是通過主體方式得以實現?!扒楦惺侨藢ν饨缡挛锏男睦眢w驗,但這種體驗不是軀體下意識的被動反應,而是人有意識的參與體驗的過程”[13]?!案星楹颓楦惺侨藗儼盐?、體會以及從身體上反思進入社會形態中構成生命組織的那些方式”[14]。這些方式表現為在行為上通過個人的實踐活動而具有社會意義;在形式上通過互動共享的方式而具有社會性;在路徑上又通過自我體悟這一他人無法體會的方式獲得個體的意義。通過這些方式構成了社會生活中情感產生的三個維度范疇,在這三個維度范疇中都會有情感體驗的產生、情感的形成。

第五,社會情感具有強烈的價值取向?!扒楦胁⒎菃渭兪菍δ橙四呈碌母杏X,而是一定的對人對事的價值觀通過感覺的確認后的激活狀態,激活的結果就是社會行動的產生”[15]。情感是人在社會關系的內在化過程中產生的,其在由關系構成的客觀社會結構中所在環境的不同會產生千差萬別的情感體驗,形成情感世界被賦予的不同價值與意義;同時又會基于情感體驗所獲得的價值與意義,對于客觀存在的社會結構及其關系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于社會現實和社會結構產生影響,促進社會現實和社會結構的構建。因此,社會情感具有價值選擇和價值定向的作用,是人類價值世界的重要組成,是基于共同利益和需要而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人們共同的情感。

第六,社會情感需在社會環境中加以說明。對社會情感的理解不僅要關注其主觀的體現,關注人的內在體驗以及情感的知覺、認知和學習的心理過程,還要關注情感的社會發生過程,關注社會關系所形成社會結構對個人情感的影響,從人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中對情感加以說明,理解情感在人類本性中的地位,將情感置于社會環境來加以考慮。

第七,社會情感要回應時代發展的歷史性。由社會關系為基礎的人的社會生活構成了人的“在世結構”的最基本內容,這意味著社會生活是規定人的現實生活品質的最為重要的依據。每一個人的生活狀態和生存命運都會受到所處的社會關系的深刻影響,不同時代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的社會關系規定了其在社會生活中應居于的位置與擁有的生活的前景。因此,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程度和人性提升水平與其是否回應合乎時代發展的歷史性所需的社會關系的價值取向的內在關聯程度緊密相關,這種相關決定著是否能夠培養時代所需的人的發展新樣態,決定著未來人們是否能夠生活在人們所期望的社會,過上合乎人性的社會生活。

第八,社會情感注重積極人格的形成。社會情感關注受教育者在關系的處理中學會識別、體察自己的情感體驗,表達自己的情感感受,調控自己的情感狀態,緩解身心的壓力,通過采取主動、積極的態度,最終形成善于處理這些關系的積極的社會品質,發展適應時代所需的積極社會人格。

四、社會情感學習本身如何理解

社會情感學習概念最早源于美國的學術、社會和情感學習合作體(CASEL),該組織創建于1994年,其創始人之一是暢銷書《情緒智力》的作者戈爾曼(Daniel Goleman)。這一組織不斷豐富社會情感學習理論,并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當中。對于社會情感學習的提出必須提到兩個相似的概念:社會智力和情緒智力。按時間順序,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E.L.Thmodike)提出了社會智力的概念,在其提出的“智力三因論”中認為人有三種智力:抽象智力(Abstract Inteligence),包括心智能力,特別是處理語言和數學符號的能力;具體智力(Concrete Intelligence),即一個人處理事物的能力;社會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即處理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能力[16]。他將社會智力描述為通過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內部狀態、動機和行為來與他人建立聯系的能力。對于情緒智力的研究始于1990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薩洛維(Salovery P.)和梅耶(Mayer J.)他們認為情緒智力是一種被傳統智力所忽視的智力,它關注情緒、情感、感情在智力活動中的功用以及它們與認知密切協同作用處理情緒性問題的能力。認為“情緒智力是社會智力的一部分,包括覺察自我和他人情感和情緒的能力,識別情緒并使用情緒信息引導思維和行為的能力”[17]。1997年,他們又將情緒智力定義為:“精確的知覺、評估和表達情緒的能力;利用情感促進思維的能力;理解、分析情緒、運用情緒知識的能力;成熟調節情緒、促進情緒和智力發展的能力”[18]。這個定義著重強調對于情緒的感知,以及通過調節和管理來促進理智的發展。1995年,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在《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中,首次描述了情緒在教育和生活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19],并較系統地論述了情緒智力的內涵、生理機制、對成功的影響及情緒智力的培養等問題,初步形成了他自己的情緒智力的理論體系和基本觀點。將情緒智力界定為五個方面:自我認知(認識自己情緒的能力),自我管理(妥善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自我激勵(自我激勵的能力),共情(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處理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的管理能力)[20]。學術、社會和情感學習合作體(CASEL)受其發起者戈爾曼的情緒智力理論的影響,以社會情感學習的稱謂將情緒智力理論應用在教育領域,并形成社會情感學習框架:自我認知、自我管理、社會認知、人際關系技巧、做出負責任的決定[21]。進而將社會情感學習理解為幫助兒童和成人發展和提高有效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的過程。CASEL推行的社會情感學習項目在美國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逐漸在美國各州的地方學校推廣。

從社會情感學習產生的歷史沿革的梳理,可以看出社會情感學習是在社會智力和情緒智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社會智力強調處理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能力,注重通過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內部狀態、動機和行為來與他人建立聯系的能力。情緒智力關注情緒、情感、感情在智力活動中的功用,注重識別情緒并使用情緒信息引導思維和行為的能力。 在此基礎上,CASEL提出了社會情感學習的概念,開發了包括五個組成部分的社會情感學習模型,并提出社會情感學習這一新的術語。社會情感學習用“學習”替代了“智力”這個概念,并將其定義為人通過后天的學習可以掌握的基本技能[22]。這說明,由于智力這一術語具有給人一種天生的、難以改變的感受,CASEL的主旨是想強調,社會情感學習所要達成的社會情感技能是可以學習的,進而將其稱謂從智力改為學習。

從桑代克(E.L.Thmodike)首先引入了社會智力的概念到薩洛維(Salovery P.)和梅耶(John Mayer)提出情緒智力再到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基于對社會智力的概念和情緒智力持不同的觀點,提出社會情感學習勝任力模型,建立社會情感學習框架,將智力轉變為學習,并強調獲得性學習的取向。這一變化在社會情感學習項目的學校的推進也得以體現,在教育領域,教育實踐者和理論學者較少使用社會智力和情緒智力概念,而更多使用社會情感學習的概念及其勝任力模型,凸顯了教育強調后天環境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梳理,我們認為社會情感學習是指開發學生獲取社會情感能力所必須的態度、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凸顯了要“超越學生個體以關注他們與別人之間的關系的效果”,關注人際關系和社交技能成為其核心,強調了學生在對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對他人與社會關系方面能力的獲得與提升。因此,社會情感學習的目標是提升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這一能力“是發展學生面對成長和發展的復雜情境,在社會化過程中基于個人的自我感受和社會關系的互動體驗掌握并應用一系列與個體適應及社會性發展有關的核心能力”[23]。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通過關系的構建,學會體察自己的情感體驗,表達自己的情感感受,調控自己的情感狀態,形成適應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格品質。這體現在,在與自我的關系中形成合理的自我認知,熱愛生命、享受生命,做到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等的品質;在人與他人的關系中,形成學會識別、體察他人的情緒、情感,形成尊重、理解、寬容、體諒、同情、接納等品質;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形成對群體的歸屬感、榮譽感,對社會的責任感、義務感、正義感、正直感,對國家利益、民族命運、世界和平、人類發展抱有關切之心,憂慮之情等品質;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形成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珍惜資源、愛護環境的品質。

在現實中對社會情感能力的定位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將“社交情感能力通常被作為一個總稱,指的是一系列的能力,使個人能夠在日常情況下表達、調節和理解自己的思想、情緒、行為以及與他人的互動,并適應不斷變化的條件”[24]。有的將社會情感能力理解為“非認知能力”,使其與更容易被評估的認知能力形成對比。在英文語境中,社會情感能力(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e)與社會情感技能(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有時可以互換使用,但也有研究認為它們的范圍存在一定差異,能力是更廣泛的概念,其中包括一系列的技能[25]。盡管對于社會情感能力的定位有爭議,但可以確定的是社會情感能力是一個綜合性概念,指向個體在個人內部或是人際關系中駕馭和管理情感體驗的各種能力[26]。在教育領域對社會情感能力的理解更傾向強調能力(Competence),而非基本的技能(Skills),關注的是在情境中所體現出合理處理社會關系的綜合素養。社會情感能力不僅要關注個體與自我、他人、社會關系中的互動中的體驗,強化關系所賦予的內涵,還要關注情感的社會發生過程,關注社會、群體對個人情感的影響,從人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中說明情感的產生,應與社會的價值取向相匹配。因而,社會情感能力具有復合性、情境化、實踐性、發展性的特點。而技能(Skills)主要關注是人們在處理社會關系的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考察的是人們對處理社會關系的認識和掌握程度,對于社會情感能力所背負價值取向及角色定位關注不夠。由于“能力”是心理學和教育學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心理學中能力更多的是指個體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需的個性心理特征,而在教育中更強調人的綜合素質。在教育中,人的能力是在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的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五、如何順利實施社會情感學習

社會情感學習要在基礎教育領域順利實施,其定位就必須回歸到基礎教育的“本真”就是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基礎教育的“初心”就是培養學生作為合格社會成員所應具有健康的身體、健全的心智、積極的情感,使孩子從“自然體”轉換“社會體”,具有這個社會所需要的社會性發展,進而使學生具有人性,使其“成人”,成為本真的人。因此,在基礎教育領域要實現教育的“情感轉向”,就需倡導實施基于社會情感學習的社會情感教育,為此,必須形成這樣的共識:社會情感教育關注學生的發展不僅需要以分數為代表的智力因素的發展,還需要諸如自信心、同理心、社交技能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使一個人在完整意義上成其為人的教育;社會情感教育是培養學生社會性情感品質,發展他們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學習建立個體與自我、他人、社會的適當關系,并在其中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征,從而達成人的素質的整體性提高和人性的完滿發展的教育。

為此,在教育觀念的認識上必須發生變化:第一,在人發展的理解上。人的本真發展應是按照身體、心智、情感而進行的,情感是人性發展不可缺少的“基因”,是學生社會性發展的基礎,也是奠定社會人格的基礎。

第二,對教育的理解上。從“觀物”到“觀人”,從關注培養學生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理性認識能力,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與學生發展的外在關聯到關注學生發展的更深層次的內在關聯,確證人的存在、促進著人的生成。

第三,對智力的理解上。對于智力的理解要變化,不再僅僅是邏輯能力與抽象能力,應從德·加德納對于智力的定義中獲取啟示,“智力是在某種社會和文化環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難題或生產及創造出有效產品所需要的能力”[27]。人的智力結構應是各種能力的整合,每個人至少都應有言語智力、邏輯數學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運動智力、音樂智力、人際關系智力和自我認識智力等七種智力,在智力中凸顯了人的社會性發展的內容。

第四,對學習的理解上。學習是透過教授或體驗而獲得知識、技術、態度或價值的過程,從而導致可量度的穩定的行為變化,審視過去的精神結構或建立新的精神結構。

第五,對教育質量的理解上?;A教育有兩個取向,一是向外關注自然的人化,強調人的主體對于外在世界的征服與占有,采取的是工具——社會本體的取向;一是向內關注內在自然的人化,在本體中突出了“情感”,凸顯了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關聯,這種關聯就是生命的體現,是人現實鮮活的存在,采取是情感——人為本體的取向。

第六,學校形象的塑造上。從“機械”的知識生產到“生命”靈性的彰顯,學校應更像人一樣是有生命的,是有靈性的,它是一個生命的有機體,建立在學校管理者、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彼此開放、互動的主體,學校不是只被看成是孤獨個人由于掌握知識的需要而機械地聚合在一起,彼此不溝通,不相互理解。

第七,學校管理的機制上。既要強調科學又要構建民主,學校的教育政策、制度、機制應體現人性化;又要強調集中與參與,使人的自由意志得以彰顯、得以保證、得以實現。

為此,要提升學生社會情感能力,需要基礎教育從以下方面努力:

第一,要提升校長領導力。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本質上是“關系的社會性構建”的能力,促進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的校長領導力本質上也應是“關系的社會性構建”,核心在于建構一種積極向上的“人與人”的關系,構建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所需要的安全、包容、支持性環境的要求。在學校管理中要關心他人,待人真誠,這種關心需要公開、透明和真誠,倡導對他人的積極關注,從他人角度看待問題的換位思考,關注人際感受而不僅僅是普遍約束規則制定的情境建設,構建人與人彼此觀照的互動性氛圍。

第二,構建積極向上學校價值。學校要致力發展相互關心的人際關系,構建學校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團隊感,使學校的組織成員在學校中產生歸屬感,建立彼此的信任和相互尊重,使人們樂于幫助他人,團結更緊密,目標感更強;愉悅感,使學校的組織成員在學校中產生快樂感,快樂的教師會讓學生家長也獲得快樂,愉悅打開的心扉會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使想象力的空間不會被窒息,創新的火花不會被禁錮;意義感,使學校的組織成員有共享的學校發展愿景,使組織成員基于意義的追問,激發出最大的潛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為社會做更有益的事情。

第三,構建主持性學校氛圍。支持性學校氛圍與學校環境不同,更重視學校中的心理-社會環境的構建,更關注學校環境中教師和管理者的組織行為方式、學生和老師共享的價值觀,關注管理中教師、學生在學校中對角色、人際關系的體驗;關注組織的價值觀、輿論水平、行為規范的執行情況及組織成員對學校的歸屬程度;關注組織成員的感受與情緒狀態,注重組織中人際關系心理相容的程度;關注在學校組織中營造安全健康的積極氛圍,使師生獲得愉快、溫暖的情感體驗。

第四,采取合目的的教育方式。合目的教育的方式意味著學校的管理者和教師在對待人的方式上是合符道德的,學校文化、建章立制、班級文化的設計與表達上不貶低、侮辱孩子,傳遞積極的善意。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約束自己行為,不以非善意的、不道德的態度和行為對待受教育者;不忽視人的基本權利,以排斥、歧視、傷害、冷漠等行為傷害兒童的心靈與情感。在教育中,教育者要站在促進人的精神全面發展的角度,以關愛、關注、引導、幫助等積極的教育行為,對待所有的兒童。

參考文獻:

[1] Casel.Core SEL Competencies [EB/OL].https://casel.org/corecompetencies/,2019-06-28.

[2] [美]丹尼爾·戈爾曼.楊春曉譯.情商:為什么比智商更重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25] OECD.Skills for Social Progress:The Power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 [EB/OL].https://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skills-for-social-progress_9789264226159-en,2015-03-10.

[4][5]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6] OECD.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Well-being,Connectedness and Success [R]. Paris:OECD Publishing,2018.30.

[7] [德]卡爾·馬克思.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3.

[8]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

[9] [美]杜威.孫有中等譯.新舊個人主義——杜威文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91.

[10][14] [加拿大]戴爾·斯賓塞.張軍,周志豪譯.情感社會學[M].江蘇: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5.

[11][12][13][15] 郭景萍.情感社會學理論、歷史、現實[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16] 葉斌.從社會智力到情感智力——對社會智力與情感智力理論的探討[J].心理科學,2003,(3):452-456.

[17] Mayer J D,DiPaolo M,Salovey P.Perceiving affective content in ambiguous visual stimuli:A componen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90,54(3-4):772-781.

[18] Mayer,J.D.,Salovey,P.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Salovey P. & Sluyter D. (Eds.),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Implications for educators [M].NewYork:Basic Books,1997.3-31.

[19] Goleman,D.Emotional intelligence [M].New York:Bantam Books,1996.217-236.

[20] [美]丹尼爾·戈爾曼.查波.耿文秀譯.情感智力[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7.35.

[21] Osher D,Kidron Y,et al.Advancing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Looking back and moving forward [J].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2016,40(1):644-681.

[22] Dhani P,Sharma T.Emotional intelligence;history,models and measur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6,5(7):189-201.

[23] 毛亞慶.提升學生社會情感能力,構建學生社會性[N].中國教育報,2019-11-20(10).

[24] Ingrid S.Towards an Integrative Taxonomy of Social-Emotional Competences [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1,12:313-515.

[26] J. R C.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e: advancing understanding of what,for whom,and when [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20,40(6):663-665.[27] 鐘志賢.多元智能理論與教育技術[J].電化教育研究,2004,(3):7-11.

作者簡介:

毛亞慶: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學校管理改進、校長領導力、社會情感學習。

魚霞: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為教師專業發展。

How to Understand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Mao Yaqing1, Yu Xia2

1.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2.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of GuangDong i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 519087, GuangDong

Abstract: Since the mid-nineties of last century,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asic education worldwide. SEL not only focus on students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promoting students adaptation to future learning, life and work, and achieve all-round human development. SEL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refle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basic education development mod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connotation, implement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it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SEL theory itself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ing the practice of practical basic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of SEL, how to understand “social”, “social and emotional” and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in SEL, and how to better implement it.

Keywords: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ocial; social and emotional; basic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23年10月25日

責任編輯:趙云建

猜你喜歡
基礎教育社會
河南省基礎教育信息化現狀調查
高等師范??茖W校兒童水墨畫課程教材研發的必要性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綜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政策話語的遷嬗
民法公平原則的倫理分析
教育均衡發展:現代教育發展的新境界
“中國夢”之中國“自主高考”夢
河北省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與管理的實證研究
基于微課應用的專遞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問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