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評價研究綜述

2024-02-20 13:23熊春霞程躍
科技創業月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創新績效評價方法績效評價

熊春霞 程躍

摘 要:跨區域協同創新是創新驅動下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對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進行評價有助于有針對性地制定區域創新政策、促進區域發展。首先梳理和探討了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評價的內涵,并對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和評價方法的有關內容進行綜述,最后就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評價進行述評,對未來研究提出展望,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跨區域協同創新;創新績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方法

中圖分類號:F124.3,F11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307028

A Review on Cross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Xiong Chunxia,Cheng Yu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Abstract:Cross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and evaluating cross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contributes to formulate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ies and promote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a targeted manner.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cross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reviews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s. Finall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valuation of cross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presents the outlook on future research,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related researches.

Key Words:Cross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Evaluation Methods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投入力度不斷增強,創新主體進一步壯大,創新體系更加健全。黨的二十大強調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1]。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加離不開科技創新驅動。同時,世界經濟區域化特征愈加顯著,區域創新能力影響著地區競爭力。但受傳統行政區域的桎梏和經濟水平的制約,我國諸多區域目前仍存在協同創新動力不足、創新要素流動滯后、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不充分等問題,導致區域間創新活動存在較大差異,跨區域協同創新尚未取得顯著成效。

1 相關研究概況

為準確認識跨區域協同創新現狀,需要對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進行評價。但既有研究中,創新相關范式多著眼于區域創新系統、區域協同創新、產學研協同創新等,在內涵界定、形成機理、運行機制、績效評價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2-5],而跨區域協同創新的研究較少。本文運用中國知網(CNKI)的高級檢索功能對創新相關的高質量論文發文數量及趨勢進行分析,以“區域創新系統”“區域協同創新”“產學研協同創新”“跨區域協同創新”分別為主題詞,設置發文時間為“1998-2022年”(1998年前以上關鍵詞檢索不到文獻),期刊層級為“北大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或CSCD期刊”,結果如表1和圖1所示??梢娢覈鴮W者對跨區域協同創新的研究還不多,涉及績效評價的則更少,有關跨區域協同創新及其績效評價的研究尚處在上升階段。在創新驅動的背景下,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評價是制定協同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前提,也是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本文在界定“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評價”概念的基礎上,梳理國內外學者在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評價相關研究上的進展,總結常用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2 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評價的問題界定

跨區域協同創新可看作“跨區域”“協同”和“創新”多個概念的組合,跨區域即創新活動發生在不同區域間,“協同”指兩個及以上個體以協調方式實現目標[6]。本文運用中國知網(CNKI)高級檢索功能對協同創新不同層級的研究趨勢進行分析,以“企業協同創新or產業協同創新”(微觀)“產學研協同創新or區域協同創新”(中觀)“跨區域協同創新”(中宏觀)為主題詞,運用中國知網的高級檢索功能設置發文時間為“1997-2022年”(1997年前以上關鍵詞檢索不到文獻),期刊層級為“北大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或CSCD期刊”,所得的研究趨勢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微觀層面的研究數量在2015年前呈上升趨勢,隨后波動下降,中觀層面的研究數則在2017年達到頂峰后也逐漸減少,而中宏觀層面的跨區域協同創新相關研究數量較少,目前尚處在上升期??梢妱撔卵皠撔隆鷧f同創新→微觀層面協同創新→中宏觀層面協同創新”的脈絡不斷豐富和發展[7],出現了跨區域協同創新這一新范式。

由于研究目的和理論視角存在差異,對于“跨區域協同創新”的內涵界定尚未達成一致。Trippl[8]提出跨邊界區域創新系統(cross-border RIS),此處的跨邊界指國家邊界(national borders),并提到協調是治理維度中的重要組成;認為不同區域內的創新主體在協調合作中能夠發揮比較優勢,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跨區域協同創新。吳和成等[9]認為跨區域協同創新是指不同創新主體基于各自利益需求,跨越組織、地理、制度邊界而形成創新有機體,各創新主體借助擁有的創新資源與要素間的相互作用和有機配合,使整體效率最優。隋依庭[10]提出跨區域協同創新涵蓋了“各區域創新系統內的創新主體間協同創新”“跨行政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主體間協同創新”兩大類別。吳衛紅等[11]提出創新要素跨越區域和組織邊界,在不同區域的創新主體間流動,形成了跨區域協同創新。以上定義存在部分區別,但也包含一些共同特點:①創新主體包括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政府;②創新主體位于不同區域,創新主體間的創新要素轉移在區域間發生;③創新主體受內部動機和外部環境共同影響,形成互動協同創新有機體;④創新主體間以戰略協同替代技術轉讓、委托研究等,追求區域間整體創新能力最優。

基于以上概念界定,現有研究中有關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評價的單獨研究并不多,而多將跨區域協同創新作為區域協同創新的一部分來進行創新績效評價,主要有以下兩類形式:一類是以省域或按地理位置劃分的幾大區域為樣本,在省域或區域間進行橫向的創新績效評價和比較;另一類則是直接對屬于跨區域協同創新的區域群(城市群、創新共同體)的協同創新績效進行評價。此外,相關研究中,國外學者(Nastase等[12]、Kaynak等[13])多從大范圍內的國際區域一體化組織層面開展研究,而不以國家內部行政區域為重點。我國學者(吳衛紅等[11]、張貴等[14]、王?;ǖ?sup>[15]、彭翀等[16])的研究則受行政區劃影響頗深,多對開展跨區域協同創新的區域群的總體協同創新績效進行評價,如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最初的創新績效評價基于投入-產出理論,更偏重于對結果的評價。但受動機-期望理論、系統理論等影響,創新績效評價的內容邊界逐漸模糊,發展為將過程與結果都納入評價的綜合評價體系。目前大多認為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評價指跨區域的多個創新主體在一定范圍內協同開展創新活動,將創新投入轉化為整體創新產出的效率和經濟效益,即創新效率和效果[17]。

3 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評價涉及到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評價方法的選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評價的基礎,影響著評價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3.1 構建原則

在構建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要遵循綜合性原則、系統性原則、層次性原則、可行性與可操作性原則、數據代表性原則等[7,14,18,19],以保證評價指標體系的代表性和說服力。在跨區域協同創新中,涉及到的創新主體更多元,影響因素更龐雜,對指標體系也有了更多要求。國內外學者(曹靜等[19]、Philbin[20]、張廷等[21])在構建指標體系時均將定量與定性指標相結合,而非類似于評價企業創新績效時,常常僅借助利潤率等定量指標考察??鐓^域協同創新具有長期性,因此除了結果指標外還需要關注過程指標,從而降低評價的片面性。王浩等[22]還提出有必要設置創新環境指標、政策導向指標等,以保證指標的全面性。曹靜等[19]則提到要注意內容繁雜可能導致的相關性、共線性問題,注重指標的相對獨立性,避免對同一要點的重復評價。

構建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的評價指標體系時要兼顧諸多原則,考慮到各種可能的影響因素,根據評價目的、區域特點等進行權衡,從而建立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

3.2 構建內容

普遍認可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包含單一指標體系與綜合指標體系兩種。單一指標體系多為創新產出指標,常借助專利相關數據來度量,Castaldi等[23]基于1977-1999年美國各州的專利數據,研究了多樣性如何影響地區的創新產出;王?;ǖ?sup>[24]探究跨區域產學協同創新的影響因素時,以每年專利申請人所在省份與其他省份合作申請并授權的發明專利總數來衡量跨區域產學協同創新績效。目前在創新績效評價中運用更多的是綜合指標體系,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設置基本沿襲了區域協同創新績效評價中的設置,但由于范圍擴大、主體增多等,涉及到的指標更為廣泛和復雜?,F有研究中,多是在已有的權威指標體系和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跨區域協同創新的影響因素,根據所研究的區域群(城市群、創新共同體)特點來刪選、優化和完善指標體系。在國內外研究中,綜合指標體系的具體設置存在差異,但基本都是基于關鍵影響因素,將指標細分為兩到三級,形成評價指標體系。

3.2.1 國際創新指數

國外學者利用R&D投入、人力資本、勞動力市場情況等指標測度歐洲區域創新能力[25];也常沿用一些權威的代表性指標體系來評價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26]:①IMD國際競爭力指標,基于經濟運行、政府效率、企業效率和基礎設施4個方面形成評價指標體系。②全球競爭力指數GCI,根據12個重要因素構建評價指標體系。③歐洲創新記分牌EIS,以創新驅動、企業活動、創新產出為一級指標并細分為24個三級指標,來評價歐盟各國創新能力,后來還出現全球創新記分牌GIS;EIS和GIS都突出了科技人員數目、高等教育水平、R&D強度、信息基礎設施等要素。④全球創新指數(GII),將5個投入指標和2個產出指標細分為84個指標,Aytekin等[27]基于GII評估了歐盟成員國和候選國的創新效率。

3.2.2 國內創新指數

科技部制定的創新型國家評價指標體系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創新指數體系[28]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前者涵蓋了創新資源、知識創造、企業創新、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5個一級指標;后者則從創新環境、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和創新成效著手構建三級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區域層面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評價層級最為接近,參考價值也更高,除創新投入與創新產出這兩個基本維度外,我國學者將影響跨區域協同創新的其他維度也納入了評價指標體系中。岑曉騰等[29]引入科技類法規數、科創服務平臺數等作為創新環境下的二級指標,以此對滬嘉杭G60科技創新走廊的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進行評價;王幫俊等[5]將被評價經濟區中的企業創新能力也作為評價的一級指標;張艾莉等[30]則在建立指標體系時將創新擴散與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環境并列來進行分析。同時,創新主體間和區域間的協同情況也不可忽視。陳偉等[31]基于二象對偶理論視角,構建了測度創新協調指數和創新發展綜合水平的評價模型;李林等[32]從協同創新能力、創新協同度與協同創新效益三方面來構建區域科技協同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彭翀等[16]則構建了以創新能力、創新聯系、創新協同為指標的3C框架來評價長三角的協同創新績效。

綜合以上研究,在具體指標體系設置上,由于對跨區域協同創新的理解各有側重,加之受不同理論的影響,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向著更豐富和多元的方向轉變。除投入、產出層面的基礎指標外,還引入了創新環境、創新基礎、區域內企業創新等指標,并強調協同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目前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評價尚未形成完善、統一的指標體系,但隨著相關研究的開展,評價指標體系愈加全面、客觀和科學。同時,指標的選取有一定主觀性,需結合區域特點、數據獲取難易、評價需要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慮,設置符合研究需要的評價指標體系。

3.2.3 評價指標處理

評價指標體系一般包含定性與定量指標,且指標的性質、量綱、數量級等常常存在差異,為保證計算便捷和結果的可靠,需要對指標進行賦值和標準化。賦值可以統一指標性質,包括“將定性指標轉換為半定量指標”“將定量指標按等級賦值并轉化為半定性指標”兩種方式[33]。標準化即是使各指標數值處于同一數量級上,可以通過極差法、Z-score法、log函數法等方法來實現。

對指標進行篩選和賦權則是為了減少指標的重疊性,可通過主觀賦權法、客觀賦權法、組合賦權法來實現。主觀賦權法以德爾菲法、AHP層次分析為代表,通過比較和經驗來完成賦權。在德爾菲法中,專家賦權的公正與否會直接影響評價結果??陀^賦權法則需結合研究對象的屬性,借助數學模型來實現,如熵權法、變異系數法、因子分析法,能避免主觀原因導致的評價誤差,保證評價的信度與效度。王幫俊等[5]評價區域創新績效時,借助因子分析法提取主因子,用共同度來判斷指標重疊性,并用方差解釋率計算權重。但客觀賦權法也有不足,如熵權法缺少指標間的橫向比較,因此主客觀結合的組合賦權法得到廣泛的應用。林卓等[34]就運用AHP和熵權法的組合賦權法確定創新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指標權重。

將指標數值標準化能使數據位于同一量綱,確定指標權重能獲得更準確的評價結果,因此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后,對指標體系進行處理是必不可少的。

4 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評價方法

目前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評價還未形成完善、統一的評價方法,但評價步驟基本一致。首先構建符合研究區域特征的評價指標體系,對指標進行預先處理后,根據選用的評價方法建立模型,并引入數據獲得結果。根據研究結果橫向對比區域間創新的空間差異性,或縱向對比時序上的動態變化,從而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具體的測度與評價方法較為多樣,參照相關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4.1 投入產出比例法

處理好評價指標及數據后,用投入、產出綜合值之比表示絕對效率,以此測度和評價創新績效,是較為基礎的一種數量分析方法。趙增耀等[35]將創新過程劃分為知識創新和產品創新,并構建兩階段非合作博弈的創新績效評價模型,對兩階段及區域整體創新效率進行評價。投入產出比例法只需要投入產出要素的相關數據,計算簡便,但忽視了其他的重要影響因素,難以保證綜合評價值的準確性和客觀性,評價效度值得商榷,因此常結合其他評價方法使用。

4.2 前沿分析方法

前沿分析方法是根據已知的投入產出觀察值,確定所有可能的外部邊界(生產前沿面),使所有產出值位于邊界內,各觀察值與邊界的距離即為生產點效率,以該值反映創新績效。根據是否需要估計前沿生產函數中的參數可分為參數法和非參數法[36]。

參數法以隨機前沿分析(SFA)為代表,蘇屹等[37]應用隨機前沿分析對我國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績效進行實證研究,并探討了系統開放程度等要素對績效的影響;Barra等[38]借助SFA中的知識生產函數,探究了機構質量對意大利地區創新體系(RIS)效率的影響。SFA能夠清晰地描述生產過程,在創新績效評價中運用廣泛,但要注意生產函數形式的設定,避免評價結果出現嚴重偏差。

常用的非參數法則是數據包絡分析(DEA)及其變體。劉順忠等[39]較早將DEA方法用于區域創新績效評價;官建成等[2]運用C2R模型的DEA方法評價了創新活動有效性,并橫向比較我國各區域創新績效。由于傳統的DEA方法難以對處于多個前沿面的決策單元展開進一步比較與評價,因而近年來基于DEA的改進模型運用更廣泛。Aytekin等[27]用DEA-EATWIOS法評估了歐盟成員國及候選國的全球創新績效;周廣亮等[40]運用兩階段DEA-BCC和Malmquist對我國四大區域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績效進行了動態分析評價;吳衛紅等[11]借助DEA-Tobit兩階段模型評價了2013-2016年間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的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DEA無需設定生產函數具體形式,有較強的客觀性,還具有計算簡便且能處理多投入多產出問題的優點,因此廣泛運用于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評價中。

4.3 綜合加權評價法

部分對指標賦權的方法如因子分析法(Pinto等[25]、王幫俊等[5])、層次分析法(張廷等[21])、主成分分析法(潘曉琳等[41])等都屬于綜合評價法,除賦權外還可以直接計算綜合得分,以此評價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

綜合評價的另一實現路徑則是對指標賦權后,結合其他研究方法或改進常規的研究方法,來測度和評價創新績效。李美娟[42]在二維數據中加入時序數據,擴展為三維數據,并運用基于理想解法的動態評價方法對我國各省的區域自主創新效率進行動態評價;劉志華等[43]基于改進的AHP,利用云模型將不確定性概念的模糊性和隨機性有機結合來評價區域科技協同創新績效;羅洪云等[18]結合德爾菲法,利用LWD算子和LOWA算子,對專家給出的產學研協同知識創新體系創新績效評價值進行運算以獲得創新績效評價結果;范德成等[44]用熵權和TOPSIS物元法的綜合評價模型,對我國中部六省創新驅動績效進行分析。同時,測度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的協同度時,常將賦權法和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相結合(劉友金等[45]、吳衛紅等[11])。此外,考慮到指標模糊性和可能存在的相關性,有學者運用模糊數學方法(Jiang[46])、模糊積分方法(曹靜等[19])來評價創新績效;還有學者將不同的評價方法所得結果通過一定規則合成為最終的評價結果(李美娟等[47])。

隨著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評價的發展,綜合評價法的實現路徑愈發多樣,基于已有方法改進與組合的綜合評價法越來越受青睞。綜合評價法可以較全面、系統地反映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且考慮到了諸多因素,一定程度上確保了研究結果的信度和效度,更具參考價值。

總的說來,評價方法本身并無優劣,且即使是同一方法,選用不同的指標或依據不同的研究需要也可能得出不完全相同的結果。研究中要結合評價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用評價方法,保證最終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可信性。

5 未來研究展望

本文在對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評價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礎上,對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評價的問題進行界定,并對指標體系構建、評價方法運用進行了綜述。發現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評價尚處在完善和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學者多根據自身研究的需要對跨區域協同創新及其績效評價的內涵作界定,而尚未有較權威、認可度較高的定義,影響到具體的評價對象選擇、評價內容確定和指標體系設置。其次,受研究起步晚、研究領域集中的影響,國內的相關研究更注重實證過程而非理論基礎和溯源,評價指標體系理論支撐不足且構建的指標體系較為單一;部分研究在細化下級指標體系時存在較大主觀性,直接拋棄了所有定性指標,破壞了指標體系的系統性和全面性。最后,在評價方法選用上,通過評價方法改進、組合來彌補單一評價方法的不足已成為研究主流,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中協同度的測度是重點,目前對區域間協同成效進行整體測度與評價的研究不足,區域的創新績效之和并不等于區域間協同創新績效,相關研究中的協同創新績效評價不夠嚴謹。

因此,未來研究可從以下層面進一步拓展。

第一,基于對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評價的內涵界定,在評價對象選擇上覆蓋更多“區域”,除中宏觀的省級區域群外,還可以對省域內部城市群間的創新績效進行評價,便于相關部門從省級層面進行針對性的區域政策布局,以促進創新發展。

第二,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還可以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構建合理科學的指標體系并判斷其可行性,作為績效評價的支撐。

第三,評價方法選用上,可以考慮結合多種評價方法,如添加時間維度的考量,避免單一評價方法的弱點,增強評價的科學性。

第四,可以將跨區域協同創新中的區域內部和跨區域的協同創新同時納入評價中,全面整體評價跨區域協同創新績效,在大力推進創新共同體建設的背景下,為其他實施跨區域協同創新的區域群和城市群提供依據和參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官建成,何穎.基于DEA方法的區域創新系統的評價[J].科學學研究,2005,23(2):265-272.

[3]徐則榮.區域協同創新理論述評[C]//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外國經濟學說與中國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4]蘇屹,姜雪松,雷家骕,等.區域創新系統協同演進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6, 303(3):44-61.

[5]王幫俊,吳艷芳.區域產學研協同創新績效評價——基于因子分析的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66-71.

[6][德]赫爾曼·哈肯.高等協同學[M].郭治安,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

[7]解學梅,曾賽星.創新集群跨區域協同創新網絡研究述評[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9,21(1):9-17.

[8]TRIPPL M. Developing cross-border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key factors challenges[J].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2010,101(2):150-160.

[9]吳和成,胡雙鈺.跨區域協同創新研究綜述與展望[J].管理現代化,2020,40(1):121-125.

[10]隋依庭.基于系統動力學的京津冀三地協同創新發展研究[D].秦皇島:燕山大學,2022.

[11]吳衛紅,馮興奎,張愛美,等.跨區域協同創新系統績效測度與優化研究[J].科研管理,2022,43(7):29-36.

[12]NASTASE C, POPESCU M, SCUTARIU A L. Integrating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olicies-Analysis if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REVISTA ECONOMIC, 2010(51):203-209.

[13]KAYNAK S, ALTUNTAS S, DERELI T. Comparing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EU candidate countries: an entropy-based TOPSIS approach[J]. Ekonomska Istra?ivanja, 2017,30(1):31-54.

[14]張貴,溫科.協同創新、區域一體化與創新績效——對中國三大區域數據的比較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34(5):35-44.

[15]王?;?,王瑩,李雅潔,等.長三角區域高技術產業科技創新效率評價研究——基于共享投入的三階段網絡DEA模型[J].華東經濟管理,2022,36(8):26-33.

[16]彭翀,張晨,王寶強,等.區域協同創新系統績效評價研究——以長江中游城市群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18,33(11):33-40.

[17]周曉陽,王鈺云.產學研協同創新績效評價文獻綜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1):45-49.

[18]羅洪云,林向義,王磊,等.產學研協同知識創新體系創新績效評價研究[J].現代情報,2015,35(2):8-11.

[19]曹靜,范德成,唐小旭.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績效評價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7):114-118.

[20]PHILBIN S.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research collaborations[J]. Measuring Business Excellence, 2008,12(3):16-23.

[21]張廷,王軍川.基于AHP的區域創新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決策,2020,36(18):185-188.

[22]王浩,梁耀明.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研究綜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1):56-61,55.

[23]CASTALDI C, FRENKEN K, LOS B. Related variety, unrelated variety and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An analysis of US State-Level patenting[J]. Regional Studies, 2015,49(5):767-781.

[24]王?;?,王蒙怡,孫銀建.社會網絡視角下跨區域產學協同創新績效的影響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3):26-33.

[25]PINTO H, GUERREIRO J. Innovation regional planning and latent dimensions: the case of the algarveregion[J].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10,44(2):315-329.

[26]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國際創新指數研究歷程與代表性指數介紹[EB/OL].(2017-10-20)[2023-03-17].http://www.sic.gov.cn/News/459/8533.htm.

[27]AYTEKIN A, ECER F, KORUCUK S, et al. Glob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assessment of EU member and candidate countries via DEA-EATWIOS multi-criteria methodology[J]. Technology in Society, 2022,68: 101896.

[28]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國內典型創新指數簡介[EB/OL].(2017-11-13)[2023-03-19].http://www.sic.gov.cn/News/455/8614.htm.

[29]岑曉騰,蘇竣,黃萃.基于耦合協調模型的區域科技協同創新評價研究——以滬嘉杭G60科技創新走廊為例[J].浙江社會科學,2019(8):26-33,155-156.

[30]張艾莉,李月明.基于等級劃分的我國區域創新能力差異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10):28-33.

[31]陳偉,馮志軍,康鑫,等.區域創新系統的協調發展測度與評價研究——基于二象對偶理論的視角[J].科學學研究,2011,29(2):306-313.

[32]李林,劉志華,王雨婧.區域科技協同創新績效評價[J].系統管理學報,2015,24(4):563-568.

[33]金芙蓉,羅守貴.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9,27(3):43-46,68.

[34]林卓,鄭麗霞,曹玉婷,等.福建省創新型城市建設綜合評價——基于AHP-熵權的灰色關聯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9):115-123.

[35]趙增耀,章小波,沈能.區域協同創新效率的多維溢出效應[J].中國工業經濟,2015(1):32-44.

[36]萬磊霞.效率測度的參數方法[J].商場現代化,2008, 47(22):86-87.

[37]蘇屹,李柏洲.基于隨機前沿的區域創新系統創新績效分析[J].系統工程學報,2013,28(1):125-133.

[38]BARRA C, RUGGIERO N. How do dimensions of institutional quality improve Italia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efficiency?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 using SFA[J]. Evolutionary Economics, 2022,32(2):591-642.

[39]劉順忠,官建成.區域創新系統創新績效的評價[J].中國管理科學,2002,10(1):76-79.

[40]周廣亮,趙叢郁,陳昱,等.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績效評價及空間格局分析——基于兩階段DEA及Malmquist指數[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35(2):217-223.

[41]潘曉琳,田盈.基于加權主成分分析的區域創新系統績效評價模型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23):167-170.

[42]李美娟.基于理想解的區域自主創新效率動態評價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35(2):114-123.

[43]劉志華,李林,姜郁文.我國區域科技協同創新績效評價模型及實證研究[J].管理學報,2014,11(6):861-868.

[44]范德成,蔡文科.中部六省高技術產業創新驅動績效分析——基于熵值和TOPSIS法物元評判模型[J].工業技術經濟,2016,35(10):109-116.

[45]劉友金,易秋平,賀靈.產學研協同創新對地區創新績效的影響——以長江經濟帶11省市為例[J].經濟地理,2017,37(9):1-10.

[46]JIANG H J.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based cross-regional innovative cooperation[C]// 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ICMLC 2015). Proceedings of the 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Piscataway: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 2015.

[47]李美娟,劉媛.基于Copeland法的區域協同創新能力動態組合評價與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1):48-54.

(責任編輯:吳 漢)

猜你喜歡
創新績效評價方法績效評價
技術選擇、二元學習與創新績效關系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創新績效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知識圖譜的產業集群創新績效可視化分析
基于知識圖譜的產業集群創新績效可視化分析
現代教育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基于BSC的KPI績效評價體系探析
非營利組織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
評價機制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及應用探究
氣象部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初探
績效評價及其政策選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