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寂滅的煙火

2024-02-21 05:45徐海蛟
讀者 2024年4期
關鍵詞:張岱

徐海蛟

單論權勢、地位,能比肩這個家族的或許不少,但若要論家族的書卷氣與風雅,論人性的豐富與復雜,論人的意趣和風度,張岱家族或許是絕無僅有的。

張岱家族奇人輩出,江南五大收藏家,他們家占了兩位;至于品茶、賞戲、筑園、寫字、繪畫這類風雅的“行當”,更是無人可及。

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張岱四歲那年,他的父親與幾位叔叔突發奇想,決定實施一項前無古人的計劃——點亮龍山。他們傾家族之力,剡木為架,涂上丹漆,支起數百座燈架,每一架飾以文錦,張燈三盞。滿山的大樹上,也懸掛起燈來。燈一直從城隍廟門延至蓬萊岡,遠遠望去,有如星河倒懸。這一工程引發了無數人圍觀,以至于城隍廟不得不掛上禁條,禁車馬入內,百姓到城隍廟門口,只得步行;禁煙火喧嘩;禁城內豪室按慣常那樣派遣家奴驅趕行人清道。

點燈工程持續四晚。龍山,這座紹興城外的小山,入夜后第一次被璀璨的燈火點亮。這件事發生在電氣時代以前的手工業時代,不得不說是張岱家族憑借一腔浪漫,創造了一個光明璀璨的夢境。

男女老少紛至沓來,緣山而行,席地而坐。每日賞燈結束,仆人入山清掃,果殼蔗渣魚骨堆積如山。

張岱自孩提時代起浸淫在這般氛圍里,穿梭于一眾豐盈又奇崛的靈魂間,漸漸就成了一個“癡人”。

張岱愛燈火的璀璨,也愛煙花的爛漫。對于放煙花,張岱有自己的審美要求,他認為繽紛的色彩一定要配以風格相近的聲音。模樣盛大的煙花,不一定需要鑼鼓的節拍來配合,輕吹嗩吶應和會顯得相得益彰,根據煙花迸放的緩急高下,佐以或激越或低沉的嗩吶聲,這種情狀是絕佳的享受。按張岱歷來的喜好,若張燈結彩卻不演戲,就仿佛錦衣夜行,看燈的心緒也會黯淡起來。

張岱愛戲子的窈窕,愛舞臺深處如曇花盛開復又凋零的即生即滅。你方唱罷我登場,戲劇是人生的復刻,既演繹生命的歡悅,又留存人間的遺憾。愛恨情仇,才子佳人,戲劇是給人生補缺的。張岱自己組建了一個戲班,名為“蘇小小班”。張岱不僅寫戲、排戲,興致上來,索性自己登臺演一出。張家戲班演出的質量之高,別說在紹興一地,就是放在整個江南也是屈指可數的。

張岱好飲茶,已到癡迷境地。老友曾跟張岱盛贊閔汶水的茶。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張岱剛至南京便動身前往閔汶水處。張岱等了好久,待閔汶水回來時夜色已深沉。當張岱說只是慕名來喝一杯好茶時,閔汶水又驚又喜,即刻燒水泡茶。研習茶道多年的閔汶水很是驚詫,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不僅能嘗出茶的品類,還能辨別出茶葉采摘自哪個季節,品出泡茶的山泉取自何處。

張岱亦是一個十足的老饕。他幾乎吃遍了大江南北的美食,并在吃法上極盡想象和創造。他養過一頭奶牛,研究出了做奶酪的方法。而腌制食物,他更是拿手,什么糟蟹、糟姜、糟茄、腌魚……皆找到了奇妙的制法。他曾考訂祖父的著作《饔史》,編成一部美食集《老饕集》。

他組建絲社、斗雞社、噱社、蟹會、詩社……仿佛每一項愛好都能夠玩出繁多的花樣來。他盤桓于南京、揚州、鎮江、蘇州、杭州等繁華都市,他既愛山水的宏闊與秀美,又迷戀街頭巷尾的風俗與人情。他信奉“人無癖不可與交”,以至于結交了許多三教九流的朋友,他們無一不是性情與愛好獨特之人,無論官吏、文士、工匠伶人,還是和尚、道士、妓女、販夫走卒,張岱都有可能和他們混跡一處,在他們身上覓得人性的光芒。

他愛流動的河,愛那河上自在徜徉的船。少年張岱在紹興城內龐公池附近讀書,就在池中留一條小船。他可隨時跳上船,順著河流抵達紹興城的街頭巷弄。他曾設涼簟臥舟中看月,小童在船頭唱曲,他則在半醒半醉之間,悄然睡去。待船夫回船到岸,他已一枕黑甜。

要多少癡情,才會有這樣的生活;要多少熱愛,才會有這樣的癡情。

清軍大舉入關,占領北京后,迅速揮師南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的小朝廷不堪一擊,一年即瓦解覆滅。江南士人們紛紛投入反清復明的抗爭中,擁戴明朝宗室朱以海,以魯王監國名義扯起了抗清的大旗。

這當然是無謂的抵抗,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沒有人能力挽狂瀾,在巨大的毀滅性的頹勢面前,舊時代的抵抗注定徒勞。不過最初,人們總是懷著一丁點兒希望做最后的抗爭。張岱一家迎接魯王到紹興,捐錢助餉,傾盡全力追隨魯王抗清。但他們沒有料到,這個南明小朝廷無能又腐敗,那些以各種名義站到臺前的人圖的只是權力和聲色,根本不可能重振大明基業。

清軍洶涌而來,像轟轟烈烈的大潮,很快席卷至錢塘江。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紹興淪陷。清軍攻入紹興城后,四處追捕擁護魯王的人,張岱一族自然在追捕名單之列。

在國家的崩潰面前,張岱原本安穩富庶的家庭分崩離析,個人的命運猶如螻蟻,多年的積蓄一夜歸零。巨大的災難激發了無聲的抗爭,許多孤高的靈魂以決絕的死亡殉葬這熄滅的時代。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破南京,弘光帝被俘。六月十三日,杭州失守,潞王降清。十五日午間,劉宗周聽到這一消息時正在用膳,他推案慟哭,說,我到了順應天命而死的時刻了!他決定效法伯夷、叔齊,開始絕食。其間,清貝勒博洛以禮來聘,劉宗周書不啟封,絕食二十三天,以身殉國。

浙江山陰(今紹興)大學問家、張岱父親張耀芳的好友王思任在清軍破紹興城后,絕食而死。

張岱好友陳函輝返臺州,哭入云峰山中,賦絕命詞十首,自縊而死。

張岱好友余煌獨自出東郭門,到渡東橋邊投河,殉國而亡。

張岱堂伯張焜芳領兵與清軍交戰,被俘虜后誓不投降,壯烈捐軀。堂弟張萼初率兵抗清,兵敗后從容就義。

最觸動張岱的,或許是摯友祁彪佳的死。

祁彪佳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戲曲家,天啟二年(1622年)的進士。

弘光元年六月,清軍禮聘祁彪佳,聘書抵達時,祁家人驚恐又為難。祁彪佳向妻子托付了一應家事,將家中大片田產捐給鄰近佛寺,在日記中留下遺書,并寫下三封告別信,一封給叔父祁承勛,一封給三哥祁駿佳,一封給妻子商景蘭。七月二十五日,祁彪佳于家中置下酒菜,邀請諸好友到府上小聚,張岱就在席間。這場夏日最后的晚餐卻是溫情的,朋友們談笑風生,說著輕松的話題。

酒過三巡,主人送客,朋友一一告辭。祁彪佳唯獨留下老友祝山人,請他移步內室深談。他讓山人焚香煮茗,二人縱談古今忠烈。推開木窗,眺望南面的遠山,祁彪佳笑著說:“山川人物,皆屬幻影。山川無改,而人生倏忽,又一世矣?!彪S后,祁彪佳催促祝山人就寢,自己則離開家。他來到寓園,登上八求樓,那是他以畢生熱望營建的園林和藏書樓,那里有三萬五千一百卷藏書在等候他。

從書樓上下來后,祁彪佳在寓園里踱了一圈,這是一個聯結著他生命的園子。他曾在這里賞月、飲宴、看戲、燃燈,他曾在這里品嘗甜蜜的愛情和親情。

最后,祁彪佳走向寓園內一處池塘,投水自盡。

這么多轟轟烈烈的死亡,不斷沖擊著張岱。作為亡國的遺民,作為立志不改侍新朝的堅定反抗者,在所有希望幻滅后,張岱確實想過死亡??赏瑫r,他又不止一次地想到,為了氣節,選擇以死殉國確實是可貴的,但在屈辱中活下來,完成未竟的事業,是不是更可貴?確實,張岱有一項重要的未竟事業——修明史。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六月,張岱攜一子一奴一籮筐書籍,逃往紹興城五十里外的越王崢。在遙遠的古代,越王勾踐曾棲兵于此。最初,張岱藏身于此地一座古寺中,寺中方丈是他的至交。他深居簡出,躲在僧舍里編撰《石匱書》。

但有一回,張岱外出時被人識破,自此到寺院里拜會他的客人絡繹不絕。為避免泄露行蹤,張岱決定離開越王崢的古寺,遷往嵊縣的西白山中。在西白山,張岱遇到族人,族人幫他將紹興城內的家小全部轉移過來。動蕩的逃難生活逼迫著張岱變賣了家中剩余的田產,身邊僅剩的幾個奴仆也各自逃命。兵荒馬亂的逃難路上,張岱與家人根本無力帶走更多的東西,各項家當及三萬余卷藏書盡數落入官兵之手。

在西白山中待了近一年,到順治四年(1647年)夏天,由于物資的匱乏和生存的艱難,張岱本想遷回紹興城內,但親戚朋友們見他們一家,如見毒蛇猛獸,無人敢接應。張岱一家只好避居于紹興城二十里外的項里,此地傳說為西楚霸王項羽逃難藏身之地。時間和命運運行的軌跡如此奇妙,在項里的避難時光,張岱時不時會想起那位落敗的英雄,他甚至在項里雞頭山上選好了自己的墓地。

避難三年,陋室不能避風,食物不能果腹,天地寂然,友朋如大海上的孤舟一般難覓蹤跡,可某種信念仍然活著,像殘存的燭火,在大風之后固執地挺立著。張岱白天學著耕作,夜晚埋首史書進行整理與書寫。就這樣,在信念的照耀下,離亂的生活才泛起一點生機。

順治六年(1649年)九月,張岱一家遷回紹興城內。張家故居早已易主,鐘鳴鼎食的歲月在一夜間沉落,這個越中望族,數代人苦心孤詣的經營,一夜間被時代的巨手蕩平。

繁華已盡,煙花寂滅,前半生的優渥此時煙消云散了。

最后,張岱于輾轉中租下紹興龍山后麓一處殘破的園子——快園,那是他年少時在祖父張汝霖的帶領下時常游玩的地方,也是他兒時讀書、賞燈、看雪的地方。

活下去,勝于一切。

盡管大家族已分崩離析,但張岱自己一家人口依然不少。六個兒子,十個女兒(除去出嫁的,還剩七個),兩個兒媳婦,四個孫子,一個孫女,再加兩個妾,大大小小二十三口人。順治十一年(1654年),清政府清查戶籍,沒有田產的張岱一家成了黑戶。

這樣大的一家子,只靠張岱一人去獲取生活來源,顯然是不現實的。為了激發每個人的求生欲望,以渡過難關,張岱勸告兒子們各立門戶。張岱看著自己的兩個侍妾,在饑寒交迫與艱難世事面前,她們不復從容:“二妾老如猿,僅可操井臼。呼米又呼柴,日作獅子吼。日出不得哺,未明先起走。如是十一年,言之只自丑?!睆脑娋渲?,我們見到了面對窮困生活時,張岱心里某種無處訴說的凄涼和無助。

張岱只好拿出年輕時癡迷雅玩的勁頭,將它轉變為強烈的求生欲,以應對生活。為了織布穿衣,他學習養蠶,可隨即新問題來了——快園中八九棵桑樹,無不枝葉稀疏,蠶的食物很快就斷供了。他又試著養魚,買了千尾鯉魚苗放進水塘,可塘中蓄水養魚不到十日,就聽說魚塘水面需要鋪一層草。于是,他典當衣服,買回一條小船,還請了一個老頭兒來打草。這個老頭兒駝背又禿頭,每天只知道吃飯喝酒,干起活來懶散拖沓。養魚,不但分文未賺,還賠進去許多錢。

年輕時的張岱恐怕永遠不會想到,老來他的生活會徹底變成另一副模樣。曾經錦衣玉食的富家子弟,現在卻要學習插秧、澆園、舂米、擔糞。他根本不知道農作物的脾性,不知道農事的門道。他曾在半夜挑糞灌溉,曾一棵一棵拯救被烈日曬到枯萎的茄子苗和南瓜苗,曾妒忌鄰居家桑樹枝繁葉茂,足夠蠶兒吃到結繭。面對一片稀疏的田地,張岱不由得發出一聲長嘆:“學問與經濟,到此何所施!”確實,縱有滿腹詩書,縱有用不盡的文韜武略,面對這片沉默的土地,你能使出什么計謀呢?

個人能在富貴溫柔鄉不沉醉而努力觸及靈魂的風致,自然令人欽佩;一個曾沉浸于富庶生活的人,能夠坦然面對時代的崩潰,面對生命沉入絕對的貧窮與枯寂,能想方設法重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則更令人欽佩。張岱之所以有能力應對生活如此這般的“斷裂”,不沉陷于富貴,不困頓于貧窮,這大概就是他的家族給他的底氣。

明亡之前,這部書寫明史的大作已經有了大體框架,張岱特意以《石匱書》命名。石匱,石制的柜子,是古代帝王祭祀用的石匣,也是司馬遷保全史料之處。以此命名一部史書,是為了記錄一個時代,也是為了向司馬遷和他的《史記》致敬。

《石匱書》的撰寫始于明崇禎元年(1628年),原本或許只是張岱寫作生涯里一部體量較大的書,在經歷了明帝國滅亡的切膚之痛后,張岱將這部書的書寫看作自己——一個遺臣生命延續下去的理由。作為一個有著濃厚歷史情結的學者,張岱堅信,家國是有記憶的,一個國家政權可以覆滅,只要文化的記憶還留存著,這個國家就不會真正滅亡。一部未完的《石匱書》,昭示著生命的重量,他終究將以一支筆,以不滅的漢字,為業已逝去的故國招魂。

明亡之后,初生的朝廷急于顯示皇權的威嚴,以雷霆之勢清掃殘余的抗清勢力,以不帶絲毫人性的嚴酷手段震懾那些至死不渝的“守舊派”。這樣的時期,修撰明史當然“違法”,且是一樁重罪,隨時可能招來殺身之禍。張岱在數次逃難中,金銀財產遺失殆盡,唯有《石匱書》書稿總貼身攜帶,以性命守護。

從崇禎元年(1628年)到康熙三年(1664年),張岱終于完成了這部鴻篇巨制?!妒瘏T書》前編二百二十卷,二百五十萬字,上起洪武肇基,下至天啟崩殂。之后,他又完成了五十萬字的《石匱書后集》。

張岱以史家筆法,在紙上安放了歷時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安放了天文、地理、律法、禮樂,安放了帝王、公卿,安放了烈士和忠臣,也安放了奸佞與小人。那些公義良知,那些文化與民俗,都在這部大書中存留下來。

這是一闋獻給逝去王朝的綿長挽歌。

若從物質層面看,張岱的前半生過得何其靡麗奢華,后半生又何其拮據落魄。他深知繁華是過眼云煙,時間若白駒過隙,且皆不可追,但在晚年枯寂的光陰里,他還是忍不住一遍一遍地做起從前的夢來。

大明帝國滅亡后,張岱很少走到熱鬧中去,盡管他是那樣喜歡熱鬧的人。他在沉寂里活了許久,有人說他死于八十四歲,有人說是八十八歲,也有更多史料表明,他死于九十三歲。不過這一切都不重要,張岱在六十八歲那年就已經將自己的墓志銘寫好了,六十八歲往后的每一天,他認為都是自己賺來的。關于死這件事,他應該早就想明白了。

(之 驊摘自河南文藝出版社《不朽的落魄》一書,王 青圖)

猜你喜歡
張岱
體悟人生,感悟孤獨
體悟人生,感悟孤獨
——領悟張岱的“癡”
張岱的“癡”的疏狂與孤獨
「湖心亭看雪」品味張岱的疏狂與孤獨
「湖心亭看雪」品味張岱的疏狂與孤獨
張岱:遺世而獨立
《湖心亭看雪》,讓我們看得更深一點
一個人的夢
我看《湖心亭看雪》中的癡
論張岱小品文的“以詩為文” ——以《補孤山種梅序》為中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