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區生態農業驅動機制及優化路徑

2024-02-22 19:26方凱豐
行政與法 2024年2期
關鍵詞:皖南生態農業山區

摘? ? ? 要: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山區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場域?;谕钅先械纳疃日{研,運用扎根理論進行三級編碼和模型構建,試為我國山區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一種系統性實踐方案。結果顯示,皖南山區生態農業發展歸結為“資源-本底性基礎”“平臺-嵌入性機制”“企業-生態化運營”“產品-標準化認證”“政府-制度化體系”“社會-全方位共建”6個主范疇,由此形成橫向經營體系與縱向監管體系相互交織的有機體,進而提出以生態理念推動傳統農業綠色轉型,以平臺橋聯維系資源要素高效運轉,以價值共創牽引多元主體同向奔赴,以全域聯動形塑生態農業發展格局等優化策略。

關? 鍵? 詞:生態農業;驅動機制;扎根理論

中圖分類號:F5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7-8207(2024)02-0103-14

黨的二十大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總體要求,明確“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等重大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今后5年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要“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綠色發展理念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作為人類生活之源、生存之本的農業,必須走生態發展、綠色發展之路。

一、文獻綜述與問題提出

(一)生態農業理論研究

馬克思曾經集中研究生態農業,洞察到人類勞動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但隨著物質變換能力的提高,某些區域、時段會打破平衡導致物質變換斷裂。馬克思的物質變換及斷裂理論開啟了自然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經濟的先河,為生態農業理論研究提供了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下簡稱“兩山論”)的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辯證統一的本質,并提出“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既要提供綠色安全農產品又要滿足可持續發展要求”,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物質變換及斷裂理論。目前學界對生態農業理論有比較統一的認識,即:根據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利用生態系統工程方法和物質多層次利用技術,構建循環利用鏈條,促進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統一的農業經營模式。近些年來學界不斷聚焦生態農業理論研究和運用,包曉斌和朱小云從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向紅玲等從農業社會化經營和產業化發展,李曉燕等從生態價值補償政策,盧成仁從生態倫理和食物健康,齊振宏等從立體種植養殖模式,周力等從生態耕種技術等進行集中研究,從多個維度積累了有關生態農業的研究成果。

(二)生態農業驅動機制研究

據文獻追溯,驅動機制概念始于地球物理研究中對驅動力概念的轉化,后多運用于管理學領域,而且研究熱度逐年增加。隨著生態農業備受社會關注,有關生態農業驅動機制的研究文獻越來越多,學者們的研究重點既互相交叉又各有側重,主要圍繞驅動過程、驅動因素、驅動方式等層面進行。呂曉英和呂勝利側重驅動過程研究,分析生態環境動因、目的、途徑和實質以及經濟利益過程中利益主體間的相互關系,提出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驅動機制。姚石等側重驅動因素的耦合分析,研究農業現代化水平、城鎮化水平、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區域本底條件、人類活動強度、政策管理決策共同推動的內在機制,推進了對典型區域生態農業實現機制的探索。趙霞等將驅動方式歸結為技術創新、主體利益、市場需求和政府政策等方面,王瑾側重研究技術創新驅動,杜焱強等側重研究主體利益驅動,王桂霞和楊義風側重研究市場需求驅動,孫若梅側重研究政府政策驅動,這些系列成果為生態農業驅動機制的扎根理論研究提供了借鑒。

(三)山區生態農業及現狀要求

山區生態農業是生態農業發展的戰略重點。我國山地資源豐富,山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近70%,山區人口占全國人口的1/3,而山區經濟薄弱、生態脆弱,要統籌生態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而發展生態農業,這是踐行習近平“兩山論”和推進農業現代化乃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綜觀現有文獻,鮮有針對山區的生態農業驅動機制的研究,尤其是基于高質量循環發展視角的研究更為鮮見,而馬克思的物質交換及斷裂理論和習近平“兩山論”都蘊含循環發展思想,宏觀上要暢通以生態資源科學配置為導向的要素循環,以此破解山區行政區劃分割、資源異質性和碎片化、公共基礎薄弱等阻滯因素;微觀上要發展以生態科技為基礎的循環農業,以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和多層次利用技術,暢通“三物”(動物、植物、微生物)循環系統,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踐行這一系列的思想理論,就要以生態農業驅動機制來暢通資源要素循環、呵護生態物質循環。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對于生態農業,生產主體的綠色生產行為尚未從根本上誘發,農業生產環境尚需進一步改善。具體而言,生態產品溢價測度難,效益“滯后性”,農業資源“碎片化”、運營“中梗阻”,產業基礎建設重工程輕生態、多盆景少風景、忙于修復疏于保護,環境治理“局部有效、整體失效”,政策地方性“變通”與“懸置”、監管部門社會機構選擇性失語、“不出事邏輯”與運動式執法等異化現象時常出現。山區生態農業因資源特殊性和局部異質性,是系列問題集中交匯的重要區域或領域,要實現從“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轉變,就要總結對生態農業有益的實踐創新。筆者基于扎根理論研究皖南生態農業問題,自下而上做演繹、歸納,以期為建構并完善山區生態農業的驅動機制,以實踐邏輯完善理論邏輯和政策邏輯,推動山區生態農業產業化和傳統農業生態化發展提供借鑒參考。

二、基于扎根理論的研究設計

扎根理論研究是在沒有先驗性假設和結論的情況下開放地收集社會實踐資料,從大量信息中尋找反映社會現象的核心概念,尋找內在規律建立理論模型。筆者基于皖南山區生態農業做扎根理論研究,研究其核心要素綜合生效的實現機制,探尋山區生態農業發展的優化策略。

(一)調研對象

皖南山區生態農業具有典型區域特征,北緯30度線貫穿皖南三市連片山區,氣候溫暖濕潤區域異質性顯著,物種資源豐富,是著名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安徽省陸續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15個縣(區)多位于皖南山區和大別山區,其中皖南山區就有10個,分別在黃山、宣城、池州市境內。皖南連片山地總面積超過一萬多平方公里,該區域農業產值相對生產總值占比較高,農業用地中坡地占比全省最高,人口城市化率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生態環境優越農業資源豐富。因此,皖南山區的生態農業發展問題具有典型性,優化策略具有普適性,而且位居皖南山區的黃山市是安徽省唯一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發源于皖南山區的新安江流域是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和生態建設樣板區,皖南山區具備生態農業創新發展的自然基礎和制度基礎。

(二)資料收集

筆者于2023年3月、4月集中進行社會調查,在深度訪談中收集大量資料。訪談對象為黃山市5個區縣的4類主要農業經營主體以及宣城市、池州市的核桃、蜜棗、麥魚等3類農產品經營主體,每次訪談時間1-2小時,并將28份錄音轉化為文字材料,修改刪減形成6.2萬字的文字材料。訪談對象選取時,參照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提供的企業經營信息,按照最大差異化原則確定調研對象。因實際需要,以“問卷+訪談”形式進行半結構化設置。訪談的主要內容為:一是經營者對生態農業的認識和做法,目的是全面了解生態農業現實情況,以經營內容為切入點,拓展到綠色農產品、資源要素、增值效益、設施與服務、人居環境等。二是農業經營企業和地方政府對生態農業發展的作用,目的是探索構建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形成協同互促機制。三是生態農業發展的限制因素和突出瓶頸,目的是突出問題導向尋求重點突破。四是當前發展生態農業的政策制度和完善建議,尋求山區生態農業發展的優化策略。以半結構設置控制訪談方向和內容完整性,所得材料作為扎根理論研究的基礎資料。

(三)數據編碼

⒈開放式編碼。為便于核驗論證,增強扎根理論研究的可追溯性,筆者對材料依次進行文檔編號、語句編號和概念提煉。為保證編碼的準確性與可靠性,先提取3份材料做試編碼,在獨立編碼基礎上集中討論確定編碼和類屬,達成比較一致的思路和編碼原則,再按此方法對其他材料編碼,并互相審核確認。限于篇幅僅舉一例做解釋,如第23份訪談材料第②個問題中第2句話,編號為“23-②-2”,內容是:“菊花采收后的秸稈不讓焚燒,有的打碎了撒在地里,有的扎成捆堆到路邊有車拉走專門處理,政府按捆給一點資金補助?!备鶕牧咸釤挸觥敖斩捊麩薄吧鷳B補償”“秸稈返田”等概念,前兩者可歸為“政策規制”初始范疇,進而歸為“政府管理、引導”副范疇,最終歸到“政府-制度化體系”主范疇;“秸稈返田”可歸為“生態種植”初始范疇,進而歸為“生產過程與控制”副范疇,最終歸到“企業-生態化經營”主范疇。在編碼過程中發現,從20份材料之后訪談材料大致相似,基本再無新的概念和類屬出現,于是在做完24份材料后,將其余4份留作理論飽和度檢驗,用于比較分析確認達到理論飽和狀態。由此形成135個初始概念并歸結為21個初始范疇,初始范疇按重要性降序排列,初始范疇包涵的概念數和頻次越多則越靠前,對頻次20次以上的7個初始概念加粗顯示(見表1)。

⒉主軸編碼。主軸編碼本質是不斷厘清概念和范疇之間的邏輯關系,合并聚類得出更具歸納性的更高一級范疇。在初始概念和初始范疇基礎上進行主軸編碼,演繹過程以生態資源、開發利用、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等為主線形成主軸脈絡,并將相應初始概念逐項累計逐級整合形成更高一級范疇。待主軸編碼完成后,再將開放式編碼中預留的4份材料進行理論飽和度檢驗,發現沒有新的概念和類屬出現,說明本研究達到理論上的飽和,最終形成“資源-本底性基礎”“平臺-嵌入性機制”“企業-生態化經營”“產品-標準化認證”“政府-制度化體系”“社會-全方位共建”6個主范疇(見表2)。

⒊選擇性編碼。選擇性編碼是圍繞核心范疇進行概念整合和理論建構的過程。本文核心范疇是山區生態農業驅動機制,驅動機制的形成源于資源、平臺、企業、產品等,驅動機制的功能分別側重于要素驅動、平臺驅動、主體驅動和市場驅動等,而現實中多方面因素對驅動機制形成正向強化和反向削弱效果,資源保護利用、品牌建設、經營過程控制等形成運行增強,而資源閑置、生態破壞、農藥殘留等問題造成運行削弱,需要發揮政府與社會在驅動機制運行中的協同作用,由此形成包括政府和社會在內的6個主范疇,而且在生態產品推向市場的過程中,需要市場認證、過程溯源、市場反饋等監管協同作用(見圖1)。

三、皖南山區生態農業的研究發現

通過訪談感知和原始材料分析,利用三級編碼進行聚類合并,最終歸結到6個主范疇,根據主范疇包含的內容、功能及其內在機理,歸納出相應的6個方面的研究發現。

(一)“資源-本底性基礎”:生態農業驅動的原生動力

自古以來,皖南山區很少經受戰亂襲擾,世代生息達成了人與自然深度融合,生態資源合理配置得到充分利用。受區域地形和傳統發展所限,皖南山區工業體量很小,世代延續農耕文明崇尚耕讀傳家,發展了山水文化和山水產業。皖南山區作為區域過渡性地帶和海拔垂直帶譜的典型樣板,自然生態資源豐富,孕育了豐富而稀有的動植物資源和物種間共生循環的生態系統。天然的資源稟賦以及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形成的沉淀資產是發展山區生態農業的本底性基礎和原生動力。皖南山區歷來重視生態的系統性保護,眾多支流匯聚新安江流入千島湖,是“我國極為難得的優質水資源”,形成山水林田湖和耕地一體化發展的生態農業系統,保護了生物多樣性和物種的原生生態,發展了特色種植業、養殖業、鄉村旅游業和生態康養業。

但是,生態資源權屬、開發利用是建立在順應山區山川形便的行政區劃基礎上的,在城市化推進過程中,農村人力資源流出,農業粗放式發展和化學投入品增加,導致資源閑置、生態破壞等矛盾性問題突出。我國山區普遍存在墾殖指數低、土質生物性狀弱化等現象,加上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城鎮建設等因素,墾殖區域向交通便利的近郊村、中心村收縮,生態資源稀缺性較為突出。需要破解資源要素流動不暢、生態環境保護不力、人力要素區域性和季節性不均問題,以資源運營重配、經營模式再造以及生產技術變革來推動山區生態農業創新發展,由此建立以平臺為內在依托的資源運營體系。

(二)“平臺-嵌入性機制”:資源要素暢通的內在依托

農業資源“三權分置”以來,還存在資源權屬交叉重疊和監管缺位現象,導致資源運營機制不暢,需要“平臺+市場化”思維推動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皖南各地按照“三權分置”探索“三證分設”,并搭建平臺建立運營機制,專門從事生態資源收儲整合、專業評估、運營規劃和定向招商等工作,增強經營主體協同作用和生態資源綜合效益。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重點推進“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為提高縣域內資源要素循環的綜合服務功能,皖南地區在政府推動下,組建具有官方背景的生態資源運營平臺,受政府委托專門進行資源運營(見圖2)。資源運營平臺以縣級兩山銀行、鄉鎮振興公司、強村公司(村集體)三級子平臺為基礎,以資源收儲流轉、資源整合、集中入庫、管理服務等方式整合碎片化生態資源,實現流轉收益和價值提升。以標準化模式面向涉業主體招商,通過平臺運營和企業經營創造價值,并以資源流轉費、產業效益分成、勞務工資等方式回饋村集體和農戶。資源運營平臺利用數字技術對生態資源進行智慧管理,將政策規制嵌入流轉運營全過程,實現資源、項目、產品等“一網通查”,交易流轉“一網通辦”,降低生態資源的管理及運營成本,按照“資源摸底→價值評估→流轉儲備→項目策劃→定向招商→開發運營”的標準化流程,在生態農業資源與農業經營企業之間建立橋梁紐帶。

(三)“企業-生態化經營”:生態價值實現的主體依靠

廣大涉農企業依托資產運營平臺承包資源發展生態農業。資源運營平臺有利于經營主體與農業資源的智能匹配,讓人才、資本、技術下沉農村,讓涉農企業跨區域轉移嫁接生態農業發展要素?,F實中,外地進駐企業與本土企業競相發展、大中小微企業協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發展生態農業主要為實現物質產品價值、調節服務價值和休閑文化價值。皖南生態農業在提高生態物質供給基礎上,衍生出涵養水土生態、凈化空氣等調節服務價值以及休閑養生游等新業態。眾多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求,深入鄉村精準識別、高效利用農業資源,實現資源、人力、資本和市場的有效配置。許多企業已經初步具備生態經營理念,在科研機構技術支持下進行優良品種在地轉化,篩選優質種源進行良種組培馴化、繁殖推廣,推動農產品品質復歸。在農業生產中,以動物、植物、微生物“三物”循環系統優化生物生態位,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循環農業。在農產品加工時,以綠色產品質量認證、清潔生產技術改造等提升品質,推動構建全程可視、全域覆蓋的農業物聯網系統和產品溯源體系,常態化開展綠色農產品和生產基地認證,初步實現生產方式和產品的生態化轉型。在經營管理中,以“合作社+基地+農民”作為生態農業示范性生產,以“企業+合作社+農戶”帶動全域生態農業規?;l展,以“政府+企業+市場”共同打造特色生態農產品公共品牌。企業的生態化經營理念開始引領農村生產生活,構建生產、生態、生活“三生”融合良性循環圈,形成產加銷貫通、農文旅融合的發展態勢。

(四)“產品-標準化認證”:市場格局重塑的根本保證

發展生態農業的根本在于產品品質,生態農產品之所以高于普通農產品,離不開品質測度、產品權屬、市場交易、社會反饋等環節,建立在產品品質認證基礎上的各環節互動,是生態產品質量的根本保證。在傳統上,人們對食物的信任是建立在熟人倫理或熟人關系上的差序食物信任,而現代商品流通技術打破了原有的差序格局導致信任危機,皖南山區全面加強生態農產品監管、認證和溯源,重塑生態農產品的信任基礎。

完善農產品質量認證、流通體系作為生態農產品品質保證,由政府引導農業協會加強監督管理和品牌建設,實現全產業鏈提質增效。首先,以質量認證確保生態農產品品質,通過綠色產品質量認證、清潔生產技術改造等提升產品品質,經營主體有意識地將有機農產品認證作為評價依據和質量保證,政府及農業協會結合農產品的品質、產量和區域影響力重點打造區域公共品牌,皖南三市分別打造了“田園徽州”“生態宣城·綠色產品”“池州生鮮”等具有顯著地理標識的生態農產品。其次,以溯源體系保障生態農產品安全,按照“兩標一碼一監制”產品管理規范,將母商標、企業子商標、防偽碼、監制信息等溯源信息注入二維碼,實現“一碼通查”,以市場終端的產品溯源倒逼產品質量全過程管理。最后,以信息化手段打開農產品市場,引進“互聯網+”營銷理念拓廣生態農產品宣傳,開展“我在山區有畝地”“直播帶貨·公益助農”等活動提高溢價和品牌影響力,破解山區生態農業營銷難、成本高問題。深度融合三次產業,以優勢文旅產業帶動生態農產品宣傳,以生態農產品品牌帶動生態農業發展,以生態農業資源助力休閑康養業發展,建設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鄉村旅游度假區和生態康養基地,打響生態農業產業化品牌。

(五)“政府-制度化體系”:生態產業發展的強力支撐

政府以規劃監管、委托服務方式進行資源保護、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完善部門和層級間交互聯動的制度體系,消除制度缺位、權責錯配、效益耗散等阻滯,為生態資源保護和生態農業發展提供系統全面的政策規劃和堅強有力的制度支撐。

皖南各地不斷完善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治理,陸續制定出臺了一些系統完備的制度體系。首先,完善資源規劃保護制度。出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新安江流域水生態環境共同保護規劃》等,加強耕地資源保護和水肥保持,實施坡改梯工程保持水土涵養水肥,嚴守生態資源紅線,保護河流生態環境禁止河道采砂,沿河兩岸修筑護壩,河內分段修筑魚鱗壩、生態護壩,穩定水質涵養水量保護水生態。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禁止非法獵捕野生動物、非法采挖珍稀植物,全面恢復生態保育功能。提升生態環境監管檢測能力,在重要生態區域建立監測網點,保證pm2.5指數穩定與防范山林火災風險。其次,完善生態農業管理制度。結合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樣板區建設,出臺河湖長制、林田長制等,實施《農藥安全管理條例》、推廣《禁用藥品清單》等,倡導物理防蟲技術,全程控制面源污染,守好污染防控“責任田”。一是控制投入品做好源頭控制,建立“七統一”農藥集中配送體系,配送網點覆蓋各鄉鎮中心村,推廣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控制化肥用量;二是暢通循環鏈倡導生態化經營,推動畜禽糞污“資源化”,秸稈處理“生態化”,白色垃圾“無害化”等創新實踐,創新并推廣“秸稈發酵床生豬養殖”模式及“生態美超市”運營模式;三是提升附加值打造生態農產品,由政府牽頭企業主辦名優農產品博覽會、交易會,面向長三角集中推出“三品一標”生態農產品,增加綠色農產品品牌效應。再次,完善相關配套制度。為應對山區氣候多變開發農業氣象因子保險,開發特色種植和養殖業保險,將傳統茶產業運營體系嫁接到生態農業其他品類,打通梗阻貫通產加銷,構建農產品市場大循環;深入推進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完善鄉村信用體系,以信用貸款方式為經營主體注入金融活水,賦能生態農業發展。

(六)“社會-全方位共建”:生態理念根植的深厚基礎

社會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生態經營的監督者,生態產品的消費者,生態理念的踐行者,廣泛的社會監督有效彌補了行政監管的條線式結構的局限,提升了全社會的共同理性和生態發展理念,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生態經營理念開始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社會公眾開始感受到生態農業帶來的紅利,積極開發生態農產品、藥食同源產品和生態康養等新業態。

皖南生態環境具備發展生態農業的先天優勢,現實中的名茶之都、泉水養殖、道地藥材等生態產業推動形成了新的增長極,生態農產品價值溢出效應逐漸凸顯,社會公眾已經具備生態農業、精致農業的共識。從市場需求來看,社會公眾的信息和輿論傳遞作為生態農產品的消費導向,形成了企業發展生態農業、經營綠色農產品的外在監督和內生驅動,促進涉業主體聚焦生態農業技術進行研究創新。從資源保護視角看,村集體和農民是農業資源的所有者,資源開發利用的直接受益者,具備生態資源保護的主觀意識和行為自覺,現代信息技術增強了鄉村社會參與資源保護的深入性和即時性。從監督管理視角看,戶籍制改革引發了鄉村新一輪要素流動,農業資源愈發成為鄉村治理和利益聯結的紐帶,對農業資源的保護開發和效益共享逐漸成為農民關注的核心利益問題,資源持有者與承包經營者之間的協商合作,實質上發揮了鄉村社會對生態資源開發利用的監督作用。發展生態農業生產綠色農產品,共同維護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已成為城鄉社會的共同理念。

四、山區生態農業驅動機制理論框架

要構建山區生態農業驅動機制,需將以上6個主范疇與山區生態農業驅動機制這個核心范疇建立聯系,從中挖掘出一條故事線。先從主范疇包涵概念的頻次看,資源的總頻次最高,政府與企業次之,直觀地說明了生態資源是皖南山區發展生態農業的突出優勢,政府為此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制度體系和服務體系,企業經營生態農業的氛圍初步形成,因此驅動機制重點圍繞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產品的過程驅動。再從主范疇之間的聯系看,政府是管理層面,與其他主范疇是統領性的調節關系,對生態農業具有規劃、管理、服務等作用。資源、平臺、企業和產品之間是順承性的中介關系,構成了山區生態農業的過程驅動體系,社會是基礎層面,對暢通生態農業過程驅動具有監督推動作用。

因此,構建生態農業驅動機制的理論框架,要以生態農業的產業運營體系為重點,將產業運營與管理監督相結合(見圖3):橫向以產業運營體系為主線的“資源要素驅動→平臺整合驅動→企業主體驅動→產品需求驅動”的過程驅動體系??v向以“政府→產業運營體系→社會”構建驅動生態農業發展的環境支持體系,由此形成橫向經營體系與縱向監管體系相互交織的有機體,從而形成了山區生態農業驅動機制。

五、山區生態農業驅動機制的優化策略

在皖南山區生態農業驅動機制模型初步建立、效能初步顯現的基礎上,還要以制度細化、實施協同、效能發揮為重點,并以理念嵌入、平臺嵌入、價值嵌入和社會功能嵌入為主要路徑,進一步完善驅動機制及相應的環境支持體系,形成系統交織、相互促進的效果。

(一)以生態理念推動傳統農業綠色轉型

皖南山區生態農業要進一步提升發展理念、思維方式,推動生態技術創新應用。思想理念要“從破到立”轉變,在工業化手段和局部性、短期性利益驅使下,以破壞生態環境換取短期利益的不可持續問題凸顯,這是馬克思主義物質變換及斷裂理論的現實驗證,也是恩格斯關于大自然報復觀點的鮮活例證,要轉變觀念發展生態農業,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覆轍,樹牢生態理念踐行習近平“兩山論”。思維方式要實現“從線性思維到系統思維”的轉變,生態農業仍存在經濟發展與生態治理不相兼容的單向度思維方式,要踐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改善生產力”,皖南地區生態農業的政策部署、產業布局,發展與保護相協同的制度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對“兩山論”的探索任重而道遠。實踐創新要實現“從自主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的轉變。生態農業不是對現代科技諱莫如深的原始農業,而是基于傳統農業智慧,利用現代生態學原理和技術提升的一類環境友好型農業模式。小農戶對生態農業即原始農業的潛意識、大農企偏重于對生態產品的宣傳包裝,均普遍忽視了與生態農業科技的精準對接和深度運用。因此,山區生態農業發展要以新理念、新思維、新技術全面推進傳統農業綠色轉型。

(二)以平臺橋聯維系資源要素高效運轉

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以來,以消費為導向的平臺趨向飽和,而以產業為導向的平臺正蓬勃興起?!百Y源運營平臺”揪準了山區農業資源“碎片化”、運營“中梗阻”問題,實現涉業主體與生態資源智能匹配,但在推動生態資源高質量循環利用方面還有空間。首先,要進一步完善資源要素暢通機制,當前平臺基本實現了“地籍”與企業“戶籍”的匹配,但基于山區特殊的局部異質性,還要“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實現“地籍”與“種質”相匹配,并結合安徽合肥“種業之都”建設,進行植物、動物、微生物(菌類)等種子資源研究與在地轉化。要以數據共享增強便捷化政務服務,提高生態資源辨識度和運營規范性,全景呈現資源要素的來龍去脈、現實樣態、政策規制,實現資源流轉“一網通管、一網通辦、一網可溯”,推動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其次,要完善生態資源數據庫,不斷增強生態資源“網上畫像”的精準性、即時性。當前資源數據多為四至邊界、資源權屬、經營狀況等物理信息,對土壤、水體等生態資源的化學性狀、生物性狀數據采集不足,未來三年將實施全國第三次土壤普查,需進行“土壤三譜”更新生態資源數據庫,完善山區生態資源農業適宜性評估機制,提升“地籍”與“種質”的匹配度。再次,要拓展平臺功能,讓政務管理中心化與社會監督去中心化相互協調補充,拓展運營平臺功能影響力,逐漸成為生態農業政策監管、產業運營、社會監督的交匯地,為生態資源規劃、治理和開發提供更全面的數據支撐。

(三)以價值共創牽引多元主體同向發力

價值共創是不同主體基于各自角色和發展環境,為共同的目標共享資源創造價值的過程。由于相關主體的不同以及山區生態農業的異質性,需要結合各自的發展動機、參與方式和獲益方式,完善價值共創機制。首先,要建立價值共識基礎。以皖南資源和日益凸顯的生態效益凝聚價值共識,實施生態品牌戰略,有效引領各主體摒棄局部性的短期思維,以生態產品市場影響力破解當前片面追求低成本、求量不求質的內卷式、同質化競爭,并加以數字技術完善溯源體系,健全與資源保護和生態產品溢價相關聯的獎懲機制,讓生態產品價有所值,讓全社會形成對生態農業的價值共識。其次,要完善價值共生機制。完善的價值共生機制深度影響各主體在不同場景下對生態保護和經濟效益的權衡與決策,重點要依托平臺整合效應實現生態農業規劃、監管、運營的全面融合,打破企業間孤立、單線條的競爭方式,完善產業上下游融合、跨產業融合的價值共生機制。再次,要推動價值共享發展。將生態農業納入“新安江模式”生態補償機制,以區域合作、人才交流、產業嫁接等方式實現生態價值共享,并積極推動生態農業價值顯性化探索,構建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相貫通的共享機制,逐步替代資金補貼的一次性福利和行政規制的強制性措施,以價值共享推動機制再造,牽引不同主體共同創造生態農業價值。

(四)以全域聯動形塑生態農業發展格局

皖南山區生態農業驅動機制關聯政府、涉業主體、社會公眾,形成縱橫交織的有機體,有利于信息、資源暢通,消除政府決策、公眾認知的易獲性偏見,但還需進一步完善和運用好驅動機制,形成政策推動、創新驅動、社會互動三位一體的全域聯動格局。首先,在政策推動方面,因時就勢將政治勢能轉化為政策動力。應抓住“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推進生態農業發展,強化四個“重大轉變”要求,正確處理五個“重大關系”,推動山區生態農業的政策制定和制度落實。其次,在創新驅動方面,完善機制激發生態農業的創新活力。皖南山區生態農業都以小精特企業為主,這是生態農業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但是,由于政策制定的供需不對等、保護與發展不協同造成制度懸置,或由于政策運行的橫向疊加、縱向加碼造成制度僵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業創新力,需要在嚴守生態底線基礎上增強制度兼容性和操作性,并在創新驅動下,支持大企業、科研機構、服務機構等通過市場方式深耕合作,深入挖掘創新成果對生態資源的利用效果。再次,在社會互動方面,根植生態理念增強全社會協同力。由于農業污染的隱匿性、多元化,需強化生態農業的宣傳認知,運用數字技術推進線下線上立體治理,豐富智能化、區塊鏈運用場景,依靠全社會深度互動,共同推進溯源、存證、互信為基礎的生態農業體系。

六、結論與討論

新時代踐行“兩山論”涌現出許多新模式新成效,而皖南山區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就是其中之一,形成了堅持理論遵循、完善體制機制、推動實踐創新的系統性新方案。一是堅持馬克思“物質變換及斷裂理論”同習近平“兩山論”相結合的理論遵循。以此指導自然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政策部署與實踐探索,這是皖南山區生態價值轉化的根本遵循。二是完善全鏈條經營體系與全方位監管體系相結合的機制創新。在踐行“兩山論”的探索中完善機制,構建經營體系與監管體系交互聯動的有機體,這是皖南山區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保障。三是推動多主體共創生態價值與全社會踐行生態理念相結合的實踐創新。以眾多涉業主體為依靠,以深厚社會基礎為土壤,不斷根植生態理念強化實踐創新,這是皖南山區生態農業創新發展的力量源泉。

皖南山區具有深厚的生態農業基礎,是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實踐場域。筆者研究皖南山區生態農業驅動機制并提出優化路徑,研究對象具有典型性,研究結果總結的生態農業驅動機制、優化路徑具有普遍性,以期為我國綠色農業示范區建設提供系統性實踐方案。山區生態農業發展是重要的時代性課題,尚需進一步集聚研究力量推動實踐探索,形成更具創新性和普遍性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7-208.

[2]劉曉勇.論《資本論》生態思想的邏輯結構[J].理論探討,2022(4):147-153.

[3]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09.

[4]谷中原.多功能農業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8:108.

[5]包曉斌,朱小云.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困境、路徑與機制[J].當代經濟管理,2023(9):47-53.

[6]向紅玲,張宜紅,陳昭玖.鄉村振興戰略下生態農業產業化:理論闡釋與實踐探索[J/OL].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513.S.20230117.0911.006.html.

[7]李曉燕,王彬彬,黃一粟.基于綠色創新價值鏈視角的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2020(10):54-61.

[8]盧成仁.社會轉型、食物系統轉變與倫理重構:有機農業中的“中國經驗”[J].江淮論壇,2020(2):152-158+193.

[9]齊振宏,汪熙琮,何坪華.外出務工經歷對農戶稻蝦共養技術采納規模的影響研究——基于生計資本的中介效應[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1(4):438-448.

[10]周力,馮建銘,應瑞瑤,等.農戶精準施肥兩階段異質性及采納行為研究——基于勞動偏向型特征的再考察[J].農業技術經濟,2021(8):81-91.

[11]呂曉英,呂勝利.農業生態環境改善的經濟機制[J].甘肅社會科學,2017(5):214-220.

[12]姚石,劉盼,位賀杰.糧食安全視域下黃河流域農業生態經濟耦合協調發展及驅動機制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3(8):10-20.

[13]趙霞,韓一軍,姜楠.農村三產融合:內涵界定、現實意義及驅動因素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7(4):49-57+111.

[14]王瑾.利益驅動視角下我國生態農業培訓機制研究[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104-110+112.

[15]杜焱強,王繼應,孫雪峰.“生態顏值”何以持續轉化為“農民財富”?[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2(10):150-159.

[16]王桂霞,楊義風.農戶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采納行為決定:市場驅動還是政府激勵?——基于農戶分化視角[J].農村經濟,2021(4):102-110.

[17]孫若梅.化肥減量:變化特征與“十四五”目標的政策建議[J].農村經濟,2021(3):1-8.

[18]汪厚庭.山區鄉村產業與生態協同振興的關鍵領域及實現路徑[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83-91.

[19][31]翟濤,王大慶,習凱杰.牢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 全面保障更高水平糧食安全[J].宏觀經濟管理,2022(12):60-67.

[20][40]習近平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EB/OL].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govweb/yaowen/liebiao/202307/content_6892793.htm.

[21]于法穩,林珊.新型生態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目標重塑及路徑策略[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2(Z1):38-45.

[22]余敏江,王磊.環境政治學:一個亟待拓展的研究領域[J].人文雜志,2022(1):45-55.

[23]費小冬.扎根理論研究方法論:要素、研究程序和評判標準[J].公共行政評論,2008(3):23-43+197.

[24]錢貞兵,孫立劍,陳超,等.農村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技術體系區域適用性驗證[J].中國環境監測,2018(4):8-15.

[25][26]任彬彬,周建國.地方政府河長制政策工具模型:選擇偏好與優化路徑——基于扎根理論的政策文本實證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145-157.

[27]趙宇.傳統農業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啟示[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157-160.

[28]戴勝利,李筱雅.流域生態補償協同共擔機制的運作邏輯——以新安江流域為例[J].行政論壇,2022(6):109-117.

[29]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 202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國家糧食與物資儲備局網站,http://www.lswz.gov.cn/html/xinwen/2023-02/13/content_273655.shtml.

[30]楊曉梅,尹昌斌.農業生態產品的概念內涵和價值實現路徑[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12):39-45.

[32]陶建群,劉春霞,羅佳.新時代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邵武實踐[J].人民論壇,2023(4):90-93.

[33]張純剛,齊顧波.突破差序心態重建食物信任——食品安全背景下的食物策略與食物心態[J].北京社會科學,2015(1):36-43.

[34]楊旭,孟凡坤,吳湘玲.全鏈條治理:生態修復的理論解釋與機制性路徑——基于多案例的扎根理論分析[J].長白學刊,2023(3):69-80.

[35]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3.

[36]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EB/OL].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xinwen/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

[37]蔣高明.論生態農業的邊界、原理與應用[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19):6-13.

[38]夏杰長,楊昊雯.平臺經濟:我國經濟行穩致遠的重要力量[J].改革,2023(2):14-27.

[39]王發明,朱美娟.創新生態系統價值共創行為協調機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9(5):71-79.

The Core Elements, Mechanism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Mountainous Areas

——Research on Grounded Theory Based on Southern Anhui

Fang Kaifeng

Abstract: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the necessary path for modern agriculture,and mountainous areas are important practical fields for ecological agriculture.Based on the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three cities in southern Anhui,this paper uses the grounded theory to carry out three-level coding and model construction, and tries to provide a systematic practical schem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southern Anhui can be summarized into six main categories:“resource based foundation”,“platform embedded mechanism”,“enterprise ecological management”,“product standardized certification”,“government institutionalized system”,and “society all-round co construction”.From this,an organic body intertwined with a horizont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a vertical regulatory system is formed. Furthermore,it proposes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promoting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with ecological concepts,maintaining efficient operation of resource elements through platform bridging,driving diverse entities to move forward with value co creation,and shaping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rough global linkage.

Key words:ecological agriculture;driving mechanism;grounded theory

(責任編輯:馬海龍)

收稿日期:2023-10-17

作者簡介:方凱豐,中共黃山市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鄉村振興。

基金項目:安徽省黨校(行政學院)系統重點課題“基于扎根理論的皖南山區生態農業核心要素、作用機理與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QS2023106。

①黃山市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將“茶魚花草”作為重點特色產業,即:茶葉、臭鱖魚、菊花、中草藥。

猜你喜歡
皖南生態農業山區
《皖南的秋天》《余暉》
《馬頭墻》、《皖南印象》之二
《皖南印象》
《山區修梯田》
山區
第八屆“一帶一路”食品安全與生態農業論壇
郵一堆微笑到山區
一位90后的生態農業夢
安鄉縣發展生態農業的實踐
保證糧食安全,發展生態農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