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蔽線索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影響

2024-02-22 13:10王胤雅于洪娜王麗娟
心理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記憶實驗

王胤雅 于洪娜 任 智,3 王麗娟

(1 東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長春 130024;2 吉林大學心理學系,長春 130024;3 寧波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寧波 315211)

1 引言

前瞻記憶(prospective memory)是指記住在未來某個特定時間點或時間段執行計劃事件和目標行為的能力(McDaniel & Einstein,2000;Kliegel et al.,2002),例如,記住下午三點鐘吃藥,看見某人時捎個口信等。前瞻記憶包括兩個成分:前瞻成分和回溯成分。前者是指個體必須記住在適當時機執行一項活動,而后者是指個體必須記住所要執行的活動內容和時間,二者缺一不可(Einstein & McDaniel,1990)。根據線索類型,前瞻記憶主要分為基于事件和基于時間前瞻記憶(Kliegel et al.,2008;McDaniel& Einstein,2000;Waldum & McDaniel,2016)。而根據線索的顯著性以及前瞻記憶加工的監控需求特點,目標線索又可進一步分為外顯線索和內隱線索。外顯線索通過外部環境或事件提供信息,不需要持續監控線索或對監控加工的依賴程度不高;內隱線索沒有外部提示,十分依賴監控加工。與基于事件前瞻記憶相比,基于時間前瞻記憶沒有明確提示活動或任務的線索,所以個體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意向提取并不能依靠顯著的線索,而是更多地依賴于時間監控和覺察。換言之,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缺乏外部環境線索,或者說線索更具隱蔽性,更需要自我啟動和意識加工(即時間監測行為;Einstein et al.,1995;Guynn,2012)。因此,個體的時間監測能力對成功完成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尤為重要(Mahy,2022)?;跁r間前瞻記憶任務往往比基于事件前瞻記憶任務更困難(Yang et al.,2011),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依賴于對時鐘或其他計時設備的額外監控,而基于事件前瞻記憶的線索出現在個體的即時注意中,不需要額外的監控。

線索特征是影響前瞻記憶加工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識別線索是前瞻記憶成功的關鍵(Einstein et al.,2005;McDaniel & Einstein,2007)。研究表明,促進前瞻記憶的線索可以分為三類:外顯線索、內隱線索和記憶線索(Brewer et al.,2010;Kliegel et al.,2008),個體可以依賴于不同類型的線索,增強對前瞻記憶線索環境的及時監控和有效提取。一部分研究發現,增強線索的顯著性可以有效促進基于事件前瞻記憶的意向提?。∕arsh,2003,2006;McDaniel & Einstein,2005;Scullin et al.,2010a;Knight et al.,2011)。另一部分研究則發現,不同類型的內隱線索在基于事件前瞻記憶的加工過程中發揮著不同作用。研究者通過操縱進行中任務與前瞻記憶任務加工特征的重疊程度(Einstein et al.,2005),即線索聚焦性,考察內隱線索對基于事件前瞻記憶的影響(Brewer et al.,2010;Harrison et al.,2014;Hefer et al.,2017;Wang et al.,2011;Scullin et al.,2010a,2010b)。結果發現,相比于非聚焦性線索,聚焦性線索導致前瞻記憶更多依靠自發提取,而非聚焦線索導致被試需要投入更多的注意資源用于前瞻記憶的策略監控,以便成功完成前瞻記憶任務。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線索的促進作用在基于事件前瞻記憶的研究中得到廣泛支持。然而,線索是否在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中同樣發揮作用,已有的研究并未給出明確答案。一部分研究表明,合適的線索提示有利于促進個體完成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例如,Harris 和Wilkins(1982)使用自然實驗法研究發現,前瞻記憶意圖的成功提取可能是由周圍環境中的一些偶然事件誘發的。在其研究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被試報告在觀看電影中參考時間。Meacham(1982)同樣發現在自然情境下任務關聯線索促進了基于時間前瞻記憶表現。與之相似,Sellen 等人(1997)研究表明,個體看見或者聽見時間提示(鐘表、日歷等),常常有助于提醒其執行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以上研究都是考察在自然情境下線索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表現的影響,而且采用的全是明顯的外部線索。目前僅有一項研究關注了隱藏線索與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關系(Mioni et al.,2019)。Mioni 等人通過操縱時鐘的可見性,即在執行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的過程中,被試對時鐘持續可見或通過按鍵查看隱藏的時鐘,比較時鐘可見性對年輕人和老年人基于時間前瞻記憶表現差異的影響。結果顯示,相比于時鐘隱藏條件,時鐘在被試面前持續呈現更有助于提高兩組被試的前瞻記憶表現。

此外,外部線索還會影響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中的注意資源分配(胡煒宇,齊冰,2018;Cruz et al.,2017;Huang et al.,2014)。具體來說,在無外部線索提示的情況下,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成功執行需要大量自我啟動的注意資源用于時間信息加工等過程;當有外部線索提示的情況下,個體可以更多依賴于外部線索,從而降低內部的注意資源消耗。因此,當有線索提示存在時,個體對時間信息的注意投入會降低。也有研究指出,線索在提高基于時間前瞻記憶表現的同時,伴隨著時鐘檢查頻率的增加,并不以個體在意向維持和時間估計過程中的注意資源消耗為代價(Cook et al.,2005;Huang et al.,2014)。

然而,另一部分研究卻得出相反結論。Kvavilashvili 和Fisher(2005)使用自然實驗法發現,相比于無線索,線索提示并未促進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有效提取,前瞻記憶任務內容能夠自發進入意識當中。這種自發提取加工是自然情境和實驗室中完成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的關鍵。Cook 等人(2005)通過操縱線索提示的位置(在實驗開始后的1 分鐘或5 分鐘設置線索提示)考察實驗室條件下基于時間前瞻記憶表現。結發現果,線索出現的位置越接近目標時間(實驗開始的第6~7 分鐘做出按鍵反應),被試的前瞻記憶表現越好,但在不同線索提示條件下,前瞻記憶表現并無顯著差異。

以上研究的結果差異可能源于它們在任務和線索操縱上的方法差異,例如,不同的任務情境(Aberle et al.,2010)、時鐘位置或可見性(Mioni et al.,2019;Redshaw et al.,2016)、任務時間限制(d’Ydewalle et al.,1999;Mioni & Stablum,2014)、進行中任務需求等(d’Ydewalle et al.,2001;Einstein et al.,1997;Khan et al.,2008;Logie et al.,2004)。目前,只有兩個理論模型從線索角度出發解釋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加工機制:隨機游動模型(random walk model,RWM,Wilkins,1979)和動態注意理論(dynamic attending theory,DAT,Jones,2006)。隨機游動模型認為大腦可視為一個多維度的語言空間,意向在形成后便會在這個空間留下痕跡(Wilkins,1979)。然而,在整個意向延遲階段,思維并非停留在某個位置,而是在空間的各個部分任意移動。思維需要依靠周圍環境的刺激或者從事的活動等線索提示回到這個空間位置。這一模型假設個體能否及時記住意向完全取決于線索提示。與隨機游動模型類似,動態注意理論強調了前瞻記憶過程中用于時間信息加工的注意資源的變化(Jones,2006)。當個體偶然感知到特定時間刺激時,他們對時間估計是不精確的,注意也相對分散。而特定的時間刺激周期性出現,可以使得個體形成更好的時間預期,時間估計也越來越準確,從而促進更多注意資源分配到目標附近的時間點,并減少其他時間點的注意資源投入(Correa et al.,2006;Graf & Grondin,2006;Large & Jones,1999;Qiu et al.,2017)。根據這一理論,隨著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反應的增多,個體時間估計的準確性會逐漸提高,這意味著時間監測的時間點更接近目標時間(Healy et al.,2015;Panagiotidi & Samartzi,2013)。

基于以上理論和實證證據可知,線索是影響基于時間前瞻記憶表現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目前研究者就線索如何影響基于時間前瞻記憶加工這一問題的討論尚未達成一致意見。首先,以往基于時間前瞻記憶領域的研究更多集中于自然情境,并且關于線索在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中是否存在促進作用的結論不盡相同。其次,雖然部分實驗室研究支持線索能促進個體基于時間前瞻記憶表現(Cook et al.,2005;Huang et al.,2014),但是更多采用明顯可見的線索(如在進行中任務呈現一個語句作為線索提示),而這與日常生活中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線索的隱蔽特點并不相符,因此線索在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中的促進作用尚待進一步檢驗,尤其是隱蔽性線索的作用機制。鑒于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線索本身的隱蔽性特點,本研究預期通過設定不同情境下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以探討不同線索類型對其加工的影響。具體研究涉及以下幾個問題:(1)不同線索類型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2)線索出現的位置是否影響基于時間前瞻記憶;(3)不同類型的插入任務線索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影響如何。

本研究采用前瞻記憶雙任務范式(Einstein &MaDaniel,1990),考察隱蔽線索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的影響。研究由三個實驗組成:實驗1A 旨在考察不同進行中任務線索條件下基于時間前瞻記憶表現的差異;實驗1B 旨在考察不同干擾任務線索條件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影響;實驗2 旨在考察不同插入任務范式和進行中任務線索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影響。根據前瞻記憶的成分說,前瞻記憶包含前瞻和回溯兩個成分(Einstein & MaDaniel,1990;Ellis,1996;Kvavilashvili,1987;Goschke &Kuhl,1996),本研究將隱蔽線索分別設定為提示回溯成分的線索和提示前瞻成分的線索兩種類型。其中,提示回溯成分的線索是與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有關的任務內容線索和時間線索;提示前瞻成分的線索為任務范式線索,即在目標前瞻記憶任務(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之前出現的前瞻記憶任務,包括基于時間前瞻記憶和基于事件前瞻記憶。同時,為了考察不同任務階段的隱蔽線索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影響,我們還將隱蔽線索分別插入到干擾任務和進行中任務中。

2 實驗1 回溯成分關聯的隱蔽線索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影響

實驗1A:進行中任務中的線索類型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影響

實驗1 的目的是通過操縱進行中任務中提示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的線索類型,考察不同線索類型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影響。

2.1 方法

2.1.1 被試

招募吉林大學在校大一、大二學生48 人(男生25 人,女生23 人,M=22.70 歲;SD=2.31)。所有被試隨機分為三組,每組16 人。被試均為右利手,智力正常,無視覺、聽覺障礙,且此前均未參加過類似記憶實驗。

2.1.2 實驗設計

實驗1A 采用單因素被試間設計,將進行中任務提示基于時間的前瞻記憶線索分為時間線索、任務內容線索和無線索三種,以考察不同線索條件下被試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任務表現。其中,無線索組為實驗控制組。時間線索組是指在進行中任務中,被試需要完成另外一個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且有時間線索提示。具體通過操縱進行中任務(時間判斷任務)類型來實現,進行中任務有關于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的回溯成分(時間)的線索提示。任務內容線索組是指進行中任務有關于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內容的線索提示。具體通過操縱進行中任務(卡通桌子圖片辨別任務)內容來完成。三種實驗條件下,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要求實驗開始后執行進行中任務的過程中每隔4 分鐘敲擊一次桌子。

2.1.3 實驗材料

實驗包括干擾任務和進行中任務材料。干擾任務材料為卡通動物圖片。三種實驗條件下,進行中任務材料如下:(1)無線索組,60 張數字圖片。每張圖片上呈現一個由4~7 位數組成的數字且不重復。整個實驗過程中每個圖片隨機出現兩次。(2)時間線索組,60 張時鐘圖片。每張圖片上有一個時鐘表盤和一個表示時間的數字。各圖片時鐘表盤所示的時間和其下方呈現數字時間對應關系不同,其中,20 張圖片中的表盤時間和數字時間完全一致,另外20 張圖片的表盤時間和數字時間部分一致(比如分和秒相同,但是時不同),剩下20 張圖片上表盤時間和數字時間完全不一致。整個實驗過程中每個圖片隨機出現兩次。(3)任務內容線索組,60 張卡通桌子圖片,每張圖片左右分別為兩張桌子。其中,15 張圖片的左右兩張桌子完全相同;15 張圖片左右兩張桌子有一處不同;15 張左右兩張桌子有兩處不同;15 張左右兩張桌子有三處不同。整個實驗過程中每個圖片隨機出現兩次。所有實驗材料都用電腦屏幕通過E-Prime 軟件編制程序呈現。

2.1.4 實驗程序

實驗由預實驗和正式實驗兩部分組成。設置預實驗的主要目的是為正式實驗篩選實驗材料,同時控制進行中任務的難度水平,進而排除任務難度差異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在預實驗階段,隨機選取15個被試,每個被試分別對三種進行中任務做出反應。通過分析被試在進行中任務的反應時和正確率情況對實驗中進行中任務的難易程度做出反復修訂,從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各進行中任務材料的難易程度。預實驗中進行中任務材料的反應時和正確率描述統計如表1 所示。

表1 不同進行中任務材料的反應時和正確率(M±SD)

對不同進行中任務的反應時和正確率分別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三組進行中任務的反應時差異不顯著,F(2,28)=3.03,p=0.06;正確率差異也不顯著,F(2,28)=2.19,p=0.12。不論是反應時還是正確率的方差分析結果都表明,三組進行中任務實驗材料的難度水平無顯著差異。

在正式實驗階段,首先告知被試將要進行一個任務判斷測驗,被試嚴格按照指導語要求執行測驗。具體過程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1)無線索條件下,進行中任務中不包含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線索的提示,進行中任務為數學運算測驗。屏幕上將連續呈現由4~7 個數字組成的數,被試需要算出各個數的各個數位上的數字相加的結果,并根據計算結果的個位數按相應的數字鍵做出反應。例如,當電腦呈現數字“2345”,將其各個數位相加的結果為“14”,14 的個位數字是4,被試需要按“4”鍵做出反應。在正式實驗過程中,被試在完成數學運算任務的同時,還需要在第4,8,12,16 分鐘的時候敲一下桌子(可檢查鐘表監控時間)。被試需要快速而準確地做出反應。為了保證理解和熟悉實驗任務和要求,在被試閱讀完指導語后,將進行一個簡單的練習任務。首先屏幕將呈現一個注視點“+”,呈現時間為3000 ms,之后將呈現一個數字,被試需要對其做出按鍵反應。數字呈現的最長時間為8000 ms,超過時間則自動呈現下一個數字,依此類推。練習階段一共呈現6 個數字。練習結束后要求被試確認是否需要重復練習,如需要,練習階段的實驗可重復運行。否則,將進入下一階段:干擾任務。干擾任務要求被試在5 分鐘內完成畫圖任務,即在一張白紙上又快又好地畫出主試所呈現的卡通圖片。5分鐘后,圖片將有一個5 秒鐘的延遲呈現,然后進入正式實驗階段。正式實驗階段的任務同練習階段一樣,共呈現120 個數字圖片,整個實驗大約需要25分鐘。

(2)時間線索條件下,整個實驗過程和無線索條件基本一致,只是具體的進行中任務有所不同。時間線索條件的進行中任務為時間判斷任務,被試判斷每張圖片中時鐘顯示時間和下方數字表示的時間是否相同,如果時針、分針、秒針完全相同按紅色鍵,完全不同按綠色鍵,部分一致按黃色鍵(其中紅色鍵為V 鍵,綠色鍵為N 鍵,黃色鍵為Z 鍵)。在完成時間判斷任務的同時,還要在正式實驗開始后4,8,12,16 分鐘時敲一下桌子做出反應。

(3)內容線索條件下,具體的進行中任務則為圖片判斷任務,其他均與無線索條件的設置相一致。實驗開始后屏幕上將連續呈現卡通桌子的圖片,被試需要判斷左右兩個桌子圖片是否完全相同。如果完全相同按“0”鍵,如果有一處不同按“1”鍵,如果兩處不同按“2”鍵,如果3 處不同按“3”鍵。在完成圖片判斷任務的同時,在正式實驗開始后4,8,12,16 分鐘時敲一下桌子做出反應(可核對鐘表監控時間)。被試需記住上面的指導語,實驗開始后將不作任何提示。被試在每個目標時間的前后20 秒內完成前瞻記憶反應的記2 分,在前后40 秒內完成反應的記1 分,總分為8 分。

2.2 結果分析

本實驗使用SPSS13.0 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不同進行中任務線索條件下基于時間前瞻記憶表現的描述性結果如表2 所示。

表2 不同進行中任務線索條件下基于時間前瞻記憶表現

為了進一步檢驗不同進行中任務條件下基于時間前瞻記憶表現的差異,對數據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進行中任務線索主效應顯著,F(2,45)=7.95,p<0.05,η2=0.26,即不同進行中任務線索條件對基于時間的前瞻記憶任務表現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進一步事后檢驗發現,時間線索提示組前瞻記憶表現(M=6.00,SD=1.75)顯著高于無線索提示組(M=3.75,SD=1.61),p<0.05;時間線索提示組和任務內容提示組表現(M=5.00,SD=1.41)差異不顯著,p=0.19;無線索提示組和任務內容線索提示組的前瞻記憶表現差異也不顯著,p=0.08。

2.2 討論

根據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線索隱蔽性特點,實驗1A 考察了進行中任務中不同線索類型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影響。結果表明,無論是時間線索還是任務內容線索,都能顯著提高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表現。而且,本研究發現,實驗室條件下,時間線索可顯著提高基于時間前瞻記憶表現,而內容線索則不能。這說明,時間線索更有利于提高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表現。

3 實驗1B:線索位置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影響

根據前瞻記憶概念,從意向的形成到提取以及執行存在一定時間延遲,那么線索設置的位置可能對前瞻記憶的影響是不同的。實驗室條件下,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雙任務范式包括兩個完全不同任務的階段:一個是干擾任務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目的是模擬日常生活中其他生活事件來干擾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的復述,在時間上距離目標任務比較遠;另一個是進行中任務階段,主要是模擬在前瞻記憶任務完成過程中,個體同時在處理其他事件。相對于干擾任務階段來說,在時間上進行中任務階段距離目標任務比較近。在距離目標任務的不同任務階段呈現線索,哪個階段呈現更有利于提高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表現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也就是說,在距離目標任務比較遠的干擾任務階段,線索是否能提高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表現?線索位置的變化是否會改變不同線索類型(時間或內容線索)的促進作用?為了進一步探究這些問題,實驗1B 在干擾任務階段加入隱蔽線索,考察不同線索位置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影響。

3.1 方法

3.1.1 被試

招募吉林大學在校大一、大二學生被試48 人(男生25 人,女生23 人,M=22.60 歲,SD=3.09)。將被試隨機分為三組,每組16 人,所有被試均為右利手,智力正常,無視覺、聽覺障礙,均未參加過類似實驗。

3.1.2 實驗設計

實驗1B 采用單因素被試間設計。同實驗1A,線索類型也分為時間、任務內容和無線索三種類型,具體操縱方式也基本相同。但是,不同于實驗1A,兩類線索提示(時間、任務內容)被設置在干擾任務階段,而非進行中任務階段。同實驗1A,三種實驗條件下,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也是在執行進行中任務完成過程中每隔4 分鐘敲擊一次桌子。

3.1.3 實驗材料

進行中任務材料同實驗1A 中無線索條件下的進行中任務材料。

實驗材料為一張卡通桌子的圖片、一張卡通鬧鐘的圖片和一張卡通動物圖片。

3.1.4 實驗程序

實驗1B 的實驗程序和計分方式與實驗1A 基本相同。

3.2 結果分析

不同線索條件下基于時間前瞻記憶表現如表3所示。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線索類型的主效應顯著,F(2,45)=3.66,p<0.05,η2=0.14。進一步事后檢驗發現,時間線索組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表現(M=5.25,SD=1.65)顯著好于無線索提示組(M=3.75,SD=1.61),p<0.05,但時間線索組和內容線索組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表現(M=4.12,SD=1.62)差異不顯著,p>0.05。無線索組的基于時間前瞻記憶表現和內容線索組的表現差異也不顯著,p>0.05。

表3 不同干擾任務線索條件下基于時間前瞻記憶表現

實驗1A 和實驗1B 的結果分析都顯示,時間線索能顯著促進個體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表現。但是,線索出現在不同任務階段是否會對個體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表現產生不同的影響?為了進一步討論這個問題,對實驗1A 和實驗1B 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表現進行了t 檢驗,結果顯示線索位置的效應顯著:t(62)=2.11,p<0.05,在進行中任務階段呈現線索的前瞻記憶表現(M=5.50,SD=1.64)顯著好于在干擾任務階段呈現的表現(M=4.62,SD=1.66)。

3.2.1 討論

實驗1B 結果表明,時間線索可以顯著提高被試基于時間前瞻記憶表現。并且,在意向保持階段的后期呈現時間線索是一個更有效的記憶策略。

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三階段模型認為,時間意向的完成需要三個認知加工過程:(1)形成意向;(2)在監控時間的同時維持意向;(3)在合適的時間中斷進行中任務,啟動并執行預定的行為意向(凍素芳,黃希庭,2010)。在前瞻記憶干擾任務階段,被試處于意向剛剛形成之后的階段,而進入進行中任務階段時,被試則處于“監控時間的同時維持意向”階段。前一階段距離目標時間較遠,而后一階段距離較近,因此被試可能是對處于臨近目標時間的時間線索更為敏感。

4 實驗2:前瞻成分關聯的隱蔽線索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影響

實驗1 主要針對回溯成分關聯的線索提示,結果表明時間線索比內容線索更有利于促進被試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表現。而且,線索呈現的位置越臨近目標任務,前瞻記憶表現越好。實驗1 發現與前瞻記憶回溯成分相關聯的時間線索更有利于促進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表現,那么如果線索與前瞻成分相關,哪種類型的線索更有利于提升被試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表現?基于實驗1,實驗2 進一步考察了前瞻成分關聯的線索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表現的影響。

4.1 方法

4.1.1 被試

招募吉林大學在校大一、大二學生被試96 人(男生47 人,女生49 人,M=22.60 歲,SD=2.43),隨機分為6 組,每組16 人,所有被試均為右利手,智力正常,無視覺、聽覺障礙,均未參加過類似實驗。

4.1.2 實驗設計

實驗2 采用2(線索:時間線索、無線索)× 3(插入任務類型: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基于事件前瞻記憶任務、基線)兩因素被試間設計,考察與前瞻成分相關聯的線索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表現的影響。進行中任務同實驗1 中的時間線索條件和無線索條件下的進行中任務。為了探究與前瞻成分相關線索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影響,我們采取插入任務范式(Liang et al.,2019),即在目標前瞻記憶任務前插入一個前瞻記憶任務,分別為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和基于事件前瞻記憶任務。

4.1.3 實驗材料

干擾任務實驗材料同實驗1。進行中任務材料與實驗1 中時間線索和無線索條件下的實驗材料相似,只是個別圖片的背景有所改變:當插入的前瞻記憶任務為基于事件前瞻任務時,進行中任務中有一張圖片的背景色變為藍色(通過程序設定正式實驗中的第30 張圖片的背景色為藍色,并以此作為基于事件前瞻記憶任務的線索)。

4.1.4 實驗流程

實驗2 的實驗過程和干擾任務同實驗1,只是在目標前瞻記憶任務前插入不同的前瞻記憶任務。在插入的基于事件前瞻記憶任務中,要求被試在完成進行中任務時,當時鐘圖片為藍色時按藍色鍵做出反應(藍色鍵為A 鍵);在插入的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中,要求被試在完成進行中任務的同時,在正式實驗開始后3 分鐘時舉手報告時間。計分方式同實驗1,被試在每個目標時間的前后20 秒內完成前瞻記憶反應的計2 分,在前后40 秒內反應的計1分,基于時間前瞻記憶反應總分為6 分。

4.2 結果分析

不同任務條件下基于時間前瞻記憶表現如表4所示。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表現進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表明,線索類型的主效應顯著,F(1,90)=11.65,p<0.05,η2=0.13。時間線索條件下的表現(M=4.45,SD=1.25)顯著好于無線索條件下的表現(M=3.54,SD=1.55)。插入任務的線索主效應顯著,F(2,90)=7.38,p<0.05,η2=0.16,進一步事后檢驗發現,插入基于時間范式任務線索提示組的表現(M=4.71,SD=1.05)顯著好于無線索提示組的表現(M=3.75,SD=1.45),p<0.05;基于時間任務線索提示組的表現顯著好于基于事件任務線索提示組的表現(M=3.53,SD=1.62),p<0.05;無線索提示組的表現和基于事件任務提示組的表現差異不顯著,p>0.05。插入任務和進行中任務線索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2,90)=1.88,p=0.15,η2=0.03。

表4 不同任務條件下基于時間前瞻記憶表現(M±SD)

4.3 討論

研究再次驗證了實驗1 的結論,時間線索是一種有效的前瞻記憶策略,能夠顯著提升個體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表現。與Cicogna 等人(2005)的研究結論一致,實驗2 的結果發現,當插入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為時,被試基于時間前瞻記憶表現更好。這說明插入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線索更有利于完成目標前瞻記憶任務,即只有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線索對基于時間前瞻成分具有提示作用。雖然基于事件前瞻記憶是前瞻記憶的一種類型,但二者加工機制存在很大差異,基于事件前瞻記憶線索無法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產生促進作用。

5 總討論

基于時間前瞻記憶是一種復雜的認知加工,涉及意向的維持、提取以及時間監控等眾多加工過程(McDaniel & Einstein,2000;McFarland &Glisky,2009)。鑒于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線索的隱蔽性特點,為了進一步理解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加工特點,本研究從回溯成分和前瞻成分角度系統探討了隱蔽線索對個體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影響。

實驗1 和2 分別從回溯成分和前瞻成分探究了不同類型或位置的隱藏線索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影響??傮w而言,兩個實驗共同表明隱藏線索有益于提高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表現,尤其是時間線索。這一結果與以往研究相一致:設置線索提示有助于被試更好地完成前瞻記憶任務(Aberle et al.,2010;Cook et al.,2005;Cruz et al.,2017;Huang et al.,2014;Meacham,1982;Mioni et al.,2019)。本研究發現隱藏線索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促進作用,這一發現將隱藏線索的促進作用擴展到基于時間前瞻記憶領域的研究,同時也是線索在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中的促進作用的再次驗證和深入探討。

然而,本研究結果與Redshaw 等人(2016)和Mioni等人(2019)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他們的研究表明:相比于明顯線索條件(時鐘可見)下,隱藏線索(時鐘隱藏)條件下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表現更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項研究中雖然都設置了隱藏時鐘條件,但是被試仍然可以通過按鍵查看時鐘。最為重要的是,這兩個研究并未設置基線水平(無線索條件)。因此,嚴格來說,隱藏線索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是否具有促進作用并不清楚。本研究中線索一直以隱蔽方式呈現,并嵌入在進行中任務中,比較好地模擬了日常生活中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線索的隱蔽性特點。本研究證實,隱藏線索可能一直處于工作記憶中,并在合適時機被有效利用,從而促進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表現。

進一步地,實驗1 和2 都發現,時間線索更有利于提高基于時間前瞻記憶表現。首先,不同于基于事件前瞻記憶以事件線索為參照,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以時間線索為參照(Kvavilashvili et al.,2008;Mc-Daniel & Einstein,2007)。因此,相比于其他線索類型,時間線索與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的關聯性更高,更易誘發關于目標時間的提取。根據基于事件前瞻記憶的簡單激活模型(Einstein & McDaniel,1996),前瞻記憶加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低注意資源需求的自發加工。前瞻記憶意向的建立便形了“線索-意圖”的聯結(Einstein & McDaniel,2005)。這種關聯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誘發個體對目標事件的激活。本研究中,時間線索與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的高關聯性,更易于喚醒被試對時間的監控,促使個體自發地執行前瞻記憶意向。其次,根據線索聚焦性的定義,插入的基于時間的前瞻記憶任務與目標前瞻記憶任務的加工存在重疊,即插入的基于時間的前瞻記憶任務可以說是聚焦性線索,而插入的基于事件的前瞻記憶任務則是非聚焦性線索。根據多重加工理論,在聚焦線索條件下,個體更多依賴于自發提取加工,以獲得更好的基于事件前瞻記憶表現;反之,非聚焦線索條件下,基于事件前瞻記憶表現的提高是以進行中任務表現降低和反應變慢為代價。即更多依靠策略監控加工以提高其表現(Einstein &McDaniel,2005)。具體到目標前瞻任務的提取和執行更多依靠自發提取加工。相較于任務內容線索(非聚焦線索),時間線索(聚焦性線索)對被試的時間監控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正如Einstein 和McDaniel(1996)所指出的那樣,被試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的成功表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時間監控。時間線索的呈現將提醒被試關注目標時間的到來,從而誘發更多的時鐘檢查行為。因此,本研究中時間線索恰好對前瞻記憶過程中的時間監控起到了提醒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以敲擊桌子作為基于時間前瞻記憶任務表現的衡量指標,并未包含反應時指標。因此,并不能厘清隱藏線索,尤其是時間線索,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促進作用是源于對時間監控的自發加工還是策略監控。而且,這一結果可能還有另一種解釋:環境中的線索會影響個體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表現,而本研究中的時間線索恰好對時間監控起到提醒作用(Vortac et al.,1995)。環境背景效應理論也指出,當環境背景促進回溯信息的記憶時,意向也會更容易被回憶(Rutherford,2000)。

事實上,本研究所發現的隱藏線索的促進作用也可能反映了這一事實:基于時間的前瞻記憶與基于事件的前瞻記憶可能存在部分重合。本研究中操縱的所有隱藏線索類型從本質上講都屬于事件線索,事件線索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表現產生影響,足以說明兩種前瞻記憶類型存在一定重疊的可能性,即存在混合性前瞻記憶?;旌闲郧罢坝洃浭且允录蜁r間線索相互結合為特征,其加工機制可能不同于單一的基于時間或事件前瞻記憶(Block & Zakay,2006;陳幼貞 等,2010)。這一發現將有助于未來研究進一步分離基于時間和基于事件前瞻記憶。然而,這一推測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加以驗證。

從理論角度,本研究支持了隨機游動模型。根據這一模型,在完成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過程中,周圍環境中的刺激或者線索促使思維在大腦中處于更接近前瞻記憶任務的空間范圍。這個模型強調了環境中偶然線索對完成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重要作用。雖然,隨機游動模型很早就已提出,但在以往研究中還未從線索提示角度對這一模型進行實證性驗證。本研究從隱蔽線索提示的角度考察了環境中的線索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影響,結果支持隨機游動模型。未來需要研究者們通過操縱時間線索性質、呈現時間和方式等因素,結合腦成像技術進一步探究線索對基于時間前瞻記憶的促進機制。

猜你喜歡
記憶實驗
記一次有趣的實驗
微型實驗里看“燃燒”
夏天的記憶
做個怪怪長實驗
記憶中的他們
NO與NO2相互轉化實驗的改進
實踐十號上的19項實驗
端午記憶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