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陽舉陷針刺法聯合薩爾曼進階練習治療腹直肌分離患者的臨床效果

2024-02-23 10:22劉婷婷王明星邢秀玲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 2024年1期
關鍵詞:直肌升陽腹圍

張 健,劉婷婷,林 槧,王明星,邢秀玲

人腹直肌是前腹壁的重要肌肉,它保護腹部器官,維持腹內壓力,參與完成排便、分娩、嘔吐、咳嗽等生理功能,并能降低肋骨幫助呼氣。它還會導致前屈、側屈和脊柱旋轉等功能[1]。腹直肌分離(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DRA)是一種外傷性疾病,其特征是兩條腹直肌沿腹部白線分離,主要是妊娠的后遺癥[2]。懷孕期間,由于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組織結構彈性的變化,以及懷孕期間子宮增大,腹壁擴張延伸,兩側腹直肌會從腹中線的中線位置向兩側分離,妊娠期DRA 是一種常見現象[3]。最新研究顯示,中國育齡婦女產后DRA 的發病率較高,為45.14%[4]。在妊娠最后3 個月的患病率為70%[5],產后6 周的患病率為60%,產后12 個月的患病率為30%[6],這給女性的身心健康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身體變化、腰痛、盆底功能障礙、心理壓力等。它可引起腹壁疝,嚴重者需要手術治療[7]。近年來,隨著產后康復醫學領域的蓬勃發展,通過神經肌肉電刺激及康復訓練等方式可一定程度上促進腹直肌功能恢復[8-9]。中醫外治法在治療DRA 方面取得不錯的臨床療效[10-12],但關于針刺治療的報道較少[13]。產后DRA 屬于中醫學“筋經”病范疇,婦女產后體質虧虛,筋脈失于濡養,發為本病,加之婦女產后正氣虧虛,脾氣不足,脾氣主升,脾氣不足則不能升舉內臟,引發盆腔器官脫垂,出現產后腹直肌分離;同時脾主肌肉,脾氣不足則肌肉失于濡養而發病。因此,本病以升陽舉陷、補益脾氣為重要治則。本研究選用升陽舉陷針刺法聯合薩爾曼進階練習治療腹直肌分離,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2 年3 月—9 月于唐山市婦幼保健院就診的DRA 產婦112 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6 例。對照組患者給予薩爾曼進階練習,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升陽舉陷針刺法,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療效,兩組治療過程均未出現剔除脫落現象。兩組患者的平均年齡、分娩孕周、第一產程持續時間、第二產程持續時間、產次、孕期體重增加值、產后天數、分娩方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具有可比性。該臨床試驗方案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審批號:2022-026-01),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納入標準 1)符合《產后腹直肌分離診斷與治療的專家共識》[14]產后DRA 診斷標準:婦女腹部肌肉無力,腹部膨隆,臍部、臍上4.5 cm、臍下4.5 cm任意兩側腹直肌間的距離≥2 橫指,腹直肌在超聲圖像中顯示為兩側對稱存在的梭形不均勻低回聲區域的患者;2)符合《中醫婦科學》[15]產后身痛診斷標準:肌肉無力,關節酸楚,腹部疼痛,面色無華,頭暈心悸,舌淡苔白,脈細弱的患者;3)產后1~6 個月患者且產后惡露干凈、營養狀態良好;4)妊娠次數不超過3 次且盆底?、?、Ⅱ類肌力3 級以上的患者。

1.3 排除標準 1)合并出現白線疝、臍疝等炎癥并發癥;2)由于年齡、外傷、肥胖等非妊娠原因或其他病理因素引發腹直肌分離;3)患者腹部出現外傷或行過腹部手術或腹部皮膚切口感染或腹壁發育不良等原因無法完成針刺治療;4)產后抑郁或出現認知障礙或產婦畏懼針刺等原因不能配合治療;5)合并嚴重肺系疾病出現長期慢性咳嗽,嚴重凝血功能障礙,難以控制高血壓病、2 型糖尿病、惡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循環系統疾病及惡性腫瘤等。

1.4 剔除及脫落標準 1)治療過程中自行加入其他治療方法或加入其他臨床實驗者;2)治療過程中不能按時完成治療或主動退出治療的患者;3)針刺治療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給予薩爾曼進階練習。第一步患者雙腿屈曲,向下滑動一側腿部,重復20 次。第二步雙腿屈曲,伸展一側腿,恢復后,重復20 次。第三步雙腿屈曲位于髖關節上方,固定一側腿,一側足部向下觸地,恢復后,重復20 次。第四步雙腿屈曲位于髖關節上方,固定一側腿,一側腿部伸展,恢復后,重復20 次。第五步雙腿并攏,向上伸展,并垂直于天花板。雙腿緩慢下落,與地面平行后,緩慢抬起,重復20 次。練習過程始終保持脊柱和骨盆的中立位,一旦不能維持,回到上一步進行練習。同時左右兩側交替進行,練習過程中配合呼吸,滑動、伸展、觸地時呼氣,恢復時吸氣。

1.5.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升陽舉陷針刺法:選穴:百會、氣海、足三里(雙側)、關元、三陰交(雙側)、委中(雙側)、中極、帶脈、腰陽關、天樞(雙側)、大橫、上脘、中脘、下脘。所有穴位常規皮膚消毒,體針規格0.3 mm×50 mm,百會穴頭皮斜刺0.5 寸,關元、氣海、上脘、中脘、下脘、天樞、中極、腰陽關、大橫直刺1 寸,足三里、委中、帶脈、三陰交直刺1.5 寸,百會穴施以捻轉補法,其他所有穴位施以提插捻轉補法,留針30 min,每15 min 行針1 次,每天1 次,每周針刺6 d。兩組治療周期為1 個月。

1.6 觀察指標

1.6.1 臨床療效 臨床療效依據《婦產科學》[16]及《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7]判定。顯效:臍上、臍下及臍環腹直肌分離距離≤2 cm,同時腰圍較前減少2 cm 以上,盆腔臟器脫垂較前提高2 個等級;有效:臍上、臍下及臍環腹直肌分離距離較前減少,同時腰圍較前減少,但均不足2 cm,盆腔臟器脫垂較前提高1 個等級;無效:臍上、臍下及臍環腹直肌分離距離及腰圍均無改善??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6.2 腹圍及腹直肌分離距離 治療前后使用軟尺測量腹圍3 次,取平均值;同時于我院彩超室行彩超檢查,患者放松狀態下測量臍上、臍下腹直肌分離距離。

1.6.3 盆腔器官脫垂情況 患者治療后采用盆腔器官脫垂定量分期法(POP-Q)進行分級評定[18],Ⅱ極以上可診斷為盆腔器官脫垂。

1.6.4 盆底Ⅰ、Ⅱ類肌纖維肌電壓值 采用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測量產婦的盆底Ⅰ、Ⅱ類肌纖維肌電壓值。

1.6.5 腰背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簡明健康狀況調查量表(SF-36)評分VAS 評分在0~10 分的標尺上進行確定,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重;SF-36 評分包括軀體功能、軀體角色等8 個維度,總分100 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7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26.0 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過正態性檢驗及方差齊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采用(±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 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4.64%)顯著高于對照組(82.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腹圍及腹直肌分離距離 治療后,兩組腹圍、臍上腹直肌分離距離、臍下腹直肌分離距離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腹圍及腹直肌分離距離比較(cm)

2.3 盆腔器官脫垂情況 治療后,觀察組盆腔器官脫垂6 例(10.7%),對照組盆腔器官脫垂14 例(25.0%),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896,P<0.05)

2.4 盆底Ⅰ、Ⅱ類肌纖維肌電壓值 治療后,兩組盆底Ⅰ類肌纖維肌電壓值、盆底Ⅱ類肌纖維肌電壓值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盆底Ⅰ、Ⅱ類肌纖維肌電壓值比較(μ/V)

2.5 VAS 及SF-36 評分 治療后,兩組VAS 評分均較前降低,SF-36 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VAS 及SF-36 評分比較

3 討論

本病屬于中醫學“筋經”病范疇,婦女產后體質虧虛,筋脈失于濡養,發為本病,加之婦女產后正氣虧虛,脾氣不足,脾氣主升,脾氣不足則不能升舉內臟引發盆腔器官脫垂,出現產后腹直肌分離;同時脾主肌肉,脾氣不足則肌肉失于濡養而發病。因此本病以升陽舉陷、補益脾氣為重要治則。

升陽舉陷針刺法選穴,百會穴為“陽脈之?!倍矫}的循行穴位,可升提人體陽氣,激發人體正氣,疏通經絡,營養筋脈,可有效改善產后體質虧虛的身體狀態;同時百會可升舉內臟,濡養臟腑,改善產后婦女盆腔器官脫垂;氣海穴、關元穴可補元氣、行氣散滯,兩穴居于人之下焦,通過調氣機、補元氣可增強人體正氣。針刺在增加元氣,又能調攝、疏利下焦氣機,兼可改善脾腎臟氣虛憊,主治元氣虧損之疾。通過補益正氣改善虛勞體質,補益脾氣以營養肌肉,通過刺激腹部肌肉以降低腹圍,改善腹直肌分離?!把次星蟆?,產后腹直肌分離出現腰背部疼痛,針刺委中、配合腰陽關可濡養腎臟,補益腎氣,改善腰痛不適。帶脈穴為治療婦科疾病要穴,帶脈可約束縱行諸經并通調氣血,促進人體氣血正常運行,濡養各臟腑、肌肉、經絡,提高肌肉收縮力度,降低腹圍與腹直肌分離距離;天樞、大橫、上脘、中脘、下脘均為腹部局部取穴,腹部為中焦脾胃所在,刺激腹部穴位可促進脾胃升清,運化水谷精微濡養臟腑、經絡,改善虛勞體質;同時直接刺激局部肌肉增強肌肉收縮力,改善產后肌肉松弛狀態;此外脾氣升清升舉內臟,防止盆腔臟器脫垂。足三里、三陰交可調整人體陰陽平衡,恢復體質,促進全身氣機正常運行,通調氣血,促進產后腹直肌分離的恢復。

現代研究發現,盆底Ⅰ、Ⅱ類肌纖維肌電壓值升高可促進盆底肌力與耐力增加,配合腹橫肌收縮有助于改善腹直肌分離及腹圍[19]。本研究發現,升陽舉陷針刺法可有效提高盆底Ⅰ、Ⅱ類肌纖維肌電壓值達到改善腹直肌分離的治療效果。升陽舉陷針刺法依據本病“脾虛下陷”的中醫病機采用的治療方法,其機理為針刺作用于腹部的關元、氣海穴,補益人體正氣、健益脾胃,脾主升清,可托舉內臟,改善腹直肌分離;此外針刺百會穴可發揮升舉內臟之功,針刺帶脈穴可疏通經絡,約束縱行諸經,提高腹部肌肉收縮力,達到治療本病目的。另一方面,研究發現通過針刺作于局部穴位可以刺激組織中的膠原蛋白纖維體,刺激纖維細胞的成活與轉化,達到修復局部肌肉組織損傷的目的[20]。通過提插捻轉手法可以松解粘連并延長攣縮,達到收縮肌肉力度治療目的。升陽舉陷針刺法可以作用于氣海穴、關元穴等局部穴位,通過上述機制修復受損肌肉,改善腹直肌分離。研究發現,針刺可改善平滑肌運動狀態,增強腹部局部供血,促進肌肉收縮及代謝產物排泄,改善局部炎癥反應,引發內臟反射以增加腹部肌肉收縮力度,改善腹直肌分離[21]。針刺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升陽舉陷針刺法既可針刺腹部肌肉,增強腹部組織及肌筋膜牽拉,增強收縮力[22];又發揮松解粘連與延長攣縮的作用,保護腹直肌,最終達到作用效果。

綜上所述,升陽舉陷針刺法聯合薩爾曼進階練習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的臨床療效顯著,可降低腹圍并降低腹直肌分離距離,提高盆底Ⅰ、Ⅱ類肌纖維肌電壓值,減少盆腔器官脫垂,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猜你喜歡
直肌升陽腹圍
兩種術式對小兒集合不足型間歇性外斜視患兒視覺功能影響
孕中、晚期不同特征胎兒超聲生物學指標Z-評分的差異性
兩種手術方法治療兒童間歇性外斜視的效果對比
超聲測量胎兒腹圍預測出生體重的探討
胎兒超聲生物學指標Z-評分值評估胎兒生長發育效果
超聲測量胎兒腹圍在預測新生兒出生體重中的應用
腹直肌分離CT表現1例
疏風升陽治失眠
升陽益胃湯的臨床應用
金杰教授運用升陽益胃湯治療經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