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道路街道一體化設計探討

2024-02-24 10:06
城市道橋與防洪 2024年1期
關鍵詞:前區街道設施

邁 嬌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082)

0 引言

城市道路,作為城市的骨架,起著交通運輸,集散聯絡,貫穿通達的作用,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產品,也是與城市居民關系最密切的公共場所,是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共產品和服務需求的重要途徑。城市街道的一體化設計應以“集約節約、統籌協調、因地制宜、舒適便捷”為原則。本文結合雄東A 社區的建設,簡要探討街道一體化設計的實踐及應用。

雄東A 社區位于雄東片區北端,主要以居住功能為主(見圖1)。A 社區市政配套基礎設施作為雄東片區開展建設的先期工程,項目的實施一方面為雄安新區的建設提供了民生保障,為后續社區的拆遷安置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推進了雄東片區的建設工作,為整個新區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示范和參考。

圖1 雄東A 社區鳥瞰圖

1 總體思路

1.1 功能定位

以人為本、駐足交往、功能復合多樣城市道路空間的主要功能包括城市框架功能、交通空間功能、市政空間功能、城市景觀功能、防災設施功能以及具有人文關懷特性的休憩、娛樂、社交等城市空間功能[1](見圖2)。

圖2 街道空間簡圖

1.2 目標導向及需求

基于對街道“需求金字塔”和“建設美麗街道”的內涵解讀,提煉出“安全、綠色、活力、人文”四大核心目標導向。

安全街道需求:控制行車速度、確保過街安全、減少轉彎半徑、保障行車視距等。

綠色街道需求:綠色出行、彈性集約、合理種植、海綿設施等。

活力街道需求:功能復合、空間宜人、視覺豐富、活動舒適等。

人文街道:關注人本導向、體現人文關懷、激發公共活力、彰顯人文魅力等。

1.3 各階段管理重點

規劃階段:依據片區現狀及上位規劃,結合街道功能和類型,明確街道定位,優化道路的紅線寬度,明確建筑退讓紅線距離要求,給予盡量小的退界距離,建立建筑和街道的關系,集約利用土地,根據公共活動組織優化用地布局。

設計階段:完善街道斷面設計,明確街道人慢空間的具體設計,落實建筑前區和街道空間銜接的要求,經過方案比選最終形成實施方案。通過多部門聯合協作,搭建合作平臺,形成管理部門與基層政府組織在規劃、建設、管理環節的溝通協調機制。

建設實施階段:統一道路標高、路面材質、地塊出入口位置、建筑貼現率等設計。周邊地塊開發主體明確后與道路建設主體共同開展人行區建設,保證紅線內外一體化的設計初衷在施工階段得以落實。

管理運營維護階段:統籌地區規劃師、各管理部門、社會公眾、生產廠商等多方參與,多方共建。提供長期跟蹤服務,調動沿街業主、周邊居民及社會公眾積極性,介入街道空間環境設計與維護,形成適應人行道精細化設計的高質量產品。

2 規劃情況

2.1 總體規劃

道路系統構建級配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道路系統,塑造尺度宜人的城市街道,形成開放活力的城市街區。

道路斷面空間充分預留彈性,滿足多場景下的交通需求,車道數保留變化可能。

城市步行系統覆蓋全部道路,包含步行專用路、城市道路內的人行道及沿街建筑退界空間、公共綠地內的步行路,連接各級各類公共設施和公共空間。

2.2 詳細規劃

居住區內建筑退線與道路紅線內的各類設施應進行一體化設計,統籌協調交通設施、街道家具、沿街景觀等各類要素,應優先滿足行人、自行車和公交的空間需求,營造高品質的道路公共空間[2]。

道路設施應符合下列規定:

(1)公交站、自行車停放點、出入口、導向標識等道路設施應精細化布局;

(2)可利用路側空間設計智能駕駛共享泊位,供智能公交、貨運車輛、行動不便人士車輛等臨時???;

(3)居住區道路的照明系統應合理設置,燈桿位置和光源、燈具的選擇應適當,以免過強光線射入居室,干擾居民作息。應充分利用照明藝術手法,塑造和諧的景觀氛圍與意境,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理的愉悅與滿足;

(4)人行道上的各類設施應合理設置,不應妨礙行人通行或引起視覺混亂。

各等級道路橫斷面見圖3。

圖3 各等級道路橫斷面圖(單位:m)

3 設計要點

3.1 區域劃分

從功能上看,人行道可劃分為設施帶、步行通行區、建筑前區和街邊綠地四個區域(見圖4)。

圖4 街道范圍區域劃分

設施帶寬度為1.5~2 m,主要為行道樹區域,行道樹間距一般為5 m,間距內可安裝如照明燈桿、消防設施、變電箱、交通標志等市政管理設施;可設置公交站棚、指示牌、垃圾桶等城市家具;可施劃自行車停放區域等。

步行通行區寬度為2.5~5 m,主要用來供行人正常行走,要求連通、平整、無障礙物。同時設置無障礙設施,要求有連續的盲道及無障礙坡道。

建筑前區寬度為0.5~1.5 m,主要為與地塊建筑銜接區域,分為封閉式和開放式,封閉式多與建筑圍墻等進行連接,開放式空間多與建筑外墻、商業商鋪等連接,提供商品展示、窗口販賣、行人駐留等服務。

街邊綠地也為休息區,可結合綠化景觀、商業服務等需求,設置供行人臨時休息停留等設施。

3.2 設計重點

在設計階段,街道一體化要求道路與建筑設計加強聯系與溝通,將設計內容進行有機結合。針對斷面布局、高程銜接、無障礙設施布置、市政管理設施定位、建筑立面裝飾、商業開口踏步等內容進行精細化設計,滿足通達、排水、舒適便捷、景觀協調等要求。

(1)設施帶

設施帶要求市政管理設施等安裝位置相互協調,交通指示無遮擋,盡可能集約節約空間,同時考慮基礎尺寸的排布和施工難易度,協調好施工工序,預留施工作業面。特別注意各地上物設施需避讓無障礙坡道。

設施帶內樹池可考慮平整化處理,增加樹池篦子,材質可選擇玻璃鋼、金屬或石材等。材質及樣式的選擇需綜合考慮經濟性、美觀性和協調性(見圖5)。

圖5 樹篦子實施及安裝示意圖

市政管理設施盡量采用“多桿合一”,有效減少桿線林立,避免破壞整體景觀效果。帶懸臂的照明桿件,除照明功能外可懸掛交通信號燈、大型交通標志標牌、傳感設備等設施,也可結合桿件主體掛載小型交通標志標牌和傳感設備等(見圖6)。

圖6 智能燈桿

(2)步行通行區

步行通行區主要考慮鋪裝方案,包括鋪裝圖案的拼接、材質和顏色的選擇和搭配、區域劃分方法等。圖案樣式要求與建筑景觀相協調,同時可根據連接地塊類型有針對的進行設計。人行道鋪裝采用防滑透水結構,選用的鋪裝材質要有良好的強度、性能、耐磨、防滑以及較好的吸水性,能夠起到引導、分區、安全等作用(見圖7)。

圖7 人行道鋪裝示意圖

對于位于該區域的檢查井,結合路面鋪裝采用“隱形”井蓋,不銹鋼框架。檢查井蓋采用玻璃鋼子蓋,同時為了便于區分,在不銹鋼框架四角位置標注管線類型(見圖8)。

圖8 “隱形井蓋”示意圖

(3)建筑前區

該區域設計主要應考慮步道與建筑立面、圍墻、廣告店招等元素的結合。通過控制沿街立面的高寬比創造宜人的街道尺度,關注建筑物首層與圍墻的引導,將該區域的步道與建筑界面作為一個整體考慮。

圍墻與建筑退界一體化設計,控制圍墻通透率,院落入門采用通透式大門,并對圍墻進行裝飾或垂直綠化。

建筑前區設計,見圖9。

圖9 建筑前區設計圖

(4)街邊綠地

該區域設計考慮場地形象、功能需求、配套服務等要求,結合綠地、公共藝術、光影等因素,塑造出智慧、特色、交互的多功能街道。

4 結語

本文重點是結合上位規劃及總體目標,探究在設計層面如何更好的實現城市道路的功能及目標。

街道不僅具有交通功能,更應是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場所,人們通過街道去參與、感知、體驗這所城市。因此,更應該將街道作為人文記憶的載體,把空間中的各因素進行有機融合,促進社區生活,提升社區活力,統籌形成高質量的一體化街道。

猜你喜歡
前區街道設施
民生設施非“擺設”
游離背闊肌擴張皮瓣在膝前大面積組織缺損修復中的應用
熱鬧的街道
警惕環保設施安全隱患
赤衛軍的鐵拳
科學家揭示雌雄行為差異的神經機制
熱鬧的街道
公共充電樁設施建設正當時
擅自啟用已查封的設施設備該如何處罰?
風居住的街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