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超”出圈:鄉村文化振興新力量

2024-02-26 01:36周立
人民論壇 2024年3期
關鍵詞:榕江足球群眾

【關鍵詞】鄉村文化 鄉村振興 鄉村體育 在地化 “村超”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發展基層體育運動,有助于促進鄉村文化振興。體育強則中國強,體育興則鄉村興。近年來,不少地方選擇將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運動作為突破口,將廣大鄉村群眾凝聚到鄉村文化振興的進程中。在貴州榕江,“村超”已經成為“現象級”的全民嘉年華。一場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足球賽,能吸引幾萬人現場圍觀,并引爆全網幾十億的瀏覽量?!按宄弊鳛橹袊l村體育發展的典型,充分呈現出特有的鄉村文化和少數民族風情,能讓傳承千年的鄉村文化與足球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讓人民群眾投身鄉村文化振興,是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抓手。體育運動,尤其是足球,能最大程度地提升人民群眾的參與感,迅速激發全體村民對于村莊的內在認同感,進一步凝聚鄉村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體育運動在鄉村發展的初衷和服務對象,首先就是村民,最終也必然是村民?!按宄敝阅軌蚧鸨W,其關鍵就在于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按宄苯o出的答案,不是如何對標或支撐職業足球發展,而是通過明確人民群眾全方位參與的發展方向,理清鄉村體育發展和鄉村文化振興的本質關聯。它讓人們重新意識到,體育發展的土壤,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缺乏參與,甚至勞民傷財的體育,很難被人民群眾所接受。更重要的是,鄉村體育已經成為鄉村文化的有機構成,它不僅扎根于傳統鄉土,更能連通新時空,讓不同區域和身份的人們,能借助鄉村體育賽事的新平臺,共同創造和享受鄉村文化振興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回歸鄉土、回歸村民的鄉村體育建設,不僅能重塑鄉村文化生態,更能夠凝聚鄉村內生動力和外部力量。而以足球作為切入口,能夠打破群眾,尤其是一些城市居民對于鄉村文化的刻板印象,突破既有隔膜,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新鮮的活力。

如何構建鄉村體育發展的長效機制,助力鄉村文化振興?這就需要拓展全球本土化,或者在地化視野,理解并尊重鄉村的知識傳統和文化傳統,由此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勢利導精耕鄉村體育土壤,有助于推動新時代鄉村體育文化的長期繁榮,從而以鄉村體育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全球本土化,又可稱為全球在地化,最初是指“全球化思維,在地化實踐”(Think globally and Do locally)。20世紀90年代初,西方社會科學界為理解全球化導致的各地區文化體系同質性現象,將“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在地化”(Localization)兩個概念合成一個新詞——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引入全球在地化這一視野,目的是強調全球化的發展需要建立在發掘并重新利用各個地區特有文化元素的基礎上。

鄉村傳統文化有其固有的生命力。它不僅是千百年來當地群眾塑造獨特生活方式的印證,更是他們與當地自然生態相互依存,共同成長的鮮活記憶。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商品化浪潮,不可避免地沖擊著鄉村傳統文化的根基。在以全球化、商品化為核心特征的城市文化面前,鄉村文化被貼上了“愚昧”的標簽。這種刻板印象,不僅對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構成體系性破壞,更讓群眾失去對鄉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認同和信心。為了留住鄉愁,發展鄉村文化,在地化知識概念被對應地提出,由此,凸顯當地文化知識體系的特殊價值。其中的關鍵,是通過文化與知識,回歸對日常生活的尊重與認同,重新吸引民眾的參與積極性。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鄉風文明要求在新時代對優秀鄉村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創新。進一步看,鄉村振興需要產業振興。面對產業的同質性,各地的鄉村發展必然要凸顯當地特色,找到在地化的創新發展思路。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中,更多人意識到,需要把發展的目光重新聚焦到體現在地文化知識的特殊性上。由此,為選擇適合本地發展的特色產業路徑涂亮文化底色。

各地塑造當地文化知識體系的嘗試是有益的。最先,不少村莊找到直接的文化與知識表達方式,重點凸出農耕與鄉土色彩濃厚的節日慶典,亦或是地區特色的歌舞和美食。同時,不少地區開始發掘自己的村莊故事,并以文化設施的建設為起點,重新梳理本村的文化形式,由此呈現人民群眾身邊發生的故事、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和傳統知識。但這些嘗試方式依然存在著自身的影響邊界。以舉辦“村超”的貴州榕江為例。在“村超”破圈之前,當地還嘗試了包括傳統斗牛、非遺旅游,以及籃球或馬拉松等其他體育賽事。盡管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都或多或少受限于外界對在地化知識的傳播和理解的局限性。比如,傳統斗牛具有濃郁的侗族特色,反映出少數民族特有的生活和生產風情。但斗牛運動參與門檻高,外界認同感低。非遺旅游則常常陷入產業同質化困境。鄉村文化振興,需要通過在地化文化與知識,回歸對日常生活的尊重與認同,吸引群眾參與。

鄉村體育是鄉村文化的有機部分。鄉村文化的根基是農耕文化。它彰顯著質樸的農民勤勞勇敢的精神追求和日常實踐。而在鄉村生活中,互助、誠信的鄉鄰關系被世代傳揚。這些文化特質和精神符號,與鄉村體育的發展緊密契合。與此同時,文化發展的背后,既離不開經濟投入,也需要體現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只有做到讓鄉村體育回歸日常生活,做到“人氣旺、人心齊”,才有機會塑造被群眾認同的文化體系,真正做到“文化搭臺、經濟唱戲”。

美國人類學學者克利福德·吉爾茲在其著作《地方知識》中,強調了在日常生活中塑造文化體系的五個層面。這些層面,都能在“村超”的發展中得到逐一體現。

第一是自然性。足球對老百姓的吸引力顯而易見。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在球場內外,簡單而自然地找到歸宿和快樂。組織者和參賽者對足球的熱情自不必說。而村里的老年人、婦女和兒童,也能在開球前或中場休息期間,表演或展示自身民族文化特色,以此找到自己特有的文化位置。來自四面八方的觀眾和游客,也能在參與“村超”的過程中,通過場內精彩對抗,場外特色美食,自然地融入到現場濃郁的少數民族文化氛圍之中。

第二是實踐性?!按宄被鸨鶐拥淖闱虍a業經濟,為當地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榕江是中國最后一批“摘帽縣”。在過去,人們外出打工是常態。但近年來,當地出現了更多就業機會,吸引原本外出務工的群眾回到家鄉就近務工。這一趨勢是“村超”成功舉辦的前提。以參與比賽的月寨村足球隊為例,近年來,陸續已有半數外出務工的勞動力返鄉就業。這些青壯年,為球隊的發展貢獻了關鍵力量。而通過“村超”搭建的新平臺,當地的經濟和產業發展已經出現了量變。在比賽日前后,當地群眾獲得了更多經營小生意的增收機會。

第三是淺白性?!按宄睅淼奈幕l展,不僅是足球運動本身,也展現了當地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育帶來的共鳴不抽象晦澀,而是用直觀的畫面帶來強烈的感染力?!按宄爆F場,大標語“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表明足球場同樣具有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引導各族群眾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的文化塑造能力。

第四是易獲性?!按宄笔怯筛鞔宓那蜿犠园l組織。無論是參與比賽的村民和啦啦隊,還是外來觀眾,都自發地被比賽的熱烈氛圍吸引。當地政府也在努力保障這種鄉村體育的生活化。一方面,確保交通和球場安全;另一方面,確保比賽日的餐飲和住宿等服務業水平與價格穩定。

第五是非標性。足球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在榕江的融合非常奇妙。這種發展模式本身就很難以全球性、普遍性或某項國際國內規則簡單囊括。20世紀40年代傳入的足球運動,在苗、侗、水、瑤等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3.9%的榕江生根發芽?!按宄钡穆≈氐菆?,一方面以足球的名義聚集人氣,另一方面延續和弘揚千百年民族文化?!按宄碧剿髁酥袊l村體育的發展路徑。

體育,尤其是足球,為外界了解鄉村文化提供了新窗口、新平臺和新契機?!按宄敝械拿褡灞硌?,與比賽一樣火熱,讓人聯想起巴西的里約狂歡節?!懊褡宓木褪鞘澜绲??!薄按宄睅砹肃l村文化發展新圖景。虛擬與現實、傳統與現代、鄉村與足球,匯聚在“村超”,讓人們重新認同并走進鄉村。

“村超”所表達的故事,目前更多還是以群眾參與為主的足球。盡管在水平上與職業足球差距很大,但觀眾在“村超”中體會到,普通人在精彩發揮背后的精神面貌,比技戰術水平更為重要。人們從“村超”的欣欣向榮圖景中,還是會不自覺地想起國足,期待國足能從“村超”中汲取新經驗。

中國的舉國體制,向來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過去,中國集中整個國家的力量,辦大事、辦新事、辦難事、辦急事。舉國體制在大工程、大體育、大災難面前,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新時代,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依然可以攻堅克難。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要將政府力量和市場機制有機結合起來。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力量匯集,擰成一股繩,激發各類主體潛能。在鄉村體育發展上,要發揮好新型舉國體制的作用,以保障鄉村足球和鄉村體育發展。

之前的體育舉國體制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金字塔架構。在“國家隊”層面,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國家進一步強化了各個基層體育組織,直接將國家鄉村體育體現在市場主體中?!皣谊牎背浞掷脟鴥葒鈨蓚€市場、兩種資源,參與海外競爭,提升體育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與此同時,各地基層體育組織形成了“地方隊”,源源不斷為上層輸送人才。然而,這種組織模式還存在一定不足,“精英”體育與群眾體育之間,一定程度上還是存在“藩籬”。

“村超”火爆讓人意識到,基層群眾廣泛參與,是構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新型體育舉國體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種變革將下一層級為上一層級輸送人才的被動結構,優化為塑造體育發展氛圍的主動結構?;鶎泳銟凡康润w育基本單位,各層次的職業、半職業甚至草根聯賽等市場和社會組織,促成了群眾參與的自主性。散布在中國鄉村各個角落的鄉村比賽,對于形成新型體育舉國體制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大量的業余運動員活躍在包括鄉村在內的各級社區聯賽,聯賽在自身運轉的同時,向外部市場提供經濟和就業的新機遇。一場“村超”聯賽,就可以帶來巨量的客流量和收入。更重要的是,鄉村級別的社區聯賽還能以社會化組織的方式參與,推動地方體育發展。足球大國巴西、意大利、德國等全民足球的國際經驗,也為促進群眾參與提供了借鑒?!按宄奔润w現群眾參與對體育發展的基礎性地位,也體現村民對自身體育價值的實現能力。

以鄉村在地化體育促進鄉村文化振興,需要聚焦基層群眾的日常體育實踐。中國鄉村體育體系需要通過逐漸完善的制度設計,將鄉村文化振興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機結合。同時,以包容性的視角,重視、調動和協調體育參與者以及社會組織的自主治理能力。由此,在國家推動鄉村體育發展的努力和人民群眾積極主動的實踐“上下來去”的良性互動中,實現鄉村體育的有效治理,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第一,激發群眾的主體性。要充分調動群眾自發的組織能力,以此找到鄉村體育發展的初衷:回歸人民,服務群眾。自20世紀40年代起,足球在榕江生根發芽,深得群眾認可和喜愛,球隊在地區比賽中多次奪冠。到了20世紀80年代,榕江當地流傳一句順口溜:“要想工作找得好,足球技術不可少?!彪S著時代變遷,榕江一代又一代的足球愛好者被培養起來。不同于大城市有著良好的基礎建設條件,榕江當地人的足球是開展在河邊的荒地、校園的籃球場,這些看似與足球運動無關的地方,恰恰體現了群眾的主體性和創造性。20世紀90年代中期,榕江各個社會團體開始自發在節慶期間舉辦足球賽,有了最初的賽制雛形。賽事的創始團隊包括各個少數民族研究會和中小學校長。有了多樣化、包容性的群眾組織深度參與,體育賽事在鄉村才可能贏得群眾的信任、支持和投入。

第二,重視青訓的基礎性?!按宄钡某霈F,與榕江很早就建立起獨特的校園足球體系有直接關系。事實上,要提高足球水平,根基在于做好群眾的體育教育。體育教育的起點是形成與教育資源匹配的青訓體系。一方面,青訓經過“十年磨一劍”的艱辛過程,培養一批有奉獻精神的運動員,全身心投入青訓。為此,構筑更具地方特色、項目特點的教練員評價體系和發展指標尤為關鍵。另一方面,由于足球人才淘汰率高,需要為參與青訓的孩子們提供多元的成長路徑。比如,日本作為亞洲足球發展的標桿之一,其足球發展理論中有著名的“雙峰模式”,即個人在國家足球發展中的成長路徑不是單一的職業金字塔式,而是存在職業競技和業余發展兩個相互關聯的巔峰。足球青訓不能只盯著職業化,進而走向功利化。在全民健身的語境中,以足球為代表的青訓體系需要回歸到培養健全人格、強健體魄等多元價值目標。

第三,增強比賽的在地性。比賽是體育運動的關鍵載體,是呈現體育競技精神的最高舞臺。鄉村體育對標的不是職業體育,而是服務于鄉村文化陣地的重塑。無論是足球、籃球、馬拉松等全球化程度很高的項目,還是侗族斗牛、苗族摔跤等本身就根植于傳統鄉土文化的體育項目,最終的目標是形成鄉村文化振興的力量整合。這些力量,既包括以村民、新鄉賢、地方政府和社會團體為代表的內在力量,也需要包括游客、觀眾、媒體和投資者在內的外部力量。兩種力量的注入,對于打造比賽的在地性,激活鄉村文化振興的內生動力具有重要作用。這不僅能讓群眾深度參與鄉村體育發展,帶動就業創業,更能實現知識的在地化重構、文化要素的在地化利用,以及產業的在地化創新,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文化振興,并為更多地區的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模式的選擇。

中國足球發展與鄉村文化振興都需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久久為功。從發展規律看,足球需要全民參與的社會土壤?!按宄碧峁┝艘粋€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發展新型體育舉國體制試驗田。在這塊田里長出的莊稼,不僅是有益于以足球為代表的體育發展人才土壤、輿論土壤和制度土壤,更是不斷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新思路、新動能、新希望。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博導;廣西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方平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和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重大項目“跨界合作與整全治理研究”(項目編號:20XNL012)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論“三農”工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

②周立、羅建章、汪慶浩:《“全球本土化”:世界風險社會與全球治理危機之出路》,《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6期。

③周立、羅建章、方平:《誰來養活21世紀的中國?——疫情危機、全球本土化與有組織地負起責任》,《國際經濟評論》,2021年第5期。

責編/于洪清 美編/陳媛媛

猜你喜歡
榕江足球群眾
黔中訪古·榕江客家圍屋
多讓群眾咧嘴笑
情牽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為群眾美好生活執著追求
榕江“薩瑪節”
快樂童年——榕江侗族兒童
藏在深山中的蠟花
———榕江苗族蠟染
讓足球動起來
少年快樂足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