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布局到功能:“口袋公園簇”協同設計模式

2024-02-26 02:38嵇雨桐胡坤寧李雄李方正
風景園林 2024年2期
關鍵詞:口袋公園協同

嵇雨桐 胡坤寧 李雄 李方正*

1 研究背景

1.1 城市更新政策下口袋公園數量增多

2017年,住建部印發《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通過“拆遷建綠、破硬復綠、見縫插綠”等形式拓展綠色空間,完善城市公共空間體系[1]。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將“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2],并在2021年3月將“城市更新”正式寫入“十四五”規劃綱要[3]。在此背景下,作為城市微更新重要載體的口袋公園數量大規模增長,被見縫插針地布置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在微觀層面為城市綠化環境提升做出貢獻。2022年7月,住建部印發《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推動“口袋公園”建設的通知》[4],在上海、成都等城市的帶頭響應之下,僅2022年全國各地就已建成3 520個“口袋公園”[5],各地口袋公園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

1.2 后疫情時代口袋公園服務需求轉變

受3年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的影響,人們的生活狀態與行為活動發生了較大的改變[6]。大部分公共綠地在疫情期間被允許開放使用,從而承擔起集會、展演、售賣等原本以室內為主的活動,形成了戶外音樂會、商業外擺等室外空間的拓展功能[7]。步入后疫情時代,這些拓展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會被習慣性地保留,這在距離日??臻g最近的口袋公園中表現明顯。隨著工作、生活與游樂界限的逐漸模糊,原本分散的城市服務功能趨于復合化[8],口袋公園定位從增綠、休憩為主的街頭綠地轉變為與城市日常服務功能融合的復合交往空間。在此背景下,如何整體考慮零散分布于城市各處的口袋公園空間服務功能,統籌不同場地內部元素,使其發揮的拓展功能長期保留,成為后疫情時代口袋公園建設從量變向質變轉型的關鍵問題。

2 理論基礎

2.1 口袋公園設計實踐研究進展

目前國內外口袋公園設計實踐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觀景觀設計和宏觀布局規劃兩方面[9-11]。微觀景觀設計利用經驗判斷[12]、問卷調查[13]等方法對不同設計方案進行評估比較,以兒童友好[14]、海綿城市[15]等特定目標或韌性城市、城市觸媒等理論[16]為導向,探討口袋公園在某一研究領域的設計策略。宏觀空間規劃以多源數據驅動下的時空分析為主,通過對不同地段口袋公園建設適宜性評估確定口袋公園的宏觀布局[10-11]。目前微觀與宏觀層面的研究成果相對獨立,基于微綠地效益分析做出的設計優化大多以綠地數量增補、面積調控等宏觀層面策略為主[17],較少為場地內種植面積及種類、鋪裝材質等細部設計提供指導,因此經過布局優化后的口袋公園群體內部仍會出現功能冗余、空間設計同質化嚴重、設計要素彼此缺乏聯系等問題[18]。如何通過宏觀層面口袋公園效益分析進一步指導微觀層面的場地設計,是口袋公園實踐研究在后續發展過程中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2.2 協同理論下口袋公園設計實踐研究新路徑

口袋公園占地小而分散,單一個體發揮的作用有限,多依賴于群體協同發揮整體效益[19]。受游憩吸引力、可達性等條件影響,不同口袋公園之間既可能產生合作關系,又可能出現競爭關系[20]。為了精準把控多個口袋公園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金云峰、劉敏等引入協同理論,探究群體內部或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多元協同能力[21-23],周聰惠等[24]提出“協同型微綠地組群”的概念,探討協同分析結果指導下的綠地布局調控路徑。協同理論由德國物理學家哈肯[25]提出,后應用到經濟學等眾多領域,以處理多個子系統間如何協調合作或競爭關系的問題[26]。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引入“協同學”這個研究復雜系統內部如何從無序變為有序的理論,能夠為多個“無序”的口袋公園提供更“有序”的協同合作模式,推動城市綠地系統的區域服務協同與綠地結構互補[27-29]。但協同理論指導下的口袋公園設計實踐研究仍聚焦于宏觀協同布局層面,微觀設計層面的協同性探討較少,且多集中在設計流程協同或設計方法協同上,例如引入設計結構矩陣法優化建筑設計流程[30]、采用模塊化設計法簡化不同類型的小微綠地功能空間統籌形式[31]等;指導生成統籌性微觀策略的設計協同研究并無較大進展,且大多以不同類型場地通用設計規律橫向關聯的協同探討為主[32],缺乏對同片區不同場地之間功能空間縱向關聯的協同探討。為了從微觀設計角度進一步探討發揮口袋公園集群優勢的方式,本研究將協同理論引入設計實踐模式探討中,拆解口袋公園系統內部設計元素,通過探討系統內不同要素間的協同組合,將研究對象從場地尺度的空間布局優化聚焦至要素尺度的設計元素功能組織優化,使研究重心從“城區何處增補綠地”轉變到“綠地何處安排何種空間”上,通過精細化設計手段提升口袋公園的整體服務績效,以期解決現有空間設計效能低下的問題。

3 口袋公園協同設計原理

根據協同理論,組成一個復雜系統的各要素之間既存在競爭又相互協作[25],要素間的相互作用會對系統本身產生整體影響。協同理論具有三大基本原理:自組織原理、協同效應、伺服原理。復雜系統內部因分工而形成自組織下的穩定結構,內部要素之間因相互作用而產生整體效應,推動系統進一步協同,并通過可表征系統協同程度的序參數加強伺服控制[33]。以下將分別論述協同理論三大原理在口袋公園協同設計方面的作用機制(圖1),以口袋公園空間本體為系統、以空間內部承載不同功能的設計元素為系統內的若干要素,通過設計元素的整體統籌,構建高效協同設計系統,調動多個口袋公園功能協同發揮作用。

圖1 口袋公園協同設計原理框架Framework for the synergistic design principle of pocket parks

3.1 功能的分解:內部要素有序分工

根據自組織原理,口袋公園設計元素在系統內部能夠按照既定規律自發形成一定的結構。載體的有序意味著其承擔的功能之間也具備特定關聯。因此,原本集中的單體公園功能在被多個口袋公園分散代償時并非無序,而是被有組織地分解為幾類相互關聯的功能。找出分解功能的內在規律后,便可以此為依據劃分設計載體類型、明確協同設計方向,從而更精準地制定統籌全局功能的設計策略,幫助系統內部穩定發揮協同效益。功能源自需求,后疫情時代的口袋公園需求定位早已超越綠地本身,承擔著更多公共空間拓展服務,因此,利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從人類動機角度提出的多層級遞進需求作為功能分解依據[34],能夠系統性表征使用者對口袋公園這類日常生活需求綜合性載體的大部分期望,為需求導向型的口袋公園設計提供全面的功能設計依據。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口袋公園應滿足的功能需求分解為基礎使用(生理需求)、邊界融合(安全需求)、鄰里交往(社交需求)、風貌延續(尊重需求)、價值傳遞(自我實現需求)5類[35],并進一步形成功能定位、場地邊界、使用空間、種植形式、文化主題5種載體。

3.2 功能的組合:“簇”內整體協同

根據協同效應,內部設計元素經疊加或抵消后能對整個口袋公園設計系統產生整體協同作用。因此,為了在功能分散后仍能維持甚至提高整體設計效率,減少零散場地單獨設計時可能出現的功能冗余,可通過識別設計元素的內在關聯度,將特征相似的設計元素集合形成的不同口袋公園視作整體,對多個場地的相似功能進行協同重組。為了更好地表征設計元素之間的互相作用關系,運用“聚類”思維模式,將拆解后的口袋公園內部設計元素看成若干個數據樣本,相似度高的樣本劃分到同一組別中[36],即為“口袋公園簇”[37],以此可視化呈現功能的組合。設計元素協同重組后,原本相互獨立的不同場地通過相鄰界面的積極互動組合成整體[38],帶動口袋公園與周邊公園體系融合發展,實現口袋公園設計系統內部的整體協同。

3.3 功能的統籌:序參數控制

根據伺服原理,復雜系統內部因協同作用而產生了表征其內部要素協同程度的序參數,又反過來主導并控制各要素維持設計系統協同有序的狀態[39]。識別可表征口袋公園設計系統中設計元素協同程度的序參數,并以此作為標準來判斷設計策略是否符合設計預期效果,能夠統籌并控制構成要素持續發揮正向協同作用,加快推動整體口袋公園設計系統從無序轉為有序的狀態。

4 “口袋公園簇”協同設計構想

盡管城市更新以城市為主場,然而作為城鎮建設“底盤”的中小城市、縣城或縣級市城區因資金有限、試錯成本更高,更需通過科學規劃以微量設計介入取得更大效益,這為協同設計模式提供了實施“土壤”。為構建“設計研究—建設落地—后期跟蹤”的全周期應用路徑,本研究最終選取建設需求迫切的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作為研究區域,將口袋公園協同設計模式應用于實際場地中。故城縣于2021年啟動中心城區“拆墻透綠”工程,響應河北省縣城建設提質升級行動[40],開放機關單位附屬綠地作為便民利民的口袋公園,期望以多重效益優勢帶動區域整體人居環境的提質升級。經與當地政府溝通,并結合場地所在區域的人流量、周邊用地、交通情況等現狀分析,確認設計實施可行性,最終選取故城縣交通局、稅務局、發展和改革局等9個單位的原附屬綠地(編號A~I)進行口袋公園建設,建設總面積約為5.4 hm2。通過對多個口袋公園的整體協同設計,進一步探索高質量、大批量進行口袋公園集群設計的實施路徑。

從地緣角度依據協同效應對故城所選地塊進行協同潛力初步評估,考慮服務半徑覆蓋范圍內服務設施分布及公園綠地服務能力、街道行道樹種類等現狀條件,將與“15分鐘生活圈”覆蓋范圍高度重合、位置相鄰或特征相近的場地組合成整體進行設計。其中,場地B、C、D、E、F因位于兩條相交道路而組合,場地G、H、I因位于同一街區兩側而組合,場地A獨立成組,9個地塊最終被組合為3個“口袋公園簇”。以下依托5種載體,闡述“簇”內或“簇”間發揮的協同作用。1)針對功能定位載體,可以識別“15分鐘生活圈”內需求迫切但現有公園體系缺失的基礎使用功能,并將其增補到口袋公園場地內,還可以識別現有公園體系已存在但仍與實際需求量不匹配的使用功能,拓展其功能承載形式并應用于場地中,以2種形式實現對服務覆蓋范圍內現狀公園體系功能定位的有效增補。2)針對場地邊界載體,以開放融合的無界形式推動口袋公園與相鄰城市界面互融,代替單體公園固定數量及位置的出入口形式。3)針對使用空間載體,有助于組織多重流線,充分利用人行道路、室內場地外延地段形成滿足多重需求的復合空間。4)針對種植形式載體,以垂直綠化、行道樹水平連續種植等形式補充現有植物種類,延續街區風貌。5)針對文化主題載體,將同一主題下的文化要素應用于設計中,實現場地文化價值的連貫表達。通過以上5類載體內部設計元素的協同設計,發揮多個口袋公園的整體統籌效益,以此確保不同使用群體公平享有城市公共服務[41],本研究進一步將以上構想落實到具體設計策略中,詳細闡述口袋公園協同設計的實施模式。

5 口袋公園協同設計實施模式

5.1 完善公園體系的功能定位

增補現狀公園體系缺失的功能定位,統籌“簇”內及“簇”間口袋公園在服務覆蓋范圍內的多元使用需求。場地B、C、D、E、F的“15分鐘生活圈”覆蓋范圍內分布大量住宅區,但區域內公園綠地仍以停留、通行等單一功能為主,無法支撐日常生活中逐漸增多的全時鍛煉、社交集會等拓展使用需求,因此在“B-C-D-E-F簇”中依次分配兼備社交及休閑鍛煉的老年樂活廣場、滿足全時段運動的活力康體社區、寓教于樂的全齡開放樂園3類聚集性場地,根據附近不同受眾針對性增補相應類型的日常使用功能。場地G、H、I服務范圍內以機關單位為主,須滿足城市精神風貌宣傳的特殊需求,因此根據不同單位性質形成智慧書香會客廳、繽紛休憩街角2類聚集性場地,為“G-H-I簇”范圍內的公園體系增補科普宣傳功能。場地A位于城市快速路的入城段,在服務半徑覆蓋范圍內缺乏展示入城“門戶”形象的秩序性視覺要素,因此在用地性質復雜、視線層次混亂地段設置醒目設計元素,引導入城視線,為“A簇”公園體系新增地標展示功能,作為形象展示窗口。相鄰場地內的設計元素在每種“簇”內部發揮共同作用,以日常使用、科普宣傳、形象展示3種形式實現口袋公園設計系統與現狀公園體系功能定位的整體協同(圖2)。

圖2 功能定位協同圖解Illustration of synergy in functional positioning

5.2 塑造城園融合的場地邊界

以“城園一體”為導向,構建多種公園介入城市的開放界面代替傳統出入口形式?!癇-C-D-E-F簇”服務范圍內具備一定數量的公園綠地且受眾來源廣泛,因此構建交互融合的邊界,以全時段互動、全方位融合的時空交互形式與現有人群行為及現狀綠地產生互動,通過全時行為交互、L型觸媒介入、形象窗口傳播3種形式,在“B-C-D-E-F簇”內部實現不同空間的功能統一。充分利用“G-HI簇”與周邊開放空間接觸面廣的特征,通過線性功能傳達與環狀楔形滲透2種延伸融合的邊界形式將口袋公園融入城市界面,將“GH-I簇”內部場地視作街道或室內空間的延伸?!癆簇”協同場地內外視覺焦點物形成多層次觀景視線,通過引導融合的邊界形式打破視線邊界,實現“A簇”內外空間的視線交融。通過“B-C-D-E-F簇”邊界交互融合、“G-HI簇”邊界延伸融合、“A簇”邊界引導融合的3種形式實現口袋公園與城市界面的開放互融(圖3)。

圖3 場地邊界協同圖解Illustration of synergy in site boundary

5.3 形成功能復合的使用空間

充分利用人行道路、室內場地外延地段,組織合理流線,形成多功能復合空間。根據“B-C-D-E-F簇”的多元化日常使用定位,協同球場、棋牌室等原屬于公園體系以外的活動載體,形成可承載日常使用拓展功能的復合社交空間,通過多感官運動空間、多尺度交友空間與多維度互動空間的組合,滿足運動、交友、戶外辦公等復合需求。根據“G-HI簇”的多元化科普宣傳定位,協同多媒體展覽、互動展演等室內展陳,以及地雕、景墻等戶外景觀元素,通過多類型展演空間和多服務起居空間的組合,形成“三維立體、虛實結合”的復合展陳空間?!癆簇”協同中心觀景界面與外緣活動場地形成多功能游覽空間,構建兼具觀賞及游覽功能的門戶景觀。通過“B-C-D-E-F簇”復合社交空間、“G-HI簇”復合展陳空間、“A簇”多功能游覽空間3種形式豐富該區域公園體系的使用空間(圖4)。

圖4 使用空間協同圖解Illustration of synergy in space use

5.4 豐富鄉土植物的種植形式

以“時空”雙重復合手段豐富種植形式,實現街區植物景觀風貌的連續性表達。為強化“B-C-D-E-F簇”內部日常使用需求豐富、社交空間多樣的特點,營建多種規格的植物群落以分隔不同類型場地,并塑造“五感”植物群落來豐富活動體驗;為進一步加強“GH-I簇”多元科普宣傳定位及多維展演空間的特征,通過補植法國梧桐、月季等當地特色鄉土植物,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形成時空連續的四季鄉土植物景觀;在“A簇”內部大力拓展立體綠化,從植物景觀層面強調“門戶”定位。通過多樣群落營建、鄉土品種補植、立體綠量擴充3種形式豐富鄉土植物在口袋公園內的景觀表達(圖5)。

圖5 種植形式協同圖解Illustration of synergy in planting form

5.5 強化地域特色的文化主題

西漢思想家董仲舒曾在故城董學村“下帷講學”數十年,故城也因此成為儒學發源地之一。在此背景下,將儒學“六經”文化展示分散布置于不同場地,結合故城縣中心城區以外位于房莊鎮董學村的董學園深度研學體驗服務,以城外深度研學、城內互動科普2種模式齊頭并進,擴大地域文化的影響力。多個口袋公園之間以連環畫形式實現組合連貫的文化功能,將“六經”文化與由周邊用地性質所賦予的教育、康養等文化定位疊加,通過空間轉譯打造書展會客廳、禮學訓練營、古樂科普館等協同設計模式,在城區不同位置延續故城“六經”文脈(圖6)。

圖6 文化主題協同圖解Illustration of synergy in cultural theme

6 結語

在“存量更新”背景下,口袋公園數量激增,如何整體發揮多個場地的公共服務職能成為關鍵。目前已有設計實踐研究在布局優化導向下,以口袋公園場地組群為研究對象,以宏觀視角探討發揮口袋公園“集群優勢”的協同規劃方法。在此基礎上,本研究將對象進一步細化為口袋公園內部設計元素的集合體,即“口袋公園簇”,從宏觀協同規劃層面過渡至微觀協同設計層面,構建了一種協同設計視角,通過對設計元素分解重組,挖掘內在關聯,并以協同理論為指導,優化口袋公園現有設計策略,以此加強不同場地間的功能合作,避免重復設計或功能冗余的設計問題。下一步研究將以此為理論基礎構建協同設計過程模型,量化評估各設計元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進一步細化完善協同設計的原理及應用模式,并結合對建成作品實際應用效果的評估驗證,為構建科學合理的口袋公園微觀設計策略提供重要支持。

圖片來源(Sources of Figures):

圖1~6由作者及所在項目團隊(劉戀、張芳維、李東霖、付鵬)繪制。

猜你喜歡
口袋公園協同
我家門前的小公園
蜀道難:車與路的協同進化
浪漫口袋
在公園里玩
神秘煙口袋
“四化”協同才有出路
借口袋
會喝酒的大口袋
三醫聯動 協同創新
一見如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