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詩詞文本的北京西山文化景觀格局研究

2024-02-26 02:38謝恬子傅凡鄭德昊李鑫玉
風景園林 2024年2期
關鍵詞:五園文化景觀西山

謝恬子 傅凡* 鄭德昊 李鑫玉

北京西山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頗豐,集聚大量人文資源,寺廟、傳統村落、皇家園林等歷史古跡數不勝數,因而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早期關于西山文化景觀的研究多聚焦于三山五園景觀[1]或京西稻[2]、西郊水系[3]、京西古道[4]等某一景觀類型。2018年《北京市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保護發展規劃(2018年—2035年)》帶動了學術界將研究視野放大到西山全域,其中部分研究以永定河文化帶[5-6]為切入點,探討西山整體文化景觀資源;還有部分研究直接對西山文化景觀的發展歷史、分布情況等內容展開分析,如王長松等[7]對北京西山文化景觀的形成與演變展開全面分析,充分肯定了西山整體文化景觀的研究價值。

西山作為北京歷代游覽勝地,眾多文人雅士前往游玩,美景激發出創作靈感,留下大量西山記游詩詞(簡稱西山詩詞),以記錄旅游所見所感。與歷史文獻相比,詩詞雖然具有主觀性,但作為主觀情緒的載體,其中不少涉及創作者對地理環境的感知與塑造[8],是探究城市景觀的重要史料。國內以詩詞作為地理景觀研究素材最早出現在人文地理領域,早在《漢書·地理志》中班固就通過《詩經》的引用來辨別古今地名方位。王岷等[9]結合詩詞景觀信息討論旅游地理意義;而后隨著學術界對歷史城市景觀格局的關注,不少學者開始深入挖掘歷史文學作品中的景觀要素和地理信息,如張建立等[10]、何捷等[11]的多項研究表明對文學作品進行空間可視化的可行性;隨后,李春玲等[12]、蘇逸軒等[13]通過詩詞剖析不同地域的景觀特征;章政等[14]、劉濱誼等[15]基于詩詞提取時空維度信息,并制作文學地圖來討論景觀分布,解析詩詞由此成為探究城市景觀空間的一種新角度。

目前為止圍繞北京西山自然、人文景觀詩詞作品的大部分研究屬于文學維度的鑒賞分析,以詩詞為素材的西山景觀空間維度的研究較少,所以基于西山詩詞展開景觀格局探析具有一定研究意義。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結合文獻研究、文本挖掘和空間分析法,從西山詩詞中充分挖掘京西文化,探索西山文化景觀的形成發展特征,以促進西山文化景觀遺產資源的整體保護利用。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區域

西山即明清時期北京城以西順天府境內所有山區,屬太行山的余脈,北以南口附近的關溝為界,南抵房山區拒馬河谷,西至北京市行政區域界線,東臨北京小平原。根據當前行政劃分,涉及轄區有昌平、海淀、石景山、豐臺、門頭溝和房山六區,總面積約3 000 km2。永定河、拒馬河和沙河構成了西山水系網絡,其中永定河從西北向東南穿過西山,流經北京城西的山麓平原,被譽為北京的“母親河”(圖1)。京西古道是來往于北京城與西山的古代道路統稱,主要包括西山大道、玉河古道、蘆潭古道3條主線及支線道路[4],是古代北京西山地區內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促進了文化傳播、商業交流,推動了具有西山地域特色文化景觀的形成。

圖1 研究區域Research area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指搜集、鑒別、整理文獻,并從中選取有效信息,最終形成對事實的科學認識的方法。文獻是歷史景觀研究的基礎,史籍文獻中的描述性信息為空間化和量化研究提供了資料[16]。詩詞作為一種文獻,具有客觀性、主觀性并存的特點,能夠反映景觀的基本內容和特征,也包括文人對文化景觀的主觀評價。

1.2.2 文本挖掘法

文本挖掘是以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和機器學習方法為技術支撐,利用關系表的儲存結構,通過文檔預處理、特征信息提取、數據挖掘3個環節,從大量文本數據中尋找潛在聯系、規律和發展趨勢,提取和組織有價值信息的過程[17]。本研究利用ROTS CM6對獲取的西山詩詞進行整理分析,并提煉出詩詞中的景觀地理信息進行量化研究。

1.2.3 空間分析法

在歷史景觀研究領域,空間分析法是應用ArcGIS平臺,從研究對象的空間特征出發,探尋點群空間布局的常見方法[18]。本研究通過西山詩詞建立景觀地理信息數據庫,使用ArcGIS 10.7分析西山景觀分布特征,從而得出西山文化景觀空間結構概況。

1.3 數據來源

本研究所涉及的歷史文化景觀數據主要來源于《北京古籍叢書》①,共包含北京西山從唐代至近代記游詩詞共1 639首,據此得到西山地區的文化景觀點260處,在景觀尺度不一的情況下采用近似替代定位法[10],以特殊意義點代替線狀、面狀景觀,最后整理出與詩詞相關的地點坐標、年代、作者及其他附屬信息;古地圖信息來源于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北京城郊圖集》(電子圖檔)、侯仁之《北京歷史地圖集》;文本結構化數據基于人工篩選整理的古詩樣本,并通過ROTS CM6軟件統計分析得到;西山范圍內行政區劃矢量數據來源于全國地理信息資源目錄服務系統;地形數據(SRTM DEM)來自地理空間數據云網站,空間分辨率為30 m;ArcGIS軟件使用過程中高分辨率DEM數據和景觀點位數據均采用UTM投影下的WGS84坐標系統[19]。

2 西山文化景觀的時空分布分析

2.1 總體空間分布

西山文化景觀點多分布于緩坡地區,平緩的地勢有利于道路的鋪設,也有利于大體量、密集的景觀空間營建。京西古道貫穿西山地區,與地形緊密結合,橫跨山川河流,連通各村落及山谷、古剎、城關等,串聯西山地區豐富的景觀和人文資源。詩詞中的西山文化景觀點沿古道分布,與京西古道存在密切的關聯性,且唐代至近代西山文化景觀點的分布具有一定聚集性。通過ArcGIS平臺平均最近鄰工具計算得到最近鄰點指數R=0.11<1.00,進一步說明了西山文化景觀呈聚集性分布。聚集趨勢最突出的是三山五園地區及周邊區域,而其他景觀大致在南、北、西向散落分布??傊?,西山文化景觀的空間分布表現為以三山五園地區為核心聚集,整體沿京西古道路走向線性分布的態勢(圖2)。

圖2 京西古道與北京西山景觀空間分布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West Beijing Ancient Roads and landscape in the West Mountain of Beijing

在西山不同地區的文化景觀點所統計出的詩詞總數差異明顯,一定程度上受到地理條件影響,為探究其中具體聯系,本研究運用ArcGIS 10.7核密度分析工具對西山文化景觀點和詩詞分布密度分別進行運算。根據景觀核密度分布可以看出:西山文化景觀點僅在三山五園地區表現出明顯的單核心聚集性,與前文總結的空間分布基本吻合(圖3-1);詩詞涉及的文化景觀點的核密度(簡稱詩詞核密度)分布表現為多核心聚集的特點,除了三山五園地區,還有居庸關、盧溝橋等展示出一定的聚集趨勢(圖3-2)??梢娋佑龟P、盧溝橋是重要道路節點,它們在詩詞數量方面的優勢體現了兼具美學價值和交通功能的景觀對文學產生的正面影響。從核密度數據結果看,相同參數設置下西山景觀核密度值范圍是0~1.2,詩詞核密度值范圍是0~14.3,詩詞核密度最高值約為景觀點核密度最高值的12倍,說明景觀分布集中的地方相關詩詞更為聚集,兩者呈正相關。北京西山自唐代至近代歷經營建,積聚眾多風景名勝,尤其是香山、玉泉山、萬壽山(甕山)等所在位置成為西山景觀聚集程度最高的地區。在此基礎上于清代建成的三山五園最終匯聚了143處景觀,占全部景觀數量的55%,總計詩詞858首,約占詩詞樣本總量的52.3%。三山五園以突出的景觀資源和文化象征成為無數詩人揮墨之處,一代文人為名勝古跡留下絕唱詩賦,又一代文人慕名而來,如此循環往復,可見文化景觀點的影響力和文學作品的傳播相輔相成,持續相互影響。

圖3 西山景觀、詩詞、道路密度分析Density analysis of landscape, poems regarding and road in the West Mountain3-1 西山景觀核密度分布Kernel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landscape in the West Mountain3-2 西山詩詞核密度分布Kernel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poems regarding the West Mountain3-3 西山道路線密度分布Linear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the West Mountain roads

為了進一步探析西山文化景觀點的分布與京西古道的關系,本研究運用ArcGIS 10.7線密度分析工具進行運算。道路線密度反映了交通建設的程度,突顯了道路系統的重要節點(圖3-3)。沿河城、齋堂鎮等是京西古道上重要交通樞紐,其交通運輸功能遠大于景觀功能,故四周景觀點稀少。整體來看道路密度高的區域為主道經行處,主道主要發揮交通功能,不直接連通景觀點聚集處,而由四通八達的支路網絡連通散落的景觀點。文徵明曾游京郊作詩十二首,《早出阜城馬上作》《登香山》《宿弘濟院》等詩作按照往返路線展現了京城、香山、玉泉山、甕山這一游線上的西山近郊景觀。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皇帝在巡游中題作《夏日同大學士明珠暨諸侍衛過黑龍潭途中作黑龍潭》《由廣泉寺至臥佛寺》《駐蹕碧云寺》等系列詩,詩中路線貫通了黑龍潭、臥佛寺、碧云寺等文化景觀點,又沿著蘆潭古香道串聯戒壇、潭柘寺,形成一條宗教文化游線。由此可見,西山通達的道路串聯北京西山近、遠郊的整體景觀,為京城與西山之間的出游活動提供了路徑基礎。

2.2 景觀要素分布

除了從全局視角對西山文化景觀格局進行探析外,本研究還從集中性視點[20],即景觀要素出發進行解析,將西山詩文中出現的260個景觀點整理并劃分為山岳、水系、建筑3類景觀要素,具體討論不同類型景觀點在西山的空間分布特點(圖4)。利用ArcGIS 10.7的平均最近鄰工具計算得到山岳、水系、建筑景觀分布的最近鄰點指數值R分別為0.82、0.76、0.42,表明3種景觀要素的分布趨勢均為集聚型,且聚集程度依次遞增。

圖4 景觀要素核密度分析Kernel density analysis of landscape elements4-1 山岳景觀核密度分布Kernel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mountain landscape4-2 水系景觀核密度分布Kernel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water system landscape4-3 建筑景觀核密度分布Kernel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結合前文地形坡度情況(圖2)和山岳景觀核密度分布(圖4-1)可知,西山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級下降,銜接東部北京小平原,在山地與平原的交界處形成高程分界線,山岳景觀沿該分界線呈現多核心結構分布,散落在京西古道3條大道之間,通過游賞路線和進香路線實現路徑連接,以仰山、香山、玉泉山、萬壽山、馬鞍山最為明顯。東部三山五園地區山勢平緩,與京城交通往來便利,仰山、馬鞍山均為宗教圣地,吸引大量游人,因此成為西山山岳景觀營建的三大主要陣地。西部遠郊山勢險峻,主要發揮御敵防守作用,故而景觀營建較弱。

水系景觀沿水系走勢分布,從水系景觀的核密度(圖4-2)可以看出景觀除了散布在沙河、永定河、拒馬河幾大主要水系及其分支周圍,還在三山五園地區呈現小范圍集中態勢,原因在于皇家園林在選址時傾向于水源充足之處以滿足造景需要。清乾?。?736—1796)時期,三山五園修建完成的同時也完成了對西山水系的疏浚[21],使三山五園地區與京城之間的水路聯系愈加緊密,推動了清代西郊舟游文化的興盛。尤其是玉河(長河)水路游線,是皇家去往清漪園的御用河道,沿途有倚虹堂、福蔭紫竹院、廣源閘、萬壽寺等名勝,乾隆皇帝寫有《過廣源閘換舟遂入昆明湖沿緣即景雜詠》《玉河泛舟至昆明湖》《玉河》《由玉河復至玉泉》等詩作。水系景觀縱向分布使西山文化景觀結構愈加明晰,三山五園水路游線的連通促進了西山文化景觀格局的形成。

建筑景觀核密度分析結果呈現單核心分布特征,且核密度數值的集中程度遠高于山岳和水系景觀(圖4-3)。清王闿運《圓明園詩》曰:“十八籬門隨曲澗,七楹正殿倚喬松。軒堂四十皆依水……甘泉避暑因留蹕……純皇纘業當全盛,江海無波待游幸?!盵22]為了滿足清代帝王的游幸、駐蹕需求,從西直門出發并貫穿三山五園的御道交通系統逐漸完善,皇家園林建筑規模不斷擴大,成為西山皇家文化迅速發展的標志。

2.3 時空對比分析

文學作品中的地理敘事對文化景觀遺產的形成有重要意義,不僅描述了地理信息、時間脈絡,還闡釋了社會結構和文化[23-24]。根據詩詞中文化景觀的位置坐標數據,通過標準差橢圓工具計算出中心坐標,即區域景觀重心點的位置,據此從時空維度結合地理敘事分析不同時期文化景觀的分布變化情況。將1 639首詩詞按朝代劃分,結果顯示詩詞年代主要分布于明、清兩朝,包括明代詩詞1 033首,清代詩詞483首,其余123首詩詞零散分布于唐朝至近代期間其他各朝代。由于《北京古籍叢書》中收錄的古籍多編纂于明代和清代中期之前,此后的古籍偏少且收錄的西山詩詞不多,所以詩詞數量以明代居多。但是如果考慮明朝國祚276年,清初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僅經歷約160年,明清西山詩詞的創作效率大體類似②。

因此筆者運用ArcGIS標準差橢圓工具分析明清兩個時期西山詩詞的分布方向(圖5),并得出與詩詞相關的景觀點的重心位置,從重心點在空間上的偏移和時間上的變化和特點可以看出地域文化、景觀的傳播趨勢和延續情況。從重心點的偏移情況來看,明代至清代西山詩詞分布重心偏移不明顯,重心點幾乎重合。明代的標準差橢圓與清代相比長短半軸的差距較大,扁率較大,詩詞南北方向分布趨勢較為明顯。昌平、房山屬于京城遠郊,散布著居庸關、朱懷珪墓、賈島墓、石經山、沙河、琉璃河等京西名勝;近郊地區如海淀、石景山則由于環境清幽、交通便利,吸引大量明代士人、內臣高官在此建造園林別墅和寺廟景觀,因此明代西山景觀分布雖呈現南北方向特征,但密度較為均勻,無明顯景觀聚集區。在此基礎上,清代自康熙時期開始興建西郊皇家園林,推進了水陸交通的完善,增強了西山道路基礎建設,并在當時掀起一股造園風尚,因而帶動周圍府邸園林、私家郊園的興建,如太傅明珠的自怡園、和珅的十笏園、納蘭性德的淥水亭等。因此清代西山景觀分布的方向特征減弱,即離散度下降,空間聚合度上升,海淀地區也成了西山文化景觀的聚集地和文學創作中心。

圖5 明清西山景觀詩詞標準差橢圓分析Elliptic analysis of standard deviation in landscape poems regarding the West Mountai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為了解時空維度不同類型的文化景觀變化,按明清兩代詩詞描寫的景觀對象分為河湖潭泉、洞窟、園林宅邸、陵墓祠堂等9個類別(圖6)??梢钥闯雒鞔魃轿幕坝^類型多元,寺廟觀閣、橋關驛道、山水地理景觀尤為突出;清代西山詩詞整體數量減少,但其中園林宅邸類詩文數量卻增勢明顯,其原因在于清代皇帝居園理政,進而帶動宗室、官員來西山地區建園、游賞,以及促進相關的交通道路建設。

圖6 明清時期不同景觀主題的詩詞數量統計Bar graph of ancient poems with different landscape them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魏晉南北朝時期,宗教建筑在西山開始出現,如潭柘寺、龍溪寺(已毀)、木巖寺(已毀),此后寺觀廟宇數量不斷增加,西山宗教活動愈發活躍,多數宗教建筑也成為游覽之所,故而在西山詩詞中也有所體現。明清兩個時期詩詞的共有特征是描寫寺廟觀閣類詩詞數量占比較高,可見從明代至清代,西山宗教文化的傳播依舊占據主流地位。明代關于寺廟觀閣類景觀的詩詞數量最多,這與明代太監的養老制度、墓葬文化息息相關。正如王廷相在《西山行》詩中所寫:“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間內臣作?!盵25]西山山水條件優越,富裕的太監往往就此修建廟宇養老,死后葬在廟中,因此建造了大量廟宇建筑,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宗教景觀。清代西山詩詞總數雖比明代少,但不同景觀主題的詩詞數量比較均衡。乾隆十九年(1754年),京城及城外15里(7.5 km)的寺廟開展了大規模整頓拆除、修繕工作,由此京城寺廟總數不斷減少[26],西山寺廟數量也因此下降,部分寺廟景觀的延續受到影響。但同時期西山地區皇家園林、私家園林等景觀逐漸豐富,宗教景觀以外其他景觀也開始大量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從而改變了明代原有的以宗教為主的景觀格局,西山文化景觀多樣性開始顯現。

3 西山文化景觀的文本畫像分析

本研究通過ROST CM6解構西山詩詞[16],以中國古典園林基本要素為分類標準,對不同類型的景觀名詞進行詞頻排序(表1),運用文本挖掘技術展開西山詩詞景觀畫像分析,從而感知西山文化景觀的具體特質。

表1 高頻景觀詞匯分類Tab.1 Classification of high-frequency landscape words

在山岳要素詞頻排序中較靠前的是西山和青山,其余詞匯也以泛指性山岳名詞居多,可以看出詩人對山岳景觀的記錄多為大尺度觀察或概括性描寫,說明將西山景觀作為整體概念的討論更多。例如乾隆《德勝門外其一》中的“西山新翠疊云巒”等詩句記錄了他在德勝門外看到的景象[27],從宏觀視角描繪了北京西郊地區的群山萬壑之景。就具體名山而言,玉泉山、香山詞頻較高,是因為二者地處西郊出游路線的絕佳視野范圍。明代袁宏道《高梁橋游記》曰:“高梁橋在西直門外,京師最勝地也。兩水夾堤,垂楊十余里……而西山之在幾席者,朝夕設色,以娛游人?!盵28]明末清初文人出西直門,過高梁橋,西郊玉泉山、香山山景就映入眼簾,也因而成為景觀焦點。

在山水形勝的人文景觀中,水系是重要交通途徑。水系景觀中桑干、西湖的出現頻次最高。桑干河古稱漯水,是永定河的上游,盧溝河是北京境內永定河的古稱,高頻詞表中桑干、盧溝詞頻數相加為57,足以說明永定河是西山地區重要的水系;甕山泊在明代稱西湖,清代沿用此稱,乾隆皇帝擴挖西湖為昆明湖,最終詞頻數量相加為43,可以認定西湖(昆明湖)也是西山一處熱門景觀;就不同水景形式而言,河、泉、湖、溪在西山景觀中均有所體現,尤其根據流泉、流水、泉聲、清泉等詞匯可以推斷出西山泉水眾多。

植物高頻詞匯中芙蓉、楊柳、桃花較突出,這些植物觀賞價值高,在詩詞中多具有豐富的正面寓意,是西山地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詩詞中關于植物的描寫沒有山水景觀的宏大敘事感,卻往往細膩入微,且多與道路景觀相結合。例如“綠柳陰中界道寬”“岸邊楊柳瓢香絮”等都是對行道植物場景信息的細膩描寫。

建筑高頻詞匯體現了居庸關作為道路節點的關鍵性。居庸關位于北京與關外聯系的交通要道,在軍事防御、商貿路線上都承擔了重要功能。明代楚石梵琦《居庸關詩》曰:“力排劍戟三千士,門掩山河百萬重”[29],揭示了居庸關軍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清代張佩綸《居庸關詩》寫道:“八陘列戍風云闊,重驛通商鎖鑰開”[30],說明了清代居庸關重視驛站建設,促進商貿往來。此外,古寺、招提泛指宗教建筑,出現頻次較高,反映西山地區寺廟眾多,且是主要的游覽場所,在其他景觀要素中的聲景類詞匯鐘聲、鐘磬的高頻次也印證了這一觀點。

根據高頻詞匯將西山道路景觀具象為交通方式、道路形制、往來人群3個方面來分析。由車馬、石橋等詞匯可看出西山交通方式主要有乘騎和行舟2種,石橋作為高頻詞匯也反映出道路對于西山景觀的重要性;盧溝橋、青龍橋處于連接西山與京城的主要道路上,其詞頻分別高達12次和10次,與重要交通功能形成呼應;石蹬、鳥道、曲折等詞匯補充道路的形式、寬窄、曲直特征,豐富的道路形制增加了西山文化景觀的遺產價值;在景觀語境中,游人是西山交通的主要往來人群,側面說明西山景觀的吸引力。

4 西山文化景觀格局特征

4.1 西山文化景觀格局的形成與人文地理背景密切相關

就空間角度而言,西山景觀以三山五園為核心聚集,整體沿古道線性分布。景觀營建傾向于選擇地勢平緩的丘陵地帶,并受到古道建設難度和建設水平的影響。景觀影響力與詩詞創作正相關,文學積淀深厚的區域景觀建設水平突出。正如陳從周先生所說“園之存,賴以文傳。相輔相成,互為促進”[31],在景觀高度文本化的審美系統中,景觀遺產價值與詩詞文學價值相互依存。就時空角度而言,時代人文環境是文化景觀格局變化的催化劑。在明清兩代西山景觀格局的變化過程中,景觀的密集程度加強,交通線路逐漸完善,文化景觀多元性顯著,西山文化景觀遺產群族的價值因此得到升華。

4.2 不同景觀要素共同塑造西山文化景觀格局特征

詩詞文本畫像分析結果顯示出以西郊群山和永定河為骨架的西山景觀山水格局?!拔魃健辈粌H是地理名詞,還是一個文化意象,是西山區域所有文化景觀遺產價值的集合體;永定河將京城與西郊分隔開來,并且是大多數郊游路線的必經之地,見證了西山文明的發展,由此成為西山詩詞熱衷討論的對象。植物和建筑在此山水格局之上細化了景觀本身的特征。植物兼具觀賞價值和美好寓意,奠定了西山景觀的情感基調;不同類型的建筑是西山軍事防御、交通要塞、宗教文化功能的具象化存在。同時,京西古道發揮串聯作用,融合在整個西山景觀格局中,使山水勝景變得可觀可達,還以多樣的形制和功能豐富了西山文化景觀遺產的內涵。在京西古道網絡之上,西山文化景觀整體呈現集聚性分布,空間上形成以三山五園為核心,沿南北長軸和西部短軸呈帶狀分布的特點。山岳景觀縱向排布和西向延伸決定了西山景觀的基礎結構,水系景觀的南北走向強化了西山文化景觀的軸線結構,建筑景觀的集中營建鞏固了三山五園在西山文化景觀格局中的中心地位。

5 結論

基于對詩詞文本的深入探析,可知北京西山地區山、水、植物、建筑交融,形成了群山帶水、諸園蓊郁的格局特征。在此文化景觀格局之下,沿著西山文化景觀的印跡,以三山五園為核心,從空間要素、時空維度等多方面構建景觀游線和歷史文化保護區,通過特殊線路聯動各區景觀遺產和文化現象,有利于推動區域文化旅游及經濟發展,由線及面地實現文化景觀遺產保護發展效益最大化。如此既能放大西山地區的景觀特色,又能解決西山景觀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使西山景觀重新煥發昔日風采,讓國內外更多人意識到西山文化景觀的遺產價值,領略西山景觀魅力。

圖表來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

文中圖表均由作者繪制,其中圖1~5的底圖來源于全國地理信息資源目錄服務系統和地理空間數據云網站;圖1~4涉及明清水系、京西古道的部分均參考清朝光緒十二年北京城郊圖集、侯仁之《北京歷史地圖集》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北京地圖。

猜你喜歡
五園文化景觀西山
“三山五園”說新辨
安奇奇與小cool龍(本季最終回)
安奇奇與小cool龍(第五回)
北京城的皇宮御苑 『三山五園』罹劫160年專題策劃
觀西山
三山五園圖
現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觀探究與實踐
北京三山五園綠道綜合服務設施系統調查探究
西山閑筆
對首爾梨泰院伊斯蘭街道的文化景觀解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