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教融合視域下蘇錫常都市圈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研究

2024-02-26 13:50夏語曼
繼續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蘇錫常都市產教

夏語曼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0)

2020年9月,江蘇省人民政府頒布《教育部 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整體推進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打造高質量發展樣板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旨在整體推進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服務先進制造業發展,探索形成以城市群為載體、具有中國特色、國際影響力和對外輸出實力的職教模式,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職教新高地和樣板?!秾嵤┮庖姟诽岢?以蘇錫常都市圈為改革先行區、職業教育區域一體化發展標桿區,建立產教融合長效機制[1]。政策層面對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和蘇錫常一體化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和指導。在產教融合視域下,職業教育的發展帶有強烈的經濟屬性,與區域經濟的發展相輔相成。高職教育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從蘇錫常都市圈高職教育現狀出發,結合當地經濟一體化發展現狀,探討產教融合視域下二者協同發展的路徑。

一、蘇錫常都市圈經濟發展與高職教育特征分析

(一)蘇錫常都市圈經濟發展分析

蘇州、無錫、常州構成了蘇錫常都市圈,地處以南京、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經濟帶,臨長江環太湖,是真正意義上的江南魚米之鄉。地理位置天然相連,吳文化深深植根于此,蘇州、無錫、常州等三市及其所轄市(縣)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些相似的特征。蘇錫常都市圈不僅是全國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更是江蘇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各項經濟發展指標名列前茅。根據江蘇統計年鑒計算可得,2021年蘇錫常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 529.16億元,占江蘇省的39.13%,人均GDP為17.73萬元,江蘇省人均GDP為13.68萬元,高出江蘇省人均GDP4.05萬元。

通過對表1的分析計算來看,蘇錫常都市圈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1.07∶47.84∶51.09,江蘇省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4.06∶44.49∶51.45,蘇錫常都市圈第一產業比重低于江蘇省2.9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高于江蘇省3.3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低于江蘇省0.36個百分點,相比江蘇省產業結構而言,蘇錫常都市圈第二產業占比較高。蘇錫常都市圈是較早實現工業化的地區,優良的工業體系為如今先進制造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表1 2021年分市分產業地區生產總值(單位:億元)

表2 蘇錫常都市圈2018—2021年產業結構比較(單位:%)

從表2三市產業結構比例來看,三市產業結構趨同,其中,第一產業呈現下降趨勢,第二產業則稍微震蕩,常州、無錫呈現輕微上升趨勢,蘇州呈現下降趨勢,第三產業也是上下波動,總體呈現輕微上升趨勢。蘇錫常三市產業結構相似,之間存在一定的競合關系,同時也為產業集群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并且三市又各自擁有特色領域。隨著經濟的發展,蘇錫常一體化理念的提出及相關政策的發展,將有力推動蘇錫常都市圈產業的協同發展。

蘇錫常都市圈產業協同發展,對于深入落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傳統產業擁有相似的深厚的基礎,三市制造業較發達,擁有相似的基礎,開發程度高、區域壁壘低,三市共同創新,推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創建智能制造新高地;另一方面,地域等方面的條件,有利于形成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跨區域一體化布局,蘇錫常都市圈積極推動產業融合、企業融通,共建研發平臺,共享資源、協作創新。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核心,產業集群的發展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內生動力。蘇錫常三市產業結構趨同,但產業缺乏分工,產業群而不集,導致三市之間競爭大于合作的狀態由來已久。2020年,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合作峰會兩次召開,提出共建太湖灣科創帶,以此為蘇錫常都市圈一體化建設的重要載體。蘇錫常都有各自雄厚的產業基礎,蘇州重在創新發展信息技術、軟件、5G關聯制造等計算機信息產業,無錫重點推動物聯網、工業互聯網、集成電路、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產業鏈、創新鏈建設,常州重點培育高端裝備、電力裝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型紡織等制造業集群。目前,三市在產業定位和分工上仍未達成共識,三市需攜手明確產業分工、調整蘇錫常都市圈產業結構,改變競爭大于合作的狀態,有序推動產業集群、產業鏈、創新鏈的建設。

(二)蘇錫常都市圈高職教育特征分析

蘇錫常都市圈共有高職院校34所,其中,蘇州17所,無錫10所,常州7所。截至2021年,高水平學校有3所,分別是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高水平專業群學校有5所,分別是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占江蘇省“雙高”院??倲档?0%。蘇錫常地區高職院校分布密度較高,教學質量在江蘇乃至全國都處于領先地位。其中,蘇州高職院校有5所坐落在蘇州國際教育園區,其他均勻地分布在各個區縣(除了常熟市以外),無錫高職院校有8所坐落在無錫藕塘職教園區,常州高職院校有5所坐落在常州科教城。三市高職院校分布較為集中,大多坐落在各地的綜合性職教園區。三市的職教園區包含教育、實訓、科研、孵化、創新創業、文化等多種元素,是全國職業教育集約化的示范地,也為政府、行業、企業逐漸融入高職教育奠定了基礎。

從類型來看,在34所高職院校中,有24所是理工類院校,占比近71%。從專業設置按產業分類來看,與蘇錫常都市圈三次產業結構比重1.07∶47.84∶51.09相比,第三產業專業布點數占比較高,尤其是蘇州和無錫,常州專業布點數在第二、第三產業上分布較為均衡。三地專業布點數排名靠前的專業是第三產業里的電子與信息大類、財經商貿大類以及第二產業里的裝備制造大類。

(三)蘇錫常都市圈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發展現狀分析

產教融合是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有效途徑,其運行效果不僅影響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更是直接影響區域產業、企業的轉型升級效果。蘇錫常都市圈高職教育正處于高速發展的轉型期,《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意味著高職教育的發展開始進入全新的時代。區域經濟的興起、產業結構的調整、企業的創新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幅提高。

1.產業系統與教育系統的有機融合

產教融合是產業系統和教育系統的融合,是跨界、跨部門的融合,不僅是產業、教育系統的融合,更需要從社會生產資源配置的視角來研究[2]。從社會生產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首先表現為教育資源與企業資源的有機融合,表現方式為“創新多元辦學方式方法”。辦學主體不僅是學校,企業、行業、政府也應參與到辦學中來。蘇南地區高職院校多是以政府主導的辦學模式,近幾年院校不斷進行創新改革,探索產教融合的發展模式,創新辦學模式,推動現代職教體系的有效發展,爭當國之示范。蘇南地區高職院校包含農業、理工、商業、藝術、師范、醫學、綜合等類型,其中根據蘇南經濟發展特征,理工類高職院校占比最多。隨著高職院校的升本情況發生,在辦學層次上新增了職業本科院校。蘇州國際教育園區在辦學體制上不斷創新,涌現了專本合作辦學、中外合作辦學、股份制辦學、集團化辦學等辦學模式。

20世紀初,蘇錫常地區確認了現代物流信息、智能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等行業板塊,并基于此逐漸確立行業職業教育集團,以深化政、校、企、行之間合作,促進產教深度融合。發揮集團辦學、區域合作辦學的資源共建共享、知識有效開放、專業產業聯動發展的有效作用。

2.蘇錫常都市圈高職院校辦學教育與企業的融合

如果說創新多元辦學是產教融合最提綱挈領的步驟,那么加強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與企業的融合就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方法。蘇錫常都市圈高職院校圍繞區域傳統產業、新興產業發展和人才需求,與區域內企業合作,共建產業學院,共同開發課程設計、教學資源。近幾年,蘇錫常確定近百家產教融合型企業,江蘇匯博機器人、北京華晟科技、北京精雕集團、??怂箍?、華為、吉利集團等較多國內領先企業都在共建名單之列。通過校企共建產業學院、組建職教集團(聯盟)、區域“立體化”布局校企合作基地等一系列措施,建立蘇錫常都市圈高職教育與區域產業發展的有效溝通渠道,進行方案共商、資源共建共享、制度共管共治、學校企業共贏,實現學校與企業在師資、育人、技術、資源等方面的融合。蘇州市職業大學成立東南亞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聯盟,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牽頭共建面向千億級產業的“蘇州智能制造產教融合聯合體”和全國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培育單位“蘇州智能制造職業教育集團”。蘇錫常高職院校依托企業、集團、聯盟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現資源的融合運用,提高學校辦學育人及企業運作的質量和效率。

3.蘇錫常都市圈高職院校專業集群對接產業集群

專業是院校辦學、培育人才的基本要素,是連接人才供給和產業需求的重要紐帶。隨著國家提出的建設產業鏈、產業集群的戰略目標,產業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何為產業集群,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提出,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的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形成的有機整體[3]。產業集群這種國家乃至國際提出的產業結構新形態,需要高職教育在專業形態設置上作出積極反響,產業集群的人才資源要素需要產業集群里各要素與高職院校共同建設。蘇錫常地區逐漸形成了軟件和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集群,以科教城、產業園區、高新園區建設為空間載體,以高校教育為人才支撐,深刻連接產業與專業融合發展,賦能蘇錫常區域經濟發展。蘇錫常高職院校與企業、行業積極共建產教融合聯合體,緊跟產業集群發展,積極調整新增專業、停招專業,根據產業群內在構建邏輯,優化專業群內涵式建設。蘇錫常高職院校對接各大產業鏈,以園區為依托,與企業、行業共建產業學院,構筑產教融合平臺、載體。

二、蘇錫常都市圈高職教育服務蘇南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020年9月,江蘇省人民政府頒布的《教育部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整體推進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打造高質量發展樣板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2年,蘇錫常都市圈成為全國深化產教融合體制機制改革先行區、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示范區和職業教育區域一體化發展標桿區”,“產教深度融合的長效機制基本建立,以若干龍頭產業園區為載體,圍繞千億級產業建立20個左右產教融合聯合體,職業教育與產業經濟良性互動機制逐步成熟”[1]。如前所述,蘇錫常都市圈高職教育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在促進蘇南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從產教深度融合的視域來看,高職教育服務蘇南經濟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與蘇南經濟發展存在一定偏差

從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方面來看,第三產業相關專業布點數占比較高,與蘇錫常地區大力發展的支柱產業存在偏差。蘇錫常三市產業錯位發展、相輔相成,協同推進各大產業集群發展,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推行區域一體化建設,同時各市產業發展具有其明顯特色。蘇州發展的重點產業為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無錫則重點聚焦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大力發展,常州繼續著力打造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大力發展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汽車及核心零部件、軌道交通、新材料新能源等先進制造業。而基于這些主導產業的專業建設并沒有跟上產業發展的步伐,隨著這些高新產業的快速發展,將大量需求高技術復合型人才,而這個重任將大部分落在高職教育人才培養上。就目前來看,蘇錫常高職院校專業設置重復率較高,專業設置前期要做很多準備工作,而有些文科類的專業設置成本較低、前期準備工作較少,很多學校重復設置此類專業,而對于前面準備工作復雜的高新專業則設置更新較少,例如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等。而對于一些傳統的制造業相關的專業則更新較慢,對新興市場發展的敏銳度不高[4]。

(二)高職教育科技創新能力與蘇南經濟發展存在一定偏差

蘇錫常地區高職院??萍紕撔履芰ι写嬖谳^大的提升空間,科研創新能力較弱,且科研成果轉化渠道不暢通,導致高職院校閉門造車的現象仍然存在,不能很好地服務蘇南經濟快速發展。首先,與蘇錫常地區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在科研方面的經費投入遠遠落后,在縱向課題的申報上,高職院校也要比本科院校難得多,在高精尖科研設備上的更新速度也落后于本科院校;其次,高職院校不僅需要理論水平高的教師可以給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也需要擁有實際工作經驗和較高動手能力的高級技師人員指導學生的實踐能力,科研人員是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主體,高職院校的科研人員應當理論研究與工作實踐相結合,才能作出企業需要的科學技術研究,才能真正推動區域經濟的有效發展,而目前蘇錫常地區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多是以高校畢業的碩士、博士為主,企業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相對較少,就目前來看“雙師型”師資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都有待提高;最后,企業、行業與高職院校協同創新機制的不完善也影響了高職教育科技創新能力的發展,產教融合是企行校協同發展的有效路徑,這一理念已成為共識,但協同創新機制不完善,阻礙了企業技術難題的攻克、院??蒲谐晒霓D化與實際應用、產學研發展、技術服務與資金到賬等。

(三)產教融合不充分,不足以推動蘇南經濟的發展

產教融合路徑不暢通、溝通不充分,在專業設置與產業布局、產業升級的協調性方面,溝通不及時,專業設置滯后于產業的發展,例如現在蘇錫常地區發展迅速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高職院校此類專業設置較少,院校在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和模式設置方面多以系統性、長期穩定性為標準,這與蘇錫常地區日益變化的產業發展存在差異;在企業面臨創新、轉型的問題方面,企業對于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需求,高職院校還未能夠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院校對于區域企業的技術難題、項目開發等承接力量不足,就目前來看,在校企合作中,主要是就業名額成為雙方條件,這對企業效益并沒有很大改善,企業參與合作的興趣并不濃厚,很多合作流于形式;在高職院校的資金投入方面,多是以教育部門的撥款為主,缺少其他形式主體資金的投入,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不僅需要吸納行業企業中的技術人力資源、設備資源、知識資源,還需要吸納資本資源,企業是以效益為目的,投入的資金需產生利潤,職業教育與企業應以利益共同點為基礎,形成長期戰略合作關系[5]。高職教育助力區域經濟發展需大力實施產教融合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產教如何充分融合、具體如何執行,還需繼續探索。

三、蘇錫常都市圈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方法探索

蘇南地區經濟發達,新興產業發展迅速,科技創新氛圍活躍,在這樣的經濟背景和相關政策支持下,蘇錫常都市圈高職教育如何與蘇南地區經濟協同發展,可以從以下方面落實。

(一)立足蘇錫常都市圈產業發展特點,構建協同發展型專業、專業群

首先,政府部門做好頂層設計、統籌規劃,根據區域產業特色,引導蘇錫常高職院校根據自身發展狀況,做好特色專業、專業群的建設。專業設置對于市場變化敏感度的提升,還需政府、行業的積極支持,建議政、企、行、校聯合研究,出具細則,搭建平臺,定期公布產業發展、布局、規模等的實時動態,預測產業發展的走向,為高職院校設置協同發展型專業提供判斷依據。

其次,高職院校需加強區域特色專業群的建設,蘇錫常三市比鄰,交通發達,在產業相似的同時又各有特色,擁有完整配套的上下游產業鏈,這為專業群的建設提供了區域優勢。蘇州重點發展信息技術、軟件、5G關聯制造等計算機信息產業,無錫重點推動物聯網、工業互聯網、集成電路、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產業鏈、創新鏈建設,常州重點培育高端裝備、電力裝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型紡織等制造業集群。蘇錫常都市圈高職院校應根據各市主導產業鏈,結合院校自身發展情況,牽頭組建或配合組建相關專業群。

最后,高職院校需建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專業群,確定核心專業和輔助專業,確定產業鏈上下游專業,例如,蘇南地區把智能制造放在突出建設的地位,對傳統的制造業進行轉型升級,實現智能化生產,提高智能制造生產質量的核心專業是機電一體化技術,決定了產業鏈的升級和提高質量,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數控技術則是制造業的基礎專業,在產品制造的過程中起到了技術支撐的作用,工業機器人專業則為產品工藝提升智能化,工業產品質量檢驗專業則是生產線完成后產品質量的保證。

(二)對接蘇錫常都市圈一線崗位,活躍師資力量,加強產業學院建設,暢通校企合作路徑

蘇錫常地區產業技術發展迅速,高職教育教學相較于產業發展有一定的滯后性,這就導致了學生在學校所學內容與進入工作實踐中的內容有差距,也導致了學校無法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

高職院校應深入崗位一線,建設實驗實訓基地,同時加強與政府、行業企業、本科院校、兄弟院校、科學研究院等組織合作共建產業學院。產業學院有助于學校、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有助于學校、企業共同參與專業建設、師資建設、科技創新等。以產業需求為培養人才的目標,以產業鏈建設為專業群建設的目標,通過產業學院加強與一線產業的融合鏈接,校企共同參與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參與建設專業、專業群等。提高產業學院科技創新的能力,要將科學創新的意識融入企業生產全領域,同時融入教育教學中,要意識到科技創新的主體不僅包括企業的技術技能人才,也包括高職院校的教師和學生,發現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并協同創新解決問題,校企雙方共同參與技術攻關、技術升級,盤活利用校企資源,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研發成本等。另外,應該以產業學院為載體,加強校企師資互通,為學院師資力量注入新的活力。一方面來自企業的管理者、技術技能人才、行業精英等可以參與學校的課程建設,指導學校的項目設計、各項競賽等;另一方面,學院的師資也可以參與企業員工的培訓,如指導理論基礎、科技發展前沿等。

(三)聚焦蘇錫常都市圈經濟發展特色,深化產教融合,增強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

蘇錫常都市圈高職教育的產教融合是基于蘇錫常地區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多主體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整合多方資源參與產教融合建設,積極倡導多元辦學,蘇錫常三市政府部門之間加強溝通和合作,負責產教融合相關政策的頒布和督促實施,同時也要服務和協調各方,與高職院校、企業、行業共建相關主體的利益驅動機制。高職院校負責調研分析產教融合實施環境,制訂實施方案,作為產教融合的牽頭單位,高職院校需了解企業、行業的利益訴求,結合自身優勢找準融合點,解行業、企業之所需,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企業也需提高共建產教融合共同體的意識,參與到學校的人才培養、科技創新中來,對于核心問題、技術瓶頸等可以與學校共同研究、委托學校研究[6]。

四、結語

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是產教融合的重中之重,蘇錫常高職院校大多坐落在各市的綜合性高職園區內,蘇錫常地區需促進專業建設和產業聯動發展,行業通過建立產業鏈、產業群,充分發揮區域經濟優勢,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則順應產業建立專業群,共同促進園區的轉型升級,促進蘇南經濟的協同發展。蘇錫常高職院校應加強內涵式建設,以產教融合為突破口,增強專業建設、技術研發等能力,為區域產業輸入人力資源、知識資源和科研成果,從而更好地服務蘇南地區企業、產業的發展和轉型升級。

猜你喜歡
蘇錫常都市產教
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機電項目淺析
蘇錫常都市圈高職院校雙創生態系統構建研究
潛行水下 暢游都市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產教融合 商以富國
基于產教結合下的中職電子教學研究
產教融合:時尚產業的蛻變之路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