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現場工程師”培養路徑的探索

2024-02-26 12:18呂銀德趙俊芳劉奇付
現代面粉工業 2024年1期
關鍵詞:工程師校企技能

呂銀德, 趙俊芳, 劉奇付

(漯河食品職業學院, 河南 漯河 462300)

隨著我國食品工業迅猛發展,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廣泛使用,企業技術及工程要求不斷提高,急需能夠解決現場問題及工程技術的技術應用人才。2022年9月,《教育部辦公廳等五部門關于實施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的通知》,提出總體思路、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和組織實施,要求校企共同培養一批具備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藝、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現場工程師[1]。政策為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高質量培養提供了重要行動指引。為落實文件精神,探索食品智能加工專業現場工程師高質量培養的路徑。

1 培養高質量現場工程師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些地方、學校和企業通過訂單培養、定崗實習和小班化教學等開展積極探索,在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上,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現場工程師職業教育培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必須給予重視。

(1) 培養目標、培養模式針對性不強。對于現場工程師培養強實踐和創新技能培養,一些學校習慣于模仿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目標、模式培養,重理論輕實踐,精、懂、會、善、能的實踐技能培養和創新能力針對性不強[2]。

(2) 教學模式理論化,企業參與度低。存在教學與生產實踐脫節、實踐培養與企業需求切合度低,課堂教學理論化、實踐教學空虛化等現象。合作企業的參與度低、積極性不高,再加上學校教師實踐經驗不強,導致現場工程師培養的教學活動缺乏實踐技能和創新技能培養,培養的學生缺乏實際操作和實踐經驗,不能滿足企業對現場工程師人才的需求。

(3) 現場工程師培養機制不健全。政校企培養責任不明確,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力度不夠、共建共享不足、與企業需求的現場工程師匹配度低,導致現場工程師培養缺乏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嚴重制約著教育功能的發揮和學生學習效能的提升[3]。

2 高質量現場工程師的培養路徑

2.1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制定現場工程師培養目標

基于食品加工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職業場景下人才技術崗位的需求,挖掘現場工程師的內涵、素質和人才成長規律,分析現場工程師的主要崗位職責是:懂現場技術操作和生產實踐,能解決復雜的現場技術問題;能參與新產品的開發,實現產品標準化;具有現場管理和創新精神。依據現場工程師的崗位職責,制定培養目標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立德樹人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思想政治堅定、敬重職業、執著專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精于生產工藝、設備操作、品質管理、工程技術,具有豐富的現場實踐經驗,能及時有效解決現場技術問題;具有一定計劃、組織、團結協作、交流溝通、現場管理和創新能力。

2.2 以培養目標為導向打造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打造“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協同發展機制,學院構建“產教城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和“產學研轉創”協同辦學模式,依據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現場工程師培養目標,形成“四方協同(學校、行業聯盟、研創平臺和生產企業四方協商、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共同承擔課程建設和授課任務,共同組建師資隊伍和研創團隊,共同編寫教材和實訓指導書,共同建設和使用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五級遞進(學生由入學到畢業須經過“五級階梯式”技術技能形成過程)”人才培養模式(圖1)。

圖1 “四方協同、五級遞進”人才培養模式

2.3 依托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課程體系

按照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目標和“四方協同、五級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構建課程體系,重點圍繞培養現場工程師的工匠精神、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設立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實踐課,課程內容寬度適宜、深度合理、重點突出。

公共基礎課為夯實學生的素質基礎,培養學生的科學的思維方法,學生初步樹立工程與技術應用意識,開設人文社科、自然科學、計算機、工程數學等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課程培養強化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工匠精神,學生初步掌握工程技術理論,初步練習工程實踐技能,開設食品化學、食品工程設計、食品機械等課程;專業核心課依據企業崗位要求設置,課程強化學生工程技能訓練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掌握工程實踐的科學方法,全面發展學生的工程能力,開設食品加工技術、食品加工技能實訓、職業技能培訓等;實踐課強化學生實踐技能,培養學生解決現場問題的能力,開設技能操作訓練、畢業設計、定崗實習等實踐技能學習體系。

2.4 構建中國特色學徒制教學模式

現場工程師培養突出現場教學和實踐教學,打造工匠精神、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構建以立德樹人、德技并修為核心的中國特色學徒制。

(1) 校企訂單式學徒制教學模式

企業根據崗位需求設立的現場工程師學徒崗位,學校、企業和學生應簽訂訂單學徒培養協議,明確三方的權利和責任,構成企業與學校雙主體、雙導師責任制,明確學徒既是學生,也是職工并享受企業相關待遇,校企共同制定崗位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校企共同制定培養方案、課程標準、過程管理、考核評價等,學生跟隨企業師傅進行長時間的崗位見習、頂崗實習和工程實踐,學到生產技術,學成畢業后能夠順利地找到工作,實現高質量就業。

(2) 產業學院學徒制教學模式

學校、行業聯盟、研創平臺和生產企業共同組建產業學院,由專業教師和行業、企業技術工程師組成雙導師學徒制,產業學院打造“虛實結合”現場工程師培養平臺,充分利用虛擬仿真技術,把工廠搬進課堂,把車間搬進課堂,將工程實際問題和案例生動地再現于課堂,培養學生面向工程、面向現場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創造能力[4-5]。行業、企業技術工程師進入培養平臺,參與實踐教學和指導,開展實踐工程訓練,在校園內及校園外共同實現“科教”與“產教”的融合,努力提升人才培養的需求契合度和專業對口度。

2.5 健全現場工程師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為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校企協同培養現場工程師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評價理念。契合食品加工行業所需具有工匠精神、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的現場工程師,嘗試構建政行企校多元參與的現場工程師培養評價體系。校內建立學生評教、教師評學、同行評課、專家評質、企業評人的“五評”制度,校外健全實訓實習監管,質量監控、過程督導、結果評價等配套管理機制。構建政府、行業第三方評價機制,建設現場工程師指導委員會,加強對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體系設計、教材編撰、教學計劃實施、學徒制管理等環節的指導與評價。

2.6 高質量現場工程師的培養機制

為了打造“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協同發展機制,形成現場工程師人才快速成長的培養生態圈,不斷探索健全的高質量培養現場工程師的機制。

(1) 完善校企“雙主體”管理體制

校企應有效協同和同頻共振,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協同做好規劃設計、項目實施、教學改革等現場工程師培養工作。界定校企的職能分工,細化主體責任,學校應履行教育教學和管理職責,形成學?,F場工程師培養體系,構建學?,F場工程師教育格局。企業履行合作育人職能,形成支持、參與職業教育的友好氛圍。校企之間應建立協同溝通工作機制,定期或不定期召開會議,專題研究現場工程師培養和學徒制管理。

(2) 構建共建共享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圍繞培養高質量現場工程師目標,著力構建“專業共建、課程共擔、教材共編、師資共享、基地公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模式,其中,重點建設共建共享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一方面,學校加強教師技能培訓,選派教師到合作企業進行崗位實踐、參與企業工程實踐或技術攻關,引導教師對企業進行技術幫扶,從而提升教師的“雙師”素質。另一方面,企業選派行業企業領軍人才、能工巧匠、技術人才充實兼職教師隊伍,參加學徒培養,承擔實踐課程教學任務,指導學生頂崗實習和開展教學研究,從而保障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同時,校企雙方應加強“雙師”教師的聘任、使用與考核,實行多崗多責、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管理機制,制定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的激勵機制。

猜你喜歡
工程師校企技能
高級技能
《機械工程師》征訂啟事
Kenoteq的工程師研發環保磚塊
青年工程師
深化校企合作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實現校企生三方共贏
秣馬厲兵強技能
拼技能,享豐收
校企聯合對人才培養的作用
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初探
畫唇技能輕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