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發展現狀及趨勢

2024-02-27 02:17董浩然于海龍姜寧李玉周峰尚曉冬宋春艷譚琦
食藥用菌 2024年1期
關鍵詞:雙孢金針菇工廠化

董浩然 于海龍 姜寧 李玉 周峰 尚曉冬 宋春艷 譚琦

中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發展現狀及趨勢

董浩然 于海龍 姜寧 李玉 周峰 尚曉冬 宋春艷 譚琦*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 國家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農業農村部南方食用菌種質資源重點實驗室,上海 201403)

2008—2021年中國食用菌工廠化企業數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2012年達到峰值788家。概述目前中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發展表現“三集中”特點:隨著企業數量減少、企業規模擴大,產能向大企業集中;生產企業區域集中;工廠化企業生產品種集中。分析主要工廠化栽培品種金針菇、杏鮑菇、雙孢蘑菇、真姬菇、香菇等產量、企業規模等發展現狀,并與日本進行比較。指出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整體面臨的問題有:市場價格整體下行,生產企業盈利堪憂;產品集中、同質化嚴重且生產工藝技術儲備不足;自主菌種研發能力不足,新型栽培基質開發乏力;設備老化嚴重,產品精深加工不足等。提出注重科技創新,建立工廠化菌種擴繁質量控制標準,注重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建設等對策。

食用菌;工廠化;食用菌產量;企業數量;企業規模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從事食用菌栽培的國家,相關文字記載可追溯到15世紀。當代隨著農業農村改革的深入推進和中央政策的支持,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規模突飛猛進,食用菌年產量1990年為100萬噸,2002年為860萬噸,2014年為3 270萬噸,2021年達4 133.94萬噸,我國已成為世界食用菌生產大國[1]。

我國食用菌產業主要品種產量集中度高,據中國食用菌協會統計數據,2021年我國產香菇1 295.72萬噸、黑木耳703.44萬噸、平菇611.34萬噸、毛木耳220.69萬噸、金針菇214.57萬噸、杏鮑菇205.18萬噸、雙孢蘑菇161.00萬噸,7個品種產量占食用菌總產量的82.5%。新品種及新栽培模式的不斷涌現極大地豐富了食用菌產業。產業的高速發展促使產業轉型加快,然而從傳統的家庭作坊生產模式過渡到工廠化生產模式是長期的過程,我國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目前僅有部分食用菌品種實現了全程工廠化生產,多數品種仍為“公司+農戶合作社”模式。本文總結我國食用菌工廠生產及其主要品種的發展現狀,指出存在問題,并提出應對策略。

1 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現狀

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是指采用工業化技術手段,通過人為控制環境給食用菌的生長發育提供適宜的溫、濕、光、氣等條件,使食用菌生產不受地域及季節限制的一種現代化食用菌生產方式,是當前最具現代農業產業化特征的食用菌生產形式,其實現了食用菌生產的規?;?、集約化、標準化和周年化[2]。2016年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日產量達7 000多噸,穩居全球首位,占全球食用菌工廠化總產量的43%[1]。

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表現出“三集中”特點:一是工廠化生產集中度快速提升。2008—2021年,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數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其中2012年達到峰值,為788家(圖1)。2015—2019年,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數量減少209家,但日有效產能大于20噸的企業數量由2015年的76家增加至2019年的131家,占比也由12.10%上升至31.41%(表1)。這表明,隨著企業數量減少,企業規模逐漸擴大,產能向大企業集中。二是工廠化生產企業區域集中。據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統計,2021年全國共有337家工廠化生產企業。其中,江蘇省71家、福建省51家、山東省26家、浙江省24家、河南省23家,為五大工廠化企業集聚區(表2),占全國食用菌工廠化企業總數的57.9%。三是工廠化企業生產品種集中。2021年,全國337家工廠化生產企業中,生產杏鮑菇的有91家、真姬菇的有86家、金針菇的有71家、雙孢蘑菇的有38家,生產這4個品種的企業占全國食用菌工廠化企業總數的84.9%。

圖1 2008—2021年中國食用菌工廠化企業數量

表1 2015—2021年中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數量及占比變化

注:數據來源于工廠化專業委員會。

表2 2021年中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分布區域

注: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合計337家;數據來源于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2 主要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品種發展現狀

2.1 金針菇工廠化生產發展現狀

我國金針菇規?;a始于20世紀80年代,以農法袋栽黃色金針菇為主,至20世紀末從日本引進白色金針菇后開始進行工廠化生產?,F如今,國內工廠化企業仍以生產白色金針菇為主。在原材料資源豐富、龐大的市場優勢及政策支持等因素推動下,我國金針菇工廠化生產迅速崛起。據中國食用菌協會與日本農林水產省提供的數據,2017—2021年,中國金針菇產能是日本的16~20倍(表3)。2021年中國金針菇產量為214.57萬噸,占食用菌工廠化總產量的43.91%,為工廠化食用菌第一大品種,占總產量比值為5.97%,居食用菌品種第5位;日本金針菇產量為12.96萬噸,占總產量46.20萬噸的28.05%,居第一位(圖2)。

我國金針菇生產主體以大型企業為主,根據中國食用菌商務網數據,2021年我國金針菇日產能超百噸的企業有13家。其中,代表企業有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50噸/日)、天水眾興菌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45噸/日,甘肅)、江蘇華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70噸/日)、山東友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50噸/日)、如意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30噸/日,湖北)等。日本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平均日產能約10噸。

當前我國金針菇主栽品種是日本千曲公司培育的“T011”(2008年引入)和“T022”;而日本則是株式會社千曲化成的“T系列”、北研株式會社的“M系列”以及木腐菌種研究所的“大木系列”。金針菇生產的菌種類型,我國主要使用液體菌種,而日本則是液體菌種和固體菌種混合使用。栽培瓶容量,我國有850毫升、1 100毫升、1 300毫升三種;日本則都為1 100毫升,瓶口徑78毫升。栽培周期都為50天左右。金針菇單產方面,我國已超過日本,平均為485克/瓶(1 100毫升容量),而日本為410克/瓶。

我國金針菇品種的選育和引進注重菇體外觀品質和生物學效率的提高,日本則更注重品種應用于生產過程的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對于菇體外觀,我國市場對金針菇產品的品質要求更為嚴格,一般切根后大包裝,要求蓋小、條順,切根白、緊;日本則主要為小包裝不切根,僅要求菌蓋大。因此,在金針菇育種方面中日都希望菌柄粗大、挺直,所不同的是,中國育種者和企業關注切根是否白、緊,而日本育種者對此并不關注。目前我國金針菇工廠化生產已形成從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到工廠化生產較完整的產業體系,產業分工逐漸細化,產業配套能力不斷增強,但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自主研發品種匱乏、專業技術人才緊缺、人才流動頻繁、深加工不足等諸多問題[3]。

表3 2017—2021年中國和日本金針菇產量

注:數據來源于中國食用菌協會和日本農林水產省。

注:數據來源于日本農林水產省。

2.2 杏鮑菇工廠化生產發展現狀

杏鮑菇于20世紀50年代被歐洲成功馴化栽培。我國的杏鮑菇產業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杏鮑菇馴化菌種首先被臺灣、福建和廣東等地引入。我國主要采用工廠化袋栽和工廠化瓶栽兩種模式,目前主產區集中在江蘇、福建、河北和河南等地。據統計,2021年全國杏鮑菇產量為205.2萬噸,占全國食用菌總產量(4 134萬噸)的5.70%,在食用菌種類中排名第六,占全國食用菌工廠化總產量的23.82%,在工廠化食用菌中排名第二。日本2021年杏鮑菇產量為3.83萬噸,占日本食用菌總產量(46.20萬噸)的8.30%,在所有食用菌中排名第五。

我國杏鮑菇產業的發展勢頭強勁。據統計,2021年國內日產百噸的杏鮑菇企業有6家。其中,江蘇香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日產能最高,達224噸;其余分別是江蘇麗莎菌業股份有限公司200噸、福建省中延菌菇業股份有限公司150噸、貴州貴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20噸、四川琪英菌業股份有限公司120噸和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15噸。

杏鮑菇產業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一些問題:首先,我國野生種質資源匱乏,使杏鮑菇栽培品種的選育工作困難增加;其次,我國的杏鮑菇工廠化袋栽模式與國際同行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專業設備穩定性差、產能和品質待提升;最后,缺乏主動持續、系統性的應用基礎方面研究,針對生產過程中明顯暴露的問題,只能被動改進或借鑒國外已有的技術成果。

2.3 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發展現狀

雙孢蘑菇是世界性栽培和消費的大宗食用菌,其栽培于1650年前后,起源于法國,目前全球年產量在400多萬噸。美國、荷蘭等歐美國家在雙孢蘑菇育種、制種和工廠化生產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主栽品種A15、3X、901等均源自荷蘭。

我國自1925年引進雙孢蘑菇以來,經過消化、創新已成為世界雙孢蘑菇科研與生產的大國,年產量從1975年的5萬噸上升至2021年的161萬噸,提高了30余倍(圖3)。我國雙孢蘑菇栽培經歷了季節性農法栽培模式、周年愛爾蘭大棚設施栽培模式、二次發酵工廠化栽培模式和三次發酵工廠化栽培模式。2010年以來,我國雙孢蘑菇工廠化栽培發展較穩定,產量逐步增長(圖4)。2021年全國雙孢蘑菇工廠化栽培日產量高于800噸,年產量超30萬噸。據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統計,2021年國內雙孢蘑菇日產超百噸的企業有兩家:甘肅的天水眾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裕灌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日產量分別為360噸和165噸。

栽培模式迭代升級的過程中,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開始發力,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選育和制種的自主產權品種福蘑78在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等三次發酵工廠化企業中示范栽培表現良好(圖5)。雙孢蘑菇工廠化制種國內以臨沂瑞澤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施爾豐(Sylvan)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代表,分別推動著國內和國際雙孢蘑菇工廠化制種的發展。臨沂瑞澤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雙孢蘑菇國產菌種最大制種商,2014年建成投產,2016年起與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合作,授權生產W192、福蘑58、福蘑78等品種,共同打造雙孢蘑菇菌種民族品牌。施爾豐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全球最大雙孢蘑菇制種商,2020年在江蘇淮安建成投產,主要生產美國A15菌種,目前也已獲得W192、福蘑48、福蘑52等3個新品種的使用權。

圖3 1925—2021年中國雙孢蘑菇產量

圖4 2010—2021年中國雙孢蘑菇工廠化栽培產量

圖5 “福蘑78”三次發酵工廠化栽培表現

然而,國內雙孢蘑菇產業仍面臨一些問題:一是品種依賴性,雙孢蘑菇工廠化栽培占總量超過30%,而其中使用進口菌種量約占80%,使用國產菌種W192等僅占20%,三次發酵工廠化生產用種基本為國外品種,存在“卡脖子”可能,因試種成本高,且國內制種企業資歷不足,國產品種推廣較緩慢。二是同質化問題,市場上雙孢蘑菇外觀、口感風味趨同,缺少多元化。

2.4 真姬菇工廠化生產發展現狀

日本是全球首個發現和馴化真姬菇野生品種的國家。1986年,我國引進馴化菌株進行季節性袋式栽培。20世紀90年代中期,廣州地區嘗試進行工廠化生產,收效甚微。2001年,上海豐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日本引進了真姬菇工廠化生產的相關設備和配套技術,由此正式拉開我國真姬菇工廠化生產的序幕。目前,國內真姬菇優勢產區主要集中在福建、廣東、山東和湖南。2021年全國真姬菇產量為52.63萬噸,占食用菌總產量的1.27%,在食用菌種類中排名第十二,工廠化食用菌品種中排名第三,占全國食用菌工廠化總產量的12.61%。2023年主要真姬菇生產企業日產能顯著增加,上海豐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達260噸,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達190噸,江蘇華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達140噸。

近五年,我國真姬菇總產量是日本的2~4倍(表4),2021年日本的真姬菇產量為11.95萬噸,占其食用菌總產量的25.87%,僅次于金針菇,排名第二。在栽培模式上,我國主要采用瓶栽和袋栽兩種方式,而日本則采用瓶栽模式(表5)。在主栽品種方面,我國已經實現了國產種源替代日本品種,尤其是白色真姬菇(商品名白玉菇、海鮮菇),替代率超過50%。我國真姬菇生物學轉化率為100%~120%,高于日本。

表4 2017—2021年中國和日本真姬菇產量

注:數據來源于中國食用菌協會和日本農林水產省。

表5 中國和日本真姬菇生產重要參數比較

注:數據來源于中國食用菌協會和日本農林水產省。

2.5 香菇工廠化生產發展現狀

我國是最早開始栽培香菇的國家,相關記錄可追溯到14世紀,稱“砍花法”,17世紀傳入日本,經不斷研究改進,形成香菇段木接種栽培法。20世紀50年代,以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所第一任所長陳梅朋先生為代表的我國科研工作者獲得香菇純菌種,發明了代料人工接種栽培[4]。2013年,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開始研究適合工廠化生產的香菇品種和生產工藝,嘗試了“瓶內發菌、壓塊出菇”以及太空包式工廠化生產模式。經過多年摸索,提出并實踐了以菌棒為主的“設施化制棒,生態化出菇”模式(圖6),已成為香菇生產企業的首選模式。

中日香菇生產對比。栽培模式方面,我國以代料長棒栽培為主,少量采用段木栽培。代料栽培主要采用菌棒保水膜模式,目前國內香菇菌棒生產已基本實現工廠化。日本則以透氣袋模式為主要代料栽培方式,菌袋制作已實現工廠化,出菇階段工廠化和設施化方面并存,段木栽培在日本仍占較高比例。2021年我國香菇產量為1 295.7萬噸,占食用菌總產量(4 134萬噸)的36.00%,居食用菌種類的第一位。而日本香菇產量為7.1萬噸,占食用菌總產量(46.20萬噸)的15.38%,排名第三。

圖6 香菇“設施化制棒,生態化出菇”模式

雖然目前我國香菇工廠化生產發展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仍面臨諸多問題:適合工廠化生產的品種選育工作難度大;專業技術人才缺口較大;大多數企業錯誤預計香菇工廠化生產難度,在工廠選址、廠房設計、設備選擇等方面欠缺考慮盲目投建,導致后期工廠難以通過技術提升實現盈利;由于香菇產品體量大、同質化嚴重、價格下行,而原材料價格上漲,企業利潤被壓縮,導致對企業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2.6 珍稀食用菌品種工廠化生產發展現狀

珍稀食用菌是區別于香菇、黑木耳、平菇、毛木耳等常見大宗食用菌品種產量較低的一類食用菌的統稱,如秀珍菇、銀耳、滑菇、大球蓋菇、草菇等。我國食用菌資源豐富,隨著野生食用菌馴化工作的深入,人工栽培的珍稀食用菌在數量和規模上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已有鹿茸菇、金耳、灰樹花、暗褐網柄牛肝菌、紅托竹蓀等品種實現工廠化栽培,但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以金耳為例,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成功馴化,但直到近幾年才開始規?;?、工廠化生產。相比大宗品種,由于馴化時間短,珍稀食用菌品種工廠化發展存在基礎研究積累不足、栽培種質資源不豐富以及栽培技術不成熟等問題,從品種選育、菌種生產到栽培管理,缺乏系統科學性研究,工藝技術指標參數不確定,導致生產環節技術配套差,在實際生產中無法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際生產。

3 食用菌工廠化生產面臨的問題

3.1 市場價格整體下行,生產企業盈利堪憂

近年來,工廠化食用菌的市場價格總體呈下降趨勢,尤其是在二、三季度的銷售淡季,價格下跌更為明顯。即使四季度為銷售旺季,價格也沒有明顯回升,形成了“旺季不旺、淡季更淡”的局面。與此同時,受原料價格上漲、出口受阻等因素的影響,企業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縮。部分工廠化企業經營艱難,不少企業倒閉或轉產。據中國食用菌商務網數據統計,福建省順昌縣作為全國海鮮菇(白玉菇)主要生產基地,高峰期全縣工廠化海鮮菇生產企業有70~80家,截至2021年年底,全縣仍在生產的企業只有10多家,其他大部分企業停產或者倒閉。

3.2 產品集中、同質化嚴重且生產工藝技術儲備不足

據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統計,2021年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前三大品種金針菇、杏鮑菇和雙孢蘑菇占據食用菌工廠化總產量的77%,市場集中度較高。相比之下,一些珍稀和藥食兩用的菌類在生產規模上較小,有的甚至還處于中試階段,距離商業化生產還有一段路要走。在創新能力方面,我國缺乏具有競爭力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工藝設計,以及設備成套供應商,無法為企業提供系統性服務。

3.3 自主菌種研發能力不足,新型栽培基質開發乏力

據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統計,2021年全國337家食用菌工廠化企業及其關聯企業使用自主研發的新品種很少,90%以上的品種引自歐美、日本和韓國,主栽優良品種長期依賴進口,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且能適于工廠化生產的優良菌種,適應工廠化生產的優良品種選育仍然是產業技術難點。在香菇、金針菇、杏鮑菇、蟹味菇等的工廠化生產中,木屑是基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對林木資源實施更為嚴格的管控,木屑資源將變得稀缺。雖然科研單位和生產企業已經圍繞木腐菌工廠化生產基質問題進行研究,但新型基質用于生產的產量及質量很不穩定,需進行持續攻關。

3.4 設備老化嚴重,部分出口產品存在質量安全問題

一般工廠化設備的使用壽命為8年左右,目前我國一部分食用菌工廠化企業是從2012年開始投產,設備出現不同程度的老化。老化的設備不僅導致生產效率降低,同時還存在安全隱患。設備更新換代投入的成本及當下行情的低迷,迫使企業不得不維持現狀。

2023年7月,美國、歐盟相關機構扣留/召回中國產工廠化食用菌(如金針菇),其扣留/召回的主要原因是疑含單核細胞增李斯特氏菌或昆蟲滋生等,對中國產食用菌的檢驗措施更趨嚴格。

3.5 精深加工不足,市場有待于進一步拓展

目前,食用菌產品銷售以鮮品、干品以及腌漬品為主,企業間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競爭力不強,食用菌自身的一些特點并未被充分挖掘和發揮出來。例如金針菇自身富含多糖、氨基酸等多種營養物質[5],不飽和脂肪含量高[6],具備很好的藥用和保健價值,但市場上以金針菇為原料開發的為人熟知的產品并不多,食用菌精深加工不足、創新水平低、產業鏈短等問題日益凸顯。

4 工廠化食用菌生產發展策略

4.1 注重科技創新,助力工廠化食用菌發展

工廠化食用菌生產的主要特點是規?;?、標準化和自動化。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我們可以精確控制食用菌生產過程的各項參數,如溫度、濕度、光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食用菌的產量和質量,也能更精確地預測食用菌的生產趨勢,從而為生產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此外,基礎研究和生物技術還為食用菌的研發和品種改良提供了新的可能。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我們可以對食用菌進行定向改良,以提高其營養價值,改善口感,甚至提高其抵抗病蟲害的能力??萍紕撔抡谕苿邮秤镁S化生產的快速發展,注重科技創新,將為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4.2 建立工廠化菌種擴繁質量控制標準,規范食用菌菌種市場,催生現代食用菌種業企業

菌種質量直接影響食用菌的產量和質量,是整個食用菌產業鏈的重要一環。菌種是決定食用菌生產企業經濟效益的核心變量。食用菌菌種的生產涉及復雜的生物過程,即通過連續的繼代培養擴繁,構建起母種、二級種和三級種的層級繁育體系。在這個過程中,保證菌種的質量、穩定菌種的性狀,以及建立有效的工廠化菌種質量擴繁質量控制標準,都是至關重要的任務。當前,食用菌生產企業在防止菌種退化、驗證菌種性狀以及母種培養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發資源,然而這些研究成果尚未形成相應的標準化流程,這提示我們在菌種管理和質量控制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值得一提的是,一個健康、競爭的菌種市場不僅能推動菌種研發和應用的進步,也有利于企業更好地維護自身菌種質量。目前我國的食用菌菌種市場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品種齊全性差、質量不穩定、缺乏標準化等,規范食用菌菌種市場顯得尤為迫切。因此,首先需要建立健全食用菌菌種生產和銷售標準,包括菌種的選育、生產、質量檢驗、包裝、儲存和運輸等環節;其次需要加強對食用菌菌種市場的監管,包括設立專門的監管機構,對菌種生產和銷售進行定期檢查,嚴厲打擊違規生產假冒偽劣菌種的行為。此外,還需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通過法律手段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和菌種市場的健康發展。

4.3 注重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建設,通過標準化引領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

全產業鏈標準體系的建設可以保證食用菌產品的質量與安全。從菌種生產、栽培管理、采收儲運到產品加工與銷售,每個環節都要有明確的標準進行規范,以有效控制食用菌產品的質量。全產業鏈標準體系的建設既能推動食用菌產業的結構優化,也有助于提升食用菌產業的整體水平。

4.4 合理開發利用森林資源,加速新型栽培基質研發

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加速研發應用新型栽培基質是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需要科學規劃森林資源,平衡其生態功能和食用菌栽培需求,防止過度開發。要加強對新型栽培基質的研發,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證食用菌產品的產量及品質。

4.5 注重產業鏈延伸,實現提質增效

首先要加強研發投入,通過技術研發和創新拓寬產業鏈,開發食用菌的深加工產品,如蛋白粉、人造肉等營養品,以及功能性保健品和藥品等,拓寬食用菌的應用領域,實現產業鏈延伸;其次加強產業鏈協同,通過產業鏈上下游的緊密合作,實現食用菌產業的集成化、網絡化發展,提高整個產業鏈的運行效率;并通過科普宣傳、市場推廣和品牌建設,引導和促進市場需求,推動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5 結語

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是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效生產設備和先進生產技術的引入或開發創新,使食用菌工廠生產效率、產品品質提高,生產成本降低,產品競爭力提升。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品質的關注度日益提高,具有良好品牌形象和市場口碑的食用菌企業將贏得越來越多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

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發展也面臨挑戰。如何在保證產品品質和產量穩定的同時,更好地進行資源配置,提高運營效率,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如何在原材料滿足生產需求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通過品牌建設和市場拓展,贏得消費者的青睞,是食用菌產業在邁向工廠化生產的道路上需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1] 李玉. 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機遇和挑戰:走中國特色菇業發展之路,實現食用菌產業強國之夢[J]. 菌物研究, 2018, 16(3): 125-131.

[2] 黃毅. 食用菌工廠化栽培實踐[M]. 福州: 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4: 2.

[3] 李勇, 厲芳, 樊繼德, 等. 我國金針菇工廠化生產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 食藥用菌, 2021, 29(2): 96-100.

[4] 譚琦. 中國香菇產業發展[M].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7.

[5] 楊萬波, 蘭士波, 溫愛亭, 等. 金針菇的研究進展及開發利用前景[J]. 安徽林業科技, 2013, 39(1): 41-43.

[6] 王志春. 棉花秸稈培養料對金針菇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江蘇農業學報, 2016, 32(4): 917-921.

The curr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ed production of edible mushrooms in China

DONG Haoran YU Hailong JIANG Ning LI Yu ZHOU Feng SHANG Xiaodong SONG Chunyan TAN Qi*

[Institute of Edible Fungi, Shangha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Bio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of Edible Fungi; Key Laboratory of Edible Fungal Resources and Utilization (South),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P.R. China, Shanghai 201403, China]

The number of industrialized edible mushroom enterprises in China showed a trend of first increasing and then decreasing from 2008 to 2021. It reached a peak of 788 in 2012. Currently, industrialized production of edible mushrooms in China displays “three major concentrations” characteristics: as the number of enterprises decreases, enterprise scale expands and production capacity tends to concentrate on large enterprises; factories concentrate in certain regions; the production concentrates to certain varieti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output and enterprise scale of major industrialized cultivation varieties of edible mushrooms in China such as,,,, and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Japan. The overall problems faced by the industrialized production of edible mushrooms in China are pointed out, including overall decline in market prices and worries about profitability for production enterprises, excessive concentration and homogeneity of products, and lack of production technical expertise; insufficient the abilities of independent breeding varieties, and weak development of new cultivation substrate; severe aging of equipment, and insufficient product deep processing etc. This article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cusing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stablishment of quality standards for industrialized strain expansion, construction of a standard system for the entire industry chain.

edible mushrooms; industrialization; yield; number of the enterprises; enterprise scale

S646

A

2095-0934(2024)01-001-09

上海市科委國內合作項目(22015810200)

董浩然(1990—),男,研究實習員,主要從事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生理研究。E-mail:dhr605061238@163.com。

譚琦(1963—),女,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世界食用菌生物學與產品學會主席,主要從事食用菌遺傳育種研究。E-mail:syj0@saas.sh.cn。

猜你喜歡
雙孢金針菇工廠化
鋼結構工廠化預制質量控制
雙孢蘑菇菌種質量檢驗規程探討
工廠化生產的鋼結構橋
雙孢蘑菇低溫保鮮試驗初報
西藏野生雙孢蘑菇栽培種營養成分研究
金針菇家常吃法
金針菇轉潮期管理七要點
野生與人工栽培的金針菇營養成分比較
水稻工廠化育苗技術
G0-7“工廠化”井組鉆井工藝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