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1年浙江省食用菌技術團隊的運行成效及主要做法

2024-02-27 07:00宗亭軒陸中華金子晶
食藥用菌 2024年1期
關鍵詞:竹蓀菌棒工廠化

陳 青 宗亭軒 陸中華 金子晶

2019—2021年浙江省食用菌技術團隊的運行成效及主要做法

陳 青 宗亭軒 陸中華 金子晶

(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總結2019—2021年浙江省食用菌產業在浙江省食用菌技術團隊第三輪項目支持下取得的主要成效:創新開發產粉靈芝工廠化生產技術、香菇定向出菇工廠化墻式栽培技術,篩選出香菇優質種源4個;示范推廣金針菇、海鮮菇、靈芝、黑木耳、秀珍菇的液體菌種生產技術,提升4條菌棒(菌料)工廠化生產流水線;示范食用菌綠色化生產技術395萬袋、90.67公頃,包括林下靈芝、菌渣多級利用模式、竹蓀―水稻輪作、高山香菇周年化栽培技術;優化食藥兩用品種結構,示范黃色金針菇、羊肚菌、紅托竹蓀、長根菇、猴頭菇珍稀特色菌菇生產技術,示范基地5個,規模為90萬袋、羊肚菌和竹蓀3.3公頃;示范秀珍菇精準轉潮出菇栽培技術880萬袋(瓶),推廣2 350萬袋(瓶)。介紹頂層設計征集意向、圍繞任務細化方案、建立專家聯系制度等主要經驗和做法。

浙江??;食用菌產業;技術團隊;運行成效;經驗做法

食用菌產業已發展成為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食用菌科學研究取得的系列重要進展和技術創新為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食用菌技術推廣隊伍,運用新技術解決一線科技力量薄弱、帶動地方技術及產業進步,是食用菌產業上新臺階的重要保證[1]。浙江省食用菌產業技術創新與推廣服務團隊由原浙江省農業廳、浙江省林業廳聯合發文于2014年7月設立項目組[2],組長單位為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團隊項目自2015年以來,以兩年為一個完整周期組織實施,包括需求征集、意向申報、遴選立項、方案編制、專家結對、中期檢查、期終驗收和績效考評等。技術團隊第三輪項目(2019—2021年)已圓滿完成,取得了較好成效,為產業發展增添了新動能。

1 基本情況

1.1 項目任務

建立區域試驗站2個,開展香菇主栽品種提純復壯、黑木耳液體菌種技術、黑木耳定向出耳技術、工廠化蘑菇菌包(菌料)輕簡化栽培模式等新技術、新模式的熟化與集成,形成可示范推廣的食用菌新技術。在19個縣建立22個示范基地,重點做好菌棒(菌料)工廠化生產、食用菌輕簡化精準化栽培、循環生產、綠色防控及高效模式、食用菌新品種等示范推廣。技術培訓和現場觀摩交流1 280人次,示范靈芝等食用菌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和新模式應用3 219.5萬袋,竹蓀等其他食用菌11.34公頃。

1.2 資金補助

食用菌產業技術項目(2019—2021年)安排省財政安排資金380萬元,其中2個區域試驗站每個20萬元;22個示范點每個15萬~20萬元,共340萬元,實施2年。資金主要用于物化投入、測產、田間記載等雇工費,以及現場觀摩、培訓、差旅、運輸等,區域試驗站采用報賬制。示范基地采用以獎代補,由農業農村局組織驗收后,根據驗收意見,由縣財政撥付給鄉鎮轉撥或直接撥付給項目實施主體。

1.3 完成情況

實施期間,創新集成和組織示范菌棒(菌料)工廠化生產等7種技術模式,形成技術規程10項,發表論文10篇,專利申報(授權)2項,在19個縣建立22個示范基地,2家工廠化食用菌基地被列入省級數字農業工廠創建名單。2年合計示范規模9 906.14萬袋、竹蓀等其他食用菌12.04公頃,總增效4 089.19萬元,培訓2 390人次。年示范帶動全省食用菌菌棒(菌料)工廠化生產技術、食用菌新型菌種技術、食用菌輕簡化精準化栽培技術、食用菌生態循環利用技術(模式)、食用菌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秀珍菇輕簡優質高效栽培技術、食用菌“數字化”工廠化生產技術、食用菌綠色防控技術等7.11億袋次和122.59公頃,項目目標任務超額完成。

2 運行成效

2.1 開發創新2項新技術、儲備4個優質種源

(1)研發成功產粉靈芝工廠化生產技術,為全國首創。2017年浙江雙益菇業有限公司利用竹木加工廠加工后的廢棄邊角料進行靈芝工廠化生產,取得成功[3]。在此基礎上,熟化優選出適合工廠化栽培的靈芝品種、靈芝液體菌種培養基配方、栽培料配方,采用層架立體栽培、割袋出芝、無紡布收集孢子粉技術,發菌(1.5個月)、出芝(3.5個月)全程環境控制,全生產周期5個月,年復種指數2次,入庫出芝時間分別為3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年產孢子粉3 000 kg /667 m2,相比常規自然生產2年一個周期,孢子粉產量約750 kg/667 m2,年產量是后者的6~8倍;生物轉化率5%,是常規的2倍。經浙江省食品藥品檢測院檢測,孢子粉總三萜(以熊果酸計)含量為2.53%,多糖含量為2.15%,優于常規產品。該項目由龍泉市食藥用菌產業辦公室承擔、浙江雙益菇業有限公司實施,示范基地年生產規模15萬段。

(2)研發成功香菇工廠化定向出菇技術,走在全國前列。熟化香菇工廠化生產技術,優選出適合工廠化栽培的品種“七河二號”,墻式栽培、定向出菇,有別于蔡為明等[4]以層架栽培、不定向出菇模式為基礎的優質香菇工廠化周年高效生產技術。該技術出1潮菇出菇周期15天,出菇車間年復種指數20次,每棒產鮮菇379.46 g;出2潮菇周期為55天,年復種指數5次。該技術使出菇面集中至一個墻面,采摘更便捷,光照、水分及氧氣更均勻,擺放密度折算62.5棒/m2,比層架擺放提高1倍以上,且解決了工廠化栽培中菇柄長的問題。該項目由蓮都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承擔,浙江越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實施,建成香菇工廠化栽培智能車間16個(每個8 m×16 m,示范面積2 000 m2),出菇批次13批,生產規模12萬棒。

(3)篩選出香菇主導品種的優質菌株,作為擴繁種源。種源是產業之基,基于產量、菌絲形態、羧甲基纖維素酶、漆酶等4項指標,以28個L135菌株和20個L808菌株為材料,綜合菌絲形態、羧甲基纖維素酶與漆酶活性和栽培產量結果(表1、表2),篩選并保存出菇表現較好的菌株L135-21、L135-29和L808-6、L808-9作為擴繁種源。而各方面表現較差的菌株,可作為菌株退化機理研究材料。從試驗結果來看,優質菌株的菌絲形態、酶活(羧甲基纖維素酶、漆酶)與產量之間的相關性不強,但部分表現較差的菌株呈現較強的指標關聯性,如L135-18、L135-19菌株的酶活性和產量均較低。因此,生產中菌株篩選時宜優先考慮產量指標,兼顧菌絲形態和酶活指標。

表1 香菇L135品種28個菌株中產量排名前三和后三菌株的相關指標統計、檢測結果

表2 香菇L808品種20個菌株中產量排名前三菌株的相關指標統計、檢測結果

2.2 示范推廣5項新技術新裝備

(1)示范液體菌種新技術,成為菌種技術發展新方向。液體菌種技術在5個菇種上示范應用,并形成先進高效、運行穩定的液體菌種生產技術工藝(規程)。在金華市金東區(金針菇)、義烏市(海鮮菇)、龍泉市(靈芝、黑木耳)、江山市(秀珍菇)建立示范基地5個,示范規模7 820萬瓶(袋),推廣新型菌種技術1.44億瓶(袋)。如浙江康誠菌業公司(金東)示范金針菇液體菌種精準化生產技術,包括金針菇菌種使用代數(試管種2~5代)、培養溫度(20 ℃)、分段培養時間(母種階段10天、搖瓶培養8天、培養罐通氣培養7天)、液體菌種培養基配方、培養罐培養通氣量(前3天0.15 MPa,后4天0.2 MPa)以及液體菌種純度檢測流程、接種量(40~45 mL)等關鍵內容,生產周期50天,1 500 mL栽培瓶最高產量超過580 g/瓶(口徑86 cm、料重1 230~1 270 g)。實施期間,金東區示范基地年生產金針菇3.4萬噸,產值1.6億元,居全省種植業領域之首,成為全省工廠化金針菇單體生產規模最大、生產水平最高的基地。

對工廠化食用菌生產企業來說,縮短生產周期就是提高經濟效益。與傳統固體菌種技術相比,金針菇使用液體菌種全生長周期可縮短40%,其中菌種生產、發菌、出菇階段分別縮短61.5%、23.3%和10%(表3)。此外,液體菌種技術生產成本低,便于機械自動化操作、發菌點多、發菌快,更有利于控制污染。時間和成本優勢使其成為目前工廠化食用菌生產主體的優先配置。液體菌種技術應用帶動了從業人員素質、工藝裝備及工廠化食用菌生產水平的提升。目前,全省已有10家規模生產主體應用液體菌種技術。

表3 金針菇液體菌種技術與固體菌種技術生產周期比較

注:栽培瓶容量為1 500 mL。

(2)示范提升菌棒(料棒)工廠化生產技術裝備,支撐機械強菌。建成(或升級更新)菌棒工廠化生產流水線4條(松陽2條,武義、龍泉各1條),示范菌棒工廠化生產、高效滅菌、安全發菌技術928萬棒,推廣規模4.12億棒,制定優質香菇菌棒工廠化生產技術規范、優質菌棒常壓(高壓)高效滅菌技術規范、優質菌棒高效發菌及后熟培養管理技術規范。

如武義創新食用菌有限公司應用新裝備,建成日產2萬袋的菌棒工廠化生產線1條,單套袋每端口制棒效率為800~1 000棒/h,雙套袋每端口制棒效率為550~600棒/h,制棒效率較升級前提高20%以上,性能穩定。料棒100 ℃滅菌保持20 h,接種后發菌溫度24 ℃,后熟發菌依品種調整(如香菇L901以50天為宜),生產優質香菇菌棒260余萬棒(其中150余萬棒為社會化供應),菌棒成品率超98%,前三潮菇產量0.69 kg/棒,優質菇比例超過70%。松陽實施主體(浙江嘉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購置人工套袋自動扎口機8臺、自動裝袋自動扎口一體機1臺,生產效率、制棒質量(均勻度)、產量、產值明顯提高(表4)。龍泉市鴻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升級制棒機械后,人工成本下降、料棒質量提高、發菌時間縮短、產量增加(表5)。杭州站的試驗結果表明,工廠化蘑菇菌包(菌料)輕簡化栽培模式較傳統自制料具有明顯優勢,優質菇率提高10.47%、生產周期縮短約10天。

(3)示范食用菌綠色化生產技術,豐富生態康養技術。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示范林下靈芝(磐安、縉云)、菌渣多級利用模式(平湖)、竹蓀—水稻輪作(開化)、高山香菇周年化栽培技術(松陽),推廣生態循環利用技術395萬袋,90.7公頃。

表4 3種制棒方式香菇菌棒生產效率、效果比較(松陽)

表5 3種制棒方式黑木耳菌棒生產效率、效果比較(龍泉)

①示范林下靈芝高效種植模式。利用毛竹林或毛竹和林木的混交林,在磐安、縉云建立林下栽培靈芝示范基地(產孢子粉、不產粉)各1個,生產規模4.37公頃,總結出林下靈芝高效輕簡栽培技術[5],編制了“林木枝條—靈芝—菌渣養蟲—蟲糞還林”林菌循環栽培技術模式圖。示范表明,代料栽培不產粉靈芝(孢子粉彈射前采收靈芝子實體)適合采用地表擺放模式,與覆土栽培相比,產量和產值無明顯差異,但減少了挖穴、剝袋和覆土等工序,節本0.45元/袋,利潤增加0.37元/袋;段木靈芝栽培適合采用覆土模式,可出三潮芝,產量是地表擺放(只出一潮)的2.27倍,但整體效益比后者低0.62元/袋。示范過程還篩選出栽培靈芝的優質樹種為青岡木,其子實體產量分別是苦櫧樹、楓樹的1.1倍和1.21倍,孢子粉產量分別是苦櫧樹、楓樹的1.15倍和1.23倍,產孢子粉破壁后比重為0.37 g/cm3,是苦櫧樹或楓樹0.33 g/cm3的1.12倍(反映孢子粉飽滿度、內容物含量指標)。示范優選出套紙筒收集孢子粉方式,雖然用工支出是無紡布收集的1.06倍,但產量高6.7%且無雜質,干燥度好,效益更好。

②示范菌渣多級循環利用模式。在平湖建立技術示范基地1個,示范杏鮑菇菌渣種草菇、草菇菌渣種雙孢蘑菇、雙孢蘑菇菌渣種蘆筍的菌渣多級利用生產模式及其配套技術,種植食用菌(草菇、雙孢蘑菇)2.6公頃,蘆筍2公頃。該模式豐富了菌渣資源化利用途徑,實現了菌渣多級循環利用,尤其是雙孢蘑菇菌渣作有機肥基施(底肥)已經成為蘆筍種植的通行做法,可培肥土壤,改善土質偏黏,促進蘆筍穩產高產;采取高溫期種植草菇、低溫期種植雙孢蘑菇,菇棚設施得到周年化利用,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從試驗結果來看,培養料中添加菌渣(60%或90%草菇菌渣)用于栽培雙孢蘑菇的投入產出比略低于對照100%稻草,如“60%草菇菌渣+40%稻草”投入產出比為1:1.75,而對照100%稻草投入產出比為1:1.77,需要進一步試驗以找到最佳的菌渣添加比例。商品二次發酵料栽培雙孢蘑菇產量高,但由于商品料成本高,投入產出比低于自制料[6]。

③示范竹蓀—水稻輪作模式。在開化縣建立技術示范基地1個,生產竹蓀2.3公頃,引進竹蓀品種2個。生產示范在種植竹蓀后菌渣留田,次年輪作水稻時減施無機肥20%,結果稻谷增產10.6%(表6),每667 m2節省化肥、農藥成本46元,增效196元。竹蓀—水稻—竹蓀輪作試驗,每667 m2竹蓀產量2020年是2018年的93%,初步表明,竹蓀與水稻輪作可降低連作障礙對竹蓀栽培的影響。引進的竹蓀品種則以“D89”(長裙竹蓀)表現較好,相比“古D1號”,菌球及出菇密度明顯較大,試驗產量高6%,示范產量高16%。

④示范高山區香菇周年化出菇技術。利用高海拔優勢,示范高山區香菇層架栽培周年化出菇技術,在松陽縣玉巖鎮海拔860米建立示范基地1個,面積7 000 m2,2年共示范香菇23.28萬棒,包括高溫季節出菇11.08萬棒,并制作了栽培模式圖。每年分2批生產,品種為浙香6號,一批為1—2月制棒栽培,5—9月高溫季節出菇,篩選出綠白膜+遮陽網遮陽,生產的香菇菇面白、菇柄短、商品性好;另一批為4—6月制棒,9月—翌年5月出菇,采用透明塑料膜覆蓋保溫(不加遮陽網),棒均產鮮菇500 g。該栽培模式適用于海拔600 m以上區域,利用高山氣候資源,采用“層架栽培+綠白膜覆蓋”模式在高溫季節出菇,品質、效益均得到較大提升。

(4)示范珍稀特色菌菇生產技術,優化食藥兩用品種結構。踐行大食物觀,開發引進食用菌新貴羊肚菌、風味優于白色金針菇的黃色金針菇、品質更佳的紅托竹蓀等珍稀特色食用菌品種,生產技術水平提高。編制羊肚菌、紅托竹蓀栽培模式圖,初步掌握羊肚菌、紅托竹蓀菌種自主繁育技術,摸清培育優質高產黃色金針菇的栽培技術,開發長根菇新品種和立體栽培技術,熟化繡球菌工廠化生產技術。

在柯城區、慶元縣、衢江區、常山縣分別建立黃色金針菇、羊肚菌、紅托竹蓀、長根菇、猴頭菇示范基地5個,示范規模90萬袋,羊肚菌、竹蓀3.33公頃。一是示范總結黃色金針菇優質高產技術,包括裝料松緊度、全程環控參數和精準套袋控制開傘技術(再生菇蕾長至4~5 cm套袋,使袋口高度高出菇蕾頂部4~5 cm,待菇長至8~10 cm時,第2次拉袋)。產量達到450 g/袋,生物轉化率為94.7%,改善了菇柄發黑情況,提高了商品性。二是示范栽培羊肚菌、紅托竹蓀,以及羊肚菌栽培技術,每667 m2羊肚菌產量為300 kg,紅托竹蓀產量61 kg。三是篩選出粗多糖含量較高(5.35%)的猴頭菇品種浙林猴2號及其基質配方,粗多糖含量比對照品種常山猴頭99號高10.54%,適用于提取猴頭菇多糖。四是示范長根菇基質新配方(桑果枝屑)、脫袋覆土、層架立體栽培技術,單產200 g/袋,產值9.2元/袋,效益2.3元/袋。五是熟化繡球菌工廠化生產技術,包括提前誘導原基形成(在菌絲生長到菌袋60%~90%時,進行降溫和增加光照),可縮短整個生育周期14~23天,成本降低12.6%。

(5)示范提升秀珍菇精準栽培技術,成為增效新引擎。在臨安區、海寧市、桐鄉市、江山市等建立秀珍菇示范基地4個,示范規模880萬袋(瓶),推廣規模2 350萬袋(瓶)。在海寧市、臨安區示范秀珍菇精準轉潮養菌技術,用較少的潮次獲得理想的產量,節本增效。發菌滿袋再后熟40天出首潮菇,轉潮養菌24天出二潮菇,轉潮養菌21天出三潮菇,具體養菌轉潮時間與有效積溫有關聯,分析儀器記錄的數據,得出了各月份出菇的最適宜環境參數(表7);并示范網格式栽培技術,與堆疊式栽培相比,網格式栽培高溫季節“燒菌”情況明顯減少、產量提高、效益增加,但在外界溫度較低時沒有優勢。

表6 竹蓀―水稻輪作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表7 秀珍菇精準出菇環控參數

在江山市示范秀珍菇工廠化瓶栽技術,基本明確了包括秀珍菇液體菌種配方、栽培料配方、出菇管理等在內的秀珍菇工廠化瓶栽技術規程。用玉米芯、金針菇菌渣等易分解的基質替代部分木屑進行工廠化瓶栽(容積1 200 mL),養菌25~30天出菇,采收1次,單瓶產量達125 g,不足之處是采菇不便。

在桐鄉市示范通風、控濕等技術措施防控秀珍菇黃菇病發生,還針對性開展了品種、養菌時間、低溫刺激強度、低溫開袋出菇等可能影響秀珍菇黃菇病發生的試驗,除低溫開袋出菇之外,誘導試驗結果未發生黃菇?。ā坝行脑曰ɑú婚_”),對秀珍菇黃菇病的發生有了一定認知,但發病機理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3 主要做法

3.1 頂層設計,意向征集

發文征集食用菌產業技術團隊項目,要求圍繞食用菌工廠化、輕簡化、生態化發展趨向,就食用菌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中試和熟化集成、食用菌菌棒(菌料)工廠化生產技術、食用菌輕簡化工廠化栽培技術、食用菌循環生產技術及高效栽培模式和食用菌新品種示范推廣進行內容設計。

3.2 圍繞任務,細化方案

根據要求,組織制定了食用菌團隊項目總體實施方案,并確定了聯系專家。省財政撥付專項資金、下達任務清單后,省廳下達總體實施方案,明確承擔單位、實施單位、項目名稱、主要任務、聯系專家,隨后召開食用菌團隊項目交流培訓會,逐一審核項目具體實施方案,部署項目建設任務,確定項目實施地點、實施內容及聯系對接專家。各區域試驗站和示范縣制定并細化相關實施方案,使方案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3.3 聯系專家,做好總結

一是加強督查。檢查團隊項目實施進展情況成為下基層的“必選項”,分析會商存在問題,及時提出解決方案,提高項目實施質量;后續因疫情造成的實地指導不便,利用微信端與項目承擔單位、實施單位聯系,實時了解掌握項目實施進展;堅持召開團隊項目中期交流會成為“規定動作”,總結交流團隊項目的任務完成情況、主要工作和技術措施、取得的主要成效和亮點、資金使用情況,以及存在問題與建議,邀請團隊專家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點評指導,并對下一步工作進行部署。

二是抓好總結提煉。專門下文,要求各項目單位做好產業技術項目總結工作,要求各區域試驗站、示范基地對照下達的主要目標任務,對項目完成及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總結,提煉取得的主要成效和亮點,總結主要工作技術措施與經驗做法,提供項目實施圖片、驗收情況、宣傳報道等佐證材料。

3.4 培訓觀摩,示范推廣

組織召開食用菌技術團隊工作會議、培訓班或現場觀摩會,推進團隊項目實施。期間召開全省性團隊項目技術交流會、推進會或現場觀摩會共5次,包括全省食用菌菌棒工廠化生產技術現場推進培訓會1次,全省蘑菇生產新技術現場交流培訓會1次。通過現場會和相關專題技術講座形式,發揮團隊專家作用和基地示范引領作用,提升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戶的技術水平,示范帶動食用菌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和新模式的推廣應用,推進食用菌機械化、輕簡化、工廠化和生態化生產,促進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1] 潘迎捷, 譚琦, 陳明杰, 等. 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 食用菌學報, 2001(2): 1-9.

[2] 陳青, 陸中華, 舒偉軍. 浙江省食用菌技術團隊首輪項目運行成效及主要做法[J]. 食藥用菌, 2019, 27(2): 87-92.

[3] 葉松梅. 代料靈芝工廠化栽培前景分析[J]. 食藥用菌, 2021, 29(4): 289-291.

[4] 蔡為明, 施禮, 金群力, 等. 優質厚實香菇品種選育及工廠化周年栽培技術研發初報[J]. 食藥用菌, 2019, 27(1): 28-30.

[5] 呂曉東, 包金亮, 何忠華, 等. 林下靈芝高效輕簡栽培技術[J]. 食藥用菌, 2023, 31(3): 201-205.

[6] 沈盟, 張惠東, 徐藝偉, 等. 雙孢蘑菇商品打包料的應用效果研究[J]. 食藥用菌, 2023, 31(5): 327-331.

The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main practices of the edible mushroom technology team in Zhejiang province from 2019 to 2021

CHEN Qing ZONG Tingxuan LU Zhonghua JIN Zijing

(Zhejia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Hangzhou 310020, China)

Summarize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 edible mushroom industry in Zhejiang province from 2019 to 2021, supported by the third round of projects of the Zhejiang Edible Mushroom Technology Team. We have innovatively developed industri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for powderedand wall cultivation technology for directed mushroom production, and screened four high-quality mushroom sources. We have demonstrated and promoted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liquid mushroom strains, including,,,,, improved the factory production lines of four mushroom substracts;demonstrated green production technology for edible mushrooms, covering 3.95 million bags and 90.67 hectares, includ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under the forest, multi level utilization mode of mushroom waste, crop rotation technology ofand, high-altitud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for. The structure of dual-use edible and medicine varieties was optimized,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of rare and characteristic mushrooms were demonstrated, including,,,and, established 5 demonstration bases with a scale of 9 million bags covering 3.3 hectares, the precision flush conversion technology ofwas demonstrated with 8.8 million bags (bottles), and promotion of 23.5 million bags (bottle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main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of top-level design solicitation intention, task refinement plan, and establishment of expert contact system.

Zhejiang province; mushroom industry; technology team;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empirical practice

S646

B

2095-0934(2024)01-010-08

浙江省“三農六方”科技協作項目“海鮮菇精準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農業農村部協同項目“秀珍菇工廠化周年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陳青(1972— ),男,正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食用菌技術研究和推廣。E-mail:chenq501@163.com。

猜你喜歡
竹蓀菌棒工廠化
夏季高溫期香菇菌棒間歇養菌三步走
Understanding Chinese Characters:竹
菌中皇后話竹蓀
“竹君”食療菜
鋼結構工廠化預制質量控制
香菇注水時間怎樣掌握
工廠化生產的鋼結構橋
一碗竹蓀湯
香菇菌棒開放接種新技術
灰樹花菌棒第二潮菇春季出菇催蕾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