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及趨勢

2024-02-29 08:40祝歆楚心茹丁慶洋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可視化分析混合式教學

祝歆 楚心茹 丁慶洋

DOI:10.16255/j.cnki.ldxbz.2024.01.003

[收稿日期]? 2023-05-09

[基金項目]? 北京市教委一般科技項目(KM202211417008),北京社會科學基金(23GLC037),北京聯合大學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大數據時代混合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行為及影響因素研究”(JK202213),北京聯合大學教育科學研究課題(JK202114)。

[作者簡介]? 祝歆(1977—),男,貴州貴陽人,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數字化;楚心茹(2000—),女,河南開封人,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字教育。

[通訊作者]? 丁慶洋(1991—),男,河北邢臺人,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字教育。E-mail: dingqingyang66@163.com

[摘? 要]? 混合式教學作為推動我國教育信息化進程與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關鍵環節和突破口,受到廣泛關注。研究借助CiteSpace軟件對CNKI和Web of Science中的核心文獻進行梳理,重點分析了混合式教學的合作網絡、研究方向、研究熱點及趨勢、理論及模型的使用等情況。研究發現,近10年來,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的研究逐漸從宏觀視角轉向微觀視角,關注點也從教育教學轉向實施本質,即學生提升綜合素養和自身能力。研究結果表明,目前研究領域存在學科發展不均衡、研究人員合作有待加強等問題,未來的研究熱點將致力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培養更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通過全面了解

2013—2022年混合式教學的研究進展,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提供了便利。

[關鍵詞]? 混合式教學;CiteSpace;可視化分析;

TAM;UTAUT

[中圖分類號]? G 642;G 43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0310(2024)01-0013-11

Curr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Blended

Teaching:

Based on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ZHU? Xin, CHU? Xinru, DING? Qingyang

(Management College,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China)

Abstract:? Blended learning has drawn widespread attention as a crucial component and innovation in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nd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With the aid of CiteSpace software, the study searched the core literature in CNKI and Web of Science, with a focus on analyzing the collaborative network, research directions, hotspots and trends in research,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ories and models in blended learning. It is discovered that over the past decade, researches on blended learning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gradually shifted from a macro prospective to a micro one, and the focus has been shifted from the role of education and to its essence, enhancing ones own abilities and comprehensive literacy.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currently there is an imbal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llaboration among researchers. In the future, research hotspots will be dedicated to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nd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hat better meet the demands of modern society. By presenting a thorough picture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made in blended learning from 2013 to 2022, a foundation has been laid and convenience provided for subsequent researches.

Keywords: blended teaching;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 TAM; UTAUT

0? 引言

混合式教學是一種利用信息技術整合教學資源的教學方法,它結合了在線學習和傳統面授的優勢,既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同時,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1]?;旌鲜浇虒W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初的美國,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逐漸擴展至歐洲和亞洲。在我國,隨著“互聯網+教育”熱潮的興起,社會各界對混合式教學的關注度不斷提高,混合式教學已成為當今時代一種卓越的教學模式。在此背景下,混合式教學作為推動教育信息化進程與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關鍵點與突破點,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圍繞混合式教學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目前,混合式教學的研究現狀和基本分布如何?討論的話題主要聚焦在哪些方面?當前混合式教學的研究方向又是怎樣的?研究過程使用了哪些模型?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混合式教學的現狀與核心主題,促進混合式教學研究的持續發展,本文借助科學計量軟件CiteSpace對國內外混合式教學

方面近10年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從研究方向、合作網絡、研究熱點及趨勢、相關理論及模型等方面展開研究,并提出深化該領域研究的相關建議,以期能為后續混合式教學研究提供參考和啟示。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24年1月第38卷第1期祝? 歆等: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及趨勢

1? 數據與方法

相較于國外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混合式教學,

2003年,我國學者何克抗開始關注混合式教學的研究。2012年慕課的興起引發了全球高等教育信息技術教學改革的浪潮,眾多國內外知名大學紛紛參與慕課的

開發與實踐[2],混合式教學的關注度也隨之上升到一個新高度。尤其是從2013年開始,混合式教學在物理維度和教學維度上均呈現新的發展特點:在物理維度上,移動技術開始應用于混合式教學模式中,形成網絡學習和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維度上,更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個性化體驗[3]。

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和Web of Science為文獻資源庫,為保證研究結果的權威性和代表性,將檢索范圍限定為

北大核心、CSSCI和Web of Science核心集,檢索時間為2013—2022年。在CNKI中,搜索主題詞“混合式教學”和“混合式學習”;在Web of Science中,搜索主題詞“blended teaching”和“blended learning”。經篩選,剔除重復無用的文獻,將5 053篇英文文獻和1 280篇中文文獻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檢索到的文獻數量,繪制展示混合式教學的年度發文情況(見圖1)。從圖中可以看到,近10年來,國內外在該領域的發文數量整體呈上漲趨勢,僅2022年的中文文獻發文數量略有下降,但依舊維持在200篇以上。這說明該領域整體發文情況良好,未來仍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英文文獻的年均發文數量遠高于中文文獻,可能是因為混合式教學在國外實施較早,研究更為成熟,關注度相對更高。

2? 研究方向分析

2.1? 期刊分布分析

經梳理,本文列出國內外發表文章最多的前10名期刊(見表1)。從期刊的發文數量來看,國內發文最多的期刊是《中國電化教育》,發文63篇,占發文總量的4.9%。這些文章重點關注教學模式、教學設計及教學改革,以定性文章為主。國外發文最多的期刊是BMC Medical Education,發文167篇,占發文總量的3.3%。研究重點是混合式教學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效果,包括定量和定性研究。從期刊的影響因子來看,中文期刊中影響因子最高的《遠程教育雜志》發表了20篇文章,英文期刊中影響因子最高的Computers Education發表了145篇文章。從期刊的分布情況來看,國內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圖書檔案領域,國外主要集中在計算機和醫護教育領域。

2.2? 學科分布分析

針對所選文獻進行學科分布分析發現,國內外學者對混合式教學的研究在學科分布上既有相似之處,也有差異,具體如圖2所示。相似之處在于,國內外學者普遍關注混合式教學在教育和計算機領域中的應用。計算機領域的研究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數據挖掘收集學生學習行為的數據,分析學生

的學習情況,預測其學習表現[4];二是探討將人工智能應用于混合式教學中,以便在學生出現影響學習的情緒或行為時,能夠及時提醒[5]。

差異之處在于,英文文獻中“Education Educationgal Research”和“Engineering”學科的文獻數量最多,而中文文獻中“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和“計算機軟件與計算機應用”學科的文獻數量較多。這種差異可能源于國內外對混合式教學應用領域的認知不同。國外學者認為,在需要技術實踐的工程領域和需要洞察溝通的心理學領域,混合式教學的效果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國內學者認為,混合式教學最適合應用于需要交流實踐的外國語言文學和需要經驗積累的醫學教育??傊?,國內外學者在藝術及經濟管理類學科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今后研究人員應當補充完善

對這些學科的研究,進一步豐富該領域的研究發展。

3? 合作網絡分析

3.1? 作者合作網絡分析

本文以1年為時間切片,對2013—2022年期間的發文作者進行共現分析后發現,中文文獻作者共現圖中共有360個節點、216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3 3;英文文獻作者共現圖中共有465個節點、528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4 9。國內外發文作者之間均有合作現象,

圖2? 學科分布

Fig.2? Distribution of disciplines但大部分作者仍舊是獨立研究,僅有少數學者之間形成了10人以內的小部分合作群。從詞頻看,發文數量最多的國內學者是馮曉英,共發文6篇,主要研究遠程教育和混合式教學,其中混合式教學的研究側重于方法策略、教學設計和研究發展,定性文章較多。發文數量最多的國外學者是Graham和Han,均發文15篇。Graham主要研究混合式教學和在線教學,研究混合式教學時多側重于研究發展、理論概況和實施情況。Han在教育方面的研究側重翻轉課堂和混合式教學,定量研究居多,更關注混合式教學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效果及影響因素。

3.2? 發文機構合作網絡分析

本文以1年為時間切片,對2013—2022年期間的發文機構進行共現分析后發現,中文文獻發文機構共現圖中共有299個節點、88條連線,網絡密度

為0.002;英文文獻發文機構共現圖中共有412個節點、1 583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18 7。相較于國外較為緊密的機構聯系,國內發文機構之間幾乎沒有網絡節點聯系,發文機構之間的研究比較獨立,還未形成較為穩定的學術合作網絡。從詞頻來看,國內發文量最多的機構有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國外發文量最多的機構

有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N8 Research Partnership、University of London。這說明高校是混合式教學研究的主力軍。

4? 研究熱點及趨勢分析

4.1? 研究熱點分析

本文通過分析關鍵詞的頻次和中介中心性,有助于進一步了解混合式教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如表2所示,2013—2022年間混合式教學領域

排名前10位的關鍵詞與其中介中心性反映了這一領域的研究熱點。高頻關鍵詞是研究熱點的集中體現,關鍵詞的中介中心性越大,充當中介的次數越多,一般來說,中介中心性在0.1以上的關鍵詞為關鍵節點[6]。根據表2,英文文獻的中介中心性普遍較低,均在0.1以下,無法構成關鍵節點。相反,中文文獻的中介中心性相對較大,有關鍵節點。因此,中文文獻的研究更為聚焦。

關鍵詞聚類分析以聚類統計學的方法

將共現網絡關系簡化成數目相對較少的聚類[7]。在保持上述參數不變的情況下,進一步將網絡裁剪設置為pathfinder+ pruning sliced networks+ 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得到關鍵詞聚類。

在聚類分析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導出中文前10個、英文前13個關鍵詞聚類表(見表3),每個聚類都包含多個密切相關的關鍵詞,聚類標簽越小,表示該聚類包含的關鍵詞越多。綜合表2、表3,我們可以將研究熱點凝練為混合式教學的實施方法、實施目的、實施對象、實施本質4大類。

1)混合式教學的實施方法。關鍵詞翻轉課堂、慕課、雨課堂、協作學習、學習分析可歸納為混合式教學的實施方法。翻轉課堂是指學生在課前觀看教學視頻或其他教學材料來完成知識學習,課堂時間主要用于交互協作和

傳授知識[8],這一模式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湯勃等提出,混合式教學應該通過翻轉課堂教學平臺進行課上交流研討,以實現知識內化[9]。Xu等認為,翻轉課堂與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相結合是實現混合式教學的一種方式[4]。慕課和雨課堂作為國內常見的教學資源和教學工具,受到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自2013年起逐步被人們接受并廣泛使用[10]。雨課堂是在互聯網與大數據背景下推出的智慧教學工具[11]。楊芳等通過問卷調查發現,雨課堂和MOOC在實際教學中均得到了學生的認可[12]。國外學者認為,利用學習分析技術對混合式教學中學生的在線活動進行分析,有助于早期預測成績不佳的學生[13]。協作學習在提升學習成績和學生滿意度方面表現出積極影響[14]。

2)混合式教學的實施目的。關鍵詞深度學習、教學改革、教學設計、改善課程教學、學習成績可歸為實施目的。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混合式教學效果的深度學習,

已成為中外學者共同關注的研究課題[15]。Poelmans等研究發現,混合式教學的使用有助于增強學生持續學習的意愿,幫助學生深度學習[16]。國內學者從教學理念、方法、實踐、評價、效果、策略以及教師的準備度等方面

對混合式教學進行了探討[17]。國外學者通過研究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關鍵因素[18],來分析學生如何在混合學習環境中

提升學習績效[19]。

3)混合式教學的實施對象。關鍵詞高職院校、護理、醫學生、高等教育、新工科、師范教育、工程教育、大學英語展現了混合式教學的實施對象?;旌鲜浇虒W是高等教育領域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研究熱點[20]。結合在線學習和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在高等教育教學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仍需要更為深入的實踐與總結提高[21]。其中,高等教育中的醫護教育和工科教育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Ballouk等探究了醫學生在混合學習環境中提高學習效果的方法[19];楊璐銘等發現混合式教學有助于培養工科所需的創新型人才[22]。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是現代外語教學的重要研究課題[23]。信息技術在激發學習興趣、刺激口語表達、培養主動學習與深度學習

的能力方面有很大幫助[24]。同時,有學者發現,對教育學專業學生來講,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實驗組學生在學業成績、技能水平和激勵學習方面均高于對照組[25]。

4)混合式教學的實施本質。關鍵詞立德樹人、能力建設可歸為實施本質。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26]。楊巧玉等對如何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專業課程體系、推進教學模式改革以及健全考核制度等

進行了探討[27]?;旌鲜浇虒W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8],該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29]。例如,Hossain等認為WhatsApp這種混合式教學方式對提高衛生工作者特殊能力建設是有作用的[30];Wang等認為在混合式教學實踐中,改進課件、情景交流和在線測試都有助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31]。

通過梳理混合式教學的研究熱點,可以發現中外文獻在混合式教學實施對象方面的研究差異不大,主要關注醫護和理工科高校學生。在實施方法、目的和本質方面,中外文獻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中文文獻在研究混合式教學時,以教師為切入點,以國內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為實施本質,以教學輔助工具如慕課和雨課堂為實施方法,探討混合式教學引發的教學改革及學生深度學習能力的提高。相較之下,外文文獻更側重于學生能力的提升,探討協作學習、遠距離學習等實施方法對學生學習成績和課程教學的作用。

4.2? 研究趨勢分析

為了進一步分析混合式教學在2013—2022年間的研究趨勢,本文繪制了關鍵詞時區圖(見圖3)。關鍵詞時區圖既能反映關鍵節點之間的共現關系,又能展示關鍵節點出現的時間,從而直觀地反映研究熱點的變化情況和發展趨勢[32]。根據圖3的信息以及發文情況,本文發現,盡管國內外的研究內容存在一定差異,但2013—2022年混合式教學研究均從宏觀逐漸轉向微觀。2018年可視為中文文獻研究視角轉換的時間節點,這一年發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強調要堅持育人為本,以信息化引領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自此,國內學者逐

步認識到我國實施混合式教學的本質是立德樹人,旨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020年可視為英文文獻研究視角轉換的時間節點,線上教學成為當年的主要教學模式。雖然線上教學在豐富教學成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師生互動不足、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不強等。此后,國外學者根據以往經驗和教訓,開始重點探討如何充分利用線上

教學資源來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2.1? 中文文獻的發展階段

本文發現,中文文獻第一階段(2013—2018年)為宏觀視角階段。從發文量來看,雖然總量相對較少,但年發文量

呈現連續增漲的趨勢,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從研究內容看,這一階段主要關注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推進混合式教學改革。如,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應用為混合式教學注入了更多的技術元素與學習資源[33];神經網絡、機器學習、情感計算等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有助于解決教學資源單一、學生學習自主性不強等問題[34]。此外,在信息化時代

的推動下,混合式教學將慕課與雨課堂相結合,探索教學改革新路徑,提升教學效果[35]。

第二階段(2018—2022年)為微觀視角階段。從發文數量看,除2022年發文數量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的發文數量均呈上升趨勢,年發文量均高于上一階段。從研究內容看,隨著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發布,國內學者對混合式教學的研究不斷深入,開始深入剖析我國實施混合式教學的本質。我國當前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未來的研究將圍繞如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和思政素養、培養教師的混合式教學能力展開[36],但傳統教學模式并不能滿足這種需求[37]?;谛畔⒒幕旌鲜浇虒W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在強化立德樹人、增加學生的人文關懷和情感交流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38]。

4.2.2? 英文文獻的發展階段

英文文獻第一階段(2013—2020年)為宏觀視角階段。從發文數量看,發文總量穩步增長,相關研究持續推進。從研究內容看,英文文獻多探討混合式教學在信息化背景下對教育教學的作用。如:技術進步為改善傳統教育提供了多種選擇和機會[39];計算和編程思維在課程設計中的融入對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有所幫助;人工智能

對學習行為分析與教學效果評價都有重要意義[40]。電子學習和傳統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已成為一種卓越的學習方式[41]。例如,Cantabella等發現數字教育背景下誕生的學習管理系統在高等教育教學模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幫助改善學生的學習過程[42]。

第二階段(2020—2022年)為微觀視角階段。從發文數量看,發文總量急劇增長,3年時間增長了一倍多。從研究內容看,2020年混合式教學的研究被推向一個高潮,開始注重調動學習資源和學習積極性,提高對學生自身能力培養。融合了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混合式教學方式,具有靈活、方便、獨立的鮮明特點,可整合不同學習資源,顯著

提高學生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不同方式引導自己學習[43]。Minhas等研究發現課程設計、課程材料、有效的溝通是保證混合學習實施的關鍵因素,這些因素的有效融合關系著學生的學習體驗,對學生學習成功的影響很大[44]。

5? 相關理論及模型

本文通過梳理與混合式教學相關的文獻發現,現有研究對TAM(技術接受模型)和UTAUT(技術接受和使用統一理論模型)兩種模型的使用頻率最高,其他模型的使用頻率相對較低。該部分旨在匯總出該領域常用的模型,并進行總結概述。

5.1? TAM

TAM是在國外文獻中廣泛應用的模型,它指出人們使用新技術時會受到

兩個重要因素影響。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戶認為該系統能夠提升其業績的程度;感知易用性是指用戶認為該系統容易被使用的程度。Keri

等應用TAM研究混合式教學影響高校學生學習的主要因素。研究人員將學生對電子課程的信任程度定義為感知有用性,同時將學生的經驗、對電腦的信心和自我效能定義為外部變量[45];Joo等結合TAM和自我決定理論,研究了學習者對MOOC的最初接受程度[46]。

5.2? UTAUT

相較于TAM,UTAUT在國內文獻中的使用頻率較高。該模型由4個核心維度構成:績效期望、付出期望、社群影響(如主觀規范)、配合情況(指技術和設備的支持情況),同時還包括4個控制變量:性別、年齡、經驗以及自愿。李龍等參考UTAUT,以績效期望、努力預期、社會影響、便利條件為主要變量,并加入學生學習自主性、教學互動兩個因素,設計模型并分析影響高職學生在混合式教學環境中學習的主要因素[47]。江鳳娟等在UTAUT的基礎上,增加了成就目標、學習風格、移動自我效能感等因素進行研究[48]。

5.3? 其他模型

本文通過繪制表4,以清晰直觀的方式解讀了SDT(自我決定理論)

、TTF(任務技術適配模型)、ECT

(期望確認模型)、TPB(計劃行為理論)

以及社會認知理論等常用模型和理論在混合式教學領域中的應用情況。

學習性投入三維度理論、PPM(推—拉—錨定遷移理論)、創新擴散模型等

在該領域并未得到推廣和應用,它們的應用范圍有限,大多僅在個別學術文章中被采用。在文獻梳理過程中,本文發現盡管該領域的研究采用了眾多模型或理論,但大部分研究只局限于使用單一模型進行分析,很少將兩個或多個理論或模型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察。實

表4? 其他模型的使用情況

Table 4? Usage of other models

理論代表性文章主要觀點

SDTFirat等[49] SDT將人類行為分為自我決定行為和非自我決定行為,認為驅力、內在需要和情緒是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來源

TTFMo等[47]TTF用于解釋信息技術對工作任務的支持能力,從認知心理學和認知行為兩方面分析了信息技術對個體工作績效的影響

ECTJoo等[46]ECT認為期望、績效與確認等因素通過影響滿意度進而影響消費者繼續購買意愿。其中,“期望”為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的評估提供一個參照標準,“績效”通常被消費者用于與“期望”進行對比,而“確認”是由“期望”與“績效”共同決定

TPBJiang等[43]TPB認為影響行為的一切因素都是通過行為意圖間接作用于行為,而行為意圖是由態度(個體自身)、主觀規范(外部)和感知行為支配3大要素構成

社會認知理論王錳等[50]社會認知理論認為個人的知識獲取與在社交活動觀察到的他人行為有直接的關系,包括三元交互理論,三元交互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由個體因素、行為因素及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決定的

際上,依賴單一模型容易忽視某些因素,如,在UTAUT中,研究者未充分考慮組織結構和文化等的特點,經常在脫離組織環境的情況下對個

體進行分析研究[51],這并不能真實地反映促進用戶接受技術的有效方法[52];在TAM的理論研究中,往往未考慮情景因素的影響,以及個體消費者的使用狀況[53]。

6? 結論

混合式教學作為信息化時代的教育創新方式,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提升學習效果起到了促進作用。本文采用CiteSpace軟件對2013-2022年CNKI和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關于混合式教學的核心文獻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國內國外,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都十分活躍,并且研究成果較為豐富。未來,研究人員應進一步加強跨學科的交叉研究,這將有助于提升對混合式教學理論與實踐的認識。

第一,從研究方向來看,混合式教學的細分領域已取得進展,但在學科交叉方面仍有不足。通過分析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相關成果分布的期刊發現,有關混合式教學的研究成果在高質量期刊并不鮮見,涉及的細分領域較為全面,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分析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相關研究涉及的學科分布情況后發現,學者普遍關注混合式教學在教育和計算機領域的應用。在國外文獻中,關于Engineering和Psychology的文獻數量最多,而中文文獻中,關于外國語言文學和醫學教育與醫學邊緣學科的文獻數量較多。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文獻,在跨學科交叉方面均存在提升空間。

第二,從合作網絡來看,國內外作者的合作趨勢日益顯現,但相比于國外,國內機構之間的合作相對較少。從作者合作網絡角度分析,在混合式教學的研究領域,國內外發文作者之間的合作趨勢日益顯現,但密切合作群組的數量依然不高。國內外均出現了一些作品豐富且有代表性的研究人員,如,國內的馮曉英、國外的Charles和Han。因此,需要加強國內外作者之間的合作,促進密切合作群組的發展。從發文機構合作網絡分析,國外發文機構的聯系密度顯著高于國內??绲赜?、跨院校的合作不僅有利于推動科研院所的多樣化發展,而且與當前混合式教學旨在縮小教育水平差異的發展理念相契合。因此,未來需要打破國內跨機構合作較少的局面,研究人員可通過講座、學術交流會等方式增加不同學術單位之間的交流,進而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促進學術發展,努力形成有密切關聯的科研團體。

第三,從研究熱點來看,國內外研究人員多從實施方法、目的、對象和本質等方面展開混合式教學研究,在實施對象方面的研究差異不大,都主要關注醫護和理工科高校學生,但在實施方法、目的和本質方面均存在差異。國內研究多以教師為切入點,探討在混合式教學中運用雨課堂等教學輔助工具帶來的教學改革及學生深度學習能力的提高。國外文獻更關注學生能力的提升,并探討協作學習、遠距離學習等方法對學生學習成績和課程教學的作用。

第四,從研究趨勢來看,國內外研究經歷宏觀視角向微觀視角的轉變,即從教育教學作用轉向實施本質,未來的研究熱點在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培養現代化復合型人才。鑒于此,國內學者未來需要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出發,在教師提高教學素養、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學校提供充足的軟硬件設備等方面進行研究,以此提高學生自身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五,從相關理論及模型來看,目前,在混合式教學研究中,UTAUT、TAM兩種模型的使用頻率最高。但在實際應用中,這兩種模型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UTAUT模型過于脫離組織環境,未能真正促進用戶行為;TAM模型在研究時未充分考慮情境因素,較少考慮個人的實際情況,忽視了不同文化風俗可能造成的不同后果。未來,一方面,研究人員應引入新模型,促進模型的多樣化運用,進一步拓寬研究視野;另一方面,研究人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背景下,分析中國學生學習行為特征,開發更適合中國國情的研究模型。

[參考文獻]

[1]? 呂曉敏.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外語電化教學,2021(1):61-65.

[2]? 王勝清,馮雪松.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的設計與實踐——以2015—2016年北京大學開設的混合式課程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11):71-77.

[3]? 馮曉英,王瑞雪,吳怡君.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書評——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分析[J].前言探索,2018,36(3):13-24.

[4]? XU Z,YUAN H,LIU Q.Student performance prediction based on blended learn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2021,64(1):66-73.

[5]? 周楠,周建設.基于深度學習的學生行為分析與教學效果評價[J].現代教育技術,2021,31(8):102-111.

[6]? 劉徽,滕梅芳,張朋.什么是混合式教學設計的難點?——基于Rasch模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方案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0(10):82-87.

[7]? 繆華靈,郭成,魏銘辰,等.兒童青少年心理素質研究的特點與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9(4):206-217.

[8]? STRAYER J.How learning in an inverted classroom influencecooperation,innovation and task orientation[J].Learning Environment Research,2012,15(2):171-193.

[9]? 湯勃,孔建益,曾良才,等.“互聯網+”混合式教學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8,34(3):90-99.

[10]? 李曉明.是“小慕課”,還是“大慕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4(10):17-19.

[11]? 王帥國.雨課堂:移動互聯網與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教學工具[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5):26-32.

[12]? 楊芳,張歡瑞,張文霞.基于MOOC與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初探——以“生活英語聽說”MOOC與雨課堂的教學實踐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5);33-39.

[13]? SAQR M, FORS U, TEDRE M.How learning analytics can early predict under-achieving students in a blended medical education course[J].Med Teach,2017,39(7):757-767.

[14]? MARTIN-GARCIA R,LOPEZ-MARTINC,ARGUEDAS-SANZ R.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mmunities for sustainable employment through visual tools[J].Sustainability,2020,12(6):2569-2569.

[15]? 王懷波,李冀紅,楊現民.高?;旌鲜浇虒W中深淺層學習者行為差異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7,38(12):44-50.

[16]? POELMANS S,WESSA P.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in a blended e-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statistics[J].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2015,23(3):385-401.

[17]? 馮曉英,孫雨薇,曹潔婷.“互聯網+”時代的混合式學習:學習理論與教法學基礎[J].中國遠程教育,2019(2):7-16.

[18]? LU O,HUANG A Y Q,HUANG J C H,et al.Applying learning analytics for the early prediction of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blended learning[J].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18,21(2):220-232.

[19]? BALLOUK R,MANSOUR V,DALZIEL B,et al.Medical

students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in a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 a systematic scoping review[J].Med Educ Online,2022,27(1):1-8.

[20]? FANG A D,CHEN G L,CAI Z R,et al.Research on blending learning flipped class mode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computational thinkin

g—“database principles” for example[J].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2017,13(8).

[21]? 張策,谷松林,徐曉飛,等.MOOC教學試點學院探究——以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計算機學院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8(11):38-42.

[22]? 楊璐銘,冉詩雅,曾琦,等.基于網絡與課堂協同模式的工科教學研究[J].皮革科學與工程,2018,28(2):72-77.

[23]? 梁丁強,于建華.“1+2+X”校本特色的ESP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以揚州大學“新聞英語”SPOC課程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8,28(8):66-71.

[24]? 廖根福,鄒曉萍.優化教學結構設計誘發學生自主學習與深度學習——大學英語口語混合式教學的行動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9(10):105-111.

[25]? DEBBAG M,YILDIZ S.Effect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model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J].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2021,26(3):1-20.

[26]? 梅翠平,段國祥.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地域文化教育創新途徑——以英語專業跨課程的嶺南文化教育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21(10):120-125.

[27]? 楊巧玉,朱良武,張信,等.教學能力比賽促進職業院校教學改革的實踐與反思[J].電化教育研究,2022,43(3):85-90.

[28]? 李艷麗.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策略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13):46-47.

[29]? 張靜淼.“金課”視域 下 高校 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研究[D].重慶:重慶交通大學,2019.

[30]? HOSSAIN I,MUGOYA I,MUCHAI L,et al.Blended learning using peer mentoring and whatsapp for building capacity of health workers for strengthening immunization services in kenya.[J].Glob Health Sci Pract,2021,9(1):201-215.

[31]? WANG X,ZHANG W.Improvement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behavior by optimizing foreign language blended learning mode[J].SAGE Open.2022,12(1).

[32]? 王冠群,陳智溢.學科核心素養研究:熱點·脈絡·趨勢——基于CNKI數據庫的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5):44-47.

[33]? 陳雅.基于混合式學習的任務驅動式教學[J].中國成人教育,2017,411(2):84-87.

[34]? 戴永輝,徐波,陳海建.人工智能對混合式教學的促進及生態鏈構建[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8(2):24-31.

[35]? 韓淼.基于慕課和雨課堂的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慕課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8,28(7):65-70.

[36]? 黎宇珍,賈積有,蔣學清.國內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研究述評與展望(2001—2021)[J].外語電化教學,2022(3):58-63.

[37]? 王燕燕,于放,孫玉梅,等.省一流專業背景下《發酵工藝原理》以學生為中心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實踐[J].食品與發酵工業,2022,48(8):336-340.

[38]? 邢西深,李軍.“互聯網+”時代在線教育發展的新思路[J].中國電化教育,2021(5):57-62.

[39]? KARA A,CAGILTAY N E,DALVERENY.An enhanced course in digital communications[J].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4,30(4):1048-1059.

[40]? Mutlu D.TPACK leveraged:a Redesigned onlin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urse for STEM preservice teachers.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J].2022,38(3):104-121.

[41]? MCDONALD E W,BOULTON J L,DAVIS J L.E-learning and nursing assessment skills and knowledge-an integrative review[J].Nurse Educ Today,2018,66:166-174.

[42]? CANTABELLA M,MARTINEZ-ESPANA R,AYUSO B,et al.Analysis of student behavior in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 through a big data framework[J].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2018,90:262-272.

[43]? JIANG Y J,WANG P,Li I Q,et al.Students intention towar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under blended learning setting: PLS-SEM approach[J].Sustainability,2022,14(16):10140.

[44]? MINHAS W,WHITE T,DALEURE G,et al.Establishing an effective blended learning model: teacher perceptions from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J].Sage Open,2021,11(4):139-160.

[45]? KERZIC D, TOMAZEVIC N, ARISTOVNIK A,et al.Exploring critical factors of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blended lear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J].PLoS ONE,2019,14(11):1-18.

[46]? JOO Y J, SO H J, KIM N H.Examination of relationships among students self-determination,technology acceptance,satisfaction,and continuance intention to use K-MOOCs[J].Computers & Education,2018,122;260-272.

[47]? 李龍,蔣苑苑.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高職學生學習意向影響因素研究[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21,35(4):90-97.

[48]? 江鳳娟.混合式教學環境中大學生學習的行為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1,42(6):105-112.

[49]? FIRAT M,KILINC H,YUZER TV.Level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distance education students in e-learning environments[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18,34(1),63-70.

[50]? 王錳,陳雅,楊志剛.大學生學習行為的影響機理研究——以《信息檢索》課程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9,63(5):119-128.

[51]? 李思豫,袁勤儉.UTAUT及其在信息系統研究中的應用與展望[J].現代情報.2020,40(10):168-177.

[52]? 高芙蓉,高雪蓮.國外信息技術接受模型研究述評[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1,23(2):95-105.

[53]? 朱哲慧,袁勤儉.技術接受模型及其在信息系統研究中的應用與展望[J].情報科學,2018,36(12):168-176.

(責任編輯? 齊蓉暉;責任校對? 柴? 智)

猜你喜歡
可視化分析混合式教學
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
我國職業教育師資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聲波吹灰技術在SCR中的應用研究
可視化分析技術在網絡輿情研究中的應用
國內外政府信息公開研究的脈絡、流派與趨勢
混合式大學英語教學實證研究
離散數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
基于SPOC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和實踐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的研究
淺論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高職思政課評價體系的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