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物論》9

2024-03-01 11:49王景琳徐匋
古典文學知識 2024年1期
關鍵詞:齊物圣人莊子

王景琳 徐匋

莊子說

長梧子曰:“是皇帝之所聽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鸮炙。

“予嘗為女妄言之,女以妄聽之。奚旁日月,挾宇宙,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眾人役役,圣人愚芚,參萬歲而一成純。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

今譯

長梧子說:“連三皇五帝聽到了這樣的話都會感到疑惑,孔子又怎么會理解呢!況且你也太操之過急了。這就像你剛見到雞蛋,立刻就想得到報曉的公雞,剛剛見到彈丸,就想馬上吃到烤好的美味一樣。

“現在就讓我姑妄言之,你姑妄聽之。圣人為什么能與日月同輝,胸中裝得下宇宙天地?是因為圣人將自己與宇宙萬物合為一體。天下有萬物,有各種紛亂不一的言論,但圣人可以將這一切包容于胸中,不分人世間的尊貴卑賤,統統視之為一。世上眾人一生都在勞碌,圣人看似無知愚鈍,胸中卻裝得下上下古今,能將上下古今與天地萬物融合成一體。萬物都是一樣的,因而互相包容。

說莊子

“道”無所謂“妙”,也無所謂“不妙”。人一旦對道有了“妙”的念頭,道就被蒙上了帳幔,圣人也就不再是“圣人無名”的圣人了。瞿鵲子所謂“夫子以為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只不過表達了他“久在樊籠中”初次聽到這種獨特行為方式后的欣羨。實際上瞿鵲子并不了解圣人,他對圣人的理解僅僅限于皮毛,遠遠談不上對道的認識,可他卻忍不住要出來“辨之”。在長梧子看來,這就像是“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鸮炙”一樣可笑。

《齊物論》從“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遍_始,一直在說圣人當如何以“寓諸庸”的立場看待爭辯不休的物論。到這一段,可以說莊子已經基本完成了對圣人方方面面的詳盡論述。一個“圣人無名”的圣人形象已經完整地立在了讀者面前。

不過,回顧《齊物論》中有關圣人的論述,總會有一個繞不開的疑問,這就是為什么莊子要在其中插入一段堯對攻打三個邊遠小國感到“不釋然”的敘述?此刻的堯仍糾纏于名利之中,與“圣人無名”的圣人又有什么關系呢?

如果把這段敘述放到《內篇》特別是《逍遙游》與《齊物論》對“圣人”的全部論述背景中去,可以說莊子是刻意用這一段對儒家最完美的圣人與“圣人無名”的圣人做一番比較。字面上看,舜說堯的德“進乎日”,與長梧子說圣人“旁日月”確實有相似之處,但莊子說圣人與日月同輝,強調的是圣人與日月之輝融為了一體,與圣人胸中擁有整個宇宙,與宇宙相合為一同義,而不僅僅限于儒家圣人如“時雨”、如“日月”的“德”如何惠及天下這一層含義。所以像堯所盤算的是否要攻打那三個邊遠小國這樣的君王之事,莊子眼中的圣人是根本連這樣的念頭也不會有的。這就是儒家圣人堯與莊子“圣人無名”之圣人間的差距。

同時,堯的故事也為這一段長梧子與瞿鵲子的對話做了鋪墊。堯被視為儒家圣人是因為他做的都是關乎國計民生的事,而莊子“圣人無名”的圣人同樣也并不僅僅游乎塵垢之外,“旁日月,挾宇宙”,也做君主之事。但與堯最大的不同在于,“圣人無名”奉行的是“不就利,不違害,不喜求,不緣道,無謂有謂,有謂無謂”,一切都在自然中發生,在自然中進行,一切順從自然,因此也就從來不會有“不釋然”的時刻,且待人、待物完全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一視同仁,萬物一齊。這恐怕也是堯這位儒家圣人望塵莫及的。

有意思的是,先秦諸子幾乎人人都談圣人,但絕對出人意料的是,圣人出現頻率最高的竟然是《莊子》!《內篇》中,至人出現過八次,神人四次,圣人卻高達近三十次。而且,每當寫到“圣人無名”,一向對現實社會冷眼相向的莊子總是難掩內心深處的激情。問題是為什么莊子如此醉心“圣人”?我們只要將莊子《內篇》中談及圣人的全部文字都放到一起,就不難看出莊子眼中的圣人胸中裝的并非自己的權力與名利,而是宇宙天下,是所有的人。當莊子按照“圣人無名”的標準在人世間尋找這樣的圣人時,他意識到,只有儒家標舉的圣人堯與他“圣人無名”的圣人最為接近。所以在《逍遙游》中,莊子充分肯定了堯治理天下的功績:“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使四海晏然,這對有時吃不上飯、餓著肚子借糧還要受奚落的莊子來說(見《莊子·外物》),他所希望的不同樣是這樣一個太平盛世?然而莊子的偉大在于他并不滿足于堯式的盛世,他要做的是從人的內心深處、從根本上改變、消除人與人之間、人與物、物與物之間這種種不“齊”、不平的現象。所以莊子認為僅僅有一個堯的太平盛世還不夠,還必須忘“名”。莊子所說的忘名并不是堯“讓天下于許由”那樣的忘名,這樣的忘“名”,還免不了為攻打那三個小國而“不釋然”,還會出現亂世。只有上了藐姑射之山,“杳然喪其天下”的君主,才能真正成為“圣人無名”式的圣人。這也是為什么莊子在談及圣人時,常常以堯作為對比。一方面稱頌堯的治理,另一方面又指出堯的缺陷與不足。這足以說明,莊子在從根本上否定現實社會的同時,仍把改變這個世界的希望寄托在君主身上。只不過,莊子構想的圣人君主人設要比儒家的堯高許多:“旁日月,挾宇宙,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眾人役役,圣人愚芚,參萬歲而一成純。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边@,就是莊子理想世界中的君王,是一個視萬民與己一“齊”的君王。

莊子說

“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

今譯

“我怎么知道貪生不是人的一種困惑呢?我又怎么知道惡死不是流落他鄉的游子不知返回故鄉的心態呢?麗姬是麗戎國艾地守封疆人的女兒。當她被晉國迎娶的時候,淚水濕透了衣襟。但當她住進了晉王的宮殿,與晉王同睡舒適的大床,餐餐美味佳肴,非常后悔當時為什么會哭。我又怎么知道人死后不會后悔當初不該貪戀生呢!

說莊子

生與死,可以說是困擾人類的一個最常見、最難解,而又最讓人恐懼的人生問題。相比較而言,齊論、齊物似乎比齊生死要容易得多。不管怎么說,齊論、齊物都更像紙上談兵,是嘴頭子上的事,只有文人士子才對這個話題有興趣,而齊死生就不一樣了。生與死是人人都看得見、體會得到的一種人生經歷,生老病死隨時隨地都在自己、家人、熟人乃至周圍人身上發生。要想把生死說成一體,說得透徹得體,還能讓人信服,還真是不容易。不過,我們的莊子太知道如何牢牢抓住人心了。當他轉入談論齊生死這個話題的時候,一上來就提出了兩個人人都渴望獲得答案的問題:我怎么知道貪生不是人的一種困惑呢?我又怎么知道惡死不是流落他鄉的游子不知返回故鄉的心態呢?

對這樣的問題,誰能不關心,不想知道答案?

孟子有辯論高手的美譽,他在論辯時擅長給人下套,讓人鉆進去就出不來??筛f子相比,孟子的論辯技巧終遜一籌,特別像對齊死生這樣幾乎不可能完滿解答的人生難題,莊子居然做到了。莊子本來就是講故事的行家,這次他講的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麗姬出嫁的故事。

驪戎國被晉國打敗后將麗姬作為戰利品送給晉獻公。她在就要背井離鄉去往陌生的晉國時,心中充滿恐懼悲傷,禁不住涕淚沾襟。萬萬沒有想到,麗姬到了晉國后,享受到的是意想不到的奢華尊貴。她睡在寬敞方正的大床上,每天享受美味珍饈,以至于對自己出嫁時竟然會悲哀地哭泣感到十分后悔。莊子就這樣抓住世俗世界中人們的普遍心態,透過麗姬出嫁前后想法變化的巨大落差,說人不能預測自己的未來,雖然人對一個未知的世界都會產生莫名的恐懼與擔憂,但真正進入未知世界之后,才能產生焉知非福的感受。這就是莊子所說的“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的含義。

麗姬出嫁前就如同是人的生,而出嫁后就像是人的死。出嫁時,麗姬哭濕了的衣衫說明她多么不想死,多么留戀生!這是人生的常態。然而出嫁后的境遇證實了出嫁時的恐懼完全是庸人自擾。所以莊子才發出了這樣的詰問:我怎么知道貪生悅生不是一種困惑?我又怎么知道死后不會后悔當初不該貪生!真讓人感到石破天驚!有必要指出的是,莊子將死說得如此輕松自在,目的不是要人們舍生就死,而是要人們不必恐懼死,影響人活著時的生活。所謂“矯枉過正”是也?;?,就輕輕松松地活,死,就輕輕松松地死。既然“人生如夢”,那為什么不“視死如歸”呢?況且,那還是一個“忘年忘義,振于無竟”沒有四時之事的逍遙游世界。

死與生是先秦諸子大都不愿觸及的話題。即便問到眼前,也大都采取回避的態度。例如孔子的弟子問到死的時候,孔子馬上一改平日溫文爾雅的態度,板起面孔說,連生都還沒有搞清楚,怎么能談論死呢?(見《論語·先進篇》)老子更坦直一些,談死生也談得相對多一些。老子視生死為一種自然現象,提出了“出生入死”的看法。不過,老子在分析人的死生現象時,注意得更多的還是為什么長壽的人只有十分之三,短命早死的占十分之三,而自己尋死的又占了十分之三,他是在探索人死的原因(見《老子》第五十章)。而莊子不同。莊子不但把死視作游子還家,還把死后的生活描述得令人向往,這絕對是對傳統死生觀的徹底顛覆。別看莊子使用的都是問句,那一個個“予惡乎知”實際上都是一個個“我絕對知道”,似乎他剛剛從死亡世界體驗了一回死后的愉悅生活回來了一樣。特別是那句“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不僅把死后的世界寫得十分溫馨,而且把人們的怕死比作年幼遭喪亂離家寄居在外的游子不知歸鄉,直指人們對死的誤解。

至此,人們至少已經開始感覺到死并不那么恐懼,怕與不怕,人都得死,與其怕,還不如痛痛快快地死,死后或許還會像麗姬那樣為死前的無知感到后悔。當然,僅僅是一個麗姬的故事、一個弱喪不知歸鄉的比喻,莊子還無法能讓人徹底相信死生一齊,死是生的繼續,那么,除此之外,莊子還能以什么論據進一步齊死生,令人徹底相信死是生的延續呢?

期刊版權聲明:

來稿凡經本刊使用,如無電子版、有聲版方面的特殊聲明,即視作投稿者同意授權本刊及本刊合作媒體進行信息網絡傳播及發行,同時,本刊支付的稿費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稿費。本刊轉載部分文章的稿酬已按法律規定交由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轉付,敬請作者與該協會聯系領取。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珠市口西大街120號太豐惠中大廈1027—1036室,郵編:100037,電話:010-65978906,傳真:010-65978926, E-mail: wenzhuxie@126.com。

本刊登載的所有內容(轉載部分除外),未經《古典文學知識》雜志同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紙媒體、電子雜志、網絡、無線增值業務、手持終端、光盤等介質)轉載、張貼、結集、出版使用或授權使用。著作權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猜你喜歡
齊物圣人莊子
LIFE, ENTANGLED
Life, Entangled
從《聊齋志異》看蒲松齡的齊物觀念
官場圣人范仲淹
官場圣人范仲淹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莊子說》(十五)
Later Wittgenstein’s Rule-following Paradox and Chinese Philosophy of Meaning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