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多價值視角的應縣木塔遺產價值再認知*

2024-03-01 01:58周坤朋李愛群
工業建筑 2024年1期
關鍵詞:木塔應縣價值

周坤朋 李愛群 鄧 揚

基于多價值視角的應縣木塔遺產價值再認知*

周坤朋1李愛群2,3鄧 揚2

(1. 北京建筑大學人文學院,北京 100044;2. 北京建筑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北京 100044;3. 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南京 211189)

應縣木塔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高的樓閣式木塔,代表了中國木構建筑營造技術的最高水平。由于木塔歷經千年的風霜和災害戰亂,近年損傷變形逐年加劇,其保護修繕已迫在眉睫。價值分析是遺產保護的首要工作。對此,基于歷史、科學、藝術及社會文化等多價值視角,分析了應縣木塔價值的構成和來源,如形制風格、結構損傷、構件形態、佛像秘藏等方面的歷史價值;結構體系、比例尺度方面的科學價值;形體比例、斗栱構造、佛像、壁畫、匾額、風鈴和書法等方面的藝術價值;社會凝聚、文化多樣性、景觀資源等方面的社會文化價值等,以期為未來保護修繕提供參考借鑒。

多價值視角;應縣木塔;文化遺產;價值分析

0 引 言

應縣木塔位于山西應縣西北的佛宮寺內,古稱佛宮寺釋迦塔。古塔建于遼代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66年的歷史。古塔在中外建筑史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不僅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閣樓式木塔,也是中國古建筑中最高的木構建筑。[1]

塔高65.84 m,平面形制為八邊形,底部總面闊30.27 m??倢訑禐?層,包括5層明層,4層平坐層。外部有6重屋檐,塔身首層外圍作副階周匝,攢尖塔頂立有9.9 m高鑄鐵塔剎。塔底作金廂斗底槽(不帶副階),內外兩槽雙壁,塔身由內外兩層柱圈圍合而成。全塔除屋面、地基、墻壁等,均為純木結構搭建。在古代較低的生產水平下,用數以萬計的木構件建成如此宏偉的建筑,并保留至今,堪稱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代表了中國古代木結構營造技術的最高水平(圖1)。

圖1 應縣木塔

而歷經近千年歲月,在長期地震災害、戰火、風化等作用下,木塔結構和構件變形嚴重[2],構件裂縫、碎裂、彎垂、走閃、不均勻沉降等現象遍布[3-4]。特別是二、三層明層柱子向東北傾斜,外槽形變較大,結構和構件的變形損傷持續發展[5-6]。木塔價值重要、結構繁雜,其保護修繕是一項世界性難題。自木塔建成以來,保護修繕就從未間斷。據史料記載,1949年以前木塔共經歷五次大修,此后國內又開展了系統的勘察、測繪和修繕研究工作。[7-8]近年,隨著木塔損傷變形的加重,有效的修繕加固已迫在眉睫。[9-10]而未來保護修繕必然會對木塔本體造成一定干預,影響甚至破壞部分現存信息,為盡可能的保留木塔價值信息,有必要全面系統的分析木塔價值構成,正確認識每種價值的載體和來源,為后期保護修繕提供參考借鑒。

文物的價值認知是人類主觀分析認識客觀事物的結果,因人而異、因時不同。目前國內對于遺產價值的認知習慣以“三大價值”(歷史、藝術和科學)為主。而2015出版的《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11]在此基礎上,又補充了社會和文化價值,由此構成以“歷史、藝術、科學、社會和文化”等價值為主的價值體系,全面的概括了中國文化遺產的價值構成。因此將基于該準則,對應縣木塔價值進行梳理,從歷史、藝術、科學、社會、文化等不同視角,全面分析木塔價值構成和來源。

1 歷史價值

歷史價值主要指文物古跡因見證重要年代、人物、事件所具有的價值。[11]應縣木塔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重要的功能和悠久的歷史,幾乎所有構件都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區域建筑歷史、地震災害、佛塔演變、宗教文化的重要實物依據。

應縣木塔始建于遼代,公元916年契丹族在北方創建了強大的遼國。遼代帝王貴族篤信佛教,在其統治幾百年里,中國北方盛行華嚴宗和密宗,佛教逐步繁榮并達到鼎盛,國都、州府遍布佛寺、塔廟。遼清寧二年,田和尚奉敕在應縣募建木塔。金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增修益完,塔曰:“釋迦”。[12]木塔修建時動用了大量勞力和木材,“塔高三百六十尺,圍之半,六層八角。玲瓏宏敞宇內浮圖,足稱第一?!盵13]

在形制風格上,木塔是學界研究木構樓閣式建筑、中國佛塔風格演變和遼金建筑特色的重要實物。遼政權地處中國北方,周邊文化形式多樣,交互影響,木塔的設計也受多重文化影響。在平面設計上,佛塔平面為正八邊形,是唐宋佛塔普遍的平面形式,每層平面兩層柱圈,一層采用金廂斗底槽副階周匝布局,具有鮮明的唐宋建筑平面構造特征:在立面設計上,木塔由一個屋蓋、五個明層和四個平坐層(又稱“暗層”)組合而成,實為九層,各層斗拱碩大,屋檐深遠,具有唐代建筑遺風。在剖面設計上,結構上下以分層、重疊、中空為主要特征,每個明層或平坐層皆由鋪作層與柱架層組成,具有多層可供登臨的使用空間,為宋金兩代建筑中極為少見的結構形式。同時,與同時期遼代建筑相比,木塔突出特點在于僅頂部用塔剎頂,由階基(平坐)、屋身和屋面(屋檐)構成單層,形如“殿堂”,然后層層堆疊,構成立面和諧的韻律。整體風格氣魄雄偉,是中國早期殿堂建筑的重要代表,[14]為研究佛塔源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在結構損傷上,木塔歷經千年地震戰火摧殘,其構件關系和損傷變形是研究山西及周邊地震歷史的重要實物依據。應縣位于冀–晉–陜斷陷盆地地震帶上,木塔建成后頻繁受地震危害。木塔自建成至1991年,共經歷了41次地震,其中5度以上的17次。[1]據《新元史》[15]記載:“九年四月己酉,大同路地震,有聲如雷,壞廬舍五千八百。壓死者一千四百余人。懷仁縣地震,二所涌水盡黑”。此次震中烈度8~9度,而應縣位于大同、懷仁南部,與懷仁相距僅30多里。[16]又據《應縣志》[17]記載:“元順帝時,地大震七日,塔旁舍宇,盡皆傾頹,惟塔屹然不動”。這些地震對木塔結構體系造成一定的損傷,至今木塔內還有許多斗栱滑移和拱臂扭轉的痕跡,便是地震的殘留變形。同時,木塔還飽受風災和戰火侵害。1926年馮玉祥和閻錫山在應縣大戰,木塔成為炮靶,受到炮擊200余處,其西南面至今還保留大量炮擊彈痕,這些損傷成為木塔經受戰火的重要歷史見證。[12]

在構件形態上,木塔構件上還有大量修繕印記,是推測建筑形制和修繕歷史的重要實證信息。自木塔建成起,對其修繕工程就從未停過,這些修繕工程在木塔結構構件上遺留下大量寶貴的歷史信息。如金代時為穩定木塔結構,曾在主柱之間添加了大量輔柱,并在平坐層內外層柱子之間系統的添加了斜撐,增強了木塔結構的穩定性。[18]又如民國時木塔遭受炮擊后,當地鄉紳將各層灰墻及內斜戧拆除,換成了格子門。這些修繕痕跡保留至今,成為研究木塔修繕歷史不可多得的實物信息。[13]

此外,木塔及其佛像、秘藏刻本等具有重要的文物實證價值,是研究中國古代北方軍事、政治、社會、宗教文化變遷的重要實物。古代應縣地處邊塞,距天下第一關雁門關僅50 km,是歷代抗匈、拒鮮、抵遼的前沿所在。北宋“雍熙北伐”失利后,應縣成為遼國邊防前哨,輔翼西京。[19]距宋境僅20多公里,木塔營建之初,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登高料敵”。明代時應縣所在的朔州地區是抗擊蒙古的重要疆場。而木塔屹立千年,見證了雁門關一帶烽火狼煙的歲月。如木塔上懸掛的“峻極神工”和“天下奇觀”兩塊重要牌匾,皆為明代帝王親征北伐時所題。此外,木塔各層佛像尊名和形象多樣,構成了密宗和華嚴相融合的立體表現,是研究遼代信仰體系特征的重要依據。[20]上世紀70年代木塔維修時,還意外發現了大量的遼代密藏,包括遼藏12單卷,刻經35卷,寫經8卷,雜刻雜抄28件,佛像7幅,年代涉及統和八年(公元990 年)、統和二十一年(公元1003 年)、咸雍七年(公元1071 年),為國內外所罕見。[22]其中遼刻彩印填補了中國印刷史上的空白,《蒙求》和卜筮書是研究遼代生活、風俗、教育、術數文化的寶貴文物。[22-23]這些密藏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它們的發現有力推動了中國印刷工藝史和遼代歷史的研究。[24]

2 科學價值

科學價值主要指文物古跡作為人類創造性和科技成果所具有的價值,或因見證創造過程所具有的價值。[11]應縣木塔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高度最高的木構樓閣式建筑,歷經大震、風災、戰火等摧殘,堅韌屹立至今,直觀展示了木構建筑的規模、強度、高度和耐久,是中國幾千年木構營造經驗智慧的真實體現。

木塔的科學價值多樣,主要體現在結構體系和比例尺度方面。在結構體系方面,木塔是古建筑木構營造技術的集大成者。首先木塔平面為規整的八邊形,這種形體有利于抵御地震扭曲作用。[25]塔體包括四層平坐層和五層明層,各層均包括內外兩圈柱子,外圈24根,內圈8根,每圈柱子之間架設闌額,內外柱子之間通過地袱、橫枋與樓板相連,形成一個木框架雙層柱架結構,增強了構架的整體穩定性(圖2)。

圖2 應縣木塔東–西剖面

(圖片來源:王貴祥等1991年測繪)

內外兩圈柱子圍合形成內外兩槽,內槽通高,用以布置佛像。外槽分明層和平坐層,明層在結構上包括上部的梁架層和下部的柱層,其中柱層只有垂直的柱子和水平的梁、枋等,屬于柔性層。而平坐層除斗栱、梁栿外,還有很多斜撐,形成很多三角形的構架,整體性很強。平坐層加上明層的梁架層就構成剛性層,四層剛性層相當于四道剛箍,大大加強了木塔的剛度,與明層的柱層交替布置,形成了一種“剛、柔”并濟的布置方式。每層柱子及柱枋之間,利用斗栱搭接,只能傳遞重力和摩擦力。[26]明層柱子形態短粗,在上部重力作用及剛性層協調下,具有自復位的能力,地震時短柱的搖擺可以消耗地震能量,具有明顯的隔振耗能效果。[19]

木塔上還有諸多抗震、抗風的構造做法,如“筏板”基礎、柱礎浮擱、斗栱搭接、平坐斜撐、平面縮進、大屋頂等,形成木塔抵抗地震、風災的第二道防線。[27]在地基構造上,木塔之下是兩層堅實的磚石基座,總高4.4 m,其底層為方形,上層為八角形,直徑30多米,猶如一個牢固穩定的“筏板”,牢牢支承著木塔。[28]在柱礎構造上,木塔采用淺基明礎,柱子平置柱礎之上,地震時可以通過柱礎滑移消耗能量。在底層設計上,木塔首層共有三圈柱子,里層兩圈柱子埋于墻中。墻體厚實,牢牢抱住柱子,增強了構架整體的穩定性以及底層剛度和承載力。在形體設計上,明層及大部分平坐層立柱均有側腳做法。[29]各層的內柱皆立在下一層斗栱之上,上下中線連貫。[12]各層明層檐柱與下層平坐層檐柱之間使用“插柱造”結合,傳力直接,整體性好。各層平坐層檐柱與明層檐柱之間使用“纏柱造”,并內退半個柱徑,連接有序,傳力合理。[30]這些構造使木塔平面逐層縮小,塔體質心降低,并向內傾斜,加強了木塔防傾覆性能。在構件搭接上,木塔梁柱節點均為斗栱,每層斗栱高度占層高1/3之上,是木塔最重要的結構構成部分。[31]這些斗栱上承屋頂,下接立柱,將梁、柱、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整體,起到重要的聯結等作用。同時斗栱通過榫卯搭接堆疊,地震時構件之間的滑移可消耗大量地震能量,是木塔上重要的耗能元件,耗能效果十分顯著。[32-33]平坐層內的木柱之間還使用了大量斜撐,包括內槽柱的中柱斜撐及內外槽角柱的輔柱斜撐,這些斜撐有效地增強了結構平面剛度(圖3)。在頂部構造上,木塔屋頂厚重、剛度大,有利于結構抗風,同時可為下部木構之間和柱礎構件之間提供合理的摩擦力,并有效增大了下部斗栱的滯回耗能能力。[34]木塔科學合理的剛柔框架結構體系,具有優良抗震性能和傳力機理,使木塔歷經多次大震而安然無恙。而木塔聳立于多雷區的平原,平均每年40多個雷電日,至今屹立完好,堪稱為防雷的杰出范例,其防雷機制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圖3 應縣木塔結構體系示意[36]

木塔的科學價值還體現在其比例尺度設計上。木塔高聳、體量龐大,松木用料3 000多立方。[35]在現代結構材料出現之前,將成千上萬的構件,搭建成一個60多米高、堅固高聳、精巧有序的樓閣式木塔,其難度和復雜程度可想而知,充分顯示了古代工匠在尺度比例設計方面深厚的造詣。陳明達在《應縣木塔》[36]中指出:木塔的全部設計是按照“數字比例”確定的(圖4)。首先,在材料尺寸上,木塔以華北落葉松為主要構件材料,斗栱用榆木,兩種材料都是當地常見的材種,材質堅韌;構件用材以25.5 cm× 17 cm為較標準的數字,材廣厚比為15:10,用材推測為宋營造法式大尺二等材,契高11~13 cm,以11 cm最常用。[36]木塔結構復雜,構件數量龐大,但構件尺寸設計力求經濟,規格較少,所有構件尺寸都可劃分成6類,每類規格尺寸均與自身受力特性相符。[37]同時,所用大料較少,小料較多,規格越小的材料使用得越多,用小料建造大建筑是其材料構造的顯著特點。其次,在平面設計上,應縣木塔的八邊形平面設計,采用了傳統的八棱模式,基于勾股定理,利用簡單的數學比例方法,確定八棱比例構成的近似關系。[38]在立面構圖上,木塔的形體比例與幾何規律密切相關。[36]目前有兩種認識:一種認為第三層柱頭面闊寬度是木塔立面比例構圖的基準數據,其余各層面闊在此基礎上均勻地遞增和減少,同時木塔以營造尺為依據控制構圖比例[36-38]。另一種認為木塔第一層柱高和第三層面闊寬度相同,是木塔的擴大模數,其余各層面闊呈現非均勻遞增和減少。同時木塔以模數制為依據控制構圖比例,使木塔開間面闊呈現簡潔的遞變規律[29,39-40]。

圖4 應縣木塔立面構圖分析[36]

3 藝術價值

藝術價值主要是指文物古跡因見證人類藝術創作、審美趣味、特定時代的典型風格所具有的價值。[11]木塔不僅是古代木構建筑歷史、科學的標本,也是一件建筑藝術的典范,其形體比例、斗栱構造、佛像壁畫等獨具匠心,依附于木塔的匾額、風鈴、石刻等也獨具特色,充分展現了建筑形象的藝術感染力,展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建筑藝術成就。[42]

在形體比例上,木塔高度是底部直徑的兩倍,比例敦厚,既高峻又莊嚴穩重。在水平方向,木塔利用華栱或昂層層懸挑,承托深遠的出檐,各層塔檐舒展平緩,角部微微起翹,與水平方向的平坐相協調,又以兩者材料、色彩和構造相區分。平坐、塔檐層層相疊而上,清晰分明,富有韻律和節奏感。在豎直方向,木塔采用“插柱造”和“纏柱造”,層層收分,使木塔輪廓形成一個自下而上、逐漸收縮的優美曲線。同時頂部塔剎高聳,高達9.9 m,形制華麗,使木塔秀美挺拔。[43]木塔突兀屹立在空曠遼闊的大同盆地南端,在塞上萬里晴空的襯托下,更顯巍峨和壯觀。[44]

在斗栱構造裝飾上,木塔斗栱構造復雜、數量眾多,種類多達 54 種,有“斗栱博物館”之稱。每垛斗栱組合方式都依據出檐長短、承托構件靈活變化,可謂集斗栱形制之大成。其中轉角輔作柱頭上有三個不同方向的梁交匯,外挑的斗栱也有三個方向,以便與木塔八邊形的轉角相應;構件向外承托挑出屋檐,出檐愈深,挑出的層數也越多,外挑斗栱層數有二、三、四、五層等差異,因此轉角斗栱的形式多達 15 種120垛。這種變化不僅豐富了檐角裝飾美觀作用,也突出了檐角氣勢。柱頭輔作位于外檐每邊中間,上承乳狀,外挑出檐,內有四組仿木順橫雙向疊置。構件里外出挑類型多樣,共有 10 種 160垛,上下層之間參差錯落,出挑層數、長度與轉角斗栱配合,共同構成了富有變化的優美空間曲線。補間輔作位于兩柱之間,里外雙向挑出,外挑出檐,內無承托。裝飾性較強,包括直華栱、斜華栱、替木、云形栱等不同構件,千姿萬態,共有 29 種 136垛。[45]這些斗栱體積巨大,狀似蓮花,在平座和塔檐下層層堆疊,爭妍斗奇,極具韻律美感,豐富了古塔的藝術感染力。同時,斗栱也參與了木塔宗教空間營造,并與塔內顯密圓通的信仰體系緊密相關。如木塔通過內外斗栱出挑數量調節內外空間秩序,外檐柱頭輔作出挑數逐層降低,以營造優美的外部造型,而內檐斗栱跳數則一直保持恒定,以符合內部佛殿空間等級。又如木塔斜栱的形式、位置與各層佛像、佛壇、平面構成對應,集中出現在二、三、四層,特別是供奉金剛界四佛的三層。[20]

在塔內佛像壁畫上,木塔的核心功能在于供佛、禮佛,五個明層中間皆設佛像,現存26尊,基本上都是遼代遺物。[46]每層佛像題材和形象各不相同,其中第一層巧妙運用八角形空間結構,在中心佛壇設置了一個11 m高的釋迦牟尼全身塑像,內槽墻壁上繪有6幅巨大的佛像環繞中心大佛,形成一幅宏偉構圖。這些佛像構圖精美、格調高雅,藝術水平較高。同時,佛像頂部還有精美的寶傘法蓋式藻井,圖案豐富、色彩艷麗,有力的烘托了第一層的藝術氛圍。[42]第二層壇座上供一佛四菩薩(兩尊脅侍菩薩、兩尊趺坐菩薩),主尊佛像和左右趺坐菩薩組成“華嚴三圣”。第三層壇座上供密教金剛界“四方佛”。[47]四層壇座上供一佛二菩薩二弟子及二坐騎像,是全塔最富于戲劇性的構圖,其中主尊釋迦牟尼佛像內藏有佛牙舍利和大量佛經。五層壇座上供一佛八大菩薩,中心為大日如來佛,八座菩薩坐像環繞四周,形成“佛頂尊勝曼荼羅”構圖。據考在已拆除的第二~五層木骨泥墻的內壁上,還曾繪有諸天、菩薩、羅漢等壁畫。[47]木塔中塑像造型生動,體型健碩,神態端莊,體現出古代藝術家高雅的審美情趣和精湛的專業技藝。圍繞佛像的壁畫題材廣泛,形象生動、線條流暢,是中國佛教壁畫藝術的珍品。這些塑像和壁畫在豎直方向疊加,如不同佛殿層層堆疊,使木塔宛如一座豎立的立體佛寺(圖5)。

此外,關于木塔藝術特色還有“一木二匾三鈴”之說?!耙荒尽奔茨窘Y構,“二匾”“三鈴”則分別指其匾額和風鈴。塔四周懸掛近 50 塊牌匾,這些牌匾不僅見證了木塔的滄桑歷史,也具有極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從內容形式上看,牌匾中既有端莊的楷書,也有穩健的行楷,還有飄逸的草書、典雅的隸書,書法精湛,各具特色,如明成祖題寫的“竣極神工”、明武宗題寫的“天下奇觀”,氣勢雄渾、筆觸連貫,都是寶貴的書法珍品。從裝飾上看,匾額裝飾形式多樣,在立面安排、空間序列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牌匾高懸塔上,形狀各異、造型美觀大方,有力地豐富了木塔外在的表現力,是木塔最好的裝飾物。[48]此外,木塔屋檐各個角部下都懸掛兩個大小不一鐵質風鈴,原有風鈴96個,形制多達9種。[49]這些風鈴造型優美古樸、工藝考究,體現了遼代鑄造工藝水平。風動鈴響,十分悅耳,無論從視覺上還是聽覺上,都給人以美感。塔基、月臺的角石上,還有伏獅石刻,形象古樸生動、大氣渾厚,頗具漢唐之風,是遼代石刻藝術的杰出作品。[42]

4 其他價值

木塔屹立晉北大地近千年,與當地社會文化、風土民情融為一體,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科學和藝術文化內涵,還具有多樣的社會、文化和景觀資源價值。

圖5 木塔各層佛像[42]

Fig.5 Buddha statues on each floor

木塔社會價值主要體現在其在文化精神傳承、社會凝聚等方面的作用。在漫長的歲月中,木塔歷經風雨滄桑,與當地社會文化融為一體,因其杰出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成為應縣的景觀地標和文化名片,為這塊黃土地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山西應縣也因木塔聞名于世。[12]圍繞木塔衍生出了繁華的文化歷史街區,涵蓋遼代服飾、餐飲、宗教、民俗等多姿多彩的文化。以木塔為中心的區域已成為當地文化活動的中心,為居民提供重要休閑、禮佛的精神文化活動場所,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和思想,承載起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記憶,并成為體現民眾信仰、表達民族自豪、記錄和傳承中國建筑文化的重要符號和空間,在增進社會和諧方面有著重要的價值和作用。

木塔的文化價值主要指木塔在體現民族、地區、宗教等文化多樣性特征所具有的價值。木塔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旅游景點,更是遼文化和中原文明的精華微縮,帶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印記。特別其重重疊置的重樓形制、粗獷的建筑風格體現了漢唐以來中原建筑遺風;其優美的建筑外形、精美的斗拱、華麗的裝飾體現鮮明的遼代民族和地域特色;其精巧的結構抗震體系、科學的數字比例代表著中國獨特的木構營造技藝;其屋檐翹腳、磚石瓦作體現了北方地域建筑特有的審美情趣和表現技藝;[50]其佛像布置和壁畫突出展現了遼代民族宗教信仰的特點;其密藏藏品則反映了獨特的遼代風俗、教育、術數等文化。整個佛塔猶如一座百科全書式的藝術文化寶庫,體現了民族、地域文化的多樣性,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結晶,成為當下了解古代建筑風格、營造技藝、遼代文化的文物實證。

除此之外,木塔還具有突出的景觀旅游、教育等價值。木塔因其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在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2019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景點,不僅是應縣標志性景觀,也是當地最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慕名參觀。圍繞木塔產生了餐飲、住宿、購物等眾多旅游消費,為當地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提升了當地居民的幸福感。近年來應縣還依托木塔,以文旅、遺產保護為導向,進行了全面的老城改造,實現了生態與人文、歷史與現代、旅游與商業的融合統一,讓木塔深厚的價值內涵(表1)得以挖掘和展現。

續表1

價值構成價值來源構成要素具體細目(部分)價值體現 密藏刻本遼藏12單卷,刻經35卷,寫經8卷,雜刻雜抄28件,佛像7幅研究中國印刷工藝史,及遼代社會民俗、歷史、宗教的重要實物 科學價值結構體系平面形制規則八邊形,木框架雙層柱架結構古建筑木構營造技術的集大成者和抗震智慧的集中體現 立體構造“剛、柔”并濟層疊布置,結構自復位機制,隔振耗能機制 其他構造“筏板”基礎,柱礎浮擱,斗栱搭接,平坐斜撐,平面縮進,大屋頂 比例尺度材料設計材質堅韌、尺度標準,規格較少,用小料建造大建筑體現著古代高超比例尺度設計水平 平面設計傳統八棱模式確定平面 立面設計立面比例構圖有明確的基準數據,構圖比例有標準的尺度控制依據 藝術價值形體比例佛像設計各層室內空間與佛像間及佛像與佛像間有構圖比例關系體現了古代卓越的建筑藝術成就 水平構圖構圖舒緩平遠、層次清晰 豎直構圖層層收分,輪廓優美,塔剎高聳,形制華麗 斗栱構造類別特點54種斗栱,組合方式靈活變化,轉角、柱頭、補間等輔作各有特色集斗栱形制之大成,豐富了木塔立面表現 空間氛圍內外栱出挑數量調節內外空間秩序,斜栱形式、位置與各層佛像、佛壇、平面構成對應 佛像壁畫佛教塑像26尊構圖精美的佛教塑像體現出古代藝術家高雅審美情趣和精湛專業技藝 壁畫藻井一層墻壁巨型壁畫和頂部藻井 附屬部分牌匾珍品書法,匾額裝飾歷代帝王名人所題,極高書法價值 石刻塔基、月臺伏獅石刻體現遼代精湛石刻工藝 風鈴檐角9種風鈴體現遼代精湛鑄鐵工藝 社會價值—應縣景觀地標和文化名片,區域文化中心,融入當地生活和思想在增進社會和諧方面有著重要價值和作用 文化價值—漢唐中原建筑的重樓形制和建筑風格,遼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外形、斗拱、裝飾,獨特的結構抗震體系和科學的數字比例,北方特色的屋檐翹腳、磚石瓦作等體現民族、地域文化的多樣性,了解古代建筑風格、營造技藝、遼代文化的文物實證 其他價值旅游價值當地最重要歷史文化資源帶動旅游經濟,提供就業崗位 教育價值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和藝術的最高成就增進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

5 結束語

應縣木塔歷經近千年的歷史風雨,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并在建筑技術和藝術等方面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成為中國古木建筑歷史、藝術和科學的標本,是我國古代建筑文化高度發展的一個標志。通過對木塔多元價值分析可以發現,木塔蘊含的歷史文化深厚,價值多樣,價值載體也各不相同。

應縣木塔的歷史價值在于其對區域自然、政治、社會、宗教、建筑等方面的見證意義。其形制風格是研究樓閣式建筑、佛塔演變和遼金建筑的重要實物;其構件關系和損傷變形是區域地震災害歷史的重要見證;其修繕痕跡是研究木塔修繕歷史的重要實證;其佛像、秘藏刻本等是研究古代北方政治、軍事、社會、宗教等文化的重要文物。

應縣木塔的科學價值在于其凝聚了中國古代幾千年木構營造技藝的經驗和智慧。特別是其木框架雙層柱架結構、“剛、柔”結構層交替疊置,以及“筏板”基礎、柱礎浮擱、榫卯搭接、柱子斜撐、插柱構造、大屋頂等構造設計,極盡建筑抗震的科學智慧。同時木塔利用科學的數字比例,設計八邊形平面、立體構圖、構件尺寸,乃至內部空間和佛像,將成千上萬個木構件搭建成一個精巧有序的塔樓,顯示了古代工匠在尺度比例設計方面深厚的造詣。

應縣木塔的藝術價值在于其展現了古代工匠在建筑形體比例、斗栱構造、佛像壁畫、匾額、風鈴、石刻等方面的藝術創作。木塔利用塔檐、斗栱、插柱造等設計,營造出了穩重、高峻、優美的藝術形象。其斗栱構造復雜、數量眾多、形式多樣,在裝飾、空間營造中都極具藝術感染力。其內部佛像層層疊設、壁畫精美,展現了古代工匠精湛的藝術工藝;其匾額、風鈴、石刻也獨具匠心,具有極高的藝術特色。

應縣木塔還兼具社會、文化和資源利用價值,在區域精神傳承、社會凝聚、文化多樣性展現、旅游開發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古塔與當地社會文化融為一體,承載著當地人的情感記憶,成為民眾信仰和民族自豪的來源。同時木塔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其形制風格、外形裝飾、結構體系、細部構造、佛像壁畫都體現著民族文化、地區文化、宗教文化的多樣性。因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木塔也成為當地重要的景觀資源,具有重要的旅游經濟價值。

價值的存在和延續有賴于物質實體,而木塔各種價值的來源就是900多年來延續至今的木塔實體,包括建筑形制構造、構圖比例、結構構架、斗栱、裝飾、塔檐、佛像、繪畫、匾額、風鈴、石刻等以及各種工藝做法和歷史痕跡,這些載體承載著大量歷史信息,凝聚著古代工匠的科學智慧,蘊含著豐富的審美藝術趣味,見證了人類的文明和智慧,是木塔保護修繕的基礎和根本。[31]遺產保護的本質在于價值的保護和延續,因此對于木塔而言,對其保護也應努力保護好多樣豐富的價值,在保護過程中秉持最小干預的原則,盡力避免對其本體大規模的擾動,遵循完整性、真實性原則,維護其尊嚴性,保護好其所有的價值載體,讓木塔價值真正能夠永續留存。

[1] 李世溫, 李慶玲. 中國精致建筑100 應縣木塔[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5.

[2] LI Y H, SUN P, LI A Q, et al. Wind effect analysis of a high-rise ancient wooden tower with a particular architectural profile via wind tunnel tes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2021, 17(3): 1–20.

[3] 王瑞珠, CHEN C. 卸荷存真: 應縣木塔介入式維護方案研究[J]. 建筑遺產, 2016(1): 74–87.

[4] 張建麗. 應縣木塔殘損狀態實錄與分析[D]. 太原:太原理工大學, 2007.

[5] 薛建陽, 浩飛虎. 應縣木塔傾斜及扭轉分析[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 51(2): 212–218.

[6] 侯衛東. 應縣木塔保護的世紀之爭[J]. 世界建筑, 2014(12): 38–41.

[7] 楊娜, 郭麗敏, 永昕群, 等. 應縣木塔結構問題研究現狀綜述[J]. 古建園林技術, 2021(2): 69–74.

[8] YUAN J, PENG S, SHI Y, et al. Research on restoration scheme of Ying-Xian Timber Pagoda[C]//SAHC2016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Analysis of Historical Constructions. 2016.

[9] 方應財, 袁建力, 楊韻. 應縣木塔頂-拉復位工藝模型試驗研究[J]. 建筑結構學報, 2015, 36(10): 124–130.

[10] 王林安, 侯衛東, 永昕群. 應縣木塔結構監測與試驗分析研究綜述[J].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2012(3): 62–67.

[11]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 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S]. 北京: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 2015.

[12] 梁思成. 山西應縣佛宮寺遼釋迦木塔[J]. 建筑創作, 2006(4): 152–167.

[13] 王有蓉, 田蕙. 應州志[M]. 朔州: 應縣縣志辦, 1984.

[14] 許凱. 遼代佛塔建筑的歷史成就[J]. 蘭臺世界, 2013(7): 87–88.

[15] 北京師聯教育科學研究所. 新元史 第03部[M]. 北京:學苑音像出版社, 2001.

[16] 孟繁興. 略談應縣木塔的抗震性能[J]. 文物, 1976(11): 72–74.

[17] 馬良. 應縣志[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4.

[18] 肖佳琦. 歷史建筑原真性與修復的矛盾以應縣木塔為例[J]. 建筑與文化, 2021(10): 107–109.

[19] 永昕群. 應縣木塔科學價值、傾斜變形與保護路徑探析[J]. 中國文化遺產, 2021(1): 23–38.

[20] 溫靜. 意匠縱橫: 試論應縣木塔斗的藝術價值[J]. 中國文化遺產, 2021(1): 45–54.

[21] 潘春華. 屹立千年的木構奇觀: 應縣木塔[J]. 建筑, 2021(15): 70–71.

[22] 杜成輝. 應縣木塔秘藏中的遼代卜筮書刻本[J]. 敦煌研究, 2015(4): 78–82.

[23] 杜成輝, 馬新軻. 應縣木塔秘藏中的遼代蒙書[J]. 北方文物, 2014(4): 59–61.

[24] 侯秀林. 從應縣木塔秘藏看遼代西京地區雕版印刷業的興盛原因[J]. 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29(6): 38–41.

[25] 俞正茂. 應縣木塔結構圖解[D]. 廈門: 廈門大學, 2014.

[26] 葛家琪, 柴曉明, 劉金泰. 不可移動文物安全穩定風險防控現狀與思考: 以應縣木塔為例[J]. 中國文化遺產, 2021(1): 4–12.

[27] 劉平. 中國傳統木結構抗震建筑彰顯中國智慧[J]. 防災博覽, 2022(1): 62–65.

[28] 徐景達. 古塔明珠: 應縣木塔[J]. 城市開發, 2004(12): 82–83.

[29] 李澤輝, 趙壽堂, 李沁園, 等. 應縣木塔平面丈尺假說:從1933年的舊照談起[J]. 建筑史學刊, 2021, 2(2): 56–70.

[30] 潘谷西. 中國建筑史[M]. 7版.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5.

[31] 杜雷鳴, 李海旺, 薛飛, 等. 應縣木塔抗震性能研究[J]. 土木工程學報, 2010, 43(增刊1): 363–370.

[32] SHA B, XIE L, YONG X Q, et al.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combined hysteretic behavior of dougong and upper frame in Yingxian Wood Pagoda[J/OL].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1, 305[2023-07-21]. https://doi.org/10.106j.coubaildmat 2021. 124723.

[33] CHEN Z, ZHU E, PAN J L, et al. Energy-dissipation performance of typical beam-column joints in Yingxian Wood Pagoda: experimental study[J/OL]. Journal of Performance of Constructed Facilities, 2016, 30(3). [2023-07-21] https://doi. 10.1061/(ASCE) CF. 1943-5509.0000771.

[34] LI Y, DENG Y, LI A. Simplified Simulation Method for Hysteretic Behavior of Wood Brackets[J]. Journal of Performance of Constructed Facilities, 2021, 35(5). [2023-07-21]. https://doi. org/10.1061/(ASCE)CF. 1943-5509.0001665.

[35] 李軍強. 中國木結構古塔與抗震分析[J]. 山西建筑, 2006(19): 4–5.

[36] 陳明達. 應縣木塔[M]. 2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1.

[37] 趙云. 應縣木塔經世絕倫[J]. 建設科技, 2004(增刊2): 94–95.

[38] 張十慶. 《營造法式》八棱模式與應縣木塔的尺度設計[J]. 建筑史, 2009(2): 1–9.

[39] 肖旻. 山西應縣木塔的尺度規律[J].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 2004(6): 815–818.

[40] 傅熹年.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設計方法研究(上)[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1.

[41] 王南, 王卓男, 鄭虹玉. 天地圓方 塔像合一: 應縣木塔室內空間與塑像群構圖比例探析[J]. 建筑史學刊, 2021, 2(2): 71–94.

[42] 程乃蓮, 杜麗君. 淺談應縣木塔之藝術美[J]. 文物世界, 2011(4): 3–6.

[43] 杜麗君. 遼代樓閣木塔與磚塔建筑形制異同探析[J]. 山西建筑, 2022, 48(12): 15–18.

[44] 張宇. 古建筑的審美探析: 以山西應縣木塔為例[J]. 美與時代(上), 2020(8): 36–37.

[45] 李世溫, 曹安吉. 應縣木塔[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7.

[46] 傅熹年. 傅熹年建筑史論文選[M].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9.

[47] 汪盈. 遼代樓閣塔構造問題初探: 基于田野考古發掘的觀察[J]. 南方文物, 2021(3): 130–141.

[48] 楊仲文. 淺談應縣木塔匾額裝飾的美學特點[J]. 呂梁教育學院學報, 2006(2): 82–84.

[49] 程乃蓮. 應縣釋迦塔的風鈴及其造型藝術[J]. 山西大同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2, 26(4): 34-36.

[50] 孫翌. 基于文化歷史背景的應縣木塔與杭州六和塔對比研究[J]. 建筑與文化, 2020(1): 247–248.

Value Re-Cognition of Yingxian Wood Pagoda fromMultiple Value Perspectives

ZHOU Kunpeng1LI Aiqun2,3DENG Yang2

(1. School of Humanities,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 China;2. School of Civil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 China; 3.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 China)

Yingxian Wood Pagoda is the oldest and highest pavilion-like wood pagoda in the world, which represents the highest level of woo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China. As, the wood pagoda has suffered plenty of weathering, disasters and wars, it is urgent to be protected and repaired from its increasing damage and deformation with time. The value analysis is the optimized task of a heritage protection. Therefore, the value composition of Yingxian Wood Pagoda was analyzed from history, science, art and social culture and other multi-value perspectives. The historic value of the wood pagoda was explored from the aspects of architectural styles, structure damages, member forms, Buddhas and hoards. The scientific value of wood tower was explored from the aspect of the structure system and proportion scale. The artistic value was explored from architectural form proportions, Dougong, Buddhas, murals, plaques, wind chimes and calligraphy.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values were explored from social condensation, cultural diversity and landscape resources, which wa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futur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al heritage.

multiple value perspective; Yingxian Wood Pagoda; culture heritage; value analysis

周坤朋, 李愛群, 鄧揚. 基于多價值視角的應縣木塔遺產價值再認知[J]. 工業建筑, 2024, 54(1): 156-164. ZHOU K P, LI A Q, DENG Y. Value Re-Cognition of Yingxian Wood Pagoda from Multiple Value Perspectives[J].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24, 54(1): 156-164 (in Chinese).

10.3724/j.gyjzG230721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1978033,5227829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52308300)。

周坤朋,男,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古建筑木結構修復與加固、北京水文化遺產保護。

李愛群,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結構健康監測與安全評估、建筑遺產保護,liaiqun@bucea.edu.cn。

2023-07-21

猜你喜歡
木塔應縣價值
應縣:應如是
世界建筑的奇跡
佛光秘塔 匠藝之承 記養心殿佛堂木塔的修復
遼金歷史與考古(2018年0期)2018-03-21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應縣木塔秘藏中的遼代戒牒
應縣:架通干群間的“連心橋”
小黑羊的價值
放大你的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