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新技術產業園規劃設計構思
——以安徽建科科技創新總部基地為例

2024-03-01 03:16安徽省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安徽合肥230031
安徽建筑 2024年2期
關鍵詞:園區景觀空間

張 露 (安徽省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安徽 合肥 230031)

1 引言

近年來,隨著國際競爭形勢的日益激烈,國家對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尤為重視,相關高新技術產業園規劃建設數量不斷增多。合肥作為新一線城市,政府也在大力積極地推動高新產業園區的發展與落實。本文以安徽建科科技創新總部基地項目為例,主要從總體布局、規劃理念、建筑形態、景觀空間等多個方面探討分析。

2 工程概況

項目位于合肥國家級蜀山經濟開發區,白蓮巖路與天池峰路交口東北象限,基地呈長153.8m、寬102.0m 的矩形。項目周邊500m 范圍內均處于待開發或待建設狀態,北側為蜀山體育公園,西側為安徽新同濟和蜀山城投環境經濟產業園,東側為安徽中橋及拓鑫集團辦公樓。臨北地塊為安徽路橋集團檢測設計科研中心,區域周邊產業園園區氛圍濃厚。

規劃總用地面積為1.566hm2,總建筑面積為71089m2,其中地上計容建筑面積46904m2,地下建筑面積23682m2,容積率3.0,建筑密度28.08%,綠地率26.25%。建筑功能涵蓋實驗、辦公、培訓、食堂、健身房、會議室等。

整個項目從發展需求的實際布局和規劃出發,與周邊環境協調,在設計中充分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韻律,以加強示范應用為重點,建設高標準的智慧型、環保型、集約型科技創新總部基地(圖1)。

圖1 項目鳥瞰圖(作者自繪)

3 設計理念

3.1 圍合、開放、滲透

本案建筑以漂浮的姿態、圍合的形式坐落在基地上,利用底層量體配置,配合動線和地面活動的需求以及結構的合理性,將較大的量體抬升,形成漂浮而輕量的感覺。上方量體充分利用方正的地勢,形成合抱圍繞的建筑體量,創造了靈活而循環的辦公使用空間。

3.2 空間設計策略

在空間設計方面,相對于傳統產業園區,本項目規劃更注重交流空間的打造和空間氛圍的營造,鼓勵、激發更活躍的社群交流。設計不僅把各功能空間模塊在二維交織布局,也注重三維空間層面的穿插,形成相互交融、豐富的空間,同時兼顧公共性和私密性。本項目通過不同研發空間體塊組合、架空與懸挑等形式打造多層次的立體空間,形成多維度的景觀休閑平臺(圖2)。

圖2 概念生成分析(作者自繪)

3.3 城市層面融入

設計延續城市肌理和路網,將建筑沿城市道路方向布置。在道路轉角處,建筑加大退讓,形成前區廣場,與城市空間相互銜接與滲透;在園區中間形成中心軸線,構成園區內的主要公共空間。同時本案考慮白蓮巖路的整體城市形象,在造型上既呼應周邊建筑的色彩與調性,又通過立面設計處理有別于其他建筑,打造更具現代科技氣息的城市場景,建筑組合關系強調引綠滲綠,實現組群內部景觀綠化與生態綠廊的串聯,滿足開放空間的連續性。

4 總體布局

4.1 規劃原則

規劃設計以科技、智能、低碳、健康為理念,營造有空間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的積極辦公環境,旨在打造高標準蜀山區環境經濟產業園辦公新地標。

4.2 功能布局

新型產業園區不僅是生產和辦公的空間,企業面向城市開放、向社會展示自身的空間,還是科創人員相互交流、碰撞的空間[1]。結合安徽建科科技創新、實驗檢測等業務板塊未來發展需求,整體規劃通過對場地基本條件的梳理,整體布局以“一”字形的主樓與“回”字形的副樓結合,呈倒L的布局形式。

其中1#樓為19層科研中心辦公樓,位于基地西北象限;2#樓為5 層實驗辦公樓,位于基地東北象限;3#樓為13 層培訓示范中心,位于基地東南象限。兩棟高層辦公塔樓沿景觀主軸交錯布置,與北側路橋總部的高層建筑景觀視線錯開。建筑群組在首層設置可以穿行的景觀巷道,達到無雨聯系,有效提高園區內步行交通效率。

沿天池峰路與白蓮路的道路轉角,建筑加大退讓,釋放空間形成較為開放的前區廣場,此舉既有利于建科形象的展示與營造,又表達了建筑對城市界面的尊重與謙卑(圖3)。

圖3 功能布局(作者自繪)

圖4 交通結構(作者自繪)

4.3 交通結構

園區采取“人車分流”模式,設置外環式車行道路,主要車流由東側主干道進入西側次干道進入項目基地,沿基地外環設置消防環道,西北角設置消防出入口(圖3)。主干道白蓮巖路僅設置穿過城市綠地的人行出入口,進入場地內景觀庭院。同時道路轉角加大退讓形成開辟的入口廣場,保證主次入口均有良好的視覺景觀和對景。

在園區開放式布局及“步行優先”理念下,形成與各建筑組團聯系緊密、便捷性和可達性較高的步行道路系統。步行系統結合內部景觀布置,人們在行走過程中既能觀賞大尺度的中央景觀,又能體驗小尺度的庭院景觀,具有較強的趣味性與觀賞性。

5 建筑設計

5.1 立面設計理念

三段式的立面分割表達企業的過去、現在、未來,盤旋而上的景觀空間表達企業不斷地成長,也寓意發展蒸蒸日上,同時通過立面切割,營造企業向城市的展示窗口(圖5)。

圖5 項目透視圖(作者自繪)

設計團隊從建筑造型手法、立面形式、虛實比例等方面進行分析,考慮到沿白蓮巖路建筑均以玻璃幕墻為主,立面線條以橫向和豎向線條分割為主旋律,同時緊鄰本項目地塊東西兩側的建筑均以豎線條分割,故本項目建筑整體仍以豎線條幕墻肌理融入周邊環境。采用模數化的實墻、豎向線條、金屬桿件、玻璃幕墻等作為立面主要形式語言。立面統一設計既凸顯了城市公共共享空間的開放性和活力,又強調了建筑的雕塑感和整體性。

5.2 立面造型與材料設計

為區別于同濟總部大樓和拓鑫總部的豎向線條,立面手法上采用螺旋上升橫向切割,同時又采用豎向桿件保持建筑的挺拔感。外立面材質采用米白色石材與玻璃幕墻結合的形式,幕墻設計上強調和諧與對立的變化和張力,并結合夜景亮化工程安裝照明單元,打造燈光藝術裝飾墻。

裙房采用石材和玻璃幕墻外加異形金屬桿件的雙層構造,形成半透明的體量。懸浮的盒子造型表達,既營造了建筑的輕盈與開放,又強調了建筑景觀的互動。透明的表面透出桁架構件,既參與空間形式的建構,又保持了結構的可讀性[2]。建筑群采用變化又統一的手法,形成沿白蓮巖路鮮明、具標志性的城市形象。

6 綠化、景觀設計

6.1 景觀設計理念

項目在景觀打造上以自然體驗為基礎和出發點,弱化建筑與自然的邊界。同時強調為使用者提供基于場景構建的敘事化空間體驗。筆者致力于打造一座以人為本的開放、綠色低碳的智慧型產業園。以多元化的室內外空間組合、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的營造,讓員工和訪客不論是辦公還是參觀,都能獲得精神上的舒緩和工作效率上的提升,從而達到吸引、留住人們在此工作和生活的目的,并激發人的活力和能量,帶給園區創造力的同時也加深了園區和人員的黏性。

6.2 景觀空間打造

設計團隊致力于創造多層次、多維度的景觀空間,除了地面層大片中庭廣場,裙房的屋頂花園也提供綠化及不同用途的開放空間。建筑立面上亦有垂直綠化位置。共同形成豐富的多層次綠化及景觀效果。地面層景觀,以底層架空的方式將地面層完整地釋放出來給予公眾使用。園區人員可自由穿越或停留于開放中庭內。軟硬鋪面皆以漣漪的語匯為主,呼應立面造型,創造不同質感與機能的開放空間。規整的林蔭樹配置于中庭中間位置,接受充足的日照,林蔭樹下有不同層次的灌木或草花草坪植物,同時配置景觀家具,讓人們可以停留休憩。裙房屋頂,連接成整條開闊的屋頂花園,提供另一處私密性較高的活動空間,結合跑步環道,作為以運動、休憩為主的景觀平臺,服務于此處辦公的人群。

在現代化城市的架構下,形塑具有生態性的綠色基盤,打造基地優質綠茵空間;結合建筑空間,營造舒適悠然的氛圍。并以復層式綠化的手法,提升“綠質”與“綠量”,以多樣性的植被提供多樣化的綠地質量,垂直綠化植栽以具耐陰性的植物為主,透過葉色、質感的搭配與水霧的運用,營造讓人放松的空間。屋頂透過耐熱、耐旱的植物運用,打造都市綠色屋頂,并降低都市熱島效應,提升環境的舒適性。為新一代產業園提供一個群聚、交流及分享美好的公共空間。

7 綠色建筑設計

安徽建科大樓項目定位為本土、低耗、可推廣的綠色辦公大樓,基于氣候和場地具體環境,通過建筑體型和布局設計,利用自然通風、自然采光、隔音降噪和生態共享的先決條件。其次,基于建筑體型和布局,通過集成選用與氣候相宜的本土化、低成本技術,實現自然通風、自然采光、隔熱遮陽和生態共享,提供適宜自然環境下的使用條件。最后,集成應用被動式和主動式技術,保障極端自然環境下的使用條件[3]。

安徽建科科技創新總部基地項目依據合肥相關規定,遵循綠色設計理念,積極響應國家綠色建筑評價三星級標識,規劃中建筑組團以大量的架空層、庭院、天井、平臺等灰空間,采用內外庭院結合的方法合理調節組團的微氣候,形成宜人舒適的園區空間。

8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對高新技術產業園進行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基于園區整體形象展開規劃設計,應合理布局建筑物所在位置,并對建筑物的結構造型進行科學設計。同時注重園區內交流空間的打造和空間氛圍的營造,除生產功能外,為使用者提供宜居宜業的綠色辦公環境,打造一處生態、藝術、有活力的工作環境,迭新新一代產業封面。

猜你喜歡
園區景觀空間
景觀別墅
空間是什么?
火山塑造景觀
沙子的景觀
創享空間
包羅萬象的室內景觀
蘇通園區:激蕩開放潮 十年再出發
園區的開放樣本
從園區化到國際化
園區開發Ⅱ個股表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