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理時光

2024-03-02 16:15李躍平
大理文化 2024年2期
關鍵詞:劍川砂鍋白族

李躍平

探訪寺登村

寺登村是“茶馬古道唯一幸存的古集市”,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沙溪鎮。體驗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與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寺登村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去處。

初冬時節的一個周末,我和朋友一起從劍川縣城直奔沙溪寺登村。經過大約30公里的車程,我們就與寺登村來了一次最美的邂逅。寺登村,是古代通往南亞的唯一國際通道,擁有和保存了非常完整的古集市、戲臺、興教寺、寨門、民居建筑和古巷道等大量的歷史遺跡,保存至今的傳統建筑竟有8.5萬平方米,與南方絲綢之路有同樣的歷史地位和價值。

寺登村因“寺登街”而聞名。在白族話中,寺登街是“寺院所在地方的街”,這個寺院就是興教寺?!缎伦朐颇贤ㄖ尽份d:“興教寺,在城南(劍川縣城)六十里沙溪街,即楊升庵、李元陽詠海棠詩處,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建?!迸d教寺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佛教密宗“阿吒力”寺院,至今有600多年歷史。

走進寺登村,呈現在我眼前的是世界瀕危建筑遺產——寺登街。寺登街歷史悠久、美麗古樸、神秘幽靜、自然和諧。默然佇立的古槐樹,靜靜流淌的黑潓江,讓寺登村有“小橋流水人家”的韻味。寺登村氣候宜人,物產豐富,民風淳樸,村落歷史風貌保存完好。在2012年,寺登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寺登街,自古就是白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之地。唐宋時期,寺登村是南詔與大理國的佛教文化傳播的重鎮。在馬幫行走的時代,寺登街三天一市,人群摩肩接踵,場面熱鬧非凡,漢族、藏族、儒家、佛教、馬幫文化經過漫長的歷史融合,漸漸使寺登村成為富甲一方的富庶之地。難怪徐霞客在游記中說:“所出米谷甚盛,劍川州皆來取足焉”。

寺登街過去有三個寨門,如今僅剩一座東寨門,呈拱形的門樓全用土坯砌成,歷經百年而不倒,門前石板上當年馬幫留下的馬蹄窩還清晰可見。走進東寨門,穿過一條狹窄短促的小巷,就來到寺登村的四方街。位于四方街南北兩端的南古宗巷和北古宗巷最能體現茶馬古道集市特色的建筑,特別是建于清末的歐陽大院是“三坊一照壁”的白族典型建筑,極其寬敞,精雕細琢的門、窗、屋檐,帶著歷史的臉譜和歲月的滄桑炫耀著當年經貿繁榮之地豪門大戶的輝煌。

從東寨門出去百余米,可見橫跨在黑潓江上的玉津橋。玉津橋最迷人的時候是傍晚時分,在極其溫柔的薄暮空氣里,微風中夾帶著野花野草的香味、泥土的氣息和隱約的牛糞馬糞的味道。往日的喧鬧,隨著茶馬古道的沉寂而遠去,馬幫不再浩浩蕩蕩地穿街走巷,馬脖上的鈴鐺不再叮叮當當地清脆碰撞,但寺登街經濟繁榮文化燦爛的痕跡,至今依舊鑲嵌在寺登村那段馬幫興盛、商貿繁榮的歷史中。

幸好寺登街還存活著,那些被久遠的陽光輕輕撫摸過的遺痕,為我們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那段關于馬幫、茶葉、藥材、皮貨、食鹽等歷史片段。寺登街在流動的時光里原汁原味地保持著那片蒼古,正是這份歷史的蒼古,帶著小心翼翼的珍惜與呵護,才使古老的寺登街得以在洶涌的商業化進程中留存。

今天的寺登街上前鋪后店的每家每戶都串聯起來,疏密有致,層次分明,生活在村莊里的人們依然如同過去一樣,獨特的語言、服飾、音樂,并構成多元文化和諧統一的民俗風情。探訪寺登村,滿眼望去皆是風景。涓涓溪水繞著斑駁的紅砂石板老街流淌,雕梁畫棟的民居旁,時光里的陳舊已成絢爛,古老的寺登街正在迎來新生。

當我們離開寺登村的時候,夕陽的最后一抹余暉掃過四方街東側的魁星閣戲臺。這個三重檐式設計的戲臺,是當年沙溪的靈魂與核心,雖然略顯斑駁,但它靜默中的厚重,早已成為歲月的一部分,成為寺登村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和鄉村振興的“幸福引擎”。

劍川古城

劍川古風依舊,古習猶存,始終保留著濃郁的原生白族本土文化和獨特的阿咤力佛教密宗文化。然而此前,我從未到過劍川,除了知道它是滇藏茶馬古道上的重鎮,有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其它是一無所知。

這次去大理,無意中聽說,劍川是金庸先生筆下的“南天瑰寶”之地,其自然人文景觀、地域風情風貌、民族民俗文化都是有看頭的。聽友人這樣一說,我對劍川天然生了一份親近之意,便決定去一趟劍川,去觸摸那些雖然遠去但還仍看得見的歷史。

劍川,山形如劍,河流如川,尤其是充滿著孤膽俠客之風的“劍川”二字,更有一種神秘之感。劍川古城位于老君山系的金華山下,素有“三江名鎮”之稱,是漢、藏、白、納西等民族文化、經濟交往的樞紐。劍川古城始建于元代,至今依舊保持著走向不變、尺度不變、格局不變的風貌,距今已有650多年歷史,是國務院批準列入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我們到達歷經滄桑卻古貌依舊的劍川古城,只見護城河、壕橋猶存。潺潺流水,悠悠古道,伴我慢慢穿越回古鎮的舊時光。劍川古城呈現出豐富的多元文化形態,這里以白族為主,白語為主要交際語,白族民風民俗保留十分完整。聽著流水聲,看著藍天白云下的白墻黛瓦和兩邊的老房子,不禁讓我感嘆,這才是古鎮應該有的樣子。

我們從文照街經西門直上西門外文廟,路面由青石板連成左中右三條主線,其間用彈石鑲嵌。按照舊時士大夫等級觀念,正中的青石板路面只準老年人、達官顯貴、讀書人行走,其余人只能靠邊行走。青石板鋪就的街道兩旁民居前設鋪臺,后置庭院,體現了茶馬古道重鎮商貿繁華的特色,作為茶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古城的居民至今仍生活在鮮活的文化生態中。

古城的民居是典型的白族民居,青磚、鵝卵石混合鋪就?!叭灰徽毡凇薄八暮衔逄炀笔前鬃迕窬咏ㄖ凶罨?、最常見的形式。劍川古城的民居極富特色,小巧玲瓏,布局嚴謹,廣植花木,清新別致。古城保留完整,明、清、民國古建筑應該是迄今為止最多也最為完善。21座明代院落,130多棟清代建筑,讓我迷失在歷史的光陰里。

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成輝。賦予劍川底蘊的不僅是天時地利,還有深厚的人文。西門街古巷通幽,古宅較多。南門古巷通幽,七曲巷四合五天井的何宅,五馬坊明代古建張宅趙藩故居“光祿第”,至今保留著明清時代街巷的走向、風格、尺度。從明永樂至清光緒,這里登科及第者累計558名,是名副其實的文獻名邦。

劍川古城就在千獅山腳下,交通十分便捷。千獅山是“世界雙絕”,其石頭雕刻的獅子,有3268只,是全世界最多。掩映在小道、古松、臺階、池塘,青松之間的石獅,形態各異,有站獅、臥獅、俯獅、睡獅、醒獅、醉獅、公獅、母獅、幼獅、瘦獅、胖獅,歷經東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9個朝代。劍川石雕工藝精湛絕倫,有獨特的韻味,被省政府列入全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梅園石雕”可以作證。

劍川石雕歷經千年鉆研、打磨,傳承,形成博大精深的石雕文化。劍川石窟與千獅山石獅群,就是劍川白族石匠藝人創造的兩組世界級石雕文化精品。聽女兒說,“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漢代才有少量真獅子自西域傳入,人們開始模仿形態,到三國逐漸形成舞獅,南北朝隨著佛教興盛,“獅”從一種賦予了神力的靈獸,逐漸演變為看守門戶的吉祥物。

“木石不分家”,劍川的眾多古宅門頭很多都雕有裝飾性的特色圖案,這些精美的作品都出自劍川木雕藝人之手,體現了明代厚實莊重的承重斗拱,還有清代的精雕細刻。劍川木雕藝人古今享有盛名,1996年劍川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木雕藝術之鄉。妙筆生花刀斧、鋸子、刨子、鑿子、木銼、牽鉆在木匠手里,木頭生花能讓木頭把許多歷史典故、山川人物、花鳥蟲魚栩栩如生。那虛實相間的構圖,精細自然的雕法,使人嘆為觀止。

處處有美景,時時有驚喜。穿行在古城,我的腳步不由得越走越慢,歷代風流人物的往事,哪里是走馬觀花能體味得到的呢,無奈時間有限,很多地方都沒走到、看到,但是這小小的遺憾未嘗不是好事,因為這能夠成為我重來劍川慢慢品讀的理由。

劍? 湖

去大理劍川之前,我做了許多功課,知道劍川山川秀美,景觀眾多,如令人驚嘆的唐代石刻石鐘寺古崖,壯美如畫的丹霞地貌石寶山,古樸靈動的沙溪寺登街,都是到劍川不可不去的打卡之地,而我卻向往著劍湖。劍湖,光聽名字就覺得特別的霸氣,聽說它還與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有關,這無端增添了它的神奇魅力和不同凡響,也讓我這個武俠迷心中充滿無限的向往。

劍湖位于大理州劍川縣境內,緊靠縣城,有著獨特的位置和構造,是被譽為“高原明珠”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它由劍湖、玉華水庫、森林等組成,其湖面海拔2186米,湖岸線長25公里,平均水深2.7米,是云南重要的高原湖泊之一。趁著去大理采風,我們一行人從劍川古城來到了劍湖風景名勝區。

劍湖湖面雖平靜浩渺,卻是一個生物多樣性明顯的高原淡水湖泊,周邊環境特別優美。劍湖有云南“第一湖”之稱,最主要的是它周邊沼澤叢生,養育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生態價值甚高。劍湖水質非常潔凈甘冽,作為鑲嵌于滇西北高原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因為它有充沛的水源,除有格美江、金龍河、永豐河、回龍河等注入外,更有湖內四股自涌泉水,沸涌而出,使整個劍湖成為一湖活水,充滿著生機和活力。

劍湖的美,在早年前人的記載中也可以一窺一二,前人記載的“劍湖八景”,一曰“海門秋月”,二曰“海面漁燈”。劍湖的神奇與奧妙之處,就在于大自然將最美好的一面和神秘的造物靈感全部宣示在這塊寶地上。我們游走在劍湖沿湖的小道之上,眼前不時出現的一潭潭小水,讓各種各樣的倒影顯得更加藝術化,優美的環境和清新的空氣,讓人不得不驚嘆。

劍湖濕地位于我國西部候鳥遷徙的通道上,它既是候鳥遷徙過境時的集結點和停歇地,又是遷徙水禽的越冬的棲息地。劍湖濕地作為紫水雞的家園,是全國最大的紫水雞種群聚集地,生活著全中國一大半的紫水雞。劍湖濕地還是滇西北觀鳥最佳地。每到春天,灼灼桃花引得鳥雀爭棲,蜂飛蝶舞,紫水雞、骨頂雞……生活在劍湖里的小精靈們爭先感受到春天的氣息。

而每年冬季,特別是11月底,劍湖濕地也進入冬季最佳觀鳥時間。多種珍稀候鳥現身,這個時候來此可以拍攝到黑鸛、鴛鴦、黑鳶、普通鵟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鳥類,還有骨頂雞、普通鸕鶿、赤麻鴨、灰雁、紫水雞等等大量候鳥。越冬大雁由幾年前的不到10只,發展到現在的上千只,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灰鶴今年也發現了30多只,有著“鳥中大熊貓”之稱的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鸛的身影也在這里出現。

在劍湖濕地,紫水雞在湖邊覓食,湖里各類野生鳥類有的結伴嬉戲,有的成群飛翔。隨著劍湖濕地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物種不斷豐富,每年到這里越冬的候鳥數量達到了近3萬只,其中國家一級、二級保護鳥類也日漸增多。到了每年11月,紅嘴鷗從遙遠的北方飛來,一路往南,直到劍湖。它們成群結隊,臨水而居,成為劍湖的一道獨特風景。

漫步于步道上,裸露的枝干間,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眾多的鷺鷥和水鳥或遨游于天上,或嬉戲于湖中,小舟輕搖,劃出心靈的色彩。盡管冬天的劍湖斂去了那一抹金色,但卻又是別有韻味的,面對坦蕩的劍湖,呼吸清朗,魚翔淺底,歡樂的魚兒在水草間嬉戲追逐,和蘆葦蕩間的水鳥交相輝映,這時候,湖面游著幾只野鴨子,這雖然是最普通不過的動物,安慰著這即將要消逝的時光,也就在這一剎那世界變得如此寧靜。

劍湖是游人的福地,默默地沉淀著時光,哺育著生命,這片充滿最濃郁的天地靈氣的鄉土,自駕、騎行、徒步、觀鳥、攝影,都是不可多得的地方,都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作別昔日的喧嘩,追憶古道蹄聲,一幅幅美麗的劍湖風景,好似一首生活的牧歌,將綠色的情愫向著曠野延伸。

白族三道茶

我喜歡品茶的習慣,好像是與生俱來的,尤其是峨眉山的竹葉青是我的最愛,而這次到喜洲古鎮品味喜洲粑粑,好客的女主人特意為我準備了“三道茶”。三道茶屬于茶文化范疇,“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不僅暗合了佛家追求人格完善的境界,而且使茶飲這一雅事在大理成為一種流行時尚。

那天,天氣格外地明媚,我們走進喜洲古鎮一間兼具古樸與時尚的民宿,民宿的大門外面綠意盎然,花樹簇擁。因事先有約,民宿的女主人早已在大門口等候我們。握手寒暄之后,女主人便領我們上了小樓二層的茶室。這間素凈的茶室,看上去顯得靜雅、悠閑,充滿禪意。待我們坐下,女主人就忙著準備為我們沏茶。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貴賓時的一種飲茶方式,早在明代時就已成了白族人民待客交友的一種禮儀。待水沸開,女主人一邊為我們沏茶,一邊向我介紹三道茶的來龍去脈。古時候,大理是一方崇尚佛教的樂土。大理寺廟眾多,飲茶之風盛行,茶成為寺廟中日常飲用、佛事供奉、招待香客和游人的必備飲品。

喝三道茶,那隨心的從容,那和諧的氣息中氤氳的歷史與文化,滋潤著白族人民的美好生活。我知道,三道茶當初只是白族人民用來作為求學、學藝、經商、婚嫁時,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祝愿,隨著應用范圍日益擴大,現已成為白族民間婚慶、節日、待客的茶禮,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白族三道茶是一種具有戲劇色彩的飲茶方式。制作三道茶時,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樣的。我特意看了一下女主人泡制三道茶的程序,她先將水燒開,再將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然后還不停用手背測試砂罐的溫度。過了一會兒,女主人回過頭來朝我們笑了笑,隨即取適量茶葉放入罐內,不停地轉動砂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罐內茶葉轉黃,茶香襲鼻,便將已經燒沸的開水注入砂罐。

體味生活的原汁原味,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而白族人民匆匆忙忙的一天,也好像是從一盅茶開始的。妻子在一旁攝像,而我已經有些口干舌燥,然而女主人似乎不急。過了一小會兒,女主人將沸騰的茶水傾入茶盅,用雙手舉盅遞到我面前。我雙手接過茶盅,看了一眼色如琥珀的茶水,清香縈繞鼻尖,滿滿煙火氣在茶中渾然一體,越發清晰地呈現在我眼前。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各地都有這樣的風俗,白族人也不例外?!叭啦琛钡牡谝坏啦杞小翱嗖琛?,不以沖喝為目的,只能以小口品飲,然后在舌尖上回味茶的苦涼清香。女主人遞過來的茶盅,只有小半盅,因為濃釅的緣故,滋味雖然有些苦澀,但有一種撲鼻的焦香,讓我恨不得舉起茶盅,一飲而盡。

飲用三道茶的形式和內容都豐富多彩的。當我喝完第一道茶后,女主人重新用小砂罐制茶、烤茶、煮茶,并在茶盅里放入少許紅糖、乳扇、桂皮等,這倒有點像我們喝金絲菊茶的感覺。這樣沏成的茶,色彩豐富,香甜可口,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心靈上的安撫。

其實,我愛的還是第三道茶,其煮茶方法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ń愤€有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這盅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不僅預示著未來生活的幸福美滿和吉祥如意,也會讓人的心里涌起浮生偷得片刻閑的幸福感。

品味“三道茶”是生活的藝術,更是人生的藝術?!耙豢喽鹑匚丁钡娜松芾?,讓這三道茶每一道都有好滋味和好人情,有了獨特的文化內涵。人生如茶,芳香宜人,揮之不去的那份震撼,帶著智慧的茶香慢慢沁入我們的生命之中,讓我們達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

在大理品味砂鍋魚

從崇圣寺三塔回到古城,早已夜幕初上。那萬家燈火,流光溢彩的街頭,雖然比白天少了許多行人,但氣氛仍然很熱烈。在外玩了一天,有些疲倦,也有些餓了。女兒說,去吃砂鍋魚吧。作為大理白族自治州一道特有的傳統美食,流傳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與大理的豆腐煮魚、大理凍魚,稱為大理的“一魚三吃”,頗有名氣。

說起大理地區特有的傳統佳肴,那就非大理砂鍋魚莫屬了,在大理眾多食法中,最具風味特色的是砂鍋魚。砂鍋魚是大理地方名菜之一,在大理各大飯店都能夠品嘗得到這道名肴。我知道在大理,魚的吃法可謂多種多樣,有凍魚、酸辣魚、海稍魚……但在我心里,都不及砂鍋魚好吃,但是我始終沒有弄清楚,砂鍋魚和其他魚的做法具體究竟有什么不同。出門在外,全憑女兒安排。我們走進一家靠近酒吧的飯店,雖然早已過了晚飯的時間,但飯店的生意仍然十分興隆。

望著眼前的場景,妻子說,看來又要等餐了。我說,那不正好,還可以聽聽歌。酒吧中傳出的彈唱聲音很大,客人的隨唱聲也很高亢,不時傳出一片嘖嘖稱奇的贊賞。我在聽歌的同時,用眼瞟了一眼臨桌的食客,只見餐桌上菜葉鋪墊的大盤襯墊上,鍋中沸滾,漂紅映綠,色彩絢麗,清香撲鼻。我用鼻子嗅了嗅,深深地吸了口氣。不經意的舉動被女兒看到了,她說,由于砂鍋保溫好,上桌后鮮湯翻滾,香氣彌漫。

這些年,女兒一直在云南工作,吃砂鍋魚不下百次,對砂鍋魚的來歷、做法,都能夠說出個子丑寅卯。今天是我們一家人的單獨游玩,沒有其他朋友,這正好給我這個紙上談兵的美食家討教的機會。女兒也不遮掩,她說,作為大理最早的吃魚方法,鍋和魚都有著嚴格的限制,必須用祥云出產的土鍋煨肉,而魚必須是洱海中捕來的弓魚、黃殼魚或鯉魚,加上嫩雞片、冬菇等十余種豐富多彩的配料燉制而成,這樣才質鮮肉美,不腥不膩,別具風味。

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的大理砂鍋魚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大理國時期可謂國宴之一,在唐代弓魚更是南詔國進貢長安的貢品。女兒說,砂鍋魚在大理一帶是白族人民款待客人的上等佳肴,黃殼魚形似鯉魚,頭小、鱗細、肉少、刺少、鮮嫩。白族人對魚的食法和烹調技術頗具特色,其特點是用具獨特,配料講究,很有地道的云南味道。

但要吃到正宗的砂鍋魚,從選料就要注意,魚和鍋都準備好,那這道菜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另一半配料就講究一個鮮字:高湯要用農家放養的土雞熬出來。

其實,任何一種美食,吃的都是文化。砂鍋魚,不僅味美,而且來源動人。相傳很早以前,洱海邊上的一戶白族漁民,是出名的孝子,為了給雙親過生日,卻拿不出幾樣好菜,正當一籌莫展之際,妻子給出一主意,便去買了一條黃殼魚和其他幾十種配料,熬煮成一鍋,取名“三鮮什錦菜”。這樣做出來的砂鍋魚,魚肉滋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不可多得的美味。這就是大理砂鍋魚的由來。

大理砂鍋魚,色、香、味、形齊備,營養豐富,譽稱“十全大補飲食”,大理砂鍋魚做法講究,配料要全,有時達15種之多,烹制時將活魚洗凈入砂鍋,并加入海參、魷魚、金鉤、火腿、雞肉、豬肝、腰花、肉片、肉丸、蹄筋以及豆腐、蛋卷、香菇、木耳、玉蘭片和其他多種調料,用炭火慢燉至熟,并保持全魚原形,魚熟揭開鍋蓋,鮮香撲鼻、湯鮮肉嫩,入口連綿不絕。砂鍋魚還必須要趁熱食用,魚肉滋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望著熱氣騰騰,滿屋飄香的菜肴,我們一家人臉上的微笑早已合不攏嘴。

湯沸魚動,如魚游水的砂鍋魚,承載的是一段記憶,一段感情。是的,故事倒很簡單,內容卻很豐富,因為大理砂鍋魚吃的是親情,吃的是孝順,吃的是家和萬事興的中國傳統,難怪凡到大理旅游的外地賓客都以品食大理砂鍋魚為最大的樂趣。

猜你喜歡
劍川砂鍋白族
千年繁華后的平淡劍川彌井村
劍川娃
做燉菜砂鍋最好選無釉的
劍川花椒的主要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
白族火把節:一天星斗下人間
砂鍋里也有重金屬
白族敬酒歌
打破砂鍋問到底
56個民族56枝花 白族
冬日里的砂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