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鰍早期生長特征及不同投喂策略對仔稚魚生長性能的影響

2024-03-02 06:38張亞洲張錦華余傳啟楊竹青周秋白王自蕊
水生生物學報 2024年4期
關鍵詞:鹵蟲稚魚輪蟲

陳 琪 潘 杰 曾 毅 張亞洲 張錦華 余傳啟 楊竹青 周秋白 王自蕊

(1. 江西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 南昌 330045; 2. 南昌市特色水生生物營養生理與健康養殖重點實驗室, 南昌 330045)

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隸屬鯉形目、鰍科、花鰍亞科、泥鰍屬[1], 有著極高的營養價值,其適應性強、成活率高, 養殖成本低, 肉質鮮美。近年來, 泥鰍養殖業迅速發展, 人工養殖規模不斷擴大, 對泥鰍苗種的需求量也不斷上升, 但目前人工培育的泥鰍苗種的成活率普遍較低, 因此餌料的選擇對泥鰍養殖而言尤為重要。

隨著仔魚的口逐步發育完善, 仔魚常根據餌料大小選擇食餌對象[2]。輪蟲及鹵蟲等浮游動物適合泥鰍仔魚口徑, 在游動過程中能夠被仔魚順利攝食,適口性較好, 所含氨基酸的種類齊全, 不會對水體造成污染。此外, 鹵蟲還具有增強免疫力和活力的特點[3]。蛋黃作為生產實踐中常見的人工餌料, 在傳統的魚苗培養中得到廣泛應用, 但蛋黃在投喂過程中存在不易儲存、投入量及形態不好把握等缺陷, 使泥鰍苗種無法及時攝食或因其太小而難以攝食, 對水質也存在一定的影響[4], 對于免疫力不高的魚苗而言, 容易造成魚苗死亡。

目前, 在大鱗副泥鰍(Paramisgurnus dabryanus)[5]、臺 灣 泥 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Taiwan)[6]、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7]等經濟魚類中已逐步開發出專門的配合飼料作為其開口餌料, 然而大部分研究表明生物餌料如輪蟲、鹵蟲等作為開口餌料仍具有一定的優勢, 配合飼料由于營養組成及加工工藝等不同導致飼料質量存在優劣[6]。研究表明, 泥鰍在早期生長階段消化系統在15—20日齡逐漸完善[8,9], 過早攝入配合飼料, 魚苗可能因缺乏微粒飼料的消化能力而不利于其成活和生長[10]。

目前大量研究集中于泥鰍開口餌料的研究, 隨著泥鰍的生長, 天然餌料不能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 餌料的營養性、適口性是培育過程中的關鍵因素。因此本實驗擬通過研究不同組合的餌料對泥鰍仔稚魚時期生長發育的影響, 以期篩選出理想的餌料組合, 探究泥鰍早期發育的特點, 為泥鰍苗種培養和健康養殖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泥鰍

實驗泥鰍為江西農業大學特種水產研究所泥鰍繁殖基地自繁獲得, 用小球藻、輪蟲飼養15日齡(Days post hatching, dph) 至 平 均 體 長 為(1.2662±0.021) cm, 平均體重為(0.011±0.001) g的鰍苗。

1.2 實驗方法

實驗餌料蛋黃、輪蟲、鹵蟲及配合飼料(表1)。蛋黃用200目網布包住揉碎投喂; 豐節蟲為濱州鴻溪水產有限公司生產的鴻溪大紅卵; 配合飼料為通威泥鰍育成浮性配合飼料1673, 粗蛋白≥38%, 粗脂肪≥5%, 用磨粉機磨成粉料進行投喂。

表1 不同階段餌料組合Tab. 1 Different diets at different stages

投喂方式15—40dph分別用輪蟲+鹵蟲+蛋黃(A1)、輪蟲+蛋黃(B1)、鹵蟲(C1)飼喂, 后轉為用輪蟲+鹵蟲+蛋黃(A2)、鹵蟲+配合飼料(B2)、鹵蟲+蛋黃+配合飼料(C2)繼續飼喂至55dph。

1.3 飼養管理

飼養容器為66 cm×50 cm×42 cm的塑料白桶,養殖用水為曝氣自來水, 配備充氧裝置, 24h不間斷充氧; 實驗期間每天早上8:30和下午17:00進行投喂, 投喂量根據攝食情況而定; 每天記錄泥鰍苗種攝食與活動情況, 實驗期間水溫20—27℃, 溶解氧5—7 mg/L; 每天進行換水, 清除死苗、殘餌、糞便等。

1.4 指標測定

在15dph、40dph和55dph時對各組稱重并測量全長。用游標卡尺測量其全長, 用電子天平測量吸干殘留水分后的質量, 測完后再迅速將魚苗放回水中。測量過程中小心、迅速, 確保魚苗不受傷、不死亡。

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Lt表示在t時間的魚的體長,Wt表示在t時間的魚的體重,W0表示在初始時間的魚的體重。

1.5 數據處理

實驗結果用“平均數±標準誤”表示, 用SPSS 26.0進行統計分析, 用Duncan’s多重比較進行差異性檢驗, 顯著水平為P<0.05。

用SPSS 26.0進行生長曲線擬合以及回歸分析,用t檢驗比較b值是否與3 (等速生長下的b值)具有顯著性差異, 顯著水平為P<0.05, 判斷魚類生長異速情況, 即當t檢驗無顯著性差異時, 表示該魚類為等速生長; 當t檢驗有顯著性差異時, 表示異速生長(且當b>3時為正異速生長,b<3時為負異速生長)。

2 結果

2.1 不同餌料組合對泥鰍生長性能的影響

本實驗采用鹵蟲、輪蟲、蛋黃及配合飼料的不同組合作為實驗飼料, 分階段培育泥鰍40d后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餌料組合投喂對泥鰍生長性能的影響(平均值±標準誤)Tab. 2 Effects of different diets on growth of M. anguillicaudatus (mean±SE)

在15—40dph期間, A1組泥鰍增重率和特定生長率最高, WGR、SGR、末全長及末均重顯著高于B1和C1組(P<0.05); B1組增重率和特定生長率顯著高于C1組(P<0.05); A1、B1和C1組肥滿度之間無顯著差異。

在41—55dph期間, A2組泥鰍增重率和特定生長率最低, 顯著低于B2和C2組(P<0.05); B2組增重率和特定生長率最高, WGR、SGR、末全長及末均重均顯著高于A2和C2組(P<0.05); A2、B2和C2組的肥滿度無顯著差異, B2組肥滿度高于A1和C1組。

2.2 泥鰍個體早期發育階段體重、全長、日齡之間的關系

經 過40d飼 喂 后, B組 的 體 重 由0.0117增 至0.2741 g, 全長由1.2704增至3.6880 cm。在發育過程中, 全長和日齡之間的關系最符合三次函數(表3),關系式為TL=1E-05x3-0.0007x2+0.0679x+0.4071(R2=0.995), 擬合曲線見圖1。體重與日齡之間的關系最 符 合 三 次 函 數(表4), 關 系 式 為BW=5E-06x3-0.0002x2+0.0048x-0.0125(R2=0.958), 擬合曲線見圖2。全長與體重的關系最符合冪函數(表5), 關系式為LWR=0.0062x2.7838(R2=0.988), 擬合曲線見圖3。

圖1 仔稚泥鰍全長與日齡的變化曲線Fig. 1 Curve of total length and days

圖2 仔稚泥鰍體重與日齡的變化曲線Fig. 2 Curve of body weight and days

圖3 仔稚泥鰍體重與全長的變化曲線Fig. 3 Curve of body weight and total length

表3 全長與日齡之間關系的參數估計Tab. 3 The model summary and parameter estimates (total length & days)

表4 體重與日齡之間關系的參數估計Tab. 4 The model summary and parameter estimates (body weight & days)

表5 體重與全長之間關系的參數估計Tab. 5 The model summary and parameter estimates(body weight & total length)

3 討論

3.1 不同餌料組合投喂15—40dph泥鰍仔稚魚生長性能的變化

陸專靈等[3]對培育20d泥鰍苗種的體長數據進行生長曲線擬合與回歸分析, 發現豐年蟲作為泥鰍開口餌料生長速率最快且存活率最高, 與勞順德等[11]研究結果相符。而本研究顯示, 在15—40dph期間單純用鹵蟲飼喂泥鰍仔稚魚, 其SGR、WGR、末均重、末全長均顯著低于其他組, 可能是因為采用鹵蟲飼喂時間過長, 投喂的餌料營養單一而不能滿足后期發育的營養需求。朱明等[4]發現在培養水體中添加蛋黃被輪蟲取食后, 能豐富輪蟲的營養成分,泥鰍通過攝食營養強化后的輪蟲促進個體生長。本實驗中飼喂輪蟲+鹵蟲+蛋黃組泥鰍的SGR、WGR、末均重和末全長均顯著高于其他組, 表明經過營養強化的鹵蟲和輪蟲適宜在泥鰍食道發育完全、腸道消化功能逐漸完善的時期及稚魚期進行投喂。

3.2 不同餌料組合投喂41—55dph泥鰍仔稚魚生長性能的變化

在41—55dph階段, 根據前期投喂生長性能的變化, 適當改變后期的投喂餌料, 繼續對泥鰍稚魚進行培養。彭聰等[12]對泥鰍早期發育階段的食性研究表明, 泥鰍在早期發育階段隨著日齡增長表現出對浮游動物的選擇性。因此, 在生產過程中需提供易消化吸收的適口活餌料或營養全面的配合飼料以利生長。蔣宗杰等[13]通過比較泥鰍與其他魚肌肉的蛋白質含量, 結合市場泥鰍料的效果反饋,認為泥鰍育成料飼料的適宜蛋白質含量為30%—34%, 脂肪適宜需求為5%—7%。Segner等[14]研究發現仔魚消化餌料的種類影響仔魚的消化生理機能, 意味著混合投飼可以改善仔魚攝食和消化能力。本研究發現, 投喂鹵蟲+配合飼料組SGR、WGR、均末重、末全長均顯著高于其他組, 這可能歸因于配合飼料中的營養成分能提供泥鰍稚魚期生長所需的營養。投喂輪蟲+鹵蟲+蛋黃組SGR、WGR、均末重、末全長顯著低于其他組, 可能是由于泥鰍對輪蟲和鹵蟲的選擇性下降, 且營底棲生活, 很少活動。

41—55dph階段, 生物餌料與人工餌料的配合投喂在泥鰍仔稚魚期有著良好的效果, 但生物餌料培養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 且成本居高不下, 不適宜長時間進行投喂, 隨泥鰍的生長及消化功能的完善, 可逐步轉食為配合飼料從而達到人工馴化的目的, 獲得較為理想的人工培育效果。

3.3 泥鰍早期發育階段生長特點

在魚類早期發育階段, 由于體型的變化導致魚體各部分生長速度的不一致, 這被稱為異速生長,是魚類的一個常見特征, 生長發育的不均勻也反映了魚類形態變化與功能的適應性, 異速生長被認為是個體發生過程中的一種進化策略[15,16]。

本實驗泥鰍仔稚魚體重與全長之間呈顯著的冪函數關系, 體重與全長之間的關系式為LWR=0.0062x2.7838(R2=0.988), 符合殷名稱[17]提出的最常見W=aLb模型, 這在魚類中較為普遍, 如雜交鱘(Acipenser baeri♀ ×Acipenser sehrenckii♂)、弧唇裂腹魚(Schizothorax curvilabiatu)、短尾高原鰍(Triplophysa brevicauda)和理縣高原鰍(Triplophysa lixianensis)等[18—21]。式中a為條件因子(Condition factor),反映所處環境條件狀況[20],b為異速生長因子(Allometric factor), 反映生長發育的不均勻性[22]。在魚類中, 參數b的可能取值為2.5—4.0, 通常接近于3[17]。當b=3時或者接近于3時, 認為是等速生長, 當b<3時則認為是負異速生長。

本實驗b值為2.7838,b值顯著小于3 (P<0.05),體重與全長之間為負異速生長模式, 這與張云龍[23]結論一致, 認為泥鰍早期發育階段呈負異速生長,與高淼[9]對于仔稚鰍的研究結論不一致, 認為是等速生長, 可能是因為其分析階段為0—70d, 且研究的為體長與體重之間的關系。隨著泥鰍的長大, 異速性減弱, 成鰍的b值接近或大于3, 發育趨向均勻,等速生長[24—27]。b值并不是固定的, 不同種群、不同發育階段及不同環境都會對體重與體長關系式的b值都有影響。從本實驗泥鰍體重、全長及日齡之間的關系可看出, 泥鰍仔稚魚的全長增長較體重增重更早, 其早期生長特點為全長先增加, 體重增長較為緩慢, 側重于體長的發育。

4 結論

實驗表明, 泥鰍仔稚魚期前期15—40dph投喂輪蟲+鹵蟲+蛋黃, 后期41—55dph投喂鹵蟲+配合飼料可獲得較佳生長性能。泥鰍仔稚魚體重與全長之間呈顯著的冪函數關系, 體重與全長之間的關系式LWR=0.0062x2.7838(R2=0.988),b<3, 為負異速生長模式。

猜你喜歡
鹵蟲稚魚輪蟲
鹵蟲的研究與應用
基于廣義加性模型的天津近海魚卵、仔稚魚群落結構研究
云南盤仔稚魚口吸盤發育*
鹵蟲營養強化研究
溫度對不同種類臂尾輪蟲生長與繁殖的影響
“逆天神偷”蛭形輪蟲
"逆天神偷"蛭形輪蟲
“逆天神偷”蛭形輪蟲
鐵皮石斛組培植株和大田植株中的多糖及其鹵蟲毒性
長江口及其鄰近水域仔稚魚種類組成及分布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