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空間格局及旅游路徑優化

2024-03-02 15:14趙潔雅
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旅游景點紅色旅游四川省

陳 嵐,趙潔雅,譚 林,詹 昭

(1.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2. 四川大學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65;3. 西南石油大學工程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1)

0 引言

紅色旅游是賡續紅色文化基因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有力抓手,近年來逐漸成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旅游形式[1]。各地依托紅色景點,通過展演紅色故事、體驗紅色情景等形式向游客闡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征程和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當家作主的艱苦卓絕過程[1-2]。有效實現了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革命老區的振興與發展和區域經濟的高質量內涵式增長,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作為分布在不同地理單元的文化產物,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需要以紅色景點作為穩定的空間形態來搭載,通過近遠期的合理規劃和不同尺度的空間設計進行系統謀劃。但當前一些區域的紅色景點缺乏統籌規劃、利用與協調,導致紅色旅游資源被邊緣化、破碎化、片段化利用,割裂了不同紅色旅游資源文化生態的內在關聯及其完整性,不利于紅色文化的整體性保護與開發[2]。因而,如何立足紅色旅游景點的空間特征開展宏觀尺度的跨區域資源整合成為新時期建構紅色旅游高品質格局的重要議題。

梳理文獻發現,國外研究主要以戰爭遺址、共產主義遺產旅游為中心展開探討,并集中分析了黑色旅游在情感聯結、記憶喚起、文化認同和城市經濟方面的作用機制[3-5]。不少研究以某一紀念性場館為對象,從公眾、政府等不同視角詳細分析了相關旅游資源的情感符號特征及其政治意義[6-7]。國內對紅色旅游的研究始于20 世紀末,學者們先后從不同維度探討了紅色旅游的概念內涵[8]及功能價值[9],強調應充分發揮紅色旅游資源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三大主導性功能[10],尤其在紅色景點方面,應秉承組合化、市場化、網絡化和體驗化的基本原則[11],立足自身特色,以文旅融合思路促進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研學旅游的耦合發展[12]。同時,與之相關的紅色旅游扶貧[13]、旅游資源整合開發對策[2]也成為研究熱點。隨著空間計量分析與數理統計方法的大量應用,近年來,研究內容開始關注紅色旅游景點的空間特征及形成動因[14]和網絡關注度[15]等方面。研究對象多以全國經典紅色景點為例,從延伸產品內涵和區域聯動角度提出了多樣化的開發模式[16]??傮w而言,關于紅色旅游的研究已積累較多成果,但案例地多聚焦于經典景區或某單一類別的紅色片區[2,17],相較之下,立足省域層面探究紅色旅游景點空間格局的研究尚不多見。在研究內容上,學者們多基于社會學、經濟學視角探討紅色旅游資源的發展模式、效應評價、客流預測[18-19],少有研究以規劃學和地理學的交叉視角為切入點,從宏觀尺度分析紅色旅游景點的結構特征及其開發路徑。鑒于此,本文首先運用地理學方法從宏觀向度探析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的空間格局,繼而以規劃學為手段提出其開發利用的總體思路,意在破解四川省紅色文化資源碎片化開發的困局,實現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的系統性、整體性發展,形成規模效應。

1 研究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四川省位于我國西南部,與重慶、貴州、云南等地接壤。地形以山地、高原和丘陵為主,境內天然河川分布較廣,主要有岷江、長江、嘉陵江等河流。四川省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腹地,也是紅軍長征時間最長、經過地域最廣的省份,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此留下光輝的戰斗足跡,因此也孕育了豐富的紅色旅游景點。目前,四川省已創立長征豐碑、川陜蘇區、抗震救災等八大紅色旅游品牌。2021 年,四川省推出的5 條線路入選了“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在《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的指導下,全省按照“一軸兩線十區段”的整體布局,圍繞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出了40 個紅色經典景區,為四川省紅色旅游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2 數據來源

本文所需研究數據根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全國300 處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以及《四川省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試行)》分類標準獲取,結合四川省各市(州)人民政府官方網站、四川省各市(州)文旅局官方網站和四川經濟日報等主流媒體,收集并篩選出625 個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數據。運用Map Location批量轉換625 個地址為經緯度坐標,經過檢驗,發現237 個重復點位,再通過百度坐標拾取器進一步確定準確的坐標定位,手動消除重復項。最后,將數據導入ArcGIS 10.7 軟件中實現可視化表達,建立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的空間屬性數據庫,繪制得到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空間分布圖(圖1)。同時,從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獲取四川省行政邊界底圖,數字地圖高程(DEM)數據從地理空間數據云官網獲取,從四川省統計局官網獲取《2021 年四川統計年鑒》,從Diva-gis 地理信息系統平臺獲取中國公路交通矢量數據和河流湖泊矢量數據。

圖1 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空間分布圖(作者自繪)

1.3 研究方法

1.3.1 最近鄰指數

最近鄰指數適用于分析一定范圍內大量點要素的空間分布情況。通常,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點的空間分布模式可分為集群式、均勻式和隨機式三種[16],公式為:

1.3.2 核密度估算

核密度估算法是將點要素的分布狀態轉變為概率分布,用以研究點要素的空間分布特征。采用核密度估算法對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空間格局特征加以分析,核密度值越高則景點分布越密集[2],公式為:

式中,q為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數量;h(h>0)為光滑參數;x為柵格中心核密度;xi為紅色旅游景點的核密度;為核函數。

1.3.3 空間自相關

空間自相關包括全局與局部空間自相關兩種。其中全局空間自相關用來描述被研究要素的全局分布狀態,主要通過點要素的位置和要素值探究某一區域中點要素相互依賴程度,即紅色旅游景點在四川省地域范圍內的空間關聯性[14],公式為:

式中,xi和xj表示一定區域i和j的實際觀測值;Wij為空間權重矩陣,取值范圍為0 或1,若兩個單元在邊界上相連,則兩個單元的空間相鄰,權重設為1,反之權重設為0。Moran 指數I∈[-1,1],若I>0,則呈正相關,值越大相關性越強;若I=0,相關性呈隨機;若I<0,則呈負相關,值越小相關性越弱[14]。

局部空間自相關可進一步探究紅色旅游景點在四川省各市(州)范圍內與其各自相鄰空間單元的關聯程度,采用Anselin Local Moran’sI進行分析,研究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局部空間分布特征,得到空間分布熱點圖。公式為:

式中,Var()為變異系數;E()為數學期望值。根據Z()取值進行分析,若Z()>0 且顯著,表明I地域單元周圍出現點要素較多,空間分布狀態呈高密度集聚,屬于熱點區;若Z()<0 且顯著,則I地域單元周圍出現點要素較少,空間分布狀態呈低密度集聚,屬于冷點區[14]。

2 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空間格局特征分析

2.1 空間類型與密度特征

運用平均最近鄰工具計算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的最鄰近指數,求得實際最近距離6 542.179 337 m,理論最近距離17 503.561 132 m,Z得分為-29.950 893,P值為0.000 000,最鄰近指數R=0.373 763<1,表明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分布屬于集聚型。

同時,利用ArcGIS 10.7 對四川紅色旅游景點空間分布進行核密度分析,結果顯示,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空間分布密度相對較高,約占四川省總地域面積50%以上的空間核密度值大于3.08,但空間分布密度不均勻。具體而言,由雅安和成都組成了一個高密度核心區,向北延伸至綿陽市,由廣元和巴中市組成了第二個高密度區域,向東南側擴散至達州市,形成較為獨立的組團分布,此外,于宜賓市形成了另一高值區域。另一方面,甘孜、阿壩兩地地理空間范圍廣闊,空間分布密度較低,但仍各有1~2 處核密度值大于20.29。從空間結構來看,整體上呈現出“兩帶三團四心”的雙“C”型空間態勢,“三團”即雅安與成都、宜賓與自貢、廣元與巴中分別形成的三個片區組團,“四心”主要圍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北部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北部及攀枝花市布局,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沿川西高原、山地分布的弱西部帶和沿成都平原、大巴山以南一帶的強東部帶區域(圖2)。

2.2 空間關聯特征分析

2.2.1 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

為了揭示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的空間關聯特征,以四川省地級市為基本空間單元,計算其紅色旅游景點的空間分布全局Moran 指數(圖3)并進行顯著性檢驗,結果顯示Moran’s I≈0.088 701>0,檢驗值Z 得分2.017 678,表明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全局莫蘭指數的通過檢驗,同時,四川省各地理單元紅色旅游景點的空間分布并非完全隨機,而是具有顯著的空間正相關性,此外,各紅色旅游景點在空間分布上表現出的聚集效應亦比較顯著。

圖3 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圖(作者自繪)

2.2.2 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

運用ArcGIS 軟件中的Jenks 自然斷裂法進一步對不同尺度下紅色旅游景點密度值進行局部自相關測度,進而將紅色旅游景點的空間分布劃分為冷點區、次冷點區、過渡區、次熱點區、熱點區5 種類型,得到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冷熱點分布圖(圖4)。分析發現,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的熱點區主要圍繞川陜革命根據地和紅軍長征途徑之地分布,以川西的甘孜、阿壩和川東北部的廣元、巴中等地為典型。次熱點區表示研究區內某一地區紅色旅游景點數量較多,但其周圍地區的景點數量較少,在空間關聯中表現為極化效應。涼山、綿陽、南充、達州四地均為次熱點區,其中,綿陽、南充、達州三地雖均緊臨川陜革命根據地,但其景點數量遠不及該區域紅色旅游極核的巴中市,對周邊帶動作用不明顯。涼山州雖為長征時期中央紅軍北上必經之地,但在景點數量上仍與甘孜、雅安等地有一定差距。冷點區屬于自身及其周邊地區紅色旅游景點密度值均低的雙低區域,由圖4 可知,雙低區分布在成都平原以東一帶,以眉山、內江、資陽和遂寧為典型。次冷點區的密度值較低,周邊地區的紅色旅游景點密度值較高,在空間關聯中表現為虹吸效應,次冷點區分布在攀枝花、樂山、自貢和廣安等地,空間分布較為零散。過渡區在以成都、德陽為中心的中部地區和以宜賓、瀘州為中心的東南部形成兩個孤立的空間節點,其密度值介于次熱點區和次冷點區之間。

圖4 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冷熱點分區圖(作者自繪)

總體看來,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密度值的空間關聯性存在較大差異,熱點區和次熱點區成為景點空間分布區域的主導部分,冷點區與次冷點區各自表現為集中與分散的兩級差異特征,其區域發展均衡程度不高,因而,以區域增長極為帶動并開展跨地區聯合發展是此后四川省紅色旅游規劃的重要途徑。

3 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的開發路徑優化

探明紅色旅游景點的空間格局是優化其旅游開發路徑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礎,目前,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呈現出“兩帶三團四心”的雙“C”型空間分布特征,資源本底較好,各地紅色文化資源特色鮮明、體驗性強。但在開發策略方面,對旅游規劃的關注不足,缺少對既有資源的統籌安排,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因而,本文嘗試立足規劃尺度的宏觀視角,基于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現有分布格局及發展的現實困局,從頂層規劃設計、旅游空間結構和紅色產品策劃三個維度探究其旅游開發途徑。

3.1 頂層規劃設計先行

規劃作為行為主體實現對空間資源合理配置的一種先行工具,在各類資源開發利用活動過程中起著統領全局的作用。當前,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已初步形成全域全要素的“五級三類”綜合體系,為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開發提供了時代機遇。以規劃作為關鍵政策工具建立上下協調的層級傳導機制,有助于在頂層設計維度對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進行統籌安排。

一方面,通過戰略引領、上下銜接、細化落實突破傳統行政區劃界線,解決跨區域發展和用地管制問題,推動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成片區、規?;l展。同時,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紅線,當開發邊界與上述紅線產生沖突時,應系統考慮不同發展界限的協調性。如,當紅色旅游項目占用了生態保護紅線,應首先評估其是否突破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容量,超過一定規模的開發項目需通過開天窗方式處理,但不可再出現新的開發建設活動,以此助力紅色旅游景點與生態環境耦合的高質量發展格局[22]。另一方面,在國家紅色旅游景點規劃建設總體格局指引下,四川省域層面需構建體系化的紅色旅游景點網絡,通過梳理各地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保護區等遺跡建立紅色景點一張圖系統。同時基于對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的探析明確與之緊密關聯的各級市(州),進而研判確定區域性的紅色文化帶。在市縣級層面,應落實上位規劃關于開發指標、邊界等剛性傳導要求,錨固紅色遺跡保護利用紅線,進一步確定本市(州)紅色旅游規劃的細則目標及其空間格局。在鄉鎮級層面,應強調具體項目的落地性,依據地方實際細化和制定紅色旅游景點開發建設的控制性指標,預留部分彈性用地作為遠期發展的物質基底。同時,從紅色文化典型聚落、紅色文化旅游線路和紅色文化生態保護區三個維度建立點、線、面的保護利用結構,實現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的線性化、系統化發展。

3.2 旅游空間結構優化

基于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多中心、多片區的空間分異格局,借助點- 軸系統理論,以成都、廣元、宜賓、甘孜和阿壩為中心培育和壯大旅游極核,通過區域性密度核心的培育和建設整合既有紅色文化資源,從而優化旅游空間結構、推動省域尺度紅色景點的協同發展。具體而言,一是將成都作為中部地區的核心節點,連同綿陽、雅安共同塑造愛國主義主題片區,涵蓋科技崛起、抗震救災和紅軍長征等復合化的紅色文化精神。二是將廣元作為四川東北部的紅色基地,并結合廣安的偉人故里景點,與巴中、達州等地聯合開發以鞏固川陜革命根據地的紅色基礎。三是以宜賓市為核心打造四川東南部的重要節點,與瀘州、自貢等地聯動塑造長江流域紅色文化片區,并向西延伸至樂山市,構筑東西向的旅游空間網絡。四是針對川西地區,需將甘孜、阿壩、涼山和攀枝花等地納入近期規劃中,以甘孜、阿壩為主創建紅軍長征主題旅游節點,以攀枝花市為引領弘揚三線建設精神,通過不同區域的各級節點之間相互關聯,依托本土文化特質形成系統化、多元化、特色化的旅游路線??傊?,應通過整合四川省現有紅色資源,開辟“紅色+”的專題旅游路線,建立紅色景點- 博物館- 文化研究基地- 體驗館等多極化的旅游空間系統,形成多樣化和精品的旅游發展格局。

3.3 紅色旅游產品升級

紅色文化是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因此,發展紅色旅游應充分發揮在地化的紅色基因優勢,在現代分工與產業融合思路下,依托文化內核單元的嵌入重構空間生產能力,并逐步形成本土化的高附加值產品鏈條。其一,創建旅游IP,擴大品牌效應。深入考察各地的紅色資源稟賦并進一步挖掘資源的獨特性和競爭優勢,基于不同紅色文化基因與特性開展其產品的研發設計、宣傳與展銷,通過強化文化特質塑造文化品牌及景點標簽,以旅游IP 思路吸引游客,擴大產品知名度。其二,加強發展要素整合,推廣復合型旅游產品。一方面強化紅色文化基因與鄉村旅游、藍色旅游、黑色旅游、綠色旅游的聯動發展,形成四川省旅游產品的多功能組合。另一方面,各地依托獨特旅游資源,融入生態因子、文化因子,借助現代化高科技技術手段,將單一的觀光展覽轉型為集休閑度假、培訓教育、文化研究等多元形式為一體的復合型產業結構,迎合不同市場主體的差異化訴求。其三,延展紅色文化嵌入維度,營造特色消費場景。通過識別體驗性文化元素,創建紅色體驗旅游區。在此基礎上規劃創意宣講、主題設計、商品展銷、講解體驗等形式,以市場主體為中心培育旅游氛圍,塑造特色消費場景,提升紅色旅游產品市場競爭力。如在川陜革命根據地開展情景教學專題教育、互動教學、訪談教學和激情教學,通過瞻仰烈士紀念碑和紀念墻、聆聽守墓老人講述紅色故事、進行《川陜忠魂鑄豐碑》主題教育,從游客體驗感出發促進紅色旅游景點轉型升級,以此帶動革命老區發展。

4 結論與展望

本研究運用最近鄰指數、核密度估算和空間自相關等方法,揭示了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空間格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優化發展建議,主要結論如下:

(1)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為集聚型分布,主要集中在成都- 廣元- 宜賓- 雅安一帶,整體上呈現出“兩帶三團四心”的雙“C”型空間格局。

(2)在空間關聯性維度,甘孜、阿壩、雅安、廣元、巴中為熱點區,表現為擴散效應,涼山、綿陽、南充、等地為次熱點區,表現為極化效應,熱點區和次熱點區所占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空間區域較多,冷、熱點空間分布不均勻,區域發展均衡程度不高。

(3)基于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兩帶三團四心”的雙“C”型空間結構及其資源稟賦,應在頂層設計維度以國土空間規劃為抓手,在省域、市縣和鄉鎮等不同層級實施差異化管控和引導策略。同時在旅游結構維度以點- 軸開發為指導建立多元化旅游線路和空間極核,形成精品旅游發展格局。此外在紅色產品維度,應通過創建本土化IP 擴大品牌效應,以要素整合為前提延展復合型旅游產品、優化各地紅色旅游景點產業結構體系。

盡管本文在宏觀尺度揭示了四川省紅色旅游景點的空間格局并提出了遠期旅游開發途徑,有利于更直觀地了解現有資源概況,從而為其旅游節點培育和空間結構優化等提供基本前提。但如何更深入地基于各地景點發展實際提出轉型模式以縮小區域差距、凸顯本土特色成為下一步研究的重要參考方向。

猜你喜歡
旅游景點紅色旅游四川省
貧民窟也能成旅游景點?
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
貧民窟也能成旅游景點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產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東征村:紅色旅游助力脫貧換新顏
紅色旅游
四川省土木建筑學會
四川省 多舉措增強2500萬 農民工獲得感
開展紅色旅游業務 提升老人生活品質
旅游景點介紹的文體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