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絹衣彩繪女舞木俑

2024-03-03 18:07申姜
環球人文地理 2024年1期
關鍵詞:茜草緙絲妝容

申姜

絹衣彩繪女舞木俑,1973年出土于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206號墓,現館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女俑頭部以木塑,身軀則用木柱支撐,雙臂為紙捻,全身施彩,服飾考究華麗。她發束高髻,略向左側。面如滿月飽滿豐潤,黛眉寬而曲,且妝容精致:眼角繪斜紅,唇角點妝靨,眉間貼有花鈿。外著團花錦絹小袖短襦,下穿高腰紅黃相間豎條曳地彩裙。女俑表情嚴肅中透著活潑,身形頎長窈窕,黃底白花絹織帔帛旋臂繞頸曼妙非常,恍如婀娜起舞一般。

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眾多木俑,此尊木俑除了頭部和軀體分開刻制,用木條在脖頸處膠合,兩相組合出想要的動作形態,還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在于身上的服飾——錦衣羅衫絹成衣。彩練飄飄裙拂地,縱使星霜荏苒,歷經千年,仍舊鮮艷如新,再現了初唐時期的審美情趣與流行風尚。

據相關資料顯示,女俑身上服飾的多彩之色均來自植物染料。古人崇尚自然,所制染料也多來自于自然之中,除了草木還有礦物,取料講究,染制工序繁瑣,織物染出來后絢麗自然、經久不褪,不僅有防蟲抗菌之效,還能展現中國傳統色彩美學。古代草木染色,紅花、茜草、蘇木多用于染紅色,石榴皮和梔子花果實用以染黃色,藍草染藍色。這些植物一些是本國原產,如茜草、藍草,但像紅花則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相傳紅花產于埃及,經過古代波斯到了大唐長安,憑借其中含有的特殊熒光成分,浸染出鮮亮紅黃二色。紅花效用眾多,不僅可做染料,還可用于胭脂、口脂的制作,甚至在唐代女性備受推崇的貼花鈿、描面靨等妝容也發揮其能。

值得一提的是,帔帛上繪制的連珠紋,是從波斯薩珊王朝沿著絲綢之路傳到西域地區再東傳大唐。女舞俑腰帶采用緙絲面料讓“緙絲起源五代,盛行兩宋”的說法,調整為至少在初唐時期就已出現。

中國作為衣冠古國,織繡技藝傳承至今,這尊女俑再現了初唐時期樂舞和女裝的風靡潮流,集中展現了唐代雕塑藝術水平和審美風尚,也見證了胡漢服飾文化在絲路的交流融合。

猜你喜歡
茜草緙絲妝容
通經斷瑋 繪彩織夢
——蔡霞明緙絲作品欣賞
基于3D技術和偏光技術的茜草鑒別研究
茜草與入骨丹(東南茜草)質量比較研究
緙絲之美,從皇室走入民間
南通緙絲將經緯織入生活
能打造光澤透亮質感的妝容
宋代緙絲的色彩符號與審美意趣
氫核磁共振法測定中藥茜草中大葉茜草素和羥基茜草素的含量
3種茜草科植物的抗寒特性
拯救妝容的“小棒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