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山河踏遍,為中國加“鈾”
——記東華理工大學教授、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鈾資源勘查與開發教師團隊”帶頭人孫占學

2024-03-05 09:42楊戈蔡巧玉衛婷婷
科學中國人 2024年2期
關鍵詞:鈾礦

楊戈 蔡巧玉 衛婷婷

孫占學在野外地質考察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羅布泊地區騰空而起——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它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彈技術,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世界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為了制造原子彈,發展核工業,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一批又一批科學家前赴后繼,不計名利、艱苦卓絕,把畢生心血投入這項偉大事業的奮斗之中。制造原子彈所必需的核心材料是“鈾”,它被喻為核工業的“糧食”,但是鈾在地表的含量極低,并常與其他礦物伴生,要找到具有工業品位和開采價值的鈾礦極其困難,加之西方國家長期以來對我國鈾礦勘查與采冶領域采取技術封鎖,因此,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在國際上被視為一個貧鈾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受制于人,甚至“被卡住了脖子”。

為了改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國家花大力氣發展核工業,培養找鈾采鈾的專業人才。1956年,東華理工大學(時稱“太谷地質學?!保┳鳛橹袊斯I的第一所高等學校正式創辦成立。在隨后的60多年里,雖三遷校址、七易校名,但初心夙愿不改,最終形成現在南昌、撫州兩地三校區的辦學模式。

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孫占學,骨子里深深銘刻著那個時代特有的“艱苦奮斗、以身許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16歲時考入東華理工大學(時稱“撫州地質學院”),從一名初出茅廬的新生到學校第一批碩士研究生,從留校的青年教師走上副校長、校長的崗位,他扎根在這片中國核地學人才的沃土中,堅定地成為在這條“將山河踏遍,為中國加‘鈾’”的道路上砥礪前行的開拓者和奮斗者。

四十余年的科教時光,四十余項國家級和省部級重要科研課題,萬余個奮斗的日日夜夜,孫占學在東華理工大學的平臺之上,投身中國核地學研究與教學的發展洪流之中,在鈾礦深部找礦、復雜難處理的鈾資源開發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創新性成果,并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業務過硬、勇于創新,具有家國擔當的核地科研工作者。他們攜手實現保障鈾原料安全可靠供給的重大需求,把文章寫在礦區的每個角落,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強核報國”的建設之中,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核工業發展的宏偉畫卷。

扎根核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1978年,神州大地吹起了科學的春風,孫占學成長為一名16歲的有志青年。和那個時代農村里長大的孩子不同的是,他在和貧困、饑餓,以及落后的生活環境作斗爭的同時,極度渴望用知識改變自身的命運。身為鄉鎮干部的父親也一直激勵著孫占學努力上進——“想想看,造原子彈這么難的事情都實現了,只要努力,咱們還有什么做不到呢!”

為了能夠上學,在父母的支持下,孫占學歷盡千辛萬苦,起早貪黑地汲取文化知識。上中學時,往返家與學校之間要走上20多里的山路,他也從不知疲倦。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恢復高考后的第二年,孫占學被東華理工大學放射性水文地質專業錄取。

之所以選擇地質專業,是因為考慮“這種艱苦的專業,城里人不太會報,而自己最大的優點就是不怕吃苦”;之所以選擇“放射性”這種外人看來充滿危險的專業,是因為自己了解的為數不多的大科學家里,“居里夫人就是研究放射性物質的”。多年之后,孫占學樸實地道出當初選擇專業時的想法。

身為一個農村孩子,從家鄉的大山里走到外面的世界不容易。盡管家鄉修水距離撫州不到300千米,如今開車只需3個小時,但在當年的交通條件下,孫占學要先從家到縣城,再從縣城到南昌,再從南昌到撫州,幾經換乘,足足3天才能到達。

機會得來不易,自然倍加珍惜。從踏進東華理工大學校門的那一刻起,年輕的孫占學就暗自立志要干出一番名堂,為國家的核工業作出貢獻!在旁人眼里,學習是件苦差事,他卻把學習和科研當作一種樂趣對待,孜孜不倦地探索鈾礦找礦與采冶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常常為此廢寢忘食,樂此不疲:“我從沒有覺得條件艱苦,也沒有覺得累。對于自己設定的目標,自然要分分秒秒全力以赴!”

本科畢業后,孫占學憑借出色的成績成為那一屆專業學生中僅有的留校執教的兩個人之一。工作3年后,他又成功考取了東華理工大學(時稱“華東地質學院”)的第一屆碩士研究生,正式成為著名放射性水文地質學家李學禮教授的門生。1961年,作為留蘇歸國學者,25歲的李學禮放棄了留在大城市的機會,主動要求分配到剛剛興辦不久且偏居撫州一隅的東華理工大學的前身撫州地質??茖W校,將在蘇聯學到的先進理念和科研方法都帶回了國內,志在為中國核地學領域的科研振興和人才培養貢獻力量。

“當年我們讀書的時候,從本科階段就沒有現成的教材,都是李老師自己編寫,油印出來發給我們的?!睆睦顚W禮老師身上,孫占學耳濡目染了一位有擔當有遠見科學家的家國情懷,“他做事十分嚴謹,無論是室內理論研究,還是野外地質考察,從來都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他眼光獨特,善于從細微中發現重要問題,并很快理出解決問題的思路,給了我非常大的啟發,也給我后來的科研生涯帶來深刻的影響”。

當年,孫占學在李學禮、史維浚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指導下,一心撲在古水熱系統鈾成礦理論的研究上,以江西相山為研究對象,從水源、熱源、礦源等角度來研究相山鈾礦的形成機理、成礦潛力,以及下一步的找礦方向。在他眼中,一處處鈾礦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下設置的、需要奇思妙想去破解的一道道謎題。身為一名核地學科技工作者,必須用水滴石穿的韌勁和開拓的創新精神,突破一道道“封鎖線”,破解這一個又一個“地下密碼”。

孫占學經常要去野外調查、收集資料。一路上風吹雨打,啃干糧、喝溪水,有時要爬上海拔數千米的峰頂,有時要下到幾十米甚至數百米深的礦井里面去采樣。目前團隊中和孫占學共事最久的同事劉金輝當年經常和他一起出野外,至今記憶猶新,礦井里黑洞洞的,要一手用手電筒照明,一手扶著井壁慢慢行動?!暗V洞里還要上坡和下坡,甚至要爬著過去。有些地方土是松的,稍不注意一腳踩下去就可能被埋到里面。即便這么危險,孫老師這個‘拼命三郎’,每一次都是走在最前面?!?/p>

年輕人不懼艱辛、不避險途,在磨煉中快速成長。憑借著對于相山古水熱系統與鈾礦成礦關系的相關研究,孫占學于1995年完成了自己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后與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合并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博士論文,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博士導師汪集旸院士,以及地學界多位前輩學者的高度贊賞。

北京、廣州等地的科研院所紛紛向這位年輕有為的博士拋出了橄欖枝,使孫占學有了更多的人生選擇?!罢f不動心那是假的,尤其如果留在北京,個人發展的平臺會更高更廣,還可以解決家屬進京的問題,那可能是整個人生發生轉折的機會?!睂O占學坦率地描述當時的心境。但是自己的恩師李學禮向他提出了挽留。不善言辭的老師并沒有多說什么,只誠懇地表達了3個意思:母校需要你,家鄉需要你,中國的核工業的科研與教育發展需要你。

細細琢磨李學禮的囑托,這讓孫占學一顆浮躁的心逐漸沉靜了下來?!澳米约汉屠罾蠋熞槐?,他是山東濟南人,師母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的研究生,算是中國研究計算機最早的一批人,他們如果在大城市發展的話,對個人和小家庭而言肯定是更有前途的,但他為了國家更迫切的需求選擇一輩子留在了江西這塊土地上。而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江西人,從東華理工學得本事,完成學業,就像李老師說的,如果都去了大城市,那基層的單位怎么發展,國家最需要的基礎工作誰來完成?”李學禮的話春風化雨,滋潤了孫占學的心田,他深信只要把自己的工作緊密地與國家需求結合起來,踏踏實實扎下根來,在哪里都會大有作為。為此,孫占學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回到母校,為中國核地學的科研和教學夜以繼日、殫精竭慮,這一堅守,就是風霜雨雪40年。

南征北戰

——國家的需求就是吹響的號角,越是難以攻克的山頭,越是要展現擔當與作為。

1997年,李學禮時任華東地質學院(東華理工大學前身)院長,在繁多的行政事務之下,仍沒有忘記創校之初為國家找鈾采鈾的使命,他利用節省下的一點科研經費,白手起家,創建起鈾資源勘查與開發教師團隊,為的就是更好地服務國家對核能開發的戰略需求。4年后,作為得意門生的孫占學從李學禮手中接過這根為國加“鈾”的接力棒,成為這支團隊的領頭人。

孫占學(右四)在東華理工大學生物地浸采鈾示范基地

在孫占學的帶領下,團隊始終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鈾礦勘查與綠色采冶,追求“頂天立地”的科研作風,堅定“做就要做出個樣兒來”的信念,不斷發展壯大。他作為總負責人,帶領大家成功申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防科技創新團隊,并接連申請下多個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和核能開發等項目與課題,為解決核工業發展中的重要理論與實際問題而奮力攻關。團隊的出色表現也為后來東華理工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博士授權單位的申報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2年,新疆某鈾礦的開發因含礦含水層地下水的高鹽度而遇到困難,地浸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化學堵塞。與傳統采礦不同,鈾礦地浸不需要開采礦石,而是通過注液鉆孔向礦層注入試劑溶液,溶液滲流過程中將鈾從礦石中溶出,再通過抽液鉆孔將含鈾溶液提升至地表……但這個過程中,礦層和工藝管道容易發生嚴重的化學堵塞,導致工藝中斷,如果沒有破解的辦法,地下資源就將變成“呆礦”。

彼時的上述鈾礦,就幾乎成了這樣一個“呆礦”。眼睜睜看著腳下埋藏的寶貴鈾資源難以采出,管理者與專業技術人員均心急如焚。幾年間,先后有多批國內外礦冶科技人員,甚至是國際頂級的專家走進這片戈壁灘,但對于這個世界級的難題始終沒能找到徹底有效的解決之道。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越是難題,越能激發起孫占學的斗志和雄心。在被國內外同行專家都不看好的情況下,他帶領團隊決定向戈壁灘發起挑戰,決不能讓寶藏就這樣沉睡地下。

高柏是孫占學年齡最大的學生,師生兩人只相差2歲??釔畚鋫b小說的高柏回憶起第一次和老師一起遠赴新疆時,豪氣地形容為“七劍上天山”?!拔液蛯O老師等一行七個人,作為團隊的第一批成員到地處戈壁荒灘的鈾礦做實地考察?!备甙氐幕貞浝锶詭е斈瓿醯竭吔畷r的興奮,“戈壁現場令人非常震撼,方圓幾十千米寸草不生,就好像到了外星球一樣,讓我們這些生活在南方的人大開眼界!”

但是,只過了不到一天,殘酷的現實就將這種興奮敲碎得無影無蹤。位于新疆吐魯番-哈密盆地西南部的某礦區地處素有中國第一火爐、第一風庫、第一沙塵之稱的不毛之地。礦區沒有電,需要自己發電;沒有食物和生活用品,要到30多千米外的小鎮上去買。最艱苦的是,戈壁之上沒有地表水,地下水是咸水也不能飲用,每天要靠拉水車去20多千米外的水站拉水,這一車水用于這一批人每天的飲用、洗漱、試驗等一系列事情,是最寶貴的資源。至于住宿,戈壁上沒有房子,一行人擠在僅幾平方米的老舊鐵皮寢車里,寢車四處透風,只能用紙殼和膠帶貼封,一遇風沙來襲,車內沙塵彌漫,即使睡覺時戴上口罩,醒來也是滿嘴塵土。

高溫對團隊而言又是一大考驗?!案瓯跒┑南奶?,43℃到45℃是正常溫度,礦床的地表溫度最高能接近90℃,就像在烤箱里行走一樣?!备甙鼗貞浾f,“如果哪天溫度只有38℃或39℃,我們就會很開心,覺得今天好涼快?!?/p>

經過艱辛的實地考察,團隊將在礦床現場采集的樣品帶回了江西,孫占學帶領團隊成員又一頭扎進實驗室開展系列試驗。研究發現,造成這一礦床地浸化學堵塞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水中鈣離子過高,如何降低水中天然條件下的礦化度,成為擺在孫占學案頭的一大課題。那段日子里,團隊實驗室里每晚都是燈火通明,大家討論問題經常到凌晨兩三點鐘,不斷探索優化開采工藝。

“一個技術真正在生產上應用要經過很多環節。實驗室里做成功了,并不意味著就一定成功了?!睂O占學特別強調,“因為你必須從實驗室走到野外去落地,這里面還有很多環節需要打通?!?/p>

為了實現從“紙面”落到“地面”,孫占學帶領團隊針對高礦化度地下水地區砂巖鈾礦地浸開采世界性難題,多次往返新疆,在戈壁荒灘住鐵皮房和“地窩子”,克服高溫似火、潑水成冰、風沙肆虐、缺水缺電的困難,聯合中核天山鈾業一線科技人員,夜以繼日地開展試驗,經過3年艱苦攻關,首創了淡化少試劑地浸采鈾工藝,成功為高礦化度地下水地區砂巖鈾礦地浸開采提供了一條重要的解決途徑。此后十幾個春秋里,為了解決更多復雜鈾礦的采冶難題,孫占學帶領團隊轉戰天山南北,逐礦而居,先后從毗鄰“死亡之?!绷_布泊的吐哈盆地戈壁到伊犁腹地的烏孫山下開展核能開發研究,為我國鈾資源的綠色高效開發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團隊奮戰北方,攻堅砂巖鈾礦綠色高效采冶的同時,中國南方的高氟高鈦硬巖鈾礦的采冶難題同樣擺在孫占學面前?!坝矌r型鈾礦是我國重要的鈾資源類型,主要分布在江西和廣東等省?!睂O占學介紹道,“但南方的鈾礦資源稟賦較差,多為高氟低硫、高鈦、極低品位等復雜難處理鈾礦,常規化學處理成本高、效率低、環境污染風險大,其綠色高效提取同樣是亟待攻克的世界性難題?!?/p>

作為國家重要戰略資源,鈾被視為“無價之寶”。它不僅被用于核武器,還可以廣泛用于核電、醫學與農業等多個行業。孫占學清楚,如果我們的采冶技術不夠先進,鈾礦產品就沒有競爭力,而自主供給能力越差,對外依存度越高,被“卡脖子”的風險就越大,這是關系到我國國防和能源安全的重大問題,身為一名核地礦科技工作者,面對國家的重大需求,必須有所作為。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在李學禮、史維浚等老一輩專家的指導下,孫占學就已經開始帶領團隊著手進行理論研究與室內試驗,探索用生物技術代替化學方法去破解這一瓶頸?!拔覀儼l現,微生物技術對解決復雜難處理低品位鈾資源開發難題,是一條非常好的技術途徑?!币蜮櫟V的生物浸出可供借鑒的資料很少,攻關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棘手的困難,比如選育冶鈾微生物,即培養各種對鐵、鈾具有強氧化性的特殊細菌,就絕非易事。鈾礦浸出液各種離子濃度很高,并且鈾是強放射性元素,在這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微生物不僅要能夠生存,而且還要處于強活性狀態,孫占學表示:“這是搞微生物浸鈾必須攻克的難關,很多人做不成功就是跌倒在這個問題上?!?/p>

“什么樣的微生物能跟鈾礦石高效地發生反應?受哪些因素影響?其作用機制是什么?這些都是基礎問題,只有把這些機理機制搞清楚,才有可能研發出真正談得上先進的技術?!睘榱斯タ宋⑸锒呀夹g難關,孫占學團隊整合了多學科人才,有研究化學的,有研究地質的,有搞水文的,搞環境的,更有微生物專家,多學科交叉,協同攻關,為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面壁十年圖破壁。經過十余年持續不斷的努力,孫占學團隊終于首創出耐氟抗輻射高效浸礦菌選育新方法,突破了高抗性浸鈾菌種選育的關鍵技術瓶頸,建立了全球最齊全的適合鈾礦浸出環境的微生物菌種庫,可以針對不同礦山的不同特點,把它們組合起來因地制宜予以使用;團隊創建了“生物-礦物-溶浸液強關聯”的鈾礦生物強化浸出理論;開發出復雜難處理鈾礦高效綠色生物堆浸新技術,攻克了這一世界性的重大技術難題。

“與傳統化學堆浸相比,我們在鈾的浸出率、浸出時間、酸耗、生產成本、廢液排放量等關鍵技術經濟與環境指標上,均達到了世界領先或先進水平?!睂O占學帶領團隊取得的“復雜難處理鈾礦綠色高效生物堆浸關鍵技術與應用”系列成果,因為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大幅提升了這一類鈾礦的采冶水平,顯著擴大了經濟可采鈾資源儲量,有力推動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科技進步,從而當之無愧地榮獲了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國防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等重要獎項。

在孫占學看來,科研成果一定要落地,最終要轉化為生產力,這是科研工作的重要意義所在?!翱蒲胁皇羌埳险劚?,而是要通過產學研聯合攻關,解決真正的科學問題與突破真正的技術瓶頸,滿足國家的重大需求?!边@些年來,孫占學一直在為微生物浸鈾技術的研發及市場化推廣應用在國內外奔走呼號,嘔心瀝血。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可以領跑世界的技術領域,他想為之深深刻上“中國創造”的烙印。團隊的研究成果不僅在國內外多家大型企業得到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潛在經濟價值更是高達數百億元,還為國內外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并推動了江西、廣東、新疆、內蒙古等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助推了“一帶一路”建設,為鈾礦的經濟環保開發提供了“中國方案”,使我國在這一領域處于國際領跑地位。

薪火相傳

——“艱苦奮斗、強核報國、創新奉獻”的核軍工文化一直在東華理工師生的血液中流淌。

每一處復雜難處理鈾礦增產增效的成功,都意味著諸多世界級的難題被攻克。而取得突破后,孫占學從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他總是帶領團隊總結經驗,深化研究,向下一個目標進發。

一個成功團隊的發展史,必然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的奮斗史。從最早的6人研究小組,到后面一代一代地發展壯大,這支由鈾礦地質、鈾礦采冶、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多學科交叉、老中青結合的團隊,最終匯集成一個緊密合作的堅強集體。2022年,他們從教育部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評選中脫穎而出。

“一個團隊能夠生存發展的基礎是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在孫占學眼里,這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聚沙成塔的創造過程,也是整個團隊擰成一股繩團結奮斗,相互促進、改變和發展自我的提升過程。

一流的學科之所以成為一流,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傳承和沉淀?!霸谶^去的20多年艱苦歷程中,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前輩和大家的接續奮斗,才成就了鈾資源勘查與開發教師團隊的今天。而這種傳承不只是知識的積累,更是一種科研報國的情懷和矢志國防的信念!”團隊里的每一位成員都決心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將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承前啟后,傳遞下去。

“團隊的氛圍非常好,大家不去爭名爭利,想的只是解決問題?!睂O占學很欣慰自己擁有一支“上下齊心,三軍用命”的團隊。越是遇到困難,越不能考慮個人得失,越要舍得放下一些個人的東西,才能全身心地投入,這已經成為這支隊伍刻在內心深處的共識。

因為有了這種精神,在20世紀90年代核工業發展陷入低谷,在全國上下專業撤并、項目下馬、實驗室解散的浪潮中,李學禮依然選擇不放棄,即便在最困難的那一年,鈾礦地質專業只招收到8名本科生,他依然像保存火種一樣,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之上。

因為有了這種精神,即便已經身為院校的領導,但為了節約項目經費,孫占學和劉金輝等人去新疆出差時,依然堅持在火車硬座上坐幾天幾夜到烏魯木齊,再換成汽車輾轉到礦區。

因為有了這種精神,高柏和周義朋他們可以義無反顧,辭別父母妻兒,奔赴荒漠戈壁、深山老林開展鈾礦找礦工作,書寫出一篇篇“強核報國,創新奉獻”的豪邁詩篇。

因為有了這種精神,老教授史維浚84歲時被查出肺部疑似腫瘤之后,仍然不顧家人和同事的反對,堅守實驗室,指導學生、設計方案、分析數據、整理報告,直至彌留之際,嘴里念叨的依然是科研數據。

…………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首先要是堅定的愛國者,然后才是開拓者、奮斗者?!痹谶^往近30年的科研攻關和教學經歷中,團隊遇到過不計其數的困難,體驗過“山窮水盡、柳暗花明”的起伏與波折,但是為國加“鈾”的責任和使命讓他們披荊斬棘堅持了下來。團隊在一次次考驗和錘煉中成長壯大,成為我國核工業發展路程中的堅強力量。同時,也為我國核地學領域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才俊。

左手抓科研,右手抓教學,這是孫占學一貫的主張,他懂得團隊的力量和人才梯隊建設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注重對后輩人才的培養,甘做提攜后學的鋪路石和領路人?!艾F在的年輕人聰明、活潑、見識廣,但同時沉穩不足,吃苦不夠,經不起挫折?!睂O占學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推心置腹,用自己的閱歷經驗引導他們少走彎路,鼓勵他們具備打破常規的勇氣,能夠獨立思考,敢于實踐個人想法。即便在過去身為校長的幾年中,他仍然堅持在教學一線授課,將更多年輕人帶進深埋鈾礦的廣闊山河。

“孫校長工作特別忙,但有時候遇到解不開的難題,我們去請教他,他會把所有的事情都推掉,留出一個下午或者晚上的時間,專門為我們答疑解惑,直到我們搞清楚了問題?!瘪R文潔是團隊中的85后,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在她眼中,身為導師的孫占學嚴厲嚴謹,但溫文爾雅,從不亂發脾氣,并且胸懷大局,“孫校長還特別注重給年輕人創造國際合作交流的機會,一般出國學習或者會議,都優先派我們年輕人去,讓我們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在孫占學的影響下,團隊中的教授全部為本科生、研究生授課,并積極擔任輔導員、班主任等貼近學生的管理職務,深深扎根學生教育管理一線,孜孜不倦地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鈾礦采冶研究人才。

不久前,61歲的孫占學正式卸任了東華理工大學校長的職務,他感慨終于有了更多時間可以把精力放在教學和科研之上?!扳櫟V是一個大熔爐,同時也是奮斗者實現人生價值的大舞臺?!彼f:“科學研究具有傳承性,只有一代人接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把科學研究水平持續不斷地提升到新的高度?!?/p>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孫占學和他的團隊上下凝結著核地質人“鈾礦報國”的初心,在祖國大地上勾畫出一卷篳路藍縷的奮斗長圖,也唱響了一曲奮發圖強的時代高歌。在中國核工業發展的路程中,總有許多人,就像孫占學和他團隊成員一樣,為了國家強大,怠慢了對父母雙親的侍奉、忽略了對愛人和家庭的照料、錯過了對孩子學業和生活的陪伴,他們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為國加“鈾”的奮斗中,為核工業每一個細微的技術進步和產能增加奔波拼命,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蒲新飞蠠o坦途,但也正如同他們所說的:沒有人天生就能吃苦,但在老一輩多年的言傳身教之下,他們愿意選擇吃苦,愿意主動擔起這份責任,更希望能把這份家國情懷一代一代永不停息地傳遞下去。

專家簡介

孫占學,東華理工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優秀教師、放射性地質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主任、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鈾資源勘查與鈾礦產品提取技術”國防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曾擔任東華理工大學副校長、校長,核資源與環境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職務。長期致力于鈾水文地球化學、地熱學、鈾礦溶浸開采等領域的研究,并長期從事本科生、研究生教學工作。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和自然科學獎二、三等獎5項,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2022年,帶領“鈾資源勘查與開發教師團隊”入選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猜你喜歡
鈾礦
氧化還原作用對鈾成礦的意義——以相山西部流紋英安巖鈾礦為例
粵北地區花崗巖型鈾礦勘查模式分析
鈾礦數字勘查資源量估算方法應用與驗證
CSAMT法在柴北緣砂巖型鈾礦勘查砂體探測中的應用
鈾礦地質勘探設施治理分析
關于鈾礦地質退役設施的長期監護
UExplore_SAR軟件在鈾礦地質勘查中的應用
川北砂巖型鈾礦礦床成因及找礦遠景
基于Android的地下鈾礦山放射性污染物智能控制系統設計
淺評下莊鈾礦田礦床地質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