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防治水稻稻飛虱田間藥效試驗

2024-03-05 02:31張婷婷葛波趙憶寧鄒利軍湯露萍石磊沈旦軍
上海農業科技 2024年1期
關鍵詞:白背飛虱飛虱稻飛虱

張婷婷 葛波 趙憶寧 鄒利軍 湯露萍 石磊 沈旦軍

(宜興市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宜興 214206)

稻飛虱為昆蟲綱半翅目飛虱科害蟲,常見種類有褐飛虱、白背飛虱和灰飛虱三種。稻飛虱是為害水稻生產安全的主要害蟲之一,不僅能直接刺吸水稻植株汁液造成危害,還能在取食、產卵過程中造成機械損傷導致水稻長勢減弱[1],更能傳播病毒,對水稻產生間接危害(例如,20世紀60年代中期發現,灰飛虱能夠傳播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等的病毒;20世紀70年代后期發現,褐飛虱能夠傳播草叢矮縮病、齒葉矮縮病等的病毒;近年來發現,白背飛虱能夠傳播南方黑條矮縮病。稻飛虱及其傳播的五種病毒病先后已成為亞洲稻區的主要病蟲害[2])。

近年來,江蘇省稻飛虱頻繁爆發,而在江蘇省水稻生產中,對稻飛虱的防治仍以化學防治為主要手段,先后采用了有機氯、有機磷、氨基甲酸酯、除蟲菊脂、噻唑酮、苯基吡唑類的氟蟲腈、煙堿類的吡蟲啉等不同類型的農藥進行稻飛虱防治,且稻飛虱逐漸對這些農藥產生了抗藥性[3]。在此背景下,筆者進行了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防治稻飛虱田間藥效試驗,以期為科學防治稻飛虱提供理論依據?,F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田位于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雙橋村,土壤有機質含量為中等水平,地力為中等偏上水平,前茬作物為小麥。本試驗防治對象為稻飛虱,試驗田間稻飛虱種群以白背飛虱為主。供試作物為單季晚粳稻‘南粳3908’,水稻種植方式為機插秧。試驗藥劑為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鹽城雙寧農化有限公司生產),對照藥劑為80%烯啶蟲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劑(市售)和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市售)

1.2 試驗設計

試驗依據施用藥劑不同設6個處理,其中以施用等藥液量清水為空白對照,每處理重復4次,每小區面積為50 m2,各處理具體用藥方案見表1。試驗期間,各處理均未施用過其他殺蟲劑,其他栽培管理(如肥水管理)均保持一致。

表1 供試藥劑試驗設計

試驗于8月2日(稻飛虱低齡若蟲高峰期)進行,采用利農16 升HD400 型手動背負式噴霧器進行葉面噴霧施藥1 次,每667 m2藥液噴施量均為40 L。

1.3 氣象資料

施藥當日 (2022年8月2日)試驗田天氣為陰天,平均氣溫為32.3 ℃,最高氣溫為39.0℃,最低氣溫為27.8 ℃。試驗期間(8月2日—16日),平均氣溫為32.87 ℃,平均最高氣溫為39.75 ℃,平均最低氣溫為26.91 ℃,平均相對濕度為77.33%,有雨日2 天,降水量為9.1 mm。試驗期間氣象資料見表2。

表2 試驗期間氣象資料(2022年度)

1.4 調查項目及方法

試驗期間,目測調查各藥劑處理區的水稻生長情況及蜘蛛、黑肩綠肓蝽等稻飛虱天敵的發生情況,并與空白對照區進行對比,以驗證供試藥劑的安全性。

同時,分別于施藥前和施藥后3 d、7 d、14 d對稻飛虱田間蟲量進行調查,均采用盆拍法,即各小區隨機拍查10 穴水稻,記錄活蟲數量,折算成百穴蟲量,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效。計算公式:蟲口減退率=(1-施藥后蟲量÷施藥前蟲量)×100%;防效=[(處理區蟲口減退率- 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施藥前稻飛虱種群動態

據8月2日施藥前調查,試驗田間稻飛虱有褐飛虱、白背飛虱和灰飛虱三種,由于前期未進行藥劑防治,稻飛虱蟲態比較齊全,以2~3 齡若蟲為主,空白對照的平均百穴蟲量為1 121 頭,褐飛虱數量占比為12.5%、灰飛虱數量占比為32.5%、白背飛虱數量占比為55.0%。

2.2 藥劑安全性

據試驗期間調查,各藥劑處理區的水稻生長均正常,與空白對照區水稻的生長無顯著差異,且各藥劑處理區的蜘蛛及黑肩綠肓蝽等稻飛虱天敵與對照區無顯著差異,表明供試藥劑的安全性較好。

2.3 防 效

由表3 可知,在施藥后3 d,每667 m2施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 25 g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最佳,防效為78.43%;其次是每667 m2施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 20 g 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為74.68%;再次是每667 m2施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 15 g 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為64.06%;對照藥劑處理(每667 m2施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16 g 和每667 m2施80%烯啶蟲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0 g)對稻飛虱的防效較低,僅在60%左右。由此可見,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防治稻飛虱具有較好的速效性。在施藥后7 d,仍是每667 m2施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 25 g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最佳,防效為81.44%;其次是每667 m2施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16 g 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為77.89%;再次是每667 m2施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 20 g 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為75.98%;每667 m2施80%烯啶蟲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0 g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最差,防效僅為70.16%。在施藥后14 d,每667 m2施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16 g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最佳,防效為100.00%;其次是每667 m2施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25 g 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為83.56%;再次是每667 m2施80%烯啶蟲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0 g 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為81.72%;每667 m2施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15 g、20 g 兩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較施藥后7 d明顯下降,分別為65.07%和68.79%。

表3 不同處理防治稻飛虱田間藥效比較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 論

試驗結果表明,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防治稻飛虱具有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其防效隨著用藥量的增加而提高。因此,在水稻生產中,建議在稻飛虱低齡若蟲高峰期施用20% 氟啶蟲酰胺懸浮劑,施藥量以每667 m2用25 g 為宜。

3.2 討 論

根據文獻檢索發現,目前針對稻飛虱的研究大致可分為生物學、生態學、生理學與分子生物學、病毒學、預測與防治5個領域,不同領域的研究側重點各不相同,但最終落腳點均在防治。在長期防治稻飛虱的實踐過程中,由于化學農藥的快速和高效,使化學防治已成為防治稻飛虱的主要手段,這就造成了稻飛虱的抗藥性增強[4-5]。因此,在水稻生產實踐中,更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藥劑,以延緩稻飛虱抗藥性的發生及增強。氟啶蟲酰胺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屬于新型低毒吡啶酰胺類昆蟲生長調節劑類殺蟲劑,不僅具有觸殺和胃毒作用,還具有很好的神經毒劑和快速拒食作用,稻飛虱吸入帶有氟啶蟲酰胺的植物汁液后很快停止吮吸,最終因饑餓而死亡。本試驗結果表明,20%氟啶蟲酰胺懸浮劑能夠較好地防治宜興市水稻田間的稻飛虱,試驗的田間示范效果較好。

猜你喜歡
白背飛虱飛虱稻飛虱
直接多重TaqMan qPCR方法快速鑒定褐飛虱屬3種飛虱
廣西野生稻Y11抗白背飛虱QTL定位
50%吡蚜酮WG對水稻褐飛虱田間藥效試驗
分析稻飛虱發生特點及防治技術分析
褐飛虱體內共生菌多樣性研究進展
南安市白背飛虱發生的氣象條件及蟲源地分析*
平鋪鎮近20年來白背飛虱發生特點、成因分析及應對措施
三種稻田常見螯蜂對半翅目害蟲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
幾種藥劑防治稻飛虱效果分析
不同水稻品種對白背飛虱取食和產卵選擇性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