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就業觀的轉向與重構

2024-03-07 01:12曹磊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24年2期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新時代

[摘 要]就業關乎國計民生,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社會持續關注的熱點問題。在構建創新發展格局的新時代,穩就業、保就業作為“六穩”“六?!敝?,事關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而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對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工作和個體的就業價值觀念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分析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就業觀轉向現狀,并以此為基礎培育大學生科學的就業價值觀,成為高校就業工作穩步前進的應有之義。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科學就業觀

[中圖分類號] G644?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2-0023-04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始終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并不斷為之努力,滿足就業需要。當前,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上升且備受社會矚目,2022年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千萬大關,其規模和增量均為歷史之最,而根據人社部回應,2023年畢業生將繼續保持在千萬級,且達到又一新高。由此可見,被社會廣泛關注的“史上最難就業季”并不是一個固定的年份,而是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屢破新高而隨之動態變化的過程。高校畢業生作為就業的重點群體,其就業問題直接關系到民生福祉、國家未來以及經濟和社會發展等眾多方面。而當前經濟大環境的不確定性因素層出不窮、就業供需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持續影響著畢業生群體的就業觀念轉變、就業預期調整等。因此,在這構建發展格局的新時代,高校要充分認識培育畢業生正確就業觀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既要加強引導畢業生對就業形勢的認知和判斷,培育并建立正確的就業觀,助力高質量充分就業;也要從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出發,將就業育人工作當作高校整體發展的重要一環,通過科學的方式方法,探索構建常態化、效能化的就業育人新格局,推動就業育人提質增效,促進新時代的教育事業發展。

一、新時代培育高校大學生科學就業觀的必要性

當前受到經濟下行壓力及供需結構性矛盾等多重方面影響,畢業生就業難題,既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也是急需轉變思路、開創新局的思想問題。因而,要在創新發展的新時代不斷培育高校大學生正確的就業觀,對促就業、穩就業,高質量推進高校就業工作順利前行則顯得尤為重要。

(一)是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題的現實訴求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大學生的入學數量呈現出逐年遞增的態勢,緊隨而來的則是畢業生的數量逐年增加,就業難成為困擾廣大畢業生的一個重要問題,并逐步成為社會長期存在且被廣泛關注的普遍現象。2023年3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出席記者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中提到:“我看今年網上比較關心大學生就業,因為今年大學畢業生在中國再創新高,預計今年畢業的大學生規模是1158萬人,這對就業來講確實是增加了一定的壓力?!蓖瑫r,李強總理進一步指出,從發展的角度看“這是好事”,因為如此多的年輕人即將走向社會、邁入新崗位,必定會為社會的整體發展注入蓬勃朝氣和新活力。由此可見,2023年大學生畢業生數量再創歷史新高,就業壓力繼續增加,大學的就業問題不僅影響大學生自身生存與發展,也成為社會各界及媒體關注的熱點與焦點,更是受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一項工作。同時,從辯證發展的角度出發,解決好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讓越來越多的青年大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既能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也能為社會注入新活力,成為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推動國家進一步發展;反之,如不能有效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則會導致畢業生無法將專業知識技能轉化至服務社會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從而會影響高校教育教學更深層次的發展,且對國家和社會等其他方面發展帶來影響。

基于此,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僅需要國家的政策和制度引導,更需要社會、高校、家庭、學生個體的共同努力。在此過程中,高校承擔著培養人才和服務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更是關乎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高校在完成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任務的同時,也要幫助大學生實現價值觀的塑造[1]。高校必須盡全力、多方位對大學生就業觀的加以引導與培育,要把“找份工作,養活自己”的初級就業觀念,轉化為“積極找工作,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現實行動,并通過統籌協調,多措并舉,全方位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幫助大學生形成行之有效的就業規劃與決策,從而在社會實踐中實現自我的就業價值觀,實現自我更加美好的人生價值。

(二)是逐步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分析當前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困難等現實狀態,既有大學生自身存在的普遍性問題,也有高校在就業工作中教育引導方面的問題。從大學生自身分析可知,一方面存在就業觀念偏差和就業心理落差大的普遍性問題,過于看重工作的輕松舒服和薪酬待遇,并當作選擇就業的第一要務,而自身的知識技能相對匱乏,就業行為的盲目性大,一旦在求職過程中受到挫折,則心理困惑會愈發明顯,進而出現煩躁、情緒低落等問題,更有甚者導致嚴重的自我懷疑,對步入社會充滿恐慌,從而選擇逃避就業;另一方面,大學生的職業道德存在缺失,部分大學生在成功拿到企業的入職通知或已經初入職場后,由于對自我發展認知不清,畢業生在簽訂協議后與企業發生違約的現象時有發生,由此給企業和大學生個人都造成了極大困擾。立足高校層面,分析可知,缺乏針對性的就業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且形式過于單一化。目前高校主要依托思政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且集中在低年級階段,而隨著大學生年級升高,思政課的教學相對缺乏;就業指導教育則主要依托大學生畢業前夕的職業規劃課程,這就導致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的非連貫性,且集中理論學習,形式單一,學生缺乏有效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鍛煉過程,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效果欠佳。

因此,為了進一步有效的培育大學生科學的就業觀,高校必須深入學習領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重要論述精神,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作用,把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高校要基于國情社情,把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當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部分[2],既要結合社會就業供需間的結構性矛盾,探索建立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個體全方位的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模式,并強化開展就業形勢與政策教育、職業道德與誠信教育,在教育和引導中,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又要有針對性地也在不同學習階段開展不同內容的就業指導與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實踐中直面職業的特點和要求,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提高職業適應力,使大學生在受教育中意識到個體職業選擇和價值實現需要在社會供需間得以體現。

二、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就業觀的現實轉向

就業觀是每一個體在面臨選擇職業時,所表現出的觀念、認知、態度以及心理等,是個體對就業所作出的一種反應性傾向,并會因不同因素影響而發生不同變化。畢業生走向社會,既是角色的轉變,也是價值觀念的轉變。新時代的高校畢業生作為一個特殊且龐大的就業群體,在當前的就業環境中正經歷著就業觀的現實轉向。

(一)體制內的就業偏好顯著增強

近年來,由于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經濟環境的穩定性遭受沖擊,下行壓力增大,對國內很多中小型企業以及個體創業環境的沖擊巨大,就業市場相較以往隨之縮小,公司裁員、用工減少等現實狀況不斷出現,致使更多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選擇時趨于保守,就業首要選擇項更加趨于穩定性更強的公務單位、事業型單位以及國企等體制內單位。據國家公務員局消息顯示,2023年度國考報名過審人數首次突破250萬人,將近260萬考生擠壓3.7萬多個崗位,報錄比約為70比1,部分熱門崗位更是出現數千比一的現象,“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儼然成為畢業生參加國考的真實寫照;同樣,在智聯招聘數據方面顯示,畢業生對國企的就業偏好逐步位居榜首,選擇民企等就業意愿下降明顯,由此可見,畢業生對這些傳統的“金飯碗”崗位較疫情之前更加青睞,競爭日趨白熱化[3]。從外部環境看,畢業生通過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分析,感受到諸多企業,特別是民企受到沖擊大,而體制內單位相對影響小,在這種比對下,對體制內工作的向往愈發強烈;從自我內部審視看,畢業生保守性的就業觀念依然占據主導,自我發展需求單一,且面臨風險和壓力時,缺乏敢于破局的沖勁和干勁。因而,在外在的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內在自我審視的不明確性共同作用下,畢業生的就業觀念轉向求穩的體制內“集群化”就業偏好越發明顯。

(二)慢就業的就業態度愈發突出

“慢就業”一詞并非由來已久,而是一個隨著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顯露出的一個新興概念,較早見于2015年發表的《“慢就業”:如此“任性”為哪般?》一文中,此后,“慢就業”的話題熱度順勢快速蔓延至各類大眾傳媒,走進社會各類學者及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視野。誠然,對“慢就業”的具體定義,尚未有明確的規范,但關注的重點卻是相對統一的,即畢業生群體在選擇就業過程中,呈現了“慢”的態勢,這種“慢”不僅體現在就業的行動和速度上,也體現在就業的觀念和態度上[4]。而根據“慢就業”類型分析來看,可區分為積極型和消極型,前者主要表現為畢業生對自己的發展目標比較明確,或是繼續備考深造,或是分析市場擬創業,或是提升技能適應職場需求等,從而實現高質量就業;后者則表現為畢業生或是對自我的認知不清、定位模糊,或是家境殷實、不為生計憂等,而長此以往,也會滋生慵懶散漫等不良習性,逐步淪為“懶就業”,甚至“怕就業”“不就業”,如此不僅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也給家庭、社會、學校及個人增加負擔。但不論畢業生屬于哪種“慢就業”類型,客觀上都延緩了畢業生整體就業工作進程,如果放任不管,必然會增加扭轉當前嚴峻就業形勢的難度,對國家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高校人才培養、個體價值實現等帶來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響。

(三)就業心理的負面性態勢明顯

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指的是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具有一定傾向性心理特質,且這種特質貫穿于求職就業的整個過程,盡管不同階段有著不同反應,但對個體的就業價值觀的形成、發展和成熟卻有著重大影響。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發展,引導著就業模式的轉變和就業制度的改革,既給高校畢業生群體在廣闊平臺施展才華、展現自我的發展機遇,也因就業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導致畢業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尤其當畢業生基于現實感受到自己是作為千萬分之一的就業個體而存在時,不免會深感就業難度之大,自我之渺小而就業希望之渺茫[5],并且在就業過程中常常需要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從而影響自我就業選擇和價值判斷。從近年來對大學生就業觀的分析,就業心理問題相對突出,不僅影響個體能否順利就業,也對高校整體就業工作帶來了巨大阻力。其主要表現為求職準備前期的依賴性、焦慮和浮躁、畏難和自卑等,求職中的偏執和自負、盲從和攀比等,求職不利后的恐懼和“擺爛”等心理,一旦陷入各種就業心理困境而無法及時調適時,極易導致職業發展目標的丟失和就業價值觀的“崩塌”,不利于畢業生個體與社會整體的發展。

(四)就業期望的關注點發生新轉向

就業期望是畢業生在選擇就業時對工作環境、從事崗位、薪酬待遇以及工作地點等綜合判斷,是畢業生就業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高校畢業生群體由于物質生活條件以及學習工作環境等方面遠超以往水平,對就業期望的關注點也發生了相應變化,但受到國內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調整和產業發展狀況、國與國間政治變化帶來的政治經濟波動與風險、影響社會健康發展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等眾多因素影響,讓畢業生的就業期望隨之發生變化,在不同時期不斷展現出不同特征。如對薪酬待遇、就業地點等常規性的關注依然居高不下,但隨著經濟發展態勢起伏、就業競爭壓力增大等多種不利因素影響,畢業生就業期望有所下降。如根據智聯招聘相關調查并發布的《2022年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在2022年,有55%的高校畢業生受到當前形勢的影響,降低了就業期望,尤其在薪酬方面,平均期望月薪同比下降約6%,畢業生面臨經濟和就業市場帶來的壓力,展現了相對理性的就業預期。而在就業期望的其他方面,影響畢業生就業期望的因素更多的是對從事的崗位及環境、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行業發展與個人價值實現等,且在擇業或從業過程中,感到技能適配和價值實現等存在矛盾時,往往不愿降低自我的就業期望來迎合現狀,而是選擇放棄就業機會或重新擇業的方式追求物質回報及生活工作的相對平衡性。

三、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科學就業觀的重構路徑

通過分析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結合大學生就業觀轉向的現實境況,從政策支持、高校教育、家庭引導以及個人成長等四個維度幫助高校大學生培育和重構科學的就業價值觀。

(一)加強政策扶持力度,促進大學生樹立科學就業觀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贝髮W生的就業問題始終備受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事關國家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是最基本的民生工程。在此過程中,黨和政府千方百計促就業。一方面,從近年來國家對就業扶持的力度看,正在不斷建立健全支持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各項政策,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項目、推進一系列導向型政策崗位,支持大學生應征入伍,鼓勵高校畢業生深入基層、扎根基層、立志基層,不斷提升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在基層就業中建功立業。另一方面,政府積極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落實人才資源市場化配置等方面的相關制度保障,通過加快經濟轉型升級與結構調整,拓寬就業渠道,強化就業市場服務,逐步解決就業供需匹配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正如李強總理在講話中指出:“要廣開就業渠道,幫助支持年輕人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奮斗去實現自己更加美好的人生價值?!比绱?,加強政策制度建設讓更多的高校畢業生獲取更多的就業機會,使畢業生“集群化”就業偏好達到合理分流,并進一步轉變就業觀念和消極就業態度,促進大學生在就業實踐中樹立科學就業觀,實現美好人生價值。

(二)完善教育指導體系,培育大學生樹立科學就業觀

結合當前高校畢業生群體在就業偏好、就業心態及心理等現狀,出現這類問題的主要根源在于大學生自我的科學就業觀還不夠成熟。對此,高校在承擔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過程中,要不斷完善對大學生科學就業觀教育指導,具體可以概括為“一體四化”的教育指導體系。高校要堅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主體融入就業教育指導全過程,引導新時代大學生將個人理想融入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求,讓思政教育在培育大學生科學就業觀的過程中切實發揮引領作用。高校應當科學化的設置學科專業,強化人才培養機制改革,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將專業學習、就業實踐與產業發展相統一,培養道德素質好、專業技術強的復合型人才,提升就業核心能力;應當結合學科特點,打造專業化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業務技能培訓,實施精準化教育,激發學生專業學習和就業實踐的興趣;應當提供全程化的就業指導服務,從課程設置、價值觀培育、就業形勢分析與就業實踐幫扶、就業信息提供與技能培訓等眾多方面開展有針對性、實效性和連續性的就業指導服務;應當開展實戰化的就業演練,深化校企合作,校企互助共培,提升專業學習與就業崗位的適配性,在不斷地就業教育引導中積極培育大學生科學的就業價值觀。

(三)鞏固良性家庭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就業觀

家庭環境是學生在成長中接觸到的第一環境,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影響學生個性發展和價值觀塑造。尤其在就業價值觀方面,融合了傳承式的家庭教育對畢業生就業選擇產生了深遠影響,一方面,家庭能夠基于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出發,利用有效的信息和渠道對學生在職業規劃和發展上提供積極引導,讓學生在面臨選擇時有著相對合理的就業期望;另一方面,則是將家庭的期望強加于學生職業選擇,過多的干預學生自我就業意向,導致學生在職業選擇與發展過程中失去自我。因而,良好的家庭理性教育不僅影響學生個性發展,而且對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價值觀有著極為重要的引導作用。面臨當前的就業形勢,家庭首先要理性的對待子女就業問題,結合經濟發展現狀,從學生自身實際出發,幫助學生建立合理的職業規劃和價值認同;其次要培養就業選擇的自我意識,把加強引導和尊重個體相結合,讓學生在就業選擇時發揮自我的主觀能動性;再次要引導子女培養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不僅要滿足個體發展需求,同時要具有奉獻精神,承擔起對國家社會及家庭的責任意識;最后要協同家校資源共同服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解決學生就業心理困難等現實問題,促進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

(四)提升自我綜合素質,發展個人科學就業觀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機遇與挑戰并行,在面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要有敢于破局的勇氣,不斷轉變思想認知,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科學就業價值觀。高校大學生在學習成長中應當具有前瞻性,制定科學的、長遠且動態調整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并有計劃的逐步實施;應當把提升專業知識硬實力與實踐能力提升軟實力相結合,打好專業知識基礎,并在實踐中提高技術能力;應當轉變自我發展觀念,將個人成長發展與國家需要相結合,打破對“鐵飯碗”的執念,在職業發展中不斷培養社會責任意識,走向基層、走向國家發展需要的地方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應當增強抵御風險,抗擊挫折的心理素質能力,面對求職時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及時調整就業心理困惑對自身的影響,在不斷的磨礪中形成理性的社會認知和職業發展認知,增強社會適應力,培育科學就業觀。此外,大學生還應當在創新創業培訓與實踐中提升創業能力,拓寬職業發展路徑,為國家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總而言之,在當前經濟發展現狀下,新時代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依然突出,必須堅持不懈的培育大學生科學的就業價值觀,以此保障和促進高校就業工作穩中有進,最終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要求和服務國家整體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余斌.論價值觀的定義、形成和踐行[J].廣西社會科學,2020(9):78-83.

[2]張星.后疫情時代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培育研究.[J].蚌埠學院學報,2022(5):94-97.

[3]劉成斌,張晏郡.向體制內卷:疫情風險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影響[J].江漢學術,2021(4):5-13.

[4]泮幼萍.“慢就業”視域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路徑研究[J].黑龍江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2021(8):127-129.

[5]郭金花,潘盼盼,馮浩然.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就業觀的現狀與培育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2(4):173-176.

(責任編輯:張宏玉)

基金項目:江南大學“一院一品”職業生涯教育精品項目(2021JYYB05)。

作者簡介:曹磊(1991—),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高校大學生新時代
高校大學生管理工作創新思考
淺析高校大學生思想咨詢模式的構建
擱淺的“新時代”,“樸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自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移動閱讀行為特點研究
新媒體時代下的編輯工作研究
高校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
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研究
淺析新形勢下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研究
新時代特點下的大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