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現代化對于鄉村德治建設的基本要求研究

2024-03-07 08:32馬千里
鄉村論叢 2024年1期
關鍵詞:現代化

摘要:推動新時代鄉村德治建設,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貫徹以德治國方略的客觀要求,也是鄉村德治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內在需求。本文通過研究發現,當前推進鄉村德治,既面臨鄉村共治格局尚未形成、鄉村治理主體能力不足、鄉村治理體系不健全等治理難題,也面臨農民群眾思想道德存在短板、移風易俗有待加強、社會治安事件增多等挑戰。因此,新時代應通過鄉賢治村、健全民約、傳承文化等方式,加強鄉村德治建設,推動農村現代化宏偉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鄉村德治 現代化 以德治國

在202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边@為下一步我國繼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了深厚根基。馬克思所描繪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自由人聯合體”中,每個人不再僅僅滿足于物質財富,而是以多方面需求的滿足作為人生追求,這其中就包括了精神財富上的滿足?;凇皟蓚€文明”協調發展的根本要求,在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既要提高農民群眾的物質生活,也要注重農民群眾思想道德建設,積極傳承與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這需要借助鄉村治理,特別是鄉村德治,來深入解決部分鄉村出現的“鄉村理想信念缺位、鄉村價值理念有所消解、鄉村道德觀念日漸式微、鄉村文化認知存在偏差”等突出問題,以實現鄉村有效治理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需要強調的是,鄉村德治作為建立在鄉村熟人社會上的“軟”治理,它是以倫理道德為準則,以加強鄉村道德建設為核心,在鄉村社會中形成的普遍價值認同與行為規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貫徹以德治國方略中發揮著“方向盤”和“定盤星”的重要作用,也是鄉村德治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內在需求。因此,傳承與發展傳統鄉村德治,加強農民群眾思想道德建設等,都需要從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視角出發,將鄉村德治作為實現鄉村善治的重要一環,重塑鄉村社會公共規范,從而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長遠目標。

一、全面實現農村現代化要求推動鄉村德治

(一)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要求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華兒女的不懈追求,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新中國成立以后,為了擺脫貧困、加強建設,周恩來同志根據毛澤東同志的建議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主張,并指出“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1978年以后,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提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并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這使得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并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最終確立邁出了重要一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愈加成熟、實踐越加扎實,開拓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局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命題;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將“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相聯系;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色對其進一步豐富與完善,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這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符合中國國情的定位與特色,不是西方現代化的翻版。特別是在鄉村發展視域下,西方現代化雖然片面實現了以“物質至上”為內核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但其是以迎合資本意志、犧牲人民發展利益為代價的。而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以全面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為主要內容,并且在國家意志下全面推進,始終堅持人民至上,保護農民群眾發展權益。

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礎與核心要義,也是其弱項與瓶頸。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编l村治理在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同時,在發展、制度、主體、能力方面仍面臨著“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鄉村治理體系有待完善、關鍵主體弱化和人才短缺問題并存、‘三治仍有短板”等問題,這些都制約著農村現代化全面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敝袊l村社會歷史悠久,全面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不能全盤拋棄也不能完全回歸與照搬照抄傳統鄉村治理模式,而是要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與相互促進。這就需要堅持立足傳統、回應現實、面向未來,充分調動與整合鄉村文化、村規民約、鄉賢治理等傳統治理資源,并將內生于中國傳統鄉村社會的德治融入現代鄉村治理體系之中,推動傳統鄉村治理向現代鄉村治理的增量改革,實現傳統鄉村治理理性化,從而讓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與當前鄉村社會發展程度相匹配,促進農業發展、農村和諧和農民群眾幸福。

(二)以德治國方略要求加強新時代鄉村德治建設

自2001年江澤民同志明確提出以德治國方略以來,德治就被不斷重申與強調。胡錦濤同志強調:“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大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绷暯娇倳浿赋觯骸氨仨殘猿忠婪ㄖ螄鸵缘轮螄嘟Y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睂崿F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貫徹和實施以德治國方略。首先,以德治國能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價值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痹谕七M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以德治國就是要發揮道德的價值引領作用,促進全體社會成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尺度,并規范自身行為。其次,以德治國能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增強道德底蘊。經濟社會理應在道德引領下發展。在“四個全面”戰略背景下加強以德治國方略,重視德治在各個“全面”中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讓以德治國的舉措落實到各個“全面”之中,使其具有道德性,滿足其合乎倫理性的要求。最后,以德治國能筑牢文化軟實力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夯實國內文化建設根基,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從思想道德抓起,從社會風氣抓起,從每一個人抓起?!钡赖屡c文化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文化是道德的基礎,道德是文化的核心。以德治國是筑牢文化軟實力根基的必然要求,其重要路徑就是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

鄉村德治在本質上是以德治國方略在鄉村治理中的具體體現與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到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扎實開展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再到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都強調鄉村德治作為鄉村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能夠發揮積極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在城鄉差距日益增大的背景下,鄉村如何發展成為學界熱議的問題,隨之而來的是在城市視野與西方視野下的依靠政策推動來實現農村現代化的路徑。在國家資金轉移支付的大力支持下,一方面,帶動鄉村經濟快速發展,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民群眾生活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功利主義侵蝕農民群眾精神世界,鄉村傳統美德式微,共識與規范逐步流失。經濟社會理應在道德引領下發展。在國家治理活動中,道德對于社會治理的作用是一直存在著的,只有恰當地發揮其作用,才能夠完成公共權力所擔負的維護社會秩序、推動人類發展的歷史使命。新時代推動鄉村德治落實到鄉村發展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之中,要發揮其在整合鄉村利益訴求、化解鄉村矛盾與沖突等方面的作用,滿足鄉村合乎倫理性的發展要求。

(三)德治需要完成從傳統到現代的科學轉化

從春秋時期孔子最早提出德治思想,德治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中國傳統社會的主要指導思想。德治作為中國傳統社會的治理體系核心,知恥羞惡之心是其理論根源,完備的道德教化體系是其基礎,“禮”則構成了其實施的主要途徑,三者合力之下的傳統德治在提高個人修養、協調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結構、社會關系和社會價值的轉變,作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產物的傳統德治也暴露出一些歷史局限性與階級局限性:一是道德和法律都不能單獨解決社會問題,但傳統德治過分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輕視乃至忽視法治的作用。二是以“三綱五?!睘榇淼膫鹘y德治理念難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三是傳統德治對不同職業、不同層次的人們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是模糊不清的,只是片面強調“人人皆可以成為堯舜”。四是傳統德治與人治交織在一起,治理成效完全取決于治理主體的個人素質。要讓德治獲得長久發展,就要對其進行從傳統到現代的科學轉化。

結合時代要求,對傳統德治的現代轉化,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要重新定位德治在治理體系中的地位,調整德治與法治的關系。一方面,注重發揚傳統美德的價值意蘊,引導個體養成良好道德品質并提升自身思想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實現德治與法治之間的良性互動,完善法律法規,發揮德治和法治的協同作用。二是從儒家道德為中心轉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代表的新道德,積極弘揚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都應承擔起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責任,并利用電視、網絡、報刊等方式來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引導人們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三是將鄉村德治治理主體向以農民群眾為主的多元主體轉換。在儒家道德中,傳統鄉村德治是以士族鄉紳為主,農民群眾雖然人數眾多,但不是治理主體。當代鄉村德治要以農村基層黨組織為領導,農民群眾、社會組織、新鄉賢等主體多方參與,充分調動資金、技術等社會資源推動鄉村發展。

二、鄉村德治亟須汲取治理經驗、回應現實問題

(一)鄉村德治的有益治理經驗

鄉村德治是基于鄉村文化,將倫理、道德、規范等作為主要內容,具有調節、約束、引導等重要功能,在鄉村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一是提高農民群眾思想道德水平。鄉村德治通過對農民群眾進行道德約束,引導農民群眾樹立積極進取的思想觀念,培育農民群眾家國意識,加強鄉村公德建設、職業道德建設、家庭美德建設和農民群眾個人品德建設。同時,鄉村德治能夠建立健全鄉村道德體系,弘揚文明風尚,培育文明鄉風。二是提升鄉村治理道德涵養。鄉村德治既能增強鄉村自治的有效性,又能彌補鄉村法治的效力不足。一方面,鄉村自治既需要德才兼備的治理主體,也需要農民群眾普遍認可的倫理與道義作為支撐。缺少鄉村德治對鄉村個體美德的培育,鄉村治理也難以有效運轉。此外,鄉村德治能有效化解鄉村社會矛盾,引導鄉村不同主體形成共識,激發農民群眾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責任感。另一方面,鄉村德治不僅能有效調控法律難以觸及的領域,還可通過提升農民群眾個體素質來形成更為公正、合理的社會制度,并引導農民群眾自覺遵守制度規范。三是推動優秀文化傳承。鄉村德治的本源就是鄉村文化的有效感召。一方面,鄉村文化作為重要的治理資源,能夠為鄉村地區構建起一套成熟的道德體系,并借助文化感召對農民群眾進行一定程度的約束,內化為農民群眾的淳樸素養,外化為農民群眾文化修養。另一方面,新時代鄉村德治要深入挖掘鄉土文化中的德治資源,進行整合改造,促進傳統和現代之間的相互交融,形成滿足新時代發展需求的德治路徑,傳承與發展鄉土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習慣。

中國自古以來就高度重視鄉村德治,積累了豐富經驗與智慧。在封建社會時期,中國傳統鄉村德治是以儒家倫理思想為核心,形成了一種道德與政治相融合的治理模式,重在強調以德為先,以人為本,發揮道德對民眾生活的引導作用,讓士族鄉紳為代表的鄉村治理主體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方法為指引,在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以土地革命為中心的農村建設,通過革命的方式實現對傳統鄉村德治的徹底改造,以樸實生動的語言對農民群眾群眾進行思想啟蒙,從而深刻動搖封建等級秩序,提升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與共產主義覺悟。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通過制定一系列政策對鄉村經濟、社會和文化進行徹底改造的同時,也通過多種途徑加強鄉村德治,對農民群眾及原有道德生活進行深刻改造,從而提高了農民群眾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增強了村莊共同體的凝聚力,“甚至形成獨特的村莊精神文化資源”。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將鄉村德治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相結合,立足于農民群眾關注的現實問題,以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作為載體,緩解了鄉村社會在轉型過程中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之間的沖突,既促進了鄉村經濟發展,也提高了農民群眾道德修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以農民群眾為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不斷加強農民群眾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與個人品德建設,持續推進文明鄉村建設;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現代鄉村治理體系,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積極協調鄉村關系;大力推動鄉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搭建新時代鄉村公共道德平臺,營造鄉村良好的道德氛圍,不斷實現農民群眾的全面發展與鄉村的不斷進步。上述豐富的經驗與智慧為推動鄉村德治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二)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亟待完善德治

當前,應充分認識到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還有待提升,鄉村共治格局尚未形成、鄉村治理主體能力不足、鄉村治理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亟待解決。一是鄉村共治格局尚未形成。部分基層政府沒有改變傳統的管理思維與方式,鄉村社會中出現了管理越位、缺位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農民群眾、社會組織、新鄉賢等治理主體參與鄉村公共事務的空間。一方面,基層政府通過過度下沉行政職能促進鄉村事業發展與維護鄉村社會秩序,但同時導致了其他主體參與鄉村事務的積極性降低、管理效率不高、成本增加等問題。另一方面,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結合鄉村特色。而當前鄉村治理卻缺乏一定自主性與靈活性,同質化與刻板化問題突出。二是鄉村治理主體能力不足。治理主體的能力關乎治理成效,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離不開鄉村治理主體的現代化,而當前各個鄉村治理主體的能力存在一定弱化傾向。一方面,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鄉村治理的工作機制尚不健全,黨組織凝聚力、組織力、動員力有所弱化。一些農民群眾的創新能力、治理能力與新時代鄉村發展要求不適應,出現利益協調不了、決策形成不了、事務落實不了等現象。另一方面,農民群眾、社會組織、新鄉賢等其他鄉村治理主體在鄉村治理中的地位弱化,存在專業性不足、服務能力不高、自身定位不準等問題。三是鄉村治理體系不健全。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是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礎,而部分鄉村出現了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不足與“三治融合”機制不夠完善的問題。一方面,黨是領導鄉村事業發展的核心,但一些鄉村地區出現了基層黨組織渙散、領導核心地位弱化、黨員管理不嚴等問題。另一方面,部分鄉村的自治活力不足,農民群眾對公共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沒有得到保障,農民群眾行使民主權利的意識不強;法治水平不高,鄉村的普法工作形式較為單一,法律專業人才缺少,農民群眾的法治觀念較為落后、法律素質有待提高;由于德治教化不夠,傳統熟人社會逐漸解體,部分鄉村不良風氣盛行,鄉村傳統美德逐漸被丟棄。

(三)以鄉村德治來推動鄉風文明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可為農民群眾豐富精神世界提供持續動力。但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明確,農民群眾個體意識的不斷增強,傳統價值觀念向個人主義、消費主義轉變,一些農民群眾逐漸失去價值追求的方向與底線,部分鄉村社會不良風氣盛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思想道德存在短板。由于鄉村地區受到外來社會思潮的影響,農民群眾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發生了轉變。一方面,農民群眾的價值判斷發生分化。部分鄉村地區出現了理想信念缺失、思想道德弱化等現象。另一方面,農民群眾的道德責任感滑坡。鄉村經濟快速發展形勢下,農民群眾除獲得經濟紅利外,也受到了市場盲目性與自發性的影響,導致個體意識逐漸演化為利己主義,對公共事務、集體利益表現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二是移風易俗有待加強。一方面,一些鄉村陋習依然盛行。部分農民群眾由于受到了落后思想的影響,再加上自身文化水平限制,對移風易俗的認識相對不足,一些鄉村地區依然流行天價彩禮、豪華喪葬、重男輕女等不良風氣。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與鄉村通信設施的完善,部分新媒體平臺上所宣揚的虛假、陋俗信息,對農民群眾的生活帶來新的干擾,妨礙移風易俗。三是社會治安事件增多。鄉村社會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變化較大,社會矛盾增多。一方面,部分鄉村社會治安出現一些新問題。例如,非法宗教活動、黑惡勢力橫行、黃賭毒事件屢禁不止等。另一方面,受經濟理性、市場觀念、鄉村內部權威缺失等影響,鄉村糾紛不斷增多,呈現出激烈性、復雜性、積累性的特點,對鄉村社會秩序產生不良影響。

三、以新時代鄉村德治建設推動農村現代化

(一)傳承文化,塑形鑄魂

文化價值是鄉村德治的關鍵因素,“鄉村德治是通過道德規范營造正能量的文化氛圍”。在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中,將鄉村傳統文化納入鄉村治理中,充分發揮“以文化人”的德治功效,讓鄉村傳統文化在現代鄉村社會中產生新的價值與意蘊,從而完善鄉村道德教化體系并維護鄉村社會穩定。一是注重鄉村文化硬設施與軟實力建設。文化設施是文化發展的物質載體。由于鄉村發展相較于城鎮來說較為緩慢,導致鄉村地區相對缺乏文化設施與宣傳資源,這不利于鄉村文化顯性化與文化長遠發展。因此,一方面,要根據鄉村特色,因地制宜地建設與利用好各類文化設施,注重發揮文化設施作用,激發人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認同。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不僅要規避網絡信息對鄉村文化的沖擊,也要善用各類網絡平臺加強鄉村優秀文化的宣傳,豐富鄉村文化思想內涵。二是要加強鄉村文化遺產保護。一方面,健全法規與制度。國家和地方要針對目前鄉村文化遺產保護中所遇到的問題,制定專門性的法律法規,形成長效保護機制。此外,還要健全資金政策等配套機制,滿足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對資金、人才、政策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強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教育。地方政府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要結合本地鄉村文化遺產資源,通過新媒體、道德講堂、中小學課堂等形式宣傳好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三是繼承與弘揚優秀鄉村傳統文化。一方面,鄉村傳統文化是小農經濟條件下的產物,受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等因素的影響與限制,必定存在一些落后于時代的部分,對于這一部分,“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另一方面,要按照新時代的發展要求,賦予鄉村文化新時代內涵與精神,對那些在當代社會仍有借鑒價值的內容加以改造與完善,使之更加適應當代文化的發展要求與當今鄉村社會的發展趨勢,增強其影響力與感召力。

(二)鄉賢參與,以德服人

新時代要借助新鄉賢群體的力量來促進鄉村持續發展。傳統鄉賢主要指的是居住在鄉村并有官職科第功名并有一定地位的人士。而新鄉賢主要指的是優秀黨政干部、退休公職人員、道德模范、身邊好人、返鄉大學教師、農民企業家等德行與才能出眾的人。新時代要積極培育新鄉賢群體的德治能力,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提升鄉村德治效能。一是要弘揚新鄉賢文化。鄉村應通過文化墻、文藝大舞臺、文化廣場等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地方鄉賢文化品牌,改善鄉村治理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新鄉賢的作用。二是要加強鄉賢隊伍建設。一方面,要通過推薦評選等方式來深入挖掘本地新鄉賢與吸引外地新鄉賢,加強新鄉賢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壯大新鄉賢規模。另一方面,地方應積極探索建立新鄉賢組織、人才驛站、線上線下交流平臺、新鄉賢信息庫等平臺,堅持平等、協商的原則,認真聽取新鄉賢的建議與意見。

(三)健全民約,規約鄉里

村規民約是鄉村德治的寶貴資源,其中“蘊含著鄉村社會長期積淀而來又標注時代符號的風俗習慣、倫理規范、價值觀念、文化道德等內容”。新時代將傳統村規民約進行創新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后融入鄉村德治之中,從道德上來治理鄉村、教化農民群眾,培育文明鄉風,推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一是要融入新時代的思想觀念。新時代村規民約只有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足于鄉村發展實際、立足于農民群眾的實際需要,才能讓村規民約滿足新時代鄉村發展的需要。一方面,村規民約要將愛黨愛國、遵紀守法、崇尚科學等內容融入村規民約的文化譜系之中,弘揚文明村風,講好鄉村故事。另一方面,要貼合本村的生活樣態與實際狀況,汲取農民群眾的實踐經歷與生活經驗,與農民群眾現有的文化水平相適應,確保所制定的村規民約具有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特征。二是制定修改過程規范有序。一方面,在制定與修改村規民約的過程中,要確保農民群眾正當合理的意見、意愿都能得充分的落實,并在村規民約中明確農民群眾相應的權利與義務。另一方面,村規民約的制定與修改程序要秉持公正、規范、有序的原則,要經歷征集民意、擬定草案、提請審核、審議表決、備案公布等必要的步驟,充分發揮村“兩委”、黨員代表大會、農民群眾代表大會等組織機構的作用。三是要有效地提升村規民約的執行能力。一方面,執行村規民約應注重獎懲相結合,在村中健全積分制、先進評選機制、“道德銀行”、物質獎勵等多樣獎勵措施;形成批評教育、“紅黑榜”、取消村內部分福利和村中勞動服務等多級懲戒措施。另一方面,建立完善村規民約的執行組織,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發揮好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農民群眾議事會、新鄉賢工作室等組織機構在執行村規民約中的作用,從而有效規范農民群眾的日常行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6.

[2]曹萍,李艷,王彬彬.鄉村振興視閾下鄉村精神家園構建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9,40(06):194-199.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8.

[6]劉凡熙.深入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現實困境及對策建議[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05):83-89.

[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8]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0.

[9]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0.

[10]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1]馬振清,孫留萍.國家治理現代化與以德治國——價值功能定位與有效實現方式[J].人民論壇,2015,(02):12-15.

[12]王露璐.中國共產黨百年鄉村道德建設的歷史演進與內在邏輯[J].道德與文明,2021,(06):5-12.

[13]郁建興.法治與德治衡論[J].哲學研究,2001,(04):11-18+79.

[14]馬千里,鄧謹.村規民約融入鄉村德治的作用機理與路徑探索[J].領導科學論壇,2023,(11):115-118.

(作者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猜你喜歡
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抉擇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現代化何以起飛和推進
——評《中國現代化論》
現代化之路:共和國70年特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論中國大學治理現代化
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發展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中國新現代化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