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記憶理論視角下三線工業遺產的活化設計策略研究

2024-03-07 07:37翁春萌陳子陽
家具與室內裝飾 2024年1期
關鍵詞:遺產活化符號

■翁春萌,陳子陽

(武漢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工業文化創新研究中心,湖北武漢 430065)

三線建設始于上世紀60年代,是以備戰為中心、在中西部地區開展的超大規模工業建設運動[1];不僅為國家經濟發展、國防建設和科研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奠定了新中國的工業布局,還給后人留下了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巨大精神財富,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見證[2]。三線建設留下的工業遺產(下文簡稱三線工業遺產)作為中國獨有的文化資源,是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歷史物證,其活化利用對弘揚優秀工業文化、踐行新時代社會主義價值觀有著積極作用[3]。從文化生產、衍播的角度審視,文化記憶與文化空間聯系緊密;工業遺產的活化與其承載的工業記憶密切相關,應注重記憶傳承和集體意義。將文化記憶融入三線文化空間可重現記憶之場、傳承三線精神,使三線工業遺產活化呈現獨特的魅力。

1 文化記憶理論與三線工業遺產活化

1.1 三線工業遺產活化的研究現狀

三線工業遺產具備歷史、文化、科技等多重價值,圍繞其價值評估和評價標準,研究聚焦于城鄉發展、史學價值、紅色價值、旅游價值、地域價值特性等領域,體現多維度研究特性。目前三線工業遺產活化主要關注挖掘其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4],尤其是促進鄉村振興和城市更新等方面的經濟效益[5];基于三線工業遺產豐富的場域類型和建筑特征,進行空間改造和功能更新,凸顯紅色價值、創新旅游服務產業帶動經濟和文化發展是當前主流活化方式。工業考古學、共生理論、遺產廊道、文化記憶等理論為三線工業遺產的保護與活化提供重要理論支撐與研究新視角[6-9],具體包括八種保護模式[10]與“一館三區”等[11],如以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為代表的主題博物館模式;以襄陽603文創園區、遵義1964文化創意園為代表的文創園區模式;以宜昌809微度假小鎮和重慶816小鎮為代表的文旅小鎮模式等,其中研學教育和旅游開發應用尤其廣泛。

■圖1 三線工業遺產文化記憶空間演變的理論解釋框架

綜上所述,已有研究從理論層面明晰三線工業遺產的文化內涵、特征,完成價值闡釋;從實踐層面探討了目前所面臨的記憶消逝問題與空間更新利用的挑戰。三線工業遺產是我國記憶遺產的重要類型且相關研究還比較薄弱[12],而三線工業遺產的活化研究與文化記憶的形成與再現緊密相連,具備內在邏輯關系、形成演變機理,為進一步推進三線工業遺產活化提供了富有洞見的理論思考、可資借鑒的研究框架和對策建議。

1.2 文化記憶理論的研究興起與視角補充

文化記憶包括一個社會在一定的時間內必不可少且反復使用的文本、圖畫、儀式等內容[13],揚?阿斯曼(Jan Assmann)指出文化記憶的表征形式包括建筑、文本、語言等物質實體和實踐,概括為特定時段能反復運用的文本系統、意象系統和儀式系統的文化符號,且可跨越時空傳承,須借助“載體”得以重現[14]。國內對該理論的關注和研究始于文學、歷史學、社會學等領域,隨后逐漸拓展到藝術學、建筑科學、考古學、旅游等學科,重點圍繞鄉村文化遺產和城市遺產,包括對鄉村遺產地旅游發展中主客體記憶和遺產主體、媒介和空間發展對遺產旅游活化影響的探討[15]。文化記憶理論為文化傳承與保護開啟新視角,有助于實現工業遺產的差異化保護與利用[16]。

目前,文化記憶視角下的三線工業遺產活化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強調注重傳統重構、記憶再生。三線精神作為三線工業遺產記憶再生的核心,其具備的復合功能表達以及儀式體驗價值有待進一步挖掘和利用,以營造場所精神[9]。即三線工業遺產是文化記憶的重要展演空間,承載著豐富的符號、場所、精神等文化記憶,其形成與發展具備時間、空間、功能三種維度且相互作用;借助符號實現記憶的可視化、可感化“再現”進行功能表征,以建構“凝聚性結構”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表征和再建構[17]。

2 三線工業遺產的文化記憶要素解析

2.1 理論解釋框架:文化記憶空間

文化記憶的積淀與重構有賴于文化空間的形成與生產,三線工業遺產的活化本質上是文化記憶空間的營造,體現在時間、功能、空間三個維度,分別指向連接過去與未來的邏輯線、作為意義的屬性與具有現實意義的場所,具有互濟、內嵌的邏輯。在這個特定的文化記憶空間里,載體(硬記憶和軟記憶)體現了文化記憶的碎片到整體的空間聯系;記憶符號的轉化與鏈接,完成了三線工業遺產從實體空間向意義空間轉化(圖1)。

該空間由實體向意義的轉化,需借助三線記憶載體實現,具體由文本、意象、儀式三系統組成,涵蓋了三線工業遺產中檔案口號、生產工藝、人物形象、社交活動等豐富的物質與非物質記憶要素。同時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創新,不斷推動社會文化空間向虛擬文化空間拓展,即由三線工業遺產文化記憶符號轉化與呈現構建的延伸意義空間,由經驗、期待和行為主導。在此空間中特定事物或人物在虛擬空間生產關系相互作用下,借助虛擬文化符號或某種技術媒介,表達想象的或概念的空間,通過虛擬空間實踐促進用戶參與,反哺文化空間營造,從而達到三線工業遺產活化的最終目的。

2.2 文化記憶要素:記憶系統與符號特性

2.2.1 文本系統與場景性工業符號

三線工業遺產的文化記憶內容及對應的符號特性都是活化過程中重要的資源庫。三線工業文化記憶以文本的形式詮釋時代特質,在新的交流情境中傳播,最具代表性的是標語。如:湖北5133廠(原江山機械廠)的操場標語“鼓足干勁、力爭上游”,809度假小鎮(原華強橡膠廠)食堂標語“自力更生、奮發圖強、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等,還包括三線建設的工廠名字、工廠代號等一系列以文本形式出現的記憶物料。這些文本信息是每個場景的基礎性資源,也是核心文化凝練綜合體。

2.2.2 意象系統與感知型工業符號

三線工業文化記憶的意象系統可概括為一切可視化的視覺符號,大到建筑樣式,小到設備、圖案,具有強烈的導視和記憶的功能。三線建設的建筑往往具有較統一的功能配置、視覺特征,此外,大量機械設備、生活用品都是意象系統的構成要素,如工作服、軍號聲、燈光球場、俱樂部、閉路電視、自制食品等共同構成了特定群體的“工業鄉愁”。

2.2.3 儀式系統與體驗性工業符號

三線建設時期的儀式活動深刻反映著特定的組織模式和內在秩序,包括“人人應上三線、人人想上三線”的動員策略,“貫徹自力更生的方針,走大慶、大寨的道路”的生產指引,產品下線儀式、通車儀式、開爐典禮等生產慶典,“先生產、后生活”的生活原則,“周末組織活動,節日搞大的比賽”的娛樂方式等;這些特色儀式既是成員構筑身份認同的認知符號,也為三線工業遺產記憶的動態傳承與活化象征提供了豐富的體驗型素材(表1)。

表1 三線工業遺產文化記憶要素及場域

3 三線工業遺產文化記憶的活化設計策略

3.1 設計營造:三線工業文化記憶空間

三線工業文化記憶空間包含著三線建設的內涵、精神,物理場域及其在行為、制度、建筑、設備、人物等符號系統;也是塑造三線文化身份認同、展示三線工業遺產文化價值和再現地方性知識的工具。

三線工業遺產的記憶符號是指在工業遺產中表現出的引起人們回憶的符號形式,以及符號內在蘊含的工業文化和工業歷史等。提煉文化記憶要素內容、探尋三線工業遺產文化記憶的符號表達機制,是構建三線工業文化記憶空間的重要依托。根源于文化記憶的符號性,三線工業遺產承載著三線建設的生活記憶,從文化記憶要素的組成關系中,以文化記憶符號群共同建構一種文化空間。通過凝練文化標志符號、設計賦能使得文化記憶要素內容與工業符號相互轉變,形成強烈的文化感知,更好地營造三線工業遺產文化屬地認同感。如“六枝記憶”三線建設產業園依托洗煤廠舊廠房,打造一個集建筑、展陳和藝術“三位一體”的綜合文化空間(圖2),包括源于“洗煤”工藝的接待中心(圖3a),體現安全帽元素的金色大廳(圖3b)和反映煤礦工具“風鎬”的大型公共藝術裝置(圖3c)等;隨處可見的三線建設元素構建了六枝的三線文化記憶空間。

3.2 活化路徑:文化記憶要素活化再現

3.2.1 促進參與:強化記憶符號感官刺激

三線工業遺產的記憶要素轉換為文化符號,具體包括空間符號、物態符號和行為符號,涵蓋了從建設到活化的全過程,且存在“意圖定點”,有賴于用戶的參與互動、建構,形成獨特的意象特征。

■圖6 攀枝花三線建設精神體驗教育活動——夯土、干打壘技術體驗活動

推動公眾由文化記憶主體向空間生產主體的角色轉變,是確保文化空間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借助數字媒體技術,可視化、互動性地實現受眾、三線產品、沉浸式場景的交互,強化五感體驗,促進展示內容由物質性向非物質性(數字體驗)轉變,如都勻三線建設博物館的室外全息燈光秀(圖4a),通過光電技術將三線建筑、航空技術發展集成進行視聽綜合體驗。將文字與畫面結合、工藝流程可視化、場景復原體驗通過記憶符號動態展演、多維表達,增加了三線工業遺產的五感體驗維度,激發了公眾的主體性,轉被動接受信息為主動參與互動、體驗,形成“情景+交互+沉浸”的空間體驗,如都勻三線建設博物館導彈發射倉模擬區(圖4b)、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的三線子弟手印墻(圖5)等,讓參觀者近距離體驗“為國鑄劍”、觸摸歷史的印記,激發參觀者的情感共鳴、強化三線文化記憶的感知效果。

3.2.2 喚醒情感:激發記憶符號內生動力

儀式以“文化原型”情感動員的沉淀指向了具有內聚性的群體共享往事的過程與結果[18],情感是體驗的核心,三線文化記憶是受眾情感體驗的最直接刺激來源,儀式的構建促進了受眾對記憶符號的接受與消化,記憶儀式的文化符號承載了三線建設的集體記憶,構成了他們共有的精神家園和認同空間,該符號系統內生的空間特性有助于強化“場所精神”。

發揮三線建設歷程中的特色活動、生產慶典、休息娛樂等紀念儀式的符號作用,激發符號歸納場景、隱喻情感、促成行為內生動力[19],開展相關的慶典活動、紀念大會等,借助差異化的紀念儀式強化集體記憶,如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舉辦包括夯土儀式、干打壘工藝(圖6)等在內的體驗教育活動,通過沉浸式互動體驗建立大眾與三線文化的精神紐帶。在實踐的過程中積累指向文化認同的情緒體驗,通過互動儀式建構受眾對三線文化的認知,喚醒群體的情感認同。

3.2.3 形成認同:促進記憶符號多維表達

工業文化記憶的傳承與認同是國家與社會互動關系中“正當化認同”的一部分。三線工業遺產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亟需通過代際記憶、大眾傳播增強三線文化的影響力、引導力,形成廣泛的“既視感”,進而實現國家民族認同和情感認同的雙向銜接,最終形成堅固牢靠的紅色記憶。

■圖10 三線文化虛擬空間設計過程圖

挖掘三線精神中新時代大力弘揚的奉獻精神、奮斗精神這一歷久彌新的文化內核,記憶符號的多維呈現需借助物態空間的氣氛營造和精神空間的感染力,著重營造虛擬文化空間,增強不同記憶符號之間交互性,降低其內在認知負荷。凸顯三線建設歷程時間尺度變化特征,強化“軟記憶”與“硬記憶”三線文化記憶空間內容數字化呈現。如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VR展廳(圖7a),為用戶提供了虛擬參觀空間,可與虛擬展品進行交互;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的虛擬數字博物館(PC端)設有紅色文化體驗區(圖7b),以人臉識別技術增加實時互動和評價反饋彈幕功能(圖7c)等,以技術手段挖掘三線文化記憶的多功能表達可能性,以數字體驗制造專屬記憶、促進記憶延續,以符號語言的藝術性轉化進一步引起情感共鳴,以具身體驗完成“通向文化記憶的特別通道”,推動大眾對三線文化記憶形成有效溝通與群體認同[20-21]。

3.3 設計策略:文化記憶系統性再設計

3.3.1 記憶重現:基于文本系統的數字產品設計

三線工業遺產蘊含豐富的文本符號,直觀、簡潔,易被理解、接受和傳達。充分利用好生產和生活場景標語、口號和文獻資料的顯性符號,彰顯其隱性價值是喚醒文化記憶的有效路徑?;谌€文化記憶空間的場域語境,利用去信息化和陌生化的設計手法,突出文本系統內嵌的科普屬性和紅色價值取向。根據企業命名編號,將三線企業特有的企業代號進行分類、總結、再創作,完成“數說三線”系列設計(圖8);精準復刻圖紙、勛章等,開發數字藏品——“數藏三線”系列,通過時空再現手法強調時代記憶;篩選專有名詞,依托行業特性,開發數字文創——“數憶三線”等。通過數字產品矩陣與實體文創產品聯動,完成三線工業遺址與虛擬文化空間的互動;通過“線上+線下”的互動體驗,促使受眾主動完成社交傳播;以年輕化、潮流化、形態新穎、內蘊深厚的創意設計,豐富三線記憶的載體,拓寬三線記憶的傳播渠道[22]。

3.3.2 場景營造:基于意象系統的空間展示設計

相當數量的三線工業遺址保存較完整的廠區、廠房等原真物理空間,如宜昌809微度假小鎮保留了全部的廠房,職工宿舍樓、食堂、球場等完整的社區設施,工業景觀體現了強烈的時代風貌;湖北5133廠則以建設指揮部、鐵路專用線、工房、工人俱樂部等核心建筑物完整呈現軍工產品的生產布局、運輸倉儲及職工生活。依托原貌廠區、大型工程設施等形成的意象系統進行數字化采集,借助數字技術打造虛擬文化空間,可與物理現實空間形成雙向互濟。發展在線旅游,將俱樂部、燈光球場、廠門等代表“工業鄉愁”的典型建筑樣式進行全息復刻,同時展示生產設備、生活用品,利用人工智能、AR和VR等技術與互動裝置設置數字展廳、紅色影院、云思政空間,完成場景的功能轉換,即生產功能轉向教育、娛樂功能,以全息喚醒強共鳴。創建虛擬三線IP人物,以“數字人”漫步虛擬三線空間、與其他“數字人”完成虛擬任務的方式,形成角色認同。以“那年那兔憶三線”作為“三線數字人”IP形象的主題(圖9),突出科技風,彰顯出三線時期人民的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和鼓足干勁、力爭上游的精神面貌[23]。

原真物理空間展示積極運用“元宇宙+”,引入數字繪畫、全息成像等技術將三線建設的技術成果、行業特征和典型意象進行多維、動態展現,設計線上三線文化集參觀、互動、游戲、教育多功能“603元宇宙”展廳(圖10),可通過移動端或VR眼鏡進行參觀,并且在特定場景模塊進行交互(圖11a)。設立互動打卡區,如三線知識問答打卡模塊(圖11b)的史料展示區、文創消費區、數字體驗區。如三線主題游戲——“保家衛國”消消樂(圖12),借助游戲化設計,設立排行獎勵機制,讓“保家衛國”的理念通過游戲入腦入心;同時對場景進行秩序整合,集視覺、聽覺、觸覺體驗于一體,為營造“情景+交互+沉浸”的豐富體驗層次打造多感官線下體驗空間。

3.3.3 記憶共創:基于儀式系統的服務體驗設計

三線工業遺產的制度、精神依然具備可貴的當代價值,需通過記憶的代際傳遞,加深群體認知,促進國家認同。充分挖掘典型節日慶典的精神內涵,如軍車下線儀式、鐵路通車儀式、開爐典禮、工作誓師大會等,以服務設計為三線文化記憶空間提供教育、娛樂融合的共創系統(圖13),彌合參與者在體驗過程中因個體差異、參與方式差異等造成的記憶差異,包括內容感知與認同強度[24];引導記憶主體在儀式體驗中參與空間共同體重建,成為文化記憶空間的共創者[25]。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目標用戶畫像,以此優化體驗流程,在體驗環節過程圍繞代表性禮儀,增設紅歌、制度、禮儀等物理和數字觸點裝置,豐富內容供給。娛樂體驗中打造工廠工作、學習、社交沉浸式空間,通過游戲化設計方法,融入儀式系統中的代表符號,通過三線知識問答、積分排行、角色扮演等游戲化形式,強化三線文化的認知效果,進一步建立價值評估交流社區,設立主題活動共議、內容設計共創、社交平臺共話等不同板塊,促使多方對體驗服務、文創產品、觸點反饋等進行持續、系統共創,在迭代中不斷強化、構筑集體記憶,促進感官體驗向內在經驗轉變,創新新時代語境下三線文化活動儀式的同時,創造傳承新形態,增強用戶對三線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最終形成國家、民族的情感認同。

■圖13 三線文化記憶空間的共創系統設計

4 結語

記憶是連接過去和未來的紐帶,正如揚·阿斯曼所言,“記憶是群體獲得自我認同的重要途徑,而文化記憶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服務于當下社會的某種認同需要”。深入研究三線精神、切實傳承三線記憶是實現三線工業遺產活化保護的重要方式。通過構建三線文化記憶空間,加強文化記憶與三線工業遺產活化在時間、空間、功能三方面的融合,拓展記憶內容和設計思路研究,從而提升三線精神在中華民族紅色精神傳承中的結構性力量,增強三線紅色文化時代性和認知度,增強大眾認同感與歸屬感,最終實現三線工業遺產自身價值利用與傳播。

猜你喜歡
遺產活化符號
無Sn-Pd活化法制備PANI/Cu導電織物
學符號,比多少
生姜對亞硝胺合成及體內代謝活化的抑制作用
遺產怎么分
小學生活化寫作教學思考
“+”“-”符號的由來
千萬遺產
變符號
圖的有效符號邊控制數
遺產之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