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賦能、空間溢出與河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2024-03-07 05:35潘經強
技術與市場 2024年2期
關鍵詞:第二產業產業結構河南

潘經強

許昌學院商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0 引言

產業結構是區域進行生產要素配置活動中形成的技術聯系及比例分配,其演化過程基本遵循“庫茲涅茨事實”和“卡爾多事實”,即經濟增長過程中,人口和產值的增長會隨著產業比重變化而明顯改變,且基本規律是第一產業份額顯著下降,第二產業份額顯著上升,而第三產業的比重略微增長但不是始終如一上升。數據作為數字經濟的核心要素,也已參與到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服務等環節,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具有明顯的正向刺激效果[1]。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數字賦能實體經濟并深度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現有文獻多集中于兩者間的邏輯關聯、耦合、政策輸出等,從區域產業結構時空差異和變遷規律視角切入的研究還不夠成熟[2-4]。河南產業結構演化為“三二一”結構趨于穩定并持續優化,但高耗能制造業比重偏大、產業層次和附加值相對較低等問題依然突出。新形勢下,河南主動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所進行的智能化改造、綠色化改造和企業技術改造等項目要把握數字賦能機遇,深刻剖析產業結構時間、空間維度的差異及溢出效應,為中部崛起鍛造新增長極。本文以2014—2022年河南三大產業增加值為基礎數據,采用數理統計分析河南產業結構的時空差異和空間溢出效應,對制定合理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政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三大改造”出臺的背景及內涵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施創新驅動、培育發展新優勢和新型城鎮化這“四張牌”是河南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的關鍵抓手?;诖?河南扎實運用新發展理念指導實際,GDP總量長期穩定在全國第5,具有鮮明的農業強省、新興工業大省特征。同時也面臨著與廣東、浙江等省份GDP總量差距不斷拉大的現實困境,為實現建設經濟強省的奮斗目標,以制造業為突破口,提出了制造業提質增效的智能化改造、綠色化改造和企業技術改造(以下簡稱“三大改造”)工程。

“三大改造”實施以來,河南聚焦主導產業、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配置和培育,據河南省統計局官網顯示,2022年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食品、新材料等5大主導產業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8.9%。在構建先進制造業體系、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加快數字化融合的縱深發展進程中,“三大改造”的內涵也不斷豐富。

智能制造的引領作用不斷強化。制造業作為實體經濟,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十分重要。智能制造是“三大改造”的主攻方向,實踐中堅持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與培育新興智能制造產業并舉,對標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深化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積極推動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制造業“雙創”,發揮智能制造的示范引領作用。

綠色化改造是利潤的可持續保障,是完成“雙碳”目標的根本出路。呂新軍 等[5]認為對企業施加更為嚴格的環境規制標準改變了收益成本結構,對其行為選擇和產業結構變化也會有影響。企業不能僅顧當前利益,應主動適應綠色發展理念,監控利潤與碳排放強度的敏感相關性,產品生命全周期覆蓋能耗、減排標準,同時注重發展循環經濟,追求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豐收。

數字賦能技術改造,推陳出新,才能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提升市場競爭力。在新產品開發、裝備升級、工藝流程優化等技術改造過程中,激活數字要素的創新驅動潛能,圍繞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需求推進產業向高端化、終端化和高效益邁進。

“三大改造”工程實施至今,通過延鏈、補鏈、強鏈,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同時主動對接宏觀產業布局調整,搶占價值鏈高端實地,產業結構優化的同時也形成了新的集聚和溢出趨勢。

2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2.1 數據來源及處理

考慮到“三大改造”項目開展的時間節點,所選取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數據來源于《河南統計年鑒》(2015—2022)、河南各地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為保證數據的連續性和區域的范圍一致性,將省直管縣的數據按行政區域隸屬劃分進行了數據合并,形成最終面板數據。

2.2 研究方法

根據數理統計常規處理方法,選取標準差和離散系數2個指標分別對河南18個地市2014—2022年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進行差異分析;引入莫蘭指數(Moran′sI)測量三大產業的全局空間相關性。

2.2.1 標準差與離散系數

(1)

(2)

2.2.2 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

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exploring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是以空間截面數據為對象,揭示數據空間結構、依賴及關系的技術,識別不同區域的空間集聚與異?,F象,本文用莫蘭指數判斷河南產業結構在空間上是否存在集聚特征[6]。

(3)

3 河南產業結構的空間溢出效應與時空差異

3.1 產業結構演化的時空差異分析

總體來講,2014—2022年河南產業演化進程中三大產業的絕對差異呈波動上升趨勢,而相對差異表現平緩。絕對差異按小大順序表現為由2014年的“一三二”演化成2022年的“一二三”;“三二一”的相對差異大小順序一直沒有改變(見圖1)。

圖1 河南省三大產業演化進程中的絕對和相對差異趨勢(2014—2022年)

具體分析,2014—2022年第一產業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都保持在穩定區間,波動幅度較小。其中,標準差數值的年平均增長率僅為1.6%,離散系數保持在0.63±0.03范圍,表明河南在挺起大省脊“糧”上具有擔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持續和巨大的貢獻。

同期第二產業絕對差異逐年增大,而相對差異呈現波峰不太明顯的“M”形變化曲線。2022年第二產業標準差是2014年的1.52倍,年平均增長率為5.37%,第二產業離散系數分別在2015年和2020年達到小峰值,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三大改造”項目開展后區域不平衡現象加劇,但總體差異向縮小過渡。

2018年河南產業結構實現了“二三一”向“三二一”階段的轉變,考慮到滯后效應,2019年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絕對差異的數值波動異常,兩者間標準差的倍數比由2014年的0.96逐年增長為2019年的1.52且趨于穩定。數據表明第三產業區域間競爭激烈,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特別是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的差異使得集聚態勢更為明顯,但總體差異也在2019年達峰后逐漸縮小。

3.2 產業結構的空間集聚與溢出效應

利用ArcGIS 10.8軟件計算出面板數據的全局莫蘭指數,相應的z檢驗值表明區域存在空間自相關,三大產業在空間上趨于集聚,同時也具有空間溢出效應(見表1)。由莫蘭指數可以發現,2014—2022年河南第一產業空間集聚程度較高,空間異質性不強,特別是“穩糧擔”“精準扶貧”等金融產品、政策在數字化加持下直接關聯種植主體,形成了集聚周口、駐馬店、南陽、信陽等豫南種植的熱點區域,同時也凸顯了豫西北等冷點區域的異質性。第二產業受工業基礎、排放標準、技改資金和產品升級設計等要素制約,Moran’sI曲線呈現先增長后下降波動,2020年為空間集聚最強點,也已形成以鄭州、洛陽、許昌為熱點的“Y”字形集聚核心圈,但圍繞該核心圈也衍生出等距離的冷點區域如三門峽、濮陽等,特別是鄭州航空港產業群日趨完善更凸顯了二產的空間差異。受二產集聚效應影響,加之河南高校的非均衡化布局,2014—2022年第三產業表現為與第二產業同頻的增長曲線,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的進程進一步加快,向鄭州的人口凈流入率過高,同時三門峽、南陽、信陽等豫西南區域人才流失、消費外溢現象也比以往嚴重。

表1 2014—2022年河南分產業全局莫蘭指數及其檢驗值

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換道、第二產業的“C”形溢出、第三產業溢出的跨域特征等空間溢出效應也值得關注?!叭蟾脑臁表椖繉^域人力資源、資金、技術、土地、數據等要素的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集聚的同時也會因配置達到優化程度后自我排斥進而向外擴散。河南糧食總量的穩定更多建立在農業現代化、科技化和集約化基礎上,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數量近年來直線下降,從業人員的換道既有現實的選擇,更多需要從政策上加以引導,如通過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產業化來保證第一產業的穩定發展。2022年河南制造業的5大主導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突破45%,圍繞鄭州核心區的“C”形溢出保證了鄭洛新自創區、鄭州航空港、鄭許一體化等區域集聚和輻射效應持續增強,濟源、漯河、平頂山、新鄉等外溢區逐漸形成次熱點區域。與此同時,數字賦能實體經濟所引發的消費習慣、產品生命周期諸環節等改變,第三產業因消費群體的低齡化、智能化等特征呈現出跨域溢出效應,在城鄉融合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區等政策的引導下,這種跨域溢出催生了農村與城鎮、市域甚至省域間產業結構優化的協同思考。

4 “三大改造”引領下的河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路徑

4.1 強化數字技術創新,鼓勵制造業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是技術進步,河南“三大改造”工程最終落腳點還是創新驅動。數字經濟賦能制造業升級過程中,技術創新作為核心,與制度創新、政策創新被認為是推動產業結構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推手。要進一步廓清河南第二產業Y”形集聚核心圈和“C”形外溢的本質,以創建國家級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和中部算力中心為契機,加大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引擎等關鍵技術的研發投入。企業要結合市場需求、自身發展、產業集聚等現實,擦亮特色的同時兼顧優勢互補,避免低層次重復建設,在河南先進制造業體系下找準位置,實施內部流程信息化向全產業鏈的大數據處理轉換,積極推動產品生命周期全覆蓋的智能化,在保證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強化數字技術的創新刺激。

4.2 優化居民消費結構,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的高效融合

“三大改造”項目開展至今接近10年,外部宏觀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作為中部省份,河南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更多體現在人力資源、土地等要素,2014—2022年國內循環驅動促進作用強于國際循環,而國內價值鏈結構的變化貢獻超過國內需求結構變化[7]。河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要從需求側持續優化居民消費結構,從供給側推動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高效融合。①各市區應圍繞產業優勢穩定和擴大就業,發揮產業集聚和溢出的引導功能,提高勞動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探索產品在區域內的優惠補貼,推動消費結構持續升級。②應營造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生態環境,破除制度障礙,規范市場準入標準、服務標準。河南“服務+制造”是融合的主攻方向,“產品+服務”是有效的補充,通過支持現代物流、咨詢服務、金融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滲透以此來延伸產品供應鏈。

4.3 探索區域間供給側要素的新合作范式

科學把握區域間產業結構總量、結構上的差異性,探索勞動力、資本、數據、創新等要素的新合作范式。要圍繞產業優勢,繼續實施人才(項目)對接的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平臺建設,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主動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改造專業,鼓勵人才以項目為載體實現跨地域的流動,同時確保創新驅動成果中試化與產業化。政府層面可通過專項資金或預算夯實基礎領域特別是數字基礎設施的投入,強化企業主體地位,企業圍繞“雙碳”目標和市場競爭力保證研發資金的投資力度,協同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搭建適用于服務與技術創新互通的數據交易場所(平臺),共享產業鏈數據,及時反饋市場需求。

5 結束語

“三大改造”工程實施以來,河南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各地市結合資源稟賦和產業歷史沉淀在轉型升級中探索出符合域情的發展道路,充分發揮了數字賦能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要注意到,第一產業在種植結構上略顯單一,集聚區要確保糧食安全重任,次熱點區域要積極探索高效益的種養殖生態建設;第二產業的“Y”形集聚更多是產業歷史沉淀的放大,后續把握“C”形外溢的擴展才是夯實河南產業增長的關鍵;第三產業要多元化探索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在擴大就業、促進消費上下功夫。河南產業結構優化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時刻把握國家宏觀政策引導,發揮企業主體功能,在中部崛起中發揮中堅作用。

猜你喜歡
第二產業產業結構河南
出彩河南
河南:過大年,逛廟會
國內生產總值指數
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研究
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研究
河南:走進就業的春天
放歌河南
基于產業結構對接的人力資源培養實踐與思考——以湖南省為例
生產性服務業與第二產業之間的互動機制
京津冀第二產業結構趨同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