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動聲色”的教育

2024-03-08 04:11豬媽媽
婦女·女人觀天下 2024年2期
關鍵詞:薛濤女兒家長

豬媽媽

我在圖書館閑逛時,“偷聽”到倆孩子抱怨。大意是,剛放假那幾天,他們還是媽媽的“親親小寶貝”,結果沒過幾天就開始被嫌棄:媽媽每天催早起,嫌他們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天天被追問啥時開始寫作業……然后,他們就逃到這兒。

看倆孩子互訴衷腸的樣子,我忍不住想:平時我們經常對孩子說要有計劃、要愛學習、要少玩手機、要多運動……明明是為他們好,孩子怎么就接收不到呢?

不知道是不是受速食文化的影響,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大家更講究效率,當這種情緒蔓延進校園,很多的教育活動都變成了“快餐”。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我們走了很遠,卻忘記了為何出發?!边@話同樣適合于我們的教育。多年的教育實踐告訴我,最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最自然的教育,而所謂“最自然的教育”往往發生在家長的不動聲色和學生的不知不覺之中。

我們如果真想影響孩子,不是靠語言和情緒去規訓,而是得采取更多“不動聲色”的教育——把對孩子的教育,融入日常相處的細節里。

和孩子一起讀書

作家薛濤說,他引導女兒閱讀的方式并不是陪讀,而是用自己“讀書的姿態”自然而然地去感染孩子。在女兒小時候,他經常坐在家里簡陋的書桌旁讀書、寫作,兩三歲的女兒總是顛顛地跑來看。

有次,女兒指著薛濤手里的筆問:“這是什么玩具?”薛濤沒有嫌她打斷工作,而是滿臉神秘地說:“這是一支有魔法的筆,能寫出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庇谑?,女兒盯著他寫的字仔細看,仿佛真能讀懂什么。后來,女兒長大了一點,他家的場景變成:女兒和他同坐一張桌,各自看著自己的書。

當然,薛濤從不干涉女兒讀什么,他只把自己認為好的書分享給女兒;女兒讀的書越來越多后,一到放假,就會很興奮地把自己讀到的好書說給爸爸聽。有幾年,薛濤在寫一部長篇小說,正是由于女兒推薦給他幾本養蜂和養馬的書,對他創作起了很大幫助。

作家郝景芳說,這個世界最深的智慧,往往是用書來傳承的。當一個孩子掉進書海里,他就能見到真正杰出的人,接觸了不起的思想,欣賞最偉大的作品,擁有自我推動的夢想。

我們經常發愁孩子沒有閱讀習慣、成績不好、不知道努力,其實是沒有在一開始,就把“享受一本好書的狀態”帶到孩子面前,沒有激起他內心對知識的渴望……

當我們總拿起手機時,孩子就會對手機“上癮”;當我們放下手機,捧起書本時,孩子才會開始好奇:書到底有什么魔力?書讓薛濤和女兒間,不是教育和被教育者的關系,而是互相滋養、協同成長的“知己”。

和孩子一起看電影

電影《流浪地球》上映時,一組手繪圖曾吸引很多人注意:是一位爸爸怕小女兒看不懂《流浪地球》,親自畫了6張電影背景的講解圖。他生動地向女兒解釋了,什么是“太陽核聚變反應”?“氦原子反應”?“中子”,為什么太陽系會在未來毀滅,為什么電影中人類要啟動“流浪計劃”,以及這個計劃如何實施等。最后,這位爸爸還給女兒留了4個問題,引導她進一步探索。

生活中,我們可能沒精力做到這位爸爸般細致,但哪怕只是好好陪孩子看一場電影,這件事本身也很有意義。教育改革家李希貴校長說,孩子越大,我們能和他們說上話的機會越少,這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設立家庭電影日。

一起看電影,不但可以拉近親子關系,還可以拓寬孩子視野、提升孩子認知、影響孩子價值觀。比如,帶孩子看《哪吒之魔童降世》,可以讓孩子體會父母對孩子愛的不同表達方式,知道什么叫“我命由我不由天”;帶孩子看紀錄片《翻山涉水上學路》,可以讓孩子了解12個國家貧困地區孩子的上學現狀,讓他們明白,我們如今的學習機會是多么來之不易。一部好電影、好紀錄片,是讓孩子更多維地去感受生命和活法,其對孩子的觸動,絕對完勝我們平時的“說服教育”。

當然,李希貴校長也提醒,“一起看電影”這件事,不是當我們想實現某個“目的”,才臨時抱佛腳地去開始,而是應該及早形成,成為父母和孩子間有儀式感的慣例。

和孩子一起打游戲

如果把家長們最深惡痛絕的事排個序,“孩子愛打游戲”這件事一定榜上有名。知乎上有個提問:“為什么有些人不喜歡自己的孩子打游戲?”一個高贊回答,讓我看到了對待孩子打游戲這件事的另一種打開方式。答主是心理咨詢師葉壯,他說,作為兩個孩子的奶爸,他不反對孩子打游戲,但要打,就打和孩子年齡匹配的優質游戲,要打就要“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沒錯,他把陪孩子一起打游戲,變成了一項高質量的親子活動。他用行動去培養孩子對游戲的良好品位,幫孩子建立起了和游戲相處的正確模式。后來,他還把自己對游戲的研究,陪孩子打游戲的體會寫成了一本書——《邊游戲,邊成長》,幫助家長更好地了解學界對電子游戲的研究,以及教家長如何成為孩子自我約束的“好隊友”。

你看,作為家長,我們只要愿意學習,就總有一本好書等著你。而對于各種新事物、新媒介的疑問和擔心——比如,“打游戲到底有什么意思,有那個時間,就不能看書提升一下自己嗎?”——這其實是家長“自己的問題”,最好的答案,也藏在家長自己的親身體驗里。

李希貴校長說,家長要利用好孩子最喜歡的事情,認真研究,把它變成一個教育行為。我們為了阻止孩子打游戲,和他拉鋸一萬次,那何不用一點點時間,去陪孩子痛痛快快打一場游戲?當你不帶評判地靠近孩子的世界,你才能真正走近孩子的心。

和孩子聊新聞八卦

孩子小時候,我們可以時刻貼身地守護他們,孩子大了呢?我們的擔心越來越多……面對復雜的社會,我們怎么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怎么讓他們有自我保護意識?

和孩子聊新聞八卦,就是親子間最容易接受,也最好操作的方式。一位高中生媽媽說,她第一次和孩子進行有關男女親密關系的深度討論,是源于《南方周末》的一篇報道——《不寒而栗的愛情:北大自殺女生的聊天記錄》。這是她第一次切身體會,原來孩子也能從新聞事件中汲取多樣的觀點,收獲看待世界的角度。

平日里,我們不知從何說起的話題,如“霸凌”“毒友誼”“性侵犯”“兩性關系”“金錢”“毒品”“賭博”等,在對新聞時事的探討下,都能很自然地展開聊。并且,因為這些事件真實發生過,它比我們去幫孩子預演“危險”更有信服力。所以,新聞八卦不是“閑事兒”,而是我們幫助孩子探知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當我們和孩子開啟這種“親子閑聊”時,孩子的視野和格局也在悄然成長。

和孩子一起運動

趁早品牌創始人“瀟灑姐”王瀟,是40歲+還擁有馬甲線的運動達人。她的10歲女兒問問在馬來西亞婆羅洲青少年壁球公開賽中,獲得了第九名的好成績。

王瀟在《總會過去,總會到來》一書中,曾分享過自己如何“影響”孩子運動的經驗:“第一,言傳身教,刻意在孩子面前運動,讓孩子知道運動和吃飯、睡覺一樣,是生活中最自然的事;第二,帶孩子廣泛嘗試各項運動,直到發現孩子能堅持、沉浸的項目為止;第三,建立訓練計劃,參加該項目比賽,讓孩子在運動中體會競爭和輸贏?!?/p>

在王瀟看來,就算父母運動天賦平平,只要有生活方式在先,孩子培養出和父母一樣、伴隨生活的運動愛好,會是自然而然的事。

如今物質生活越來越好,還有什么能讓孩子吃身體的苦、精神的苦,鍛煉出自律的品格、堅強的意志?答案是運動。

如今社會競爭激烈,人們普遍精神壓力大,還有什么能給孩子身體上、腦力上的強力支撐,讓情緒充分釋放,讓精神百折不撓?答案也是運動。

運動,對每個人都有益。我們與其逮著機會就教育孩子“要多運動”,不如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運動起來。

有句話說得好,“你怎么教育孩子,不是最重要的,你是怎樣一個人,才更關鍵?!奔彝ソ逃淖罡呔辰?,不是父母用語言教導孩子該怎么做,而是我們用行動告訴孩子:這就是一個人面對生活、面對學習、面對挑戰,最該有的樣子!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泰勒有一本書叫《助推》,說的是用一些無形的方式去引導,讓人的行為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改變。這5個父母和孩子相處的細節,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卻是我們助推孩子的一個開始。

相信,當我們行動起來,孩子的改變,也會不知不覺發生。

猜你喜歡
薛濤女兒家長
初尋雪上飛
大三的女兒
家長日常行為規范
我心中的好家長
海的女兒
家長請吃藥Ⅱ
富養女兒先富養自己
近8成家長不認同只要學習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女兒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