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流儲備分數與血管內超聲對冠狀動脈狹窄70%的心絞痛患者治療方案選擇的影響

2024-03-08 12:15李惠彬黃建振彭俊高世龍李國銘翁奇峰
心電與循環 2024年1期
關鍵詞:冠脈斑塊心絞痛

李惠彬 黃建振 彭俊 高世龍 李國銘 翁奇峰

冠狀動脈(下稱冠脈)造影目前仍是診斷冠心病的主要方法,在臨床上冠脈直徑狹窄>70%考慮行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對于冠脈狹窄70%的臨界病變,現階段處理策略仍存在爭議,這也反映出冠脈造影存在一定局限性,需采用其他方法進一步評估PCI 指征[1]。血管內超聲(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可從組織學角度進一步判斷冠脈管腔的狹窄度、斑塊性質、穩定度;血流儲備分數(fractional flow reserve fraction,FFR)則從功能學角度判斷心肌缺血程度。這兩種檢查方法可精確指導PCI,避免過度PCI 帶來的支架內再狹窄、血栓形成等風險。本研究比較這兩種方法對冠脈狹窄70%心絞痛患者治療方案選擇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選擇2019 年12 月至2022 年4 月杭州市蕭山區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收治的穩定型心絞痛患者80 例,男39 例,女41 例,年齡42~84(67.7±10.5)歲,合并高血壓56 例,糖尿病21 例,高血脂20例,吸煙22 例。納入標準:3 組患者均行冠脈造影術,提示冠脈狹窄70%。排除標準:左主干病變、彌漫性長病變、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慢性閉塞性病變、嚴重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嚴重肺部感染;風濕免疫系統疾??;嚴重電解質紊亂;凝血功能障礙等。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為IVUS 組、FFR 組和對照組,3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批準文號:蕭一醫倫審字2023(科)第027 號],患者或家屬均知情同意。

表1 3 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3 組患者均完成各項術前檢查及行冠脈造影術。IVUS 組患者采用美國Boston Scientific ILAB2207C27 型血管內超聲儀檢查冠脈狹窄部位,將超聲導管送至狹窄部位遠端,回撤導管,測量狹窄部位。最小管腔面積≤4 mm2、斑塊負荷≥70%行PCI 術,最小管腔面積>4 mm2、斑塊負荷<70%予藥物保守治療。FFR 組患者采用美國ST.Jude Medical 公司C12787 型FFR 測量系統,壓力導絲與分析儀器連接,將壓力導絲頭端送至冠脈口,校正調零后送至冠脈遠端,靜脈泵入三磷酸腺苷(規格2 mL∶20 mg,批號:H20013207,國藥集團榮生制藥有限公司100 μg-1·kg-1·min-1,使冠脈充血達到最佳狀態時記錄FFR 值,FFR 值≤0.8 行PCI 術,FFR 值>0.8予藥物保守治療。3 組患者均予雙重抗血小板、調脂、β 受體阻滯劑等藥物治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均要求降至1.8 mmol/L 以下。

1.2.2 隨訪方法 患者出院后1、3、6、9 個月門診隨訪或者電話對其隨訪,記錄心肌梗死、心絞痛、心源性死亡、靶血管重建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分析3 組患者冠脈病變分布情況,比較FFR 組與IVUS 組行PCI患者占比及3 組患者MACE 發生率。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3 組患者冠脈病變分布情況及PCI 治療患者占比比較 3 組冠脈病變分布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IVUS 組PCI 治療患者比例高于FFR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 組患者冠狀動脈病變分布情況及行PCI 比較[例(%)]

2.2 3 組患者MACE 隨訪結果 3 組患者均無心肌梗死及心源性死亡發生,IVUS 組、FFR 組患者MACE 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6.254、8.059,P=0.012、0.005),IVUS 組與FFR 組MACE 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62,P=0.640),見表3。

表3 3 組患者MACE 隨訪結果[例(%)]

3 討論

冠脈造影顯示冠脈狹窄50%~70%被稱作臨界病變[2]。冠脈有自我調節和儲備功能,其在狹窄>70%以上時才會對心臟供血造成影響,需行PCI[3]。對于冠脈狹窄70%存在心絞痛癥狀的臨界病變,其PCI 指征臨床尚無定論。因為臨界病變僅是根據冠脈造影圖像上冠脈狹窄程度予以定義,為影像學上的評價,并不能有效地反映狹窄處斑塊性質、判斷狹窄病變的組織學形態特征、病理變化以及對狹窄遠端心肌功能影響等信息[4]。

臨床上30%的穩定型心絞痛可能存在不穩定因素,因此對于冠脈狹窄70%病變處理更需謹慎,目前一些新技術如IVUS、FFR 在臨床上被廣泛采用,對PCI 中支架植入策略提供更好的依據[5]。有專家建議對冠脈臨界病變需采用IVUS 評價斑塊性質,存在不穩定性斑塊時,行支架植入治療策略[6],通過IVUS 指導冠脈臨界病變血運重建的標準為最小管腔面積≤4.0 mm2、斑塊負荷≥70%。但IVUS 并不能從生理學角度判斷心肌是否存在缺血情況,臨床上發現有些臨界病變藥物治療癥狀未再發作,行PCI 未必能完全獲益。

Piroth 等[7]通過薈萃分析表明利用FFR 對穩定型心絞痛冠脈病變處于臨界值的患者在功能學上進行評估,不僅支架植入率明顯減少,而且與對照組相比其MACE 減少了20%。根據FAME-Ⅱ研究結果,存在至少有一處病變血管FFR 值≤0.8,單純口服藥物治療MACE 風險增加超過4 倍,相比之下,FFR值>0.8 的患者單純口服藥物臨床轉歸良好,提示FFR 對指導穩定性冠心病治療方案的選擇可提供可靠依據[8]。IVUS 與FFR 指導冠脈狹窄70%臨界病變治療預后的差異仍需臨床進一步驗證。

本研究中IVUS 組、FFR 組MACE 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冠脈狹窄70%的這類臨界病變行介入治療遠期獲益高于單純藥物治療。IVUS 組與FFR 組MACE 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IVUS 組PCI 治療患者較FFR 組多,說明FFR 在冠脈狹窄70%的臨界病變治療中指導作用要優于IVUS,可降低支架植入率,減輕患者手術風險及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由于IVUS、FFR 在臨床上普及應用,冠脈狹窄70%的心絞痛患者MACE 發生率有所下降,遠期預后提高。IVUS、FFR 兩者各有所長,介入治療中可綜合應用,既可以識別不穩定斑塊,又可以從功能學角度判斷心肌缺血狀況,減少支架植入帶來的風險。

猜你喜歡
冠脈斑塊心絞痛
心肌缺血預適應在紫杉醇釋放冠脈球囊導管擴張術中的應用
頸動脈的斑塊逆轉看“軟硬”
一篇文章了解頸動脈斑塊
冠脈CTA在肥胖患者中的應用:APSCM與100kVp管電壓的比較
256排螺旋CT冠脈成像對冠心病診斷的應用價值
microRNA-146a與冠心病患者斑塊穩定性的相關性
冠脈CT和冠脈造影 該怎樣選
有頸動脈斑塊未必要吃降脂藥
中西醫結合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60例
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56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