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創新機制及應對策略*

2024-03-11 07:31吳啟祥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輿情校園大學生

金 勇,吳啟祥

(阜陽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突發事件具有難以預見、難以防范等特點,如未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對事件進行預先處理,會給高校的正常秩序帶來極大的干擾[1]。隨著近年來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的持續化建設與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承載高校、社會輿論的重要媒介工具,與此同時,大學生與互聯網的交互程度不斷提高。在深入高校的調研中發現,高校網絡輿情主要是指針對網絡上的熱點新聞事件,大學生基于自身的認知水平、道德情感等角度,發布與此事件相關的觀點,抒發的情感與表述的言論將通過互聯網、新媒介的碰撞與交互,從而在網絡中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傳播力與導向性的言論?,F階段,“兩微一抖”(微信、微博、抖音)作為大學生中主要使用的社會媒介,其中承載著大量校園熱門話題[2]。近年來,隨著網絡媒介傳播工具的多樣化發展,由于校園突發事件所引發的社會輿論危機現象屢見不鮮,此現象已對高校的正常教育教學造成較大的影響[3]。為解決此方面問題,本文將以新媒體環境作為研究背景,結合網絡傳播的特點,對高校輿情管理等相關工作的規范化實施展開研究。

一、新媒體網絡傳播特點分析

(一)即時性

傳統的傳播媒介包括報紙、電視、廣播等,新聞或信息從發布到回饋需要經歷一個耗時較長的過程。相比傳統的信息傳播媒介,新媒體傳播主要依靠網絡,信息傳播可以擺脫時間、空間等多種因素的限制。

新媒體的發展,使各類網絡信息能夠即時傳遞,甚至可以達到“零時差”的傳播效果[4]。尤其是針對網絡中突發性事件的新聞報道,新媒體能夠快速、及時對事件做出回應,在此過程中,所有新聞傳播者都具有雙向溝通的權利與輿情導向控制權,在溝通過程中,網絡信息傳遞是相互影響的,信息傳播者和接收者之間可以不受到任何約束,信息在網絡中的傳播也不會受到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此種現象導致輿情在校內的影響范圍較大。一旦在此過程中出現負面信息的傳播,勢必會在校園內產生惡劣的影響,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對校園風氣造成干擾,從而對高校正常教學秩序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落實校內輿情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速度性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傳播具有速度快、影響范圍廣、影響力較強等特點。當信息或突發性事件被發布到網上后,會被網友迅速擴散,而新媒體工具又具備雙向互動性特征,因此,在新聞報道中,信息將以幾何倍數的速度傳播[5]??傊?可以認為新媒體網絡傳播具有快速性特點,當負面信息或不正當言論在校園內迅速傳播時,不但會對校內學生管理產生直接的影響,而且還會對校紀、校內秩序造成負面干擾,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生活與學習。

(三)廣泛性

為了解高校大學生新媒體使用現狀,本次調查主要以本省部分全日制本科、??聘咝5拇髮W生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采取網絡問卷隨機抽樣調查的方式收集相關信息數據,覆蓋全省范圍,涉及了皖北、皖中、皖南地區,包括了綜合類大學、理工類大學、師范類以及職業類??茖W校?;厥諉柧?690份,接受調查的學生男生1605人,占比34.2%,女生3085人,占比65.8%,年級分布為大一75.05%,大二16.1%,大三2.56%,大四及以上6.29%。綜合調研結果,相關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大學生新媒體使用情況

從表1中的數據可知,幾乎所有大學生都會使用新媒體工具進行信息的檢索、傳播。相比其他網民,大學生的認知水平較高、整體思維較為活躍,更樂于參與社會中熱點新聞的討論,并且習慣于利用自身的想法與觀點,引導公眾意見與輿情導向[6]。同時,新媒體網絡又是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面對網絡輿論,大學生的認知很容易被“誤導”,即部分觀點與輿論會在大學生群體中產生“羊群效應”,尤其網絡中一些具有煽動性特點的言論,更是會引起學生的討論,使其盲目跟隨或產生不理智判斷。此外,校園環境比較封閉,信息或消息十分容易在一個密閉的地方迅速傳播,從而在校園中引發更大的轟動。綜合上述分析,新媒體網絡傳播具有廣泛性特點,而高校也應在此過程中做好對校內輿情的正向引導與管理,確保校園秩序的穩定。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創新機制

(一)問責制度

為實現在新媒體環境下對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工作機制的全面創新,應在開展相關研究前,完善校內的問責制度。在此過程中,高校宣傳部負責人應參照突發性公共事件新聞報道應急方案,制定校內《輿情報道應急問責制度》等相關文件[7]。工作中,加強網絡輿論監督,及時掌握輿論動向,堅決杜絕各種不良信息,了解校園內各類媒體中學生的言論與動向,消除負面效應,營造積極健康的輿論環境。對于在此過程中違反高校輿情管理文件規定,在網絡上隨意發布負面報道、負面言論,從而對校園管理產生不好影響的事件,相關負責人需要在網絡中追蹤此用戶的網絡IP,將責任落實到個人。并根據輿論造成的影響,采取一定的措施對個人進行問責。

(二)長效監管機制

隨著現代化技術的發展,大數據技術、信息化技術等前沿網絡技術已經滲透到了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F階段,高校輿情具有突發性、多元化等特點,針對這一現象,單純依靠人力控制或管理,已無法達到預期效果,要實現對現有工作的創新與全面優化,需要在引進現代化技術的基礎上,建立高校網絡輿情長效監管機制,輔助大數據技術,預測、分析校園網絡信息中的潛在沖突和風險[8]。其中長效監管機制如圖1所示。

圖1 輿情長效監管機制

在此過程中,利用網絡爬蟲技術收集學生的基本信息,輔助專家系統與大數據系統,利用科學技術進行網絡數據的分析,通過對校園IP發布網絡信息的監控與跟蹤,實現對校園輿情風險的監控與分析[9]。尤其在突發性事件導致的網絡輿情背景下,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數據跟蹤、分析,建立校內、校外、各大院校之間的合作,在共享信息的基礎上,為高校輿情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三)科學化機制

為確保高校輿情管理機制可以在實際應用中發揮預期的作用,應保證創新機制的科學化建設。其中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科學化機制如圖2所示。

圖2 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科學化機制

在此過程中應明確,網絡輿情的形成和發展是存在一個過程的,面對校園突發事件引起的網絡輿情,高校需要基于科學角度,完善輿情管理工作。包括從多渠道進行新聞信息發布,及時向各類新聞媒體做好解釋,從根本上排除猜疑、懷疑,使輿情管理更加客觀、全面、及時,使高校輿情處置得到廣大師生、社會的認同。

三、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策略

(一)高校網絡監控隊伍建設

近年來,互聯網在公眾輿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校內網絡輿情管理已經成為了一項不可忽視的工作。為了快速、順利地處理校內網絡輿論,應對網絡突發事件及其在校內的輿情,高校要建立一支具有鮮明特色、有組織的輿論監督團隊,完善網絡監控隊伍,轉變僅由學校的輔導員和黨委宣傳部門負責管理的單一局面。鼓勵心理學、新聞學、宣傳學、信息網絡等專業的學生參與到網絡監控隊伍的建設中,通過此種方式,提高網絡輿論管理的專業性與覆蓋范圍。

在此基礎上,應加強高校網絡監控專業工作隊伍的建設,提高高校應對網絡輿情的綜合實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與決策能力,使高校在應對突發的網絡輿情事件時,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有效地控制和遏制輿論與事態的擴散[10]。在組建了專業網絡監控小組之后,高校應定期對監控隊伍人員進行培訓,確保在工作中,專業人員能夠及時掌握校內熱點事件的最新發展動向,提高校內輿情控制能力。

在此過程中,高校網絡監控隊伍需要嚴格遵守并堅持“24小時值班”工作制度,及時了解校園輿情的動態與趨向,發揮校內專業人員協調、決策等作用,建立與校外網絡輿情管理組織機構之間的良性合作機制。在此基礎上,可以引入校內黨支部工作人員,綜合素質較高、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根據網絡輿情的走向,及時發布正向信息,使校園內其他學生認知事實,對待網絡事件做出理性判斷。

(二)網絡行為規范化教育

在上述內容的基礎上,高校應做好對學生網絡行為的規范化教育,明確對校內大學生開展網絡教育的目的在于規范其個人上網行為,使學生認知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在教育過程中,應將樹立大學生的正確法律意識作為核心,從思政課程入手,對學生上網行為與網絡言論進行正向引導,將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的權利、義務教育內容貫穿始終。同時,定期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法規方面的教育引導,以防止網絡犯罪行為的發生,使學生明確網絡技術的使用具有一定約束力。一旦發現學生在網絡上發表不正當的言論或誤導校園輿情走向,教師需要將言論或事件追蹤到個人,及時與此名學生進行交談,從根本層面遏制學生的不規范行為。

組織多元化的校園網絡活動,包括“法治學習周”“網絡凈化月”等,以活動為載體,提高學生對網絡中誤導性言論的免疫力,避免大學生由于網絡的隱蔽而喪失其個人的基本行為準則。例如,在活動中,要求學生嚴格遵守網絡秩序、不傳播色情照片、不在網絡上惡作劇、文明聊天等,以此種方式,營造一個干凈、健康、有序、文明的校園網絡環境。

(三)加強輿情引導

為有效解決高校網絡輿情問題,可采用在高校內部設立專業網絡輿論應急機制的方式,對校園網絡輿論進行及時反饋與正向引導。在此過程中,高校工作人員應增強自身對新媒體時代傳媒技術的認知,在面對突發事件時保持冷靜,以正視問題的心態對輿情予以辟謠,及時糾正學生在網絡中的錯誤性言行,旨在向校內網絡用戶傳播正確的信息與價值導向,實現對校園網絡環境的凈化。此過程如圖3所示。

圖3 高校網絡輿情凈化機制

在網絡輿論事件發生后,高校要轉變以往的行為,不能只采取遮掩等手段掩蓋信息,而是要及時在校方官網上對事件做出回應。充分利用事件發生后的4個小時,及時向學生發布、說明事件的緣由,確保信息的公開性和透明性。

同時,安排專門的報道人員與校內輿情管理負責人,在校園官網上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答復,答復中要注意個人的措辭。在新媒體時代下,高校需要以正面的心態對待所發生的輿情事件,并在有必要的情況下,適時舉行校內突發性事件記者招待會,澄清事件,避免網絡言論發酵對校園風氣造成負面影響。在此基礎上,可從校內挑選具有較強政治素養、綜合能力、表達能力的學生和教師,發揮輿論導向作用,降低輿情信息的傳播速度,確保輿論導向的正確性。通過此種方式,消除校內學生的跟風心態,使其在第一時間了解事件真實情況,從根本上減少輿論對學校的負面影響,保護學校的聲譽。

(四)增強高校公信力

高校作為突發事件輿情信息的重要來源,高校公信力在網絡輿論導向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高校新聞傳媒部門要從宣傳角度入手,主動搭建一個新穎、多元的互動交流平臺,以積極的反應與真誠的溝通提高學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以減少學生對學校發布信息的不信任。

高校突發事件輿情,勢必會對校內教育教學工作造成一定的影響,為解決此方面問題,高??稍谕瓿蓪π容浾摰恼蛞龑Ш?將此事件作為后續校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生動案例。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教師可以將輿情事件作為切入點,通過對事件發展歷程的梳理、總結,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事件展開剖析,利用此種積極、正向的態度處理網絡輿情,可以在實現對輿情事件及時處理的基礎上,強化高校在輿情管理工作中的公信力。

四、結語

校園突發性事件包括大規模傳染性疾病、食物中毒等安全管理事件與衛生事件。根據教育市場不完全統計數據可知,我國各大高校的突發性事件呈逐年增多的趨勢,每次突發性事件的發生都會對學校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并對校園治安和校內穩定運營造成重大干擾。為完善高校輿情管理工作,本文從創新問責制度、長效監管機制、科學化機制,建設高校網絡監控隊伍,進行網絡行為規范化教育,加強輿情引導,增強高校公信力等方面進行了分析。通過此次研究,明確了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突發事件所引起的網絡輿情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為從根本上解決此方面的問題,在后續的工作中,高校需要建立健全輿情應對機制,制定出更科學、更有效的應急對策,以保證高校教育工作的規范化實施。

猜你喜歡
輿情校園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校園的早晨
春滿校園
輿情
輿情
輿情
開心校園
微博的輿情控制與言論自由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