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四大轉型” 培育新質生產力全面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2024-03-11 06:20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
中國科技產業 2024年3期
關鍵詞:儲能能源綠色

◎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宋海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當前,創新經濟、綠色經濟、數智經濟、融合經濟正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四大主流經濟形態”。其中,創新是動力,提供核心支撐;綠色是底色,激發長期價值;數智是平臺,全面嫁接賦能;融合是方向,實現轉型升級價值鏈擴大并共享共贏。作為能源電力和基礎設施領域的國家隊、排頭兵,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能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中央企業新時代新征程中的“三個總”“兩個途徑”“三個作用”新使命新任務,將“創新、綠色、數智、融合”核心發展理念貫穿始終,突出價值創造,加快創新驅動轉型、綠色低碳轉型、數字智慧轉型、共享融合轉型“四大轉型”,系統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產業“三新”能建平臺,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嶄新局面,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能建智慧與力量。

加快創新驅動轉型,夯實高質量發展核心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中央企業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國家隊與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既是履行主體責任的應有之義,也是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由之路。中國能建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頭號工程”的重要位置,大力實施“科技強企、創新發展”戰略,立足國家所需、產業所趨、產業鏈供應鏈所困,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推動形成更具創新性融合性的新質生產力。

一是全面重塑科技創新體系。大力強化科技創新組織領導,設立一把手負責的科技創新領導和決策機構,建立公司技術專家體系,成立由33位知名院士專家組成的高級技術咨詢委員會,為公司科技創新提供咨詢和決策支持;優化完善科技管理機制,建立“揭榜掛帥”“軍令狀”“賽馬”科技立項機制,健全研發投入長效機制,構建新技術示范項目機制,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引導所屬企業加強科技創新工作;科學編制“十四五”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從智能建造、智慧能源、低碳能源等8 個領域、32 個方向提出了100 項主要任務。

二是全力攻關關鍵核心技術。面向新型電力系統、高空風能發電、壓縮空氣儲能、電化學儲能電芯及系統、抽水蓄能、氫能、交能融合、東數西算、智能建造等部署重大科技項目,有力支撐公司轉型發展?!靶滦透呖诊L力發電關鍵技術及裝備”成功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并實現重大原創性技術突破,新型電力系統規劃設計技術研發中心入選國家能源局首批創新平臺,300MW 級壓縮空氣儲能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裝備上榜國家首臺(套)名錄,新型儲能原創技術策源地打造、未來地下空間重大技術研究取得重大進展,一批國家級創新示范項目有序落地。

三是系統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建立以公司技術中心為統領,若干研發平臺和所屬企業技術中心組成的“1+N +X”創新平臺體系,大力建設國家電力規劃研究中心等6 個國家級研發平臺,組建“30.60”研究院、壓縮空氣儲能研究院、氫能研究院等14 個高端研發平臺;構建協同創新平臺,加強與國家實驗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頭部企業戰略合作,凝聚各類創新主體,加快構建開放、協同、融合的創新生態體系;鍛造科技人才隊伍,加快集聚和培育一批“優秀創新家”“優秀技術專家、技能專家”,完善多方位激勵機制,全力夯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人才根基。

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厚植高質量發展鮮明底色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能建圍繞“雙碳”時代命題,堅持頂層設計、產業布局、創新驅動一體推進,持續在引領支撐“雙碳”戰略目標上扛旗領跑。公司綠色產業不斷壯大、綠色版圖接續擴展、綠色經濟持續增強、綠色貢獻持續放大,發展的綠色底色與高質量成色持續提升。

一是創新打造綠色低碳系統解決方案。依托在能源電力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全產業鏈一體化集成優勢,系統提出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1253”原則,即堅持以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為引領“一個引領”,把握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兩大關鍵”,走好能源供給低碳化、能源消費電氣化、新型能源技術產業化、低碳發展機制化、碳中和責任協同化“五化路徑”,著力處理好以煤炭為主的化石能源清潔低碳化、以風光為主的可再生能源集約化、以主要用戶為主的提效節能系統化“三者辯證關系”,同時聚焦“30·60”系統解決方案“一個中心”和綜合儲能、一體化氫能“兩個支撐點”精準發力,編制發布《踐行“30·60”戰略目標行動方案(白皮書)》、碳達峰行動方案,從政府端、行業端、國際端、技術端、項目端“五端”,全方位提供具有能建特色的一體化、高端化系統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先后承擔了國家“十四五”能源、電力規劃等重大研究,為20 余個省市、100 余個縣市編制能源電力高質量發展方案。

二是系統推動能源電力綠色低碳發展。創新“能源+”“綠色低碳+”多維發展模式,堅持以大型風光電基地、清潔高效煤電和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為支撐,打造了世界領先的白鶴灘、烏東德等“大國重器”,譜寫了我國能源電力發展史上的精彩華章。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示范先行先試,創新性打造內蒙古烏蘭察布、廣西崇左等新一代綠色電站示范項目,開創新能源供給消納全新模式。全面攻堅高壓大容量柔性直流輸電關鍵技術,有效解決新能源大規模接入和電網大范圍互聯等難題,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打造湖北應城300 兆瓦壓縮空氣儲能、安徽績溪1000 米以上高空風能發電、河北豐寧抽水蓄能等儲能新技術示范項目,引領儲能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聚焦綠電制綠氫、綠氫制綠氨、綠氫海水淡化等氫能核心領域,打造吉林松原綠色氫氨一體化等重點示范項目,全力搶占產業制高點。

三是引領帶動產業鏈供應鏈綠色低碳轉型。發揮新能源國際投資聯盟、“三新”聯盟、新型儲能產業創新聯盟、供應鏈聯盟“四大聯盟”作用,與聯盟成員單位協同聯動、交流互鑒、共享共創,大力探索綠色低碳新技術、新工藝、新場景、新模式,持續強化“建鏈、強鏈、補鏈、延鏈、固鏈”,共同推動一批重大合作成果落地生根,構建綠色低碳轉型與產業協同發展的生命共同體?;I建綠色低碳交通運輸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組建能建時代研究院、能建時代新能源科技公司等科研平臺,廣泛組織參與行業技術攻關與國家標準制定,搶占技術制高點,提升“綠色競爭力”,持續引領行業綠色低碳發展。

加快數字智慧轉型,搭建高質量發展賦能平臺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重要變量,也正在成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力量。中國能建緊跟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方向,圍繞公司主營業務場景,夯實數字化基礎設施,深入推動管理數字化、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數據價值化“四化”躍升,大力提升產信融合水平。

一是深化管理數字化。全力推進業財一體化、項目管理一體化、供應鏈管理一體化、數據共享平臺“四大數字化平臺”建設,通過橫向集成、縱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實現不同職能、層級、系統之間的協同、貫通與融合,實現穿透式管理、集約化管控、數字化驅動,提升企業的管控力與決策力。

二是加快產業數字化。聚焦價值創造,以業務場景為驅動,推動數字技術與主營業務的深度融合,推進BIM 應用,深化數字設計,推廣智能制造,開拓數字運維,探索智能制造,實現產業全鏈條高效協同、全流程數據貫通、全方位資源共享、全生態融合發展。

三是發展數字產業化。構建層次分明、權責清晰的數字產業化發展體系,系統打造數字技術、數字產品、數字服務和數字解決方案,創新迭代智慧電廠、智能電網、智慧能源、智慧工地、智慧園區、智能裝備等產品,完善電力規劃、海上風電、新型儲能等大數據平臺,打造企業數字化能力“孵化器”,形成數字化產業發展“生力軍”。

四是推動數據價值化。完善“一張網”,構建“一朵云”,健全數據標準體系,促進跨層級、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數據交換,實現數據共享、共通、共融;建立數據資產平臺,實現內外部數據高效匯聚、分析與共享,探索匯聚全方面、多類型全生命周期數據,以數據作為要素催生新價值。

加快共享融合轉型,打造高質量發展示范高地

融合發展不僅僅是做簡單的加法,而是追求水乳交融的深度融合,產生“1 +1 >2”甚至倍增的效果。中國能建充分發揮“能源+”獨特優勢,全面推動產業間跨界融合、產業鏈內部一體化融合、產業與要素間交互融合、區域間協同融合“四大融合”,提出具有時代特征與能建特色的能源融合發展系統化解決方案。

一是推動產業間跨界融合實現高端價值。聚焦能源網、交通網、數字網、水網、生態網、產業網、文化網“七網”深度融合,持續推動基礎設施領域融合發展技術、模式和產品創新,不斷拓展交能融合、數能融合、建能融合、產能融合等新場景,鍛造核心競爭力與差異化競爭優勢,開辟新賽道、搶占制高點。投資建設的國內首個全路域交能融合示范項目——棗菏高速交能融合示范工程并網發電;甘肅慶陽“東數西算”智慧零碳大數據產業園打通“算力網+能源網”通道,實現瓦特與比特的高效轉化;運用智能裝配式建筑打造的中國能建總部大廈二期建能融合零碳智慧園區獲評“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科技示范工程,江蘇無錫近零碳產業園區、河南鄭州綠色低碳產業新村等一批產業融合項目加快落地實施,有力支撐與保障了交通強國、能源強國、美麗中國建設。

二是推動產業鏈內部一體化融合實現集約價值。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一體化融合,全面提升規劃咨詢、勘察設計、投資、工程建設、裝備制造、運營服務等產業鏈上下游專業能力、協同能力、集約能力,推進產業鏈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型,實現全產業鏈各環節的一體化貫通協同。高效運用源網荷儲、多能互補、投建營、綜合交通、城市綜合開發、海上綜合能源、東數西算“七個一體化”發展模式,先后在新疆、青海、內蒙古孵化開發了一批大型一體化綜合能源基地項目和多能互補一體化綠電示范項目。

三是推動產業與要素間交互融合實現共享價值。聚焦產融、產技、產信“三大融合”,通過技術、資本、數據等核心要素與產業的嫁接賦能,著力推動技術、資本、人才、數字等關鍵要素交互集聚融合,激發資本的放大力、創新的驅動力、數字的加速力,促進要素間融通創新,疊加賦能供應鏈、產業鏈、管理鏈,打造創新型產業生態。如在數能融合方面,通過借助“云大物智聯”技術,推動能源生產、供應、儲備、運輸、消費等各個環節進行數字化改造,打造形成數字、能源雙向驅動發展格局,提升能源生產和利用效率,全面助力“碳中和”的能源變革和創新。

中國能建哈密熔鹽塔式50兆瓦光熱發電項目

四是推動區域間協同融合實現協調價值。充分發揮電規總院、六大區域院、省院在跨國、跨區域、跨城鄉電力規劃、設計、咨詢等方面的牽引作用,持續深化國際及國內區域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技術、標準、產業、資本、市場、機構等深度融合,形成優勢互補、區域聯動、內外互濟、合作共贏的發展格局。依托中國能建作為國際能源署中國聯絡辦、中國-中東歐國家能源合作中方秘書處等平臺優勢,主動為政府、行業、企業科學決策提供高端智庫研究支持,積極與國際組織、科研院所、跨國企業、金融機構等開展務實合作,合力打造了一批重點示范項目,有力推動全球能源電力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儲能能源綠色
綠色低碳
相變儲能材料的應用
第六章意外的收獲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用完就沒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儲能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儲能真要起飛了?
福能源 緩慢直銷路
直流儲能型準Z源光伏并網逆變器
再造綠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