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閃動療法對童年創傷經歷大學生焦慮情緒的干預

2024-03-11 07:20凌輝劉慧玥周雯雯顏雅琴黃錫林張建人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24年1期
關鍵詞:經歷療法個體

凌輝,劉慧玥,周雯雯,顏雅琴,3,黃錫林,張建人

(1.湖南師范大學認知與人類行為湖南省重點實驗室,長沙 410082;2.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地,長沙 410081;3.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長沙 410205;4.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東灣分校,舊金山 94707;5.海南醫學院附屬海南省婦女兒童醫學中心,海南省熱帶腦科學研究與轉化重點實驗室,???571199)

童年創傷經歷指個體在童年期遭受父母或重要他人虐待與忽視的經歷,如軀體與情感虐待、性虐待、軀體和情感忽視等[1]。童年創傷是一個普遍存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據統計,64.7%的中國大學生經歷過至少一種類型的童年創傷[2]。研究表明,在個體的整個生命周期內,童年期的創傷經歷會對其身心健康產生長期且重要的影響[3],與大學階段的焦慮、孤獨、抑郁等心理問題密切相關[4,5]。其中,焦慮被認為是童年創傷普遍存在的負面影響之一[6]。相較于一般人群,童年期有過創傷經歷的大學生在生活中會表現出更強烈的情緒反應和情緒調節困難[7],更容易出現焦慮情緒,進而增加抑郁、自殺風險,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影響[4,5,8]。因此,如何改善童年創傷經歷大學生的焦慮情緒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議題。

目前,運動干預[9]、認知行為療法[10]、正念訓練[11]以及各種團體輔導[12]等干預方法被廣泛應用于改善大學生焦慮情緒的研究之中,但以往干預研究多關注當下情境或特定事件下產生的焦慮情緒,如網絡成癮引起的焦慮[12],鮮有研究探究童年創傷經歷所導致的焦慮情緒。而經歷過童年創傷的個體在接受心理干預時面臨著創傷暴露的風險,對干預操作過程會更加敏感[13]。因此在選擇童年創傷經歷大學生焦慮情緒的干預方法上需要更加謹慎。閃動療法(flash technique)是創傷心理干預領域的一種新興干預技術,強調在不暴露創傷的前提下處理創傷經歷者信息加工系統中的創傷記憶[14,15]。相較于其他創傷干預的心理療法,閃動療法具有創傷侵入性低、耐受性高、不良反應少和經濟快速等優勢[14],在改善創傷經歷者的負面情緒和主觀痛苦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6]。根據適應性信息加工模型(adap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AIP),當心理壓力或應激長期持續存在時,個體內在的適應性加工系統無法將該刺激經驗整合進記憶網絡中,使得個體出現持續失調和無法正常行使功能的心理成分,如焦慮、抑郁等[17,18]。而在閃動療法的干預過程中,來訪者往往能夠在不接觸具體創傷記憶內容和細節的前提下,通過對創傷記憶的短暫接觸和有意抑制實現對該記憶的自適應加工和有效處理,進而達到模糊創傷記憶并降低創傷痛苦和負性情緒的效果[14,17]。研究也同樣發現,閃動療法有助于創傷經歷者改善情緒障礙和壓力癥狀[19],相較于心理教育干預方式,閃動療法能更有效地減輕創傷人群的焦慮情緒[20]。研究表明,線上的團體閃動療法在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問題上同樣具有顯著效果[21]。綜上,推測閃動療法對童年創傷經歷大學生的焦慮情緒也能起到良好的干預效果。

作為一種與創傷相關的新型干預措施,閃動療法的有效性雖然已在國外部分個案或團體干預中得到了證實,但國內閃動療法的相關研究還在初步探索階段[14]。因此本研究聚焦具有童年創傷經歷的大學生,采用隨機對照實驗設計探討閃動療法對童年創傷經歷大學生焦慮情緒的干預效果,為童年創傷經歷大學生的焦慮情緒提供一種高效實用的干預方法,拓展閃動療法在中國的實踐應用。

1 方法

1.1 被試

本研究被試為某全日制大學的18~35 歲大學生。采用兒童期創傷問卷和焦慮自評量表收集研究數據,共收回379 份問卷,剔除無效問卷后剩余349份,有效率為92.08%。

隨后根據問卷得分及15 分鐘的網絡或電話個別訪談進行研究對象篩選,納入標準為:(1)兒童期創傷問卷得分從高到低排序,取前30%的被試;(2)存在輕、中度焦慮情緒;(3)自愿參與且能保證充足的時間。排除標準為:(1)有人格障礙并達到病理性程度;(2)有精神病史或正在接受治療。

最后,在知情同意的條件下,篩選出16 名被試參與本研究?;诹勘砬皽y數據及個人信息采用匹配法將被試分配到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8 人。兩組被試的基本信息見表1。

表1 被試基本信息

1.2 研究工具

1.2.1 中文版兒童期創傷問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 采用趙幸福等人修訂的中文版兒童期創傷問卷[22],包括28 個項目,5 個維度:軀體忽視、軀體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視、情感虐待。采用5 級評分,得分愈高,代表童年期創傷程度愈嚴重。

1.2.2 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采用Zung 在1971 年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23]。包括20 個項目,采用4 級評分,總分粗分乘以1.25,取整數后得標準分。標準分以50 為有無焦慮癥狀的分界值,70 分以上為重度焦慮,60~69 分為中度焦慮,50~59分為輕度焦慮。

1.2.3 主觀痛苦感覺單位量表(Subjective Units of Disturbance,SUD) 采用Wolpe在1990年編制的主觀痛苦感覺單位量表[24],該量表可作為研究者評估治療進展的基準。包含一個項目,強度等級為0~10級(0=和平、寧靜、徹底解脫;10=感覺難以忍受),用于評估被試當前體驗的痛苦或煩惱的主觀感受強度。

1.3 干預方案

已有研究發現,閃動療法的干預周期通常在8次左右出現干預效果[16]。結合以往臨床干預經驗和大學生學業生活情況,本研究基于黃錫林等人[19]的研究方案,參考國內凌輝、顏雅琴等人[14]的研究制定干預方案。最終將干預時間設定為每周1 次,每次90 分鐘,共8 次。干預以線上網絡會議形式開展。具體方案見表2。

表2 閃動療法團體干預方案

1.4 研究流程

首先,對干預組和對照組被試使用兒童期創傷問卷、焦慮自評量表進行前測。隨后,干預組成員每周參加一次閃動干預小組,總共8 次。對照組除不接受閃動療法干預外,其余日?;顒优c干預組一致。8次干預結束后對干預組和對照組被試的焦慮情況進行后測,并與干預組成員約定訪談時間以進一步了解閃動療法的干預效果。最后,對干預組的8 名成員進行線上半結構化訪談,訪談在干預結束后一周內完成,每名被試訪談時間約為60分鐘。訪談提綱包括“你認為自己經過小組學習之后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在參加小組之后你認為自己的焦慮不安有變化嗎?”等7 個有關干預后收獲、變化及其原因的問題。征得訪談對象同意后對每次訪談進行錄音。

1.5 數據分析

采用SPSS 26 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依照Colaizzi 7 步內容分析法,使用Nvivo 12 對訪談材料進行質性分析。首先將所有訪談錄音轉錄成文字,隨后對訪談中多次出現的觀點和回答進行編碼、匯總和歸納,提取核心內容。

2 結果

2.1 量化分析結果

2.1.1 干預組對照組前后測組間差異比較 分別對干預組和對照組的前測和后測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在前測分數上,干預組和對照組的童年創傷總分(t=1.877,P>0.05)和焦慮自評量表總分(t=0.150,P>0.05)沒有顯著差異。在后測分數上,干預組和對照組的焦慮量表得分具有顯著差異(t=-4.882,P<0.001),干預組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干預組對照組前后測組間差異比較

2.1.2 兩組被試前后測的組內差異比較 對干預組和對照組焦慮情緒的前后測數據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經過閃動干預后,干預組的焦慮總分有顯著下降(t=5.152,P<0.001),而對照組前后測焦慮水平差異不顯著(t=0.482,P>0.05)。

2.2 質性分析結果

基于Colaizzi 7步內容分析法,對轉錄為文字資料的訪談錄音進行分析,以進一步了解閃動療法對童年創傷經歷大學生焦慮情緒的干預效果。本研究共提取生理、心理和社會生活三個方面變化的主類別。結果發現,閃動療法對高焦慮的童年創傷經歷大學生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生活方面的表現都有明顯改善。具體內容見表4。

表4 閃動療法干預效果的質性分析

3 討論

本研究從量化分析和質性分析兩個方面探討了閃動療法對童年創傷經歷大學生焦慮情緒的干預效果。結果顯示,閃動療法干預后,童年創傷經歷大學生的焦慮情緒顯著降低,生理、心理及社會生活方面的表現明顯改善。這表明,閃動療法的團體干預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童年創傷經歷大學生的焦慮情緒,促進身心各方面發生積極變化。閃動療法的有效性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閃動療法能促進個體對創傷記憶的積極建構,矯正認知偏差。以往研究發現,閃動療法的眨眼動作和眼動脫敏療法及快速眼動睡眠時的作用機制類似。依據自適應信息處理模型,閃動療法能夠幫助被干預者對原始創傷記憶進行“吸收-再整合”的處理,進而促使原始記憶發生變化,實現適應性加工和存儲[25]。在這個過程中,個體更多站在觀察者角度來重新觀察和輕啟之前的創傷記憶[14]。此時,個體內在自適應加工過程中的成人視角也開始起效,進而幫助個體理性地認識自身童年創傷,并促進創傷記憶網絡與積極資源記憶網絡建立起新的神經通路,緩解消極情緒。而研究也同樣發現閃動療法能夠幫助個體對創傷進行積極處理、抑制個體的負面思考以及激活能夠穩定情緒的前額葉皮層[21]。由此可知,本研究中的童年創傷經歷大學生在通過閃動療法干預后能夠在心理層面重新從更成熟的視角對創傷記憶進行再次加工、整合和積極建構,矯正產生焦慮的認知偏差[19],從而減輕童年創傷事件所帶來的焦慮情緒等負面影響。

其次,閃動療法能改變創傷個體的注意方向,促進放松,提供支持。工作記憶理論認為信息加工過程中的記憶系統是容量有限的[27],在閃動療法的干預過程中,回憶創傷記憶、注意當前PEF 以及眨眼、交替拍打大腿的同時進行會占用中央執行系統的資源,進而降低對原本創傷記憶及其相關情緒的關注,逐漸“擦除”創傷記憶及其相關感受,使個體感到放松。此外,在閃動療法過程中,個體需要反復對PEF進行回憶和聚焦,作為一個強有力的積極資源,PEF可以視為一種反調節機制[28],能夠為個體提供持續的內在支持和自我效能感,實現對焦慮和創傷相關障礙的有效干預[29]。也就是說,童年創傷經歷大學生在閃動療法干預過程中需要將注意力放在非創傷事件的感受和活動上,進而獲得身體的放松以及面對困難的信心,緩解童年創傷經歷給個體帶來的強烈不安全感和恐懼心理,降低創傷記憶在生理和心理層面的影響,最終達到降低焦慮情緒的效果。

最后,閃動療法能幫助個體合理釋放與鞏固創傷記憶,避免過度防御與回避。研究發現,經歷過童年創傷的個體往往無法得到自我釋懷,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更多的回避和焦慮[8]。而閃動療法能夠幫助個體對創傷記憶進行適時地鞏固和釋放,進而緩解由此產生的消極影響。記憶再鞏固理論認為,記憶再鞏固能夠讓人擺脫對創傷記憶的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29]。然而,記憶再鞏固需要控制合適的創傷回憶程度以避免回憶可能導致的二次傷害[30]。閃動療法通過縮短參與者回憶創傷記憶的時間,強調短暫釋放創傷情緒而不深入體驗兒時創傷所帶來的強烈不安感,這種對回憶的適當“打斷”或“擦除”能夠幫助他們在適時釋放情緒的同時卸下過度的防御方式(如壓抑、回避、否認等)[11]。加之成員間的討論分享能夠促進個體間的相互學習和借鑒,進而更有效地實現對童年創傷記憶的合理釋放和再鞏固,緩解個體在面對類似童年創傷人際處境時的擔憂、焦慮和回避,從而改善個體的焦慮情緒,幫助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致謝:感謝周玉霞、楊紅君、龍可、周彩萍、李海斌、何斐然、邱晨、劉婷、劉亞寧、羅慧娟、李意鑫、肖文菊等人在本文寫作方面所提供的有益和建設性意見。)

猜你喜歡
經歷療法個體
很多事你只能獨自經歷
早泄的房中術行為療法
我經歷的四個“首次”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回憶我的打鐵經歷
放血療法的臨床實踐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多聯療法治療面神經炎39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