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術式治療退行性下瞼內翻的臨床效果分析

2024-03-12 06:09袁瑋李臻劉大川
中國中醫眼科雜志 2024年3期
關鍵詞:下瞼前輪牽拉

袁瑋,李臻,劉大川

退行性下瞼內翻是老年人常見的眼科疾病。在60歲以上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為2.1%[1]。下瞼內翻導致下瞼睫毛刺激眼球引起眼部刺激癥狀和角膜損傷,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引起嚴重的角膜并發癥。目前的研究[2]認為,退行性下瞼內翻的發病機制包括眥韌帶松弛引起的水平方向松弛、下瞼縮肌松弛或與瞼板下緣分離引起的垂直方向松弛、眶隔前輪匝肌騎跨至瞼板前以及瞼板萎縮。手術是矯正退行性下瞼內翻的主要方法,其目的在于解決一個或多個病因。聯合手術優于單一手術方式,具有遠期療效好、術后并發癥少等優點,但對手術經驗及技巧要求較高,手術時間亦較單一手術方式耗時更長[3]。本研究觀察2 種聯合手術治療退行性下瞼內翻,分析其臨床療效和手術效率,現總結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3月—2020年9月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診治的退行性下瞼內翻患者84 例(86 只眼)。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加固組41例(42只眼)和前徙組43 例(44 只眼)。其中加固組男性17 例(17 只眼),女性24 例(25 只眼),平均年齡(75.74±7.64)歲。前徙組男性16 例(17 只眼),女性27 例(27 只眼),平均年齡(76.16±7.81)歲。2 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遵守《赫爾辛基宣言》,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評審通過[倫理審批號:(2019)倫理第(105)號]。

1.2 診斷標準、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 診斷標準 老年人群中睜眼狀態時眼瞼邊緣向眼球方向翻轉,睫毛刺激眼球,無亂生睫,無雙行睫,無眼瞼贅皮[4]。

1.2.2 納入標準 (1)符合退行性下瞼內翻的診斷標準;(2)年齡≥60 歲;(3)首次行下瞼內翻手術;(4)簽署知情同意書。

1.2.3 排除標準 (1)除退行性下瞼內翻以外的其他類型下瞼內翻;(2)由于眶內占位性病變、甲狀腺相關性眼病等疾病致眼球突出繼發下瞼內翻;(3)伴感染、惡性腫瘤、下瞼退縮等其他眼部疾??;(4)為治療退行性下瞼內翻而選擇其他手術方式;(5)既往下眼瞼手術、外傷史;(6)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7)未堅持復查者。

1.3 治療方法

2 組手術均由同一位醫生在局部麻醉下完成。術前均用0.4%鹽酸奧布卡因滴眼液行眼球表面麻醉,患者常規手術消毒鋪巾,結膜囊內置入角膜保護器。2%利多卡因注射液2 mL 和0.1%羅哌卡因注射液2 mL(含1∶100,000 腎上腺素)等量混合后注入下眼瞼皮下及外眥韌帶附近骨膜處進行局部浸潤麻醉。

加固組:予下瞼縮肌加固聯合瞼板前輪匝肌縮短術。麻醉消毒后,沿下瞼睫毛下方2 mm 處切開皮膚至外眥處并向外下方向延伸約5 mm,根據下瞼皮膚松弛程度切除皮膚寬度約2~4 mm。于外眥處起始分離寬約3 mm 的瞼板前輪匝肌至下淚小點附近形成輪匝肌條帶,暴露瞼板下緣,于此處分離眶隔前輪匝肌背側,暴露下瞼縮肌腱膜上緣和眶隔。向深部分離出部分下瞼縮肌后,6-0 可吸收縫線將下瞼縮肌游離緣與下瞼板下緣固定縫合,共3針,相鄰2 針間距約5 mm。在確認內翻改善后,將預制的瞼板前輪匝肌條帶拉向顳側,根據眼瞼水平松弛程度將輪匝肌條帶斷端剪除2~3 mm 后以6-0 可吸收縫線水平褥式縫合于眶外側緣內面骨膜上,間斷縫合輪匝肌條帶下緣與眶隔前輪匝肌3針后連續縫合下瞼皮膚切口。

前徙組:予下瞼縮肌前徙聯合外側瞼板條固定術。麻醉消毒后,沿下瞼睫毛下方2 mm 處切開皮膚至外眥處并向水平方向延伸約10 mm,沿切口下方鈍性分離皮膚輪匝肌瓣至下眶緣,橫向剪開眶隔,暴露下瞼內、中、外3塊脂肪墊,分離脂肪墊與眶隔后,切除膨出的脂肪,創面燒灼止血。于切除的脂肪墊后暴露下瞼縮肌,將下瞼縮肌與背側的穹隆結膜分離,形成下瞼縮肌腱膜瓣,前徙于下瞼板下緣用6-0 可吸收縫線固定縫合,共3 針,相鄰2 針間距約5 mm。在確認內翻改善后,于外眥皮膚切口處行組織分離至眶骨膜,切斷外眥韌帶下支,使下瞼顳側松解游離。將下瞼向顳側牽拉,觀察下淚小點位置及下瞼緊張程度從而決定下瞼需要切除的量,去除皮膚輪匝肌組織和結膜上皮后形成瞼板條帶。5-0 不可吸收縫線將瞼板條帶固定縫合于眶外側緣內面的骨膜上,6-0 可吸收縫線上下眼瞼外眥處對位縫合,囑患者張口向頭頂方向注視,向上牽引皮膚輪匝肌瓣并置于切口上,修剪下瞼多余皮膚后連續縫合下瞼皮膚切口,外眥切口間斷縫合。

手術結束后,2 組均取出角膜保護器,囑患者用力閉眼以確認下瞼內翻已矯正,術眼結膜囊內涂抗生素眼膏,眼墊包蓋,冷敷2 h,繃帶加壓包扎24 h。次日換藥拆除繃帶,0.9%氯化鈉注射液清洗傷口,7 d后拆除皮膚縫線。

1.4 觀察指標及檢查方法

以下指標檢查與記錄均由同一名醫生完成。其中下瞼前方牽拉試驗、下瞼側方牽拉試驗和下瞼縮肌松弛試驗均在術前檢查。

1.4.1 下瞼前方牽拉試驗 抓住下瞼板前的皮膚,將下瞼向遠離眼球方向牽拉,測量眼球與瞼結膜間的距離,若大于8 mm,即可判定存在水平方向下瞼松弛[4]。

1.4.2 下瞼側方牽拉試驗 將下瞼向鼻側方向牽拉,若下淚小點位置越過了淚阜中點,則判定鼻側牽拉試驗陽性;將下瞼向顳側方向牽拉,若下淚小點位置越過了淚阜半月皺襞與內側角膜緣間的中點,則判定顳側牽拉試驗陽性;下瞼鼻側和顳側牽拉試驗陽性結果分別顯示外眥和內眥韌帶松弛[5]。

1.4.3 下瞼縮肌松弛試驗 將下瞼緣翻轉并拉至眶下緣水平,在不對眼球施加任何壓力的情況下,觀察下瞼穹隆結膜處有無白色條帶狀隆起,該隆起為脫垂的下瞼穹窿脂肪墊,若其高度≥2 mm 則認為存在下瞼縮肌松弛或離斷[6]。

1.4.4 手術時間 記錄眼瞼局部浸潤麻醉開始至眼瞼皮膚縫合結束所用時長。

1.4.5 術后眼瞼瘀血持續時長 術后眼瞼瘀血為術中切除輪匝肌或脂肪時,少量滲血進入皮下組織所形成,通??勺孕形?。記錄術后眼瞼出現瘀血至吸收所用時長。

1.4.6 復發率 術后再次出現保守治療不能恢復的眼瞼內翻,睫毛觸及眼球,即可診斷為復發[2]。本研究統計術后16 個月內的復發眼只數。復發率=(復發眼只數/總眼只數)×100%。

1.5 療效判定標準

(1)治愈:在靜息狀態下盡可能用力閉眼,眼瞼受到擠壓后,下瞼相對于眼球表面仍處于正常位置而未出現瞼內翻或外翻;(2)無效:術后16個月內下瞼內翻復發或術后持續6周以上的下瞼外翻[2]。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性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當P<0.05 時,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術前檢查比較

2 組患者術前下瞼前方牽拉試驗、下瞼側方牽拉試驗、下瞼縮肌松弛試驗陽性率比較(表1),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術前檢查比較[例(%)]

2.2 2組手術時間比較

加固組手術時間低于前徙組(表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2.444,P=0.000)。

表2 2組手術時間、術后瘀血持續時長比較(±s)

表2 2組手術時間、術后瘀血持續時長比較(±s)

注:* 與前徙組比較,P<0.05。

組別加固組(n=42)前徙組(n=44)t值P值手術時間(min)16.62±1.34*26.55±1.49 32.444 0.000術后瘀血持續時長(d)3.12±2.16*5.32±1.47 5.544 0.000

2.3 2組術后眼瞼瘀血持續時長比較

加固組術后眼瞼瘀血持續時長低于前徙組(表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544,P=0.000)。

2.4 2組復發率比較

術后16 個月,加固組復發1 只眼(2.38%),前徙組復發1 只眼(2.27%),2 組復發率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5 2組治愈率比較

術后16 個月,加固組治愈41 只眼(97.62%),前徙組治愈43 只眼(97.73%),2 組治愈率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 組患者術后均未出現嚴重并發癥,如眼瞼外翻、眼瞼皮下血腫、眼瞼或眼眶感染、切口閉合不良等。

3 討論

退行性下瞼內翻是常見的下瞼內翻類型,發病機制為下瞼垂直、水平和矢狀方向機械性不平衡。聯合手術的優勢在于糾正多種下瞼內翻發病因素,手術成功率高,復發率低(<9.4%)[2,7]。本研究2 組患者均采用聯合手術方式治療下瞼內翻并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下瞼縮肌離斷是退行性下瞼內翻發病機制中的核心因素。正常下瞼縮肌腱膜附著在瞼板下緣處,起到向下和向后拉動瞼板的作用[8]。本研究發現,大多數患者存在垂直方向眼瞼松弛,針對該病因2 組患者均采用直接下瞼縮肌復位的手術方式,區別在于分離復位下瞼縮肌腱膜的程度和暴露下瞼縮肌的手術入路不同。前徙術式組織暴露范圍大,切除脂肪后下瞼縮肌易識別,分離形成下瞼縮肌腱膜瓣前徙固定于瞼板下緣使得解剖復位更加確實。但其技術難度高、操作時間長,對術者的要求較高。加固術式從瞼板下緣入路分離出下瞼縮肌游離緣再將其縫合固定于瞼板可達到相同的解剖復位效果,同時簡化手術步驟,減輕組織損傷。

眼瞼的水平穩定性取決于內外眥韌帶。本研究發現部分患者術前不存在水平方向眼瞼松弛。這表明水平向松弛對于發生退行性下瞼內翻雖然很重要,但可能不是發病的決定因素[9]。本研究前徙組選擇外側瞼板條固定術,因其術后復發率低而作為矯正下瞼內翻的常用術式[10]。ASAMURA S等[11]認為,使用該術式患者術中疼痛感明顯,并在術后易出現縫線附近球結膜水腫。本研究通過對瞼板條固定位置的精確定位以及采用細致的縫合技術,避免了上述并發癥發生。加固組采用瞼板前輪匝肌縮短術,該術式對下瞼產生2 種影響:(1)通過對位縫合瞼板前和眶隔前輪匝肌,使兩部分輪匝肌固定不容易滑動,直接糾正了輪匝肌騎跨引起下瞼向內旋轉的力量;(2)通過縮短固定瞼板前輪匝肌條帶,使下瞼水平方向收緊,間接修復了眥韌帶松弛,同時保留了正常外眥角結構,避免手術所致眼瞼外觀的變化。

下瞼內翻手術患者多為高齡,常規聯合手術的缺點包括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多。NAKAUCHI K等[12]使用單一手術方式治療退行性下瞼內翻的手術時間為22.6 min,聯合手術時間為33.4 min。ILHAN HD 等[13]采用Goldberg 小切口技術間接復位下瞼縮肌,手術平均時間(14.71±4.22)min。本研究2 組患者均采用聯合手術方式,加固組手術用時較前徙組明顯縮短,提高了手術效率。

有研究[14]指出,65 歲以上人群中至少有35%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KENT TL 等[15]在對1,015名患者(1,130只眼)眼部整形手術的回顧研究中發現,40%的患者正在服用抗凝藥物,而術前停用此類藥物可能會增加某些患者的心腦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因此要求患者術前或術后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并不可行。本研究部分患者在未停藥狀態下進行手術,術中和術后未發生與出凝血相關的嚴重并發癥,并且加固組術后眼瞼瘀血持續時長低于前徙組,說明減少術中操作,提高手術效率可以降低患者術中出血風險、縮短術后眼瞼瘀血時長,對于老年患者是有益的。

綜上所述,下瞼縮肌加固聯合瞼板前輪匝肌縮短術和下瞼縮肌前徙聯合外側瞼板條固定術均是治療退行性下瞼內翻的有效方法。此外,下瞼縮肌加固聯合瞼板前輪匝肌縮短術具有手術步驟簡單、手術用時短、術后眼瞼瘀血輕等優點,獲得良好術后效果的同時兼顧效率。

猜你喜歡
下瞼前輪牽拉
基于ANSYS分析的前輪油缸銷軸改進
舒芬太尼在剖宮產術中對寒戰和牽拉痛的預防作用
不同牽拉技術在預防運動損傷中對不同運動能力即時效應的研究進展
主動分離式牽拉與本體感受性神經肌肉促進法牽拉對肩關節柔韌性影響的比較研究
前輪和后輪
不同程度眼部下瞼袋松弛的美容手術方法
改良下瞼袋整形術治療下瞼松垂的臨床體會
淺析老年性下瞼內翻倒睫術的護理
懸吊下瞼板法輔助修復下瞼外翻或退縮
拆前輪不蹭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