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老年傳播研究的現狀、熱點與趨勢

2024-03-13 07:54范龍李宇帆
中國新聞評論 2024年1期

范龍?李宇帆

Current Situation, Hot Spots and Trends of Elderl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CiteSpace-based Visualization Mapping Analysis (2012—2022)

Fan Long Li Yufan

Abstract: Using CiteSpace software to visualize and analyze 981 related documents on elderl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the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Database (CNKI) from 2012 to 2022, it is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hotspots are focused on the topics of elderly broadcasting, WeChat, Jitterbug, digital divide, media image, silver-haired Netflix, and health communication; the ten-year research history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stable development period (2012—2015), paradigm adjustment period (2016—2018),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eriod (2019—2022), with studies centered on elderly audiences, WeChat, and self-presentation playing a key role between the phases; meanwhile The core group of authors in the field has not yet been formed, and there is a lack of influential academic guiding force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the future media perspective shift, the expansion of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empowerment, the promotion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the adapt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to aging may be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study of elderly communi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Elderly communication; Elderly media; Digital inclusion; Media empowerment; CiteSpace

摘 要:利用CiteSpace軟件對2012—2022年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中老年傳播研究的981篇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發現研究熱點集中于老年廣播、微信、抖音、數字鴻溝、媒介形象、銀發網紅、健康傳播等話題;十年的研究歷程大致可分為平穩發展期(2012—2015)、范式調整期(2016—2018)、全面發展期(2019—2022)三個階段,圍繞老年受眾、微信、自我呈現展開的研究在階段間扮演了關鍵角色;同時領域內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缺乏有影響力的學術引導力量?;诒疚牡难芯堪l現,未來媒介的視角轉向、媒介賦權的角度拓展、推進理論創新和研究方法適老化可能是國內老年傳播研究的今后方向。

關鍵詞:老年傳播;老年媒介;數字融入;媒介賦權;CiteSpace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如同傳播學的興起,老人傳播研究(Research on Communication and Aging)的出現也是西方特定發展階段下社會背景的產物。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醫療衛生水平的進步,20世紀西方社會總體呈現出人口預期壽命不斷提升、生育率持續下降的態勢。二戰后,美國社會的“嬰兒浪潮”也只是曇花一現,并于70年代起人口出生率持續降低。到1981年,世界已有的38個老年類型國家中,大多數當時的發達國家都被包含在列。出于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人口福利及經濟結構問題的擔憂,聯合國大會于1982年起將老齡議題正式納入歷屆議題之中,并于1997年第52屆聯大提出“建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愿景。在此背景下,西方老人傳播研究相關論文與書籍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大量出現。如學者Hummert, Mary L、Nussbaum, Jon F在2001年出版的Aging, Communication and Health中就對溝通與積極老齡化、遠程醫療、聽力損失與溝通障礙、老年患者的家庭陪伴等老年傳播問題進行探討。

國內老年傳播研究也開始于20世紀末,臺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成立的“老人傳播研究群”,較早地開始了對西方老年傳播理論的引進和本土化研究,議題涵蓋老人生命傳播、情感、時間、敘事等,但總體而言從一開始就呈現出重實務應用的鮮明特征。有研究對1990—2010年CNKI收錄的91篇老年傳播有關文獻進行內容分析發現,包含明確媒介形態取向的文獻就占據了其中的75篇;作者認為這種研究內容的失衡部分是由于中國老年媒介和廣告商品消費能力不足導致相關媒介與研究者熱度不高,進行理論構建的驅動力缺乏。2010年以來,隨著中國社會進入老齡化高速階段與網絡接入環境的日益普及,國內學界圍繞老年群體獨特的傳播現象所進行的新聞傳播研究不斷加速涌現。新冠疫情的暴發進一步刺激了國內學界對數字難民、老年健康傳播、數字反哺、老年人健康碼使用等議題進行更為全面的學理化分析。目前,在中國知網上檢索老年傳播相關文獻,數量已達千余篇。通過對2012—2022年中國老年傳播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本文旨在對已有研究的現狀、熱點及脈絡進行梳理總結,并對相關研究的未來趨勢進行預測。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采用知識圖譜法,科學知識圖譜是“以知識域為對象,顯示科學知識的發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一種圖像”,借助美國德雷塞爾大學陳超美教授所開發CiteSpace 6.1.R6版本,使用關鍵詞共現聚類、突變檢測等功能來可視化分析十年來中國大陸老年傳播研究的熱點與脈絡趨勢。

本文的文獻樣本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在知網數據庫首頁中,打開高級檢索,主題一欄輸入“老年”,發表時間范圍設置為2012年1月—2022年12月,選擇中文文獻,在社科下的學科類別中僅勾選“新聞與傳媒”,共得到1213條結果。去除掉與主題無關的會議紀要、期刊評論與其他無關論文后,共得到有效樣本981篇。雖然老年傳播研究領域具有涵蓋醫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學科內容的特點,但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從新聞傳播學視域的角度出發來洞悉國內老年傳播研究面貌的發展變化。

將中國知網中下載的論文集Refworks文件導入Citespace軟件并轉換數據。在主界面工程區建立項目后,于功能選擇區進行參數設置。在Time slicing中將時間范圍設置為2012年1月—2022年12月,時間切片(Year per slice)設置為1。在Node Types中,分別勾選“Author”“Institution”“Keyword”項,使用默認的g-index算法。在Pruning中勾選“Pruning sliced networks”,并在Visualization中勾選“Cluster View-Static”與“Show Merged Network”。完成以上參數設置后,運行軟件進行分析。

二、老年傳播研究的基本狀況

圖1顯示,近十年來國內老年傳播研究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12—2015年,在此期間中國知網上老年傳播文獻的年發文量保持逐年增長,從34篇上升至65篇左右;第二階段為2016—2018年,在此期間年發文量遞增陷于停滯。而在2019年—2022年即第三階段,老年傳播文獻的年發文量迅速攀升,在2022年達到歷史峰值206篇,顯示出近年來老年傳播研究熱度的增長態勢。

如表1、表2所示,對文獻作者進行分析可以了解該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狀況。在功能選擇區的Node Types中僅勾選“Author”后運行軟件,發現領域文獻中共有310位不同作者。根據普萊斯定律,在某個領域的核心作者中,高產作者群中最低產作者的數量為最高產作者發文數量平方根的0.749倍。在發文量統計中,學者蓋龍濤以9篇發文量占據首位,因此,根據公式計算出高產作者群中的最低產的數量取整為2,即在十年間老年傳播研究中發文數量大于2篇的即為核心作者。

“Summary Table”中數據顯示,310位作者中核心作者僅有11位,核心作者發文數量共計48篇。將核心作者發文數量除以論文數量總數,得到數值約等于4.89%,遠未達到50%的數值,這表明國內老年傳播研究并未在十年間形成一個核心作者群,這也說明當前領域內缺乏具有影響力的話語體系引導力量,不利于領域內進一步的理論創新和規范發展。

機構發文數可以顯示出高校間對特定研究領域的側重差異和相關文獻價值。統計顯示,除去中國老年報社與太原廣播電視臺,老年傳播領域發文量前十的高校中有兩所的新聞傳播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排名為A+,其中中國傳媒大學以共計26篇的發文量占據首位;同時評估結果為B類的也有4所院校,顯示出具備較強新傳學科的高校對老年傳播研究領域的關注和影響力。

三、老年傳播研究的熱點挖掘

文獻中關鍵詞的出現頻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研究特點與主要內容。在Citespace功能選擇區的Node Types中,僅勾選“Keyword”并運行軟件,可以得到關鍵詞頻次表及共現圖。表3顯示,十年來國內老年傳播研究中頻次排名前列的關鍵詞包括“老年人”“老齡化”“數字鴻溝”“新媒體”“媒介形象”“微信”“短視頻”“老年廣播”“老年受眾”“健康傳播”“銀發網紅”等。

中介中心性作為指標來衡量某一節點在研究領域中的核心程度高低,一般大于0.1即為目標節點連接其他節點的能力較強、在知識結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Citespace菜單欄的Node功能中使用“Compute Node Centrality”后,可以得到關鍵詞對應的中介中心性。表3顯示,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關鍵詞即為出現頻次排名前五的關鍵詞,這顯示出老年傳播研究中內容熱度與結構地位的正相關性關系。

“老年人”與“老年群體”的中介中心性分別為0.6、0.4,二者在老年傳播研究中充當最為核心的節點與其他知識節點相聯系?!袄淆g化”是老年傳播研究的宏觀社會背景,在關鍵詞共現圖中其與“數字鴻溝”“微信”“老年受眾”等高頻詞聯系密切?!靶旅襟w”作為區別于傳統媒體并涵蓋微信、抖音等具體新興媒介的概念,與領域內的研究中也扮演了重要地位。為了更清晰地劃分和呈現老年傳播研究領域的熱點主題,本文通過使用LLR算法對數據進行進一步聚類模塊分析。聚類結果中Q值=0.5202>0.3,S值=0.7772>0.5,說明聚類結構顯著并具有較好的合理性。關鍵詞聚類后共生成57個聚類標簽,在clusters中設置僅顯示排名前9的聚類標簽。聚類標簽中的數字與主題所包含的關鍵詞數量有關,數字越小則包含關鍵詞越多。將圖3的9個聚類標簽與表3的高頻關鍵詞對比發現,兩者之間具有很強的內容重合性。因此,綜合以上結果,可以將十年來中國老年傳播的研究熱點歸納為以下方面。

首先,“老年廣播”“微信”聚類板塊呈現出老年傳播領域在不同時期中對具體媒介形態的關注。在Citespace關鍵詞共現圖中選中“老年廣播”節點可以發現,其與“融媒體”“主持人”“品牌建設”“創新方法”等關鍵詞節點聯系密切,體現出老年媒介研究所帶有的鮮明應用性特征和及轉型措施的關注。有研究認為老年廣播創新基于老年聽眾在信息、溝通、服務和參與等多方面的需求來進行精準定位;還有研究結合窄播理論強調國內廣播節目在內容、風格等方面的受眾細分化、專業化方面存在不足。為應對來自新媒體的市場份額爭奪,傳統老年媒介除了積極進行受眾細分與內容創新,其本身進行的數字化轉型也得到學界關注。學者丁曉晴以《浙江老年報》為例,指出將老年報紙上的內容轉換為融媒體平臺上的視頻、H5文本對于為報社爭取“老年流量”的重要性??傊?,創新與發展對策的探討是傳統老年媒介研究的重點內容。根據CNNIC在2021年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11億,而中老年群體網民規模增速最快,50歲及以上網民占比為28%,規模近3億,老年數字用戶的迅速擴張吸引了學界的集中關注。在以“微信”為代表的新型老年媒介研究中,重點對老年群體的數字融入的原因、影響與困境問題進行探討。在社會關系層面,有研究發現微信能夠為老年人建立或改善社會資本進而影響主觀幸福感,也有研究采用量化分析指出對微信特征與風行程度的感知可以顯著的預測老年群體的微信采納。學者石晉陽運用數字鴻溝的理論框架,從接入溝、技能溝、內容溝、動機溝的角度分析老年群體的數字融入困境,并指出可以利用互聯網開展老年教育作為應對路徑。

其次,老年媒介形象相關研究主要包括老年群體在媒體的印象固化與話語爭奪。當大部分老年群體被排斥在新媒體的意見廣場之外,也在無形中將構建自身媒介形象的權利拱手讓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通過阻礙話語表達、迎合刻板印象共同固化了社會對老年群體的認知。有研究對傳統媒體的內容分析發現,老年人易呈現出“被害”“被救助”媒介形象,且女性老人、農村老人等老年內部特殊群體更容易呈現出負面形象。但另一方面,智能設備與新媒體在老年群體的普及過程也是老年群體在網絡上的話語空間擴張過程。在Citespace關鍵詞共現圖中點擊“媒介形象”節點,可以發現與之密切聯系的關鍵詞,既包括“刻板印象”“代際沖突”,也包括“銀發網紅”“自我呈現”,在智能媒介技術的支持下,弱勢群體能夠借助網絡技術的力量獲得信息資源、拓展自身能力,諸如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為賦權老年人成為能動的傳播主體提供可能性,老年網紅的現象級出現意味著“數字難民”從缺席到返場,刷新了公眾關于老年的固有認知。

老年健康傳播議題主要關注新媒體對老年群體的在健康信息接受與傳播上的賦權及健康謠言傳播。新媒體在老年群體的普及為健康信息搭建了更為多元和便利的傳輸渠道,例如中老年健康、丁香醫生等微信公眾號,以其優質的醫學科普知識、在線問診功能得到了大量老年用戶的使用與認可。有實證研究發現,新媒體的使用雖然沒有明顯改變老年人的健康認知水平,卻顯著地提升了老年群體尋找健康信息的積極主動性,并樂于將自己獲取的健康信息分享給身邊的親朋好友,這也使得老年用戶在健康謠言的傳播中扮演了特殊角色。一方面老年用戶是健康問題的直接相關者,他們更可能主動搜索或偶然接觸到網絡上的健康養生信息;而另一方面,老年用戶的信息分辨能力與媒介素養普遍較低,因此很容易忽視閱讀、分享信息的信源權威性和內容真實性,無意中助長了良莠不齊的健康信息擴散。

最后,“數字鴻溝”“人文關懷”聚類板塊主要關注在數字社會中,作為數字弱勢群體的老年人的邊緣處境。隨著互聯網的適老化進程的推進及智能設備的普及,老年群體的“接入溝”問題逐漸得以解決,但與此同時,身體機能退化帶來的學習意愿下降、Z世代所營造的網絡話語隔閡、數字軟硬件本身的使用復雜性都在制約著老年群體的數字媒介使用,從而對其在數字社會的信息獲取、話語表達、日常生活產生負面影響。為了全面有效地推進老年群體的數字社會融入,除了進一步推進智能軟硬件適老化,還要充分的發揮初級群體、社會組織在勸服使用、傳授技能方面的作用。

四、老年傳播研究的脈絡與趨勢

為了了解十年來中國老年傳播研究的熱點變遷,生成關鍵詞時間線與關鍵詞突變圖來進行進一步分析。在控制面板中的layout中將可視化方式選擇為“Timeline”生成圖4,并在Burstness選項中將γ[0,1]設置為0.8,點擊Refresh功能后,檢測到20個突變項目,之后點擊View功能進行可視化展示生成圖5。

Citespace的時間線功能可以直觀地展現十年來老年傳播研究領域的內容脈絡。圖4顯示,在2015年之前老年傳播研究領域具有較強知識節點連接能力的許多關鍵詞已經出現,同時,此階段研究主要聚焦于傳統老年媒介的應用研究與轉型策略探討,大多數的研究停留于表面的現象分析,理論研究局限于敘事理論、刻板印象理論,研究視角單一。2016年開始,老年傳播研究進入了范式的重大調整時期,這一方面體現為逐年遞增的發文數量陷入了停滯,另一方面體現為研究對象與研究問題的大幅度轉變?!笆濉币巹澗V要布局八項信息化重大工程、人工智能與云計算成為科技界熱點、抖音等移動短視頻直播平臺的涌現,顯著地加快了新聞傳播業界與學界的新媒體化進程,從而使得老年傳播的主體視角迅速地由“老年受眾”轉變為“老年用戶”,媒介效果與老年群體內人際關系與群體間代際關系開始受到集中關注。2019年開始,老年傳播領域的文獻數量進入了一個新的遞增期,學者們在對短視頻與老年網紅、數字反哺現象進行進一步深入探討的同時,理論與視角也愈發多元,包括后喻文化理論、身份認同理論、他者理論、扎根理論等都成為分析老年傳播現象的理論與方法工具。

突變詞的計算是篩選出某段時間內頻次變化率高、頻次增長速度快的關鍵詞,可以清楚地展現研究歷史中的熱點變遷。圖5顯示,“老年受眾”一詞在2012年產生突變,于2016年突變結束,且具有9.06的突變強度。在2012—2018年,產生突變且強度大于3的關鍵詞還有“老年讀者”“廣播節目”“電視節目”“策略”等。關鍵詞“微信”在2017年產生突變,且具有5.54的突變強度。數據顯示,老年微信活躍用戶數量在2014年6月為131萬,2016年9月增至768萬,2017年9月達到5000萬,以至于微信新增用戶中超過三成來自老年群體。同時還有大量研究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來揭示微信的使用對老年用戶信息需求、娛樂需求、社交需求、情感需求的多重滿足,以微信使用為代表的“用戶視角”轉向研究為作為能動主體的自我呈現研究進行了鋪墊。關鍵詞“自我呈現”至2020年產生突變以來至今,一直是老年傳播研究領域的熱點話題。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在1959年提出自我呈現理論認為,生活中的個體總是在某種特定的場景、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觀眾的注視下進行角色呈現。在Citespace的關鍵詞共現圖中點擊“自我呈現”節點可以發現,其與“抖音”“短視頻”“銀發網紅”等關鍵詞聯系密切。抖音作為一種視覺文化主導的輕量媒介,以其較低準入門檻、感官沖擊力大、內容娛樂性強等特點,以一種更為直觀的方式將熱點信息與網絡流行文化呈現在老年群體的面前,同時也為老年群體的媒介表達提供了一種嶄新的途徑。

五、結論與展望

本文采用Citespace對CNKI數據庫中2012—2022年老年傳播研究的981篇文獻進行知識圖譜分析,發現十年來該領域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老年媒介研究、效果研究與媒介賦權研究。同時,十年來國內老年傳播研究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征:早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老年媒介應用研究與轉型措施探討,隨著新媒體的進一步普及,老年傳播研究進入范式調整階段。從2019年起,國內老年傳播研究進入全面發展期,新媒介研究、群體研究與效果研究進一步深化,理論與視角也趨于多元。當前的研究成果也存在著一定局限性。首先,領域中缺乏核心的作者群,核心作者和權威期刊的發文量占比較低,存在著相當的學術泡沫與重復研究。其次,雖然領域內的實證文獻數量在十年來增長迅速,但相當一部分的文獻仍然是運用數字鴻溝、使用與滿足等傳統大眾傳播理論來作為分析現象的理論工具,研究方法與理論缺乏創新?;谝陨系木窒扌苑治龊脱芯拷Y論,對國內老年傳播研究的未來可能方向進行探討。

(一)新新媒介的視角轉向:元宇宙視域下的老年群體

保羅·萊文森在《新新媒介》中將當代媒介劃分舊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新新媒介在涵蓋之前媒介功能的基礎上擁有全新的功能。雖然保羅·萊文森在書中所指的“新新媒介”是以博客網為代表的、互動性強的互聯網第二代媒介,但從今天的角度來看,虛實無縫銜接、連接一切的元宇宙無疑具有成為21世紀20年代后的新新媒介的潛力。2021年被稱為元宇宙元年,CNKI數據顯示2021年至今“元宇宙”主題下的發文數量共計4000余篇,盡管元宇宙概念的社會性膨脹中確有巨大的“泡沫”,但它的深遠價值在于從更高的維度確立了未來互聯網的發展方向。當人與媒介的連接越發深入、虛擬和現實之間的界限愈發模糊、去中心化的傳播模式進一步擴散,我們如何來解決以老年群體為代表的數字弱勢群體的融入困境?老年媒介素養教育將進行怎樣的內容和方式調整來應對“老溝未平,新溝又起”?當舊媒體的卡里斯馬特質被不斷去除,去中心化的傳播格局所帶來的是真正平權傳播,還是能力、文化區隔之墻后面的圈層狂歡?

(二)媒介賦權的角度拓展:智能養老與網絡老年教育

賦權理論主要針對的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資源分配中處于劣勢、其生存和發展遭遇能力和權力缺少的人群”。由于身體機能退化等因素,老年群體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住宅安全、通信自由等公民基本權利常常在現實中得不到保障,而未來的媒介賦權研究正可以立足于實證經驗考察,從老年群體“喪失的權利”角度出發來探尋媒介為老年進行更為全方位賦權的可能性。如智能家居就是保障留守老人住宅安全權利的一項較優解。去身體化的家庭智能視頻監控,賦權老年居住者成為“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辯證體:前者防盜,后者是一種隱喻的身體陪伴。教育問題是西方傳播學界關注的熱點議題之一,因為教育總是與社會弱勢群體密不可分。而對比之下,國內新聞傳播學視域下的老年教育研究不僅文獻數量少,而且在研究對象上局限于老年媒介素養教育,缺乏跨學科視野。近年來5G技術的發展、線上教育模式的成熟來為保障老年群體的受教育權提供了新的路徑,而疫情背景下“社區教育+老年大學+老年網課”組合更是成為保障老年群體受教育權的一種常態模式。未來的老年傳播研究可以進一步地對這種老年教育模式的賦權實效問題進行探討。

(三)推進本土理論建構與研究方法適老化

學術研究的功能不僅是理解事實規律,批判的知識社會學以及以??隆爸R權力”論為代表的后結構主義也將知識生產視為構建社會現實與秩序的重要途徑。從時間線來看,十年來國內老年傳播領域中將應用研究與實踐概念通俗化的傾向趨于減弱,且領域內基于扎根研究方法的探索性研究不斷出現,但仍然缺乏足夠多具有時代特征和本土特色的老年傳播理論。未來的研究應該采用更為多元的質性研究方法,構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概念理論,為領域后續的實證研究提供更為全面的視野與現實價值。此外,研究方法的適老化問題也應當得到重視。以老年傳播研究領域的主流采用的深度訪談、問卷調查法為例,這種依靠自我陳述樣本的研究本身則不可避免受到受訪者選擇性記憶、事后建構體驗的干擾,在老年群體普遍存在認知能力、生理性記憶下降的背景下,研究的信效度問題無疑被進一步放大,因此必須對現有的主流研究方法進行改進。例如有研究為了獲取老年群體在執行特定認知任務時的精神疲勞狀況,借助眼動追蹤技術捕捉對受訪者進行自然觀察,顯著提升了研究的精確度與準確性。將老年群體特殊性的考量從研究內容兼顧到研究方法本身,有助于未來研究更好地實現科學性與人文關懷的統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