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院??平倘诤蠀f同創新實踐與探索

2024-03-15 09:01張玉波任明剛
林區教學 2024年3期
關鍵詞:農科院科教應用型

張玉波,任明剛,張 鵬

(1.安順學院,貴州 安順 561000;2.安順市農業科學院,貴州 安順 561000)

科教融合是國家為了更好地將科研單位的技術優勢和產業化應用優勢與大學的人才優勢有機整合,聯合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推進科技創新、服務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國家在著力培養科研型大學生的同時,有效解決地方普通院校辦學資源短缺,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操作技能、創新思維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素養,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大戰略安排[1—2]。隨著新時代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啟動實施,以及GDP增長對科技創新的依賴度進一步提高,創新型應用人才成了支撐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戰略資源?,F實發展與制度演進顯示,科教融合已成為地方應用型高校參與服務各地區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選擇[3]。

一、推進科教融合協同創新的發展動因

1.推進科教融合協同創新是加強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戰略安排

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通過出臺文件的方式初步確立了科研協同育人的基本思路,明確我國大學既要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又要加強科學研究這兩項必須緊密結合的基本任務。新世紀,科教融合已提升到國家層面政策設計范疇。為了滿足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對應用型科技人才的需求,黨中央、國務院及相關主管部門通過頂層政策設計方式加強引導,相繼出臺了系列政策文件[4—5],提出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把創新思維、創造能力、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貫穿于教育全過程;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強化實踐教學環節,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順利啟動“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提出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入貫徹實施科教融合的人才培養理念。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戰略意見、發展規劃等系列政策以及各地黨委、政府依照出臺的實施意見進一步表明,科教融合已成為國家教育政策的重大戰略。

2.農科教融合協同創新是提升農業院校辦學質量和突出辦學特色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七大發展戰略之一,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要貫徹落實的重要政治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在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的背景下,農學專業應用型人才作為鄉村振興大戰場的排頭兵,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如何,是否能直接投放到鄉村振興大戰場至關重要,這直接關系到脫貧攻堅的質量和效果,脫貧攻堅成果的后續鞏固,也關系到“兩個一百年”和中國夢目標的實現。尋求新的培養模式,以培養應用型農學人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由此可見,農業院校必須適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順應新時代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本地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優勢,通過農科教融合途徑提升辦學質量,破解阻礙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系列困難和問題,培養新時代“三農”工作人才已是必然選擇。

二、科教融合協同創新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科教融合協同創新是多個協同主體在資源、信息、人才、技術等要素方面實行互補和共享的機制創新,是圍繞多個主體的共同目標而集中各方優勢資源的互商共議交流平臺。當前,社會對高校培養人才質量的滿意度逐年下降,主要表現為人才培養不適應社會需求,脫離社會經濟發展;教學資源和培養模式沒有根據招生規模的擴大而進行更新和調整。農業院校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創新性的人才培養模式缺乏,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鏈條還不穩固,使得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二是教學與科研協同發展失衡,存在以基礎教學為主,科技前沿知識講授相對缺乏,在校內實行“科研實踐+理論教學”的科教融合模式延續性不高,效果不明顯;三是教學與生產實際不相適應,針對性地分析生產應用中的共性關鍵問題的教學內容欠缺,模擬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方式不靈活;四是辦學特色同質化,圍繞本地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而建立的優勢學科不突出,個性化辦學特色不明顯??傮w上看,目前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培養的應用型大學生仍處于初始階段,成功的實踐案例不多,學生培養規模不夠大,相關的支持政策不夠完善,需要持續地進行改革和完善。

三、探索聯合辦學模式,強化科教融合體制機制創新,提升本科教育效果

新時代,國家深入推進科教融合協同創新,目的是激勵不同創新主體發揮出高效協同作用,使科教融合模式的比較優勢更具體、更明顯。安順學院農學院(以下簡稱農學院)與安順市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農科院)以培養適應山地高效農業產業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打造科教融合創新平臺,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探索由地方政府牽頭整合科教優勢資源,以共同培養人才為目標,使雙方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作用,實現資源、人力、技術、成果共享的聯合辦學科教融合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雙方聯合辦學的主要做法

第一,堅持共建共享原則,搭建科教融合平臺,實施聯合辦學。由市人民政府牽頭整合農科院科研基礎設施、試驗材料以及實驗平臺資源,整合農學院科研儀器設備、實驗室資源,搭建學生教學實習平臺以及協作研究平臺,實施聯合辦學,協作科研。

第二,堅持互助原則,整合人力資源,培養創新型人才團隊。在農科教融合協同創新模式探索過程中,雙方互派干部,共用拔尖人才、高端人才,通過任職、兼職等途徑建立人才雙向流動機制,使農學院和農科院之間的高層次人才雙向流動,使雙方在人才學歷、資歷結構方面實現互補。

第三,堅持協作原則,鞏固農科教深度融合基礎。以重大科研項目聯合申報與協同實施、關鍵技術協作攻關、科技成果聯合開發、技術人才聯合培養等為主要內容,通過科研材料互通、學術經驗和科研資源共享,促進科研實力大幅提升。

第四,堅持質量至上原則,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通過科教融合平臺,明確“懂理論、會操作、善分析”的目標,實施效率化管理和考核考評制度,抓實聯合辦學。著重從學、用、析、解四個方面引導學生不斷探索創新,在農學院進行理論教學及效果考核,在農科院進行實習實訓以及專業實踐能力檢測與補充,提升應用能力、思辨能力,激發學生立志奉獻“三農”工作的激情,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時代“三農”工作應用型人才。

2.聯合辦學模式形成

目前,農科院與農學院已合作7年,通過創辦聯合辦學點,不斷完善管理和考核制度,形成“校內理論教學+校外科技實踐”的聯合辦學科教融合模式,拓寬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途徑,雙方實現共贏。探索形成“3+1”(即3年校內理論教學+1年科研實踐教學)層級化教學模式,學校負責專業理論教學,農科院負責實踐教學指導,達到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鞏固理論的“學用結合”效果;“1+X”(即1個主學科+多個副學科)輻射實踐教學模式,促使構建形成鉆研一個作物,融會貫通多個作物的綜合知識體系;“1+1”雙導師(即1名校內教師+1名校外科研人員)指導教學模式,校內教師負責指導學生畢業論文寫作,校外導師負責指導學生畢業論文課題選題、開題及實施;“1+1”雙班主任(即1名理論教學管理班主任+1名實踐教學管理班主任)管理模式,及以用人為導向的校外教學實踐綜合考評模式。

3.聯合辦學效果

在聯合辦學模式探索與創新過程中,農科院與農學院借助科教融合平臺獲得雙贏,聯合模式如圖1所示?,F已建成農學、設施農業與工程專業本科教學實踐基地1個,聯合培養本科生234人,其中3人已被聘為農科院的科研人員,各屆畢業生就業率均在91%以上。農科院1名尖端人才被選拔為農學院的學科帶頭人,43名科技人員被聘為農學院兼職教師,15名科技人員被列入農學院“雙師型”特聘教師遴選庫,有效充實了師資隊伍,使農學院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和培養任務實現“短平快”。農學院3名教師被選派到農科院掛職,選派1名拔尖人才到農科院作學術宣講,推進人才資源互助,實現科研團隊力量結構改善。通過聯合辦學與協作科研,雙方在項目申報與實施、技術攻關與集成、成果培育與開發等方面進行合作。

雙方聯合申報省級以上項目4項,獲得立項2項;通過項目實施,聯合發表中文核心期刊論文2篇,使項目聯合攻關有了初步成效。通過聯合辦學模式探索和創新,培養一批轉變角色快、操作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和脫貧攻堅提供人力支撐,其辦學模式也得到社會認可,其成果“省市共管高校農學專業人才培訓路徑探索與實踐”在2022年獲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4.探索聯合辦學的體會

第一,通過聯合辦學拓寬教學概念,采取層級化體系構建落實頂層設計理念的效果較明顯。通過聯合辦學,引導學生掌握學什么、怎么學和如何學,促進其構建干事創業知識結構體系,凸顯以適用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了解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對其專業的重要性,以及在其對口就業和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彌補實際需求與理論知識的差異。同時,實際生產實踐中的經驗以及專業知識能拓寬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需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并拓寬其專業知識面。學生根據實踐生產需要自學相關知識,這能夠反饋學生所學理論知識的全面與否,優化培養方案的設置,促進學校專業設置的合理性以及專業培養方案的優化。聯合辦學模式不僅有利于農學類專業學生的培養,還有利于學校專業發展。

第二,農科院通過科教融合使自身科研資源要素獲得補充。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具有專業理論知識積累的學生以教學實習方式參與科研,有效充實科研輔助人員結構,促進各專題研究有序深入實施;二是有利于從實習學生中發現、挖掘一批適合做研究的潛力人才,拓寬科研機構發現人才的渠道;三是以實驗儀器共享為途徑的資源補充方式,和以兼職、任職為途徑的人才資源互補方式,使科研平臺的硬件、軟件實力得到提升;四是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拓寬解決某個關鍵問題的突破思路,觸發科研靈感,提高科研靈感產生頻率,使研究內容更加豐富。

第三,農學院通過科教融合緩解教學實習工作壓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解決教學實習基地緊張、實驗平臺短缺等難題;二是把即將畢業的學生推向“向何方,怎么走”的十字路口,運用檢驗測試平臺,鞭策學生邁出關鍵一步,間接為潛在人才打通定向就業綠色通道,拓寬就業渠道;三是充實“雙師型”教師數量,使“雙師型”教師遴選范圍更廣,師資力量增強。

第四,學生是聯合辦學的直接受益人。一方面,增強學生自身實際操作能力,檢驗自身知識積累情況;另一方面,通過參加農科院的學術講座、培訓等,了解科技前沿,使自身知識結構獲得補充。此外,通過頂崗實習,進一步提升履職基礎能力,間接拓寬就業渠道。

四、科教融合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當前,在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背景下,實施科教融合的重要性再上新臺階,模式和效果逐漸多元化,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科教融合模式單一。文獻資料顯示,當前的科教融合模式主要有同一法人機構(即學校自身)管理下“科研+教學”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和聯合辦學模式三種。從模式應用方面來看,“科研+教學”模式應用最多[6],聯合辦學科教融合模式探索和應用方面文獻報道較少。從結構組成來看,高校教師科研教學一肩挑構成科教融合的應用最多,雙單位、雙導師共建的科教融合應用較少。

第二,聯合辦學平臺基礎待進一步完善。目前,聯合辦學處于深入探索階段,科研機構大批量接收學生的能力不足,教學、辦公及配套設施條件不能完全滿足教學實習任務需求??蒲薪涃M緊缺,不能滿足學生自選課題實施需要,“命題式”教學實習仍占主要地位。另外,地方政府應從財力、物力方面大力支持聯合辦學平臺建設,補充平臺資源。

第三,不同的教學實習機構給學生的角色定位各異。企業追求利潤,將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工人;科研機構追求科技創新,將學生作為科研輔助人員;教師將其作為學生。以科研輔助人員、學生、廉價勞動工人等不同角色完成教學實習任務的效果差異較大。地方高校應圍繞學生興趣,綜合優選聯合辦學機構或科教融合協作伙伴,綜合分類推進科教融合,滿足不同被培養主體的需求。

第四,聯合辦學模式的配套體制機制需進一步完善。一是修訂完善畢業生論文管理制度,加強對選題、開題、課題實施、論文形成和答辯環節的過程管理,守住論文質量底線,嚴防抄襲、偽造、篡改、代寫甚至買賣論文等學術不端行為發生。二是強化導師責任,細化導師職責,對校內外導師實行同責制管理,杜絕出現導師意見不合、置學生處于兩難狀態的問題發生。三是由科研機構建立用人導向的考核評價機制,探索答辯式、匯報式、綜合考評式的考核評價制度,綜合考評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防止出現鍍金式實習。

在新農科建設的背景下,農業院校需要結合專業定位與發展特色,積極拓展農業科學領域的人才、技術和資源優勢,協同農業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構建涉農類專業協同育人的實踐教學新模式和新平臺,打造“教學—科研—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業科學人才培養新思路和新路徑??傊?農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變革和探索必須基于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內外銜接的有效性,高校管理者需深刻認識沒有學科建設的專業建設是無源之水,沒有專業建設的學科建設是無本之木,充分發揮科研和教學相輔相承的作用,實現產教研融合的高質量發展新要求。

猜你喜歡
農科院科教應用型
廣西農科院甘蔗所新品種
《科教導刊》征稿函
廣西農科院甘蔗所新品種
關于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探討
廣西農科院甘蔗所新品種
貴州省農科院辣椒研究所
“5-2-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