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空中乘務專業“崗課賽證”融通的課程體系構建

2024-03-15 09:01羅曉妍
林區教學 2024年3期
關鍵詞:崗課賽證乘務客艙

羅曉妍

(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 民航經營管理學院,廣州 510000)

一、高職空中乘務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的課程是學校為學習者提供的為達到一定職業技術知識、能力、態度目標,并能獲得今后職業資格和職業生涯發展能力的,被組織序化的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系統。課程體系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載體,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高職課程體系構建是否完整、能否合理反映職業教育的目標與功能,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1]。通過深入走訪民航運輸業相關企業及開設相關專業的高職院校,發現現階段高職空中乘務專業的課程體系存在以下問題。

(一)課程體系設置與新技術發展不同步

高職空中乘務專業傳統課程體系設置與社會發展需求相脫節的現象日趨嚴重。隨著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基礎技術的快速發展,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為主要特征的智慧民航建設正全方位重塑民航業的形態、模式和格局,民航企業生存模式以及職業崗位都有相應的變化。如:國外大型航企卡塔爾航空已正式入戶元宇宙,推出全球首個虛擬客艙乘務員,提供數字化互動體驗;阿聯酋航空計劃借助元宇宙平臺開設空中乘務課程培訓。國內龍頭企業中國南方航空開發國內首創VR客艙虛擬航空實訓平臺,并已投入使用;海南航空依托網絡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推出智能化“數字客艙”服務。傳統的客艙服務和安全管理的工作流程隨著智慧民航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而改變,但目前部分高職院校的空中乘務專業課程內容仍按航空公司傳統運營模式進行設置,課程體系相對落后,教材內容陳舊,實訓基地設備與行業標準有差距,滯后于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

(二)課程體系設置與崗位(群)需求有差距

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應以就業上崗能力培養為重點,技能訓練和綜合素質培養為特色。根據企業調研數據顯示,67%的企業認為高職空中乘務專業畢業生存在知識結構不合理,僅具有理論知識,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沒有體現出業界的發展現實問題。這是因為部分開設空中乘務專業的高職院校在課程體系設置方面缺乏對企業的深度調研以及對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的深度分析,在課程體系構建中沒有基于崗位(群)職業能力要求,由校企共同開發相應的理論教學及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企業專家和師生的多元主體聯合開發機制沒有形成。目前,高職院校教師對課程體系開發的研究較為淺顯,部分高職院校為確保就業率,只追求豐富全面而忽略課程內容的邏輯性。還有些高職院校照搬航空公司空乘培訓課程體系,知識體系松散,不能與航空公司實現課程互認,造成課程雷同,導致教育資源浪費。這些都反映出高職空中乘務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與職業崗位需求不匹配。

(三)課程體系的實效性不理想

高職教育是類型教育,實踐教育是其重要特色?,F階段部分高職空中乘務專業課程體系開發過程形式化,未體現出真實的工作場景。雖然高職院校特別重視實踐實訓課程,但是受校企合作機制不完善以及校內教學條件的限制,學生只能在模擬工作場景中進行學習和操作,缺少真實的工作情境和體驗。課程體系的開發因為沒有得到企業提供的生產實踐經驗及相關知識,使得學校未能結合企業對學生能力培養的需求進行課程體系開發,導致課程開發的實效性不理想。

二、構建“崗課賽證”融通的高職空中乘務專業課程體系的內涵與意義

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應按照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要求,完善中等、高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2]。構建高職空中乘務專業“崗課賽證”融通的課程體系,是以培養能掌握并實際運用崗位(群)需要的專業核心技術技能,有職業資格證書且能直接上崗的應用型民航復合人才為目標,輔以職業技能競賽為平臺,對照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內容和要求開設的專業課程體系。

“崗課賽證”融通的高職空中乘務專業課程體系中的課程設置更加科學、合理,有助于解決課程體系與崗位脫節的短板問題。其構建思路和方法可以為一體化綜合育人體系提供理論的支持和保障。

三、基于“崗課賽證”融通的高職空中乘務專業課程體系設計

(一)“崗課賽證”融通的課程體系構建思路

課程體系的總體構建思路如圖1所示,應充分考慮企業用人需求,依崗定課。首先,針對專業對口的崗位群開展調研,明確職業面向,總結典型的工作任務,將其轉化為崗位所需的職業素養、通識能力和專業知識技能,梳理工作行動領域。其次,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將所教授的專業知識技能轉化成與崗位對應的“平臺+模塊”課程,構建對接職業標準的課程體系。最后,將空中乘務、民航旅客運輸地面服務等“1+X”技能證書的職業資格標準,以及全國院校民航空中乘務專業技能大賽(中國航空運輸協會主辦)和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英語口語賽的競賽技能要求,融入課程教學內容與考核評價中,以此構建高職空中乘務專業課程體系的主要內容,使專業教學能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

(二)“崗課賽證”融通的課程體系構建的具體實施

1.厘清職業面向及職業能力要求

職業教育是以行業為導向的教育,本質是教育,核心是職業。人才培養必須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課程體系要充分了解產業需求,以產業需求為基礎,明確職業面向。根據企業典型工作崗位與職業能力分析設計課程體系結構,及時將新技術、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構建“課崗”對接的課程體系。

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受民航行指委委托,進行國家空中乘務專業教學標準修(制)訂工作。標準修(制)訂團隊通過走訪企業、院校、畢業生回訪等調查方式,了解到高職空中乘務專業就業主要面向民航運輸企業、民用航空機場、民航服務企業和其他民航相關企業等職業崗位。主要完成航空服務、民航空中安全保衛以及民航運輸等工作。主要崗位群包括民航乘務員、航空安全員、航空公司和機場的貴賓室服務人員以及機場地面勤務人員。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分別是安全防護、應急處置、機上急救、機組資源管理以及客艙服務。崗位群所需的職業素養,占比最高的前三項是:愛崗敬業、積極主動以及團隊意識。崗位群所需的通識能力,排名前三的是:溝通表達能力(資料閱讀、文件書寫)、外語能力(英語及小語種)、口語交際能力(口頭表達、人際交往)。崗位群所需的專業知識技能,占比最高的是:應急處置技能、救護技能以及服務技能。

另外,在高職空中乘務專業人才培養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本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能夠從事民航客艙服務與安全管理工作,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職業道德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能夠踐行當代民航精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2.依崗定課,重建“平臺+模塊”課程

通過人才需求分析、崗位群工作任務和能力分析,構建“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培養具有專業綜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將民航乘務員、航空安全員、航空公司和機場的貴賓室服務人員以及機場地面勤務人員等職業崗位能力要求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捌脚_”課程由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組成,“模塊”課程由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拓展課程以及專業實踐課程組成。按照專業基礎課奠基、專業核心課突破、專業拓展課分化的方式構建專業課程體系。

“平臺”課程中的公共基礎課程嚴格按照教育部要求進行安排,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體育、軍事理論、心理健康教育、勞動教育等課程。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公共外語、國家安全教育、信息技術、藝術、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創新創業教育、行業文化等列為必修課程或選修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包括航空法、民航概論、客艙播音藝術、客源國概括與風俗、民航服務禮儀、航空餐飲服務、形體訓練以及職業形象塑造等課程。這些課程都是為高職空中乘務專業的學生后期深入學習各專業課程奠定基礎。

“模塊”課程是以工作任務或過程為模塊,圍繞任務分析工作所需要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逐級分解學習任務,保障課程的靈活性和精細化。高職空中乘務專業模塊課程包含專業核心課模塊、專業拓展課模塊以及專業實踐課模塊[3]。專業核心課模塊為高職空中乘務專業學生搭建專業知識框架,夯實專業基礎,培養核心業務能力。包括客艙安全與應急處置、客艙設施與服務、客艙救護、民航服務溝通技巧、民航服務心理學以及民航服務英語等課程。專業拓展課模塊作為幫助學生拓展專業知識的模塊,可以細分為不同的方向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與未來發展需要,選擇不同課程進行學習。包括航空運輸地理、民航危險品運輸、民航旅客運輸服務、民航商務英語、空港地面服務、民航運輸企業管理概論、機組資源管理、手語訓練、服務營銷、茶藝與茶文化等課程。專業實踐課模塊應充分考慮職業院校實際以及學生實踐鍛煉需要,采取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的方式,不同學期安排不同的實踐課程,并將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作為培養目標,注重將實踐、創新意識有效融入實踐課程中,以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課程內容包括實驗、實習實訓、畢業設計、社會實踐等。如:在校內進行形體訓練、職業形象塑造、客艙服務訓練、客艙安全與應急處置等綜合實訓;在航空運輸行業等航空公司,民航機場等企業進行崗位實習。

3.以賽促學,推動“課賽”相輔相成

職業技能大賽作為職業教育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是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檢驗指標之一。它不僅為專業教師參加實踐教學、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和支撐,也對學生的職業取向、職業能力以及職業素養產生深遠影響。在實際教學中,將全國院校民航空中乘務專業技能大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等相關的賽項內容融入課程體系建設,達到以賽促學的目的。

在“課賽融合”的教學改革中,首先,組織教師梳理競賽項目內容、規程;其次,通過對競賽項目內容的拆分重組,將部分競賽內容轉化為課程中的項目模塊,并把相應知識點融入相關課程教學過程中;最后,通過對競賽評價體系進行梳理,將其轉化為課程考核方案,由學生依據考核方案自主完成任務,教師予以過程性指導并對最終結果進行評價[4]。例如,在全國院校民航空中乘務專業技能大賽任務中,主要考查安全應急處置、客艙救護以及服務溝通應用。在課程教學內容設計上,把技能大賽所要求掌握的知識點和處置技巧,以及行業的新規范、新標準都納入日常教學、實操訓練的課程內容范疇,將實操訓練常態化,夯實核心專業技能。

此外,為適應民航運輸行業新技術發展,發揮實訓教學的育人實效,學校投建空中乘務專業VR實訓室,以滿足空中乘務專業開展專業實訓和備戰專業技能大賽的特情處置模塊。實訓室建設在硬件設備上,設有VR教學一體機、LED屏幕;在軟件配置上,購買空乘VR虛擬實訓系統、寬體客機VR教學實訓軟件、航空“課證融通”云平臺等軟件系統,能滿足空中乘務專業職業技能培養和多媒體教學需求。實訓項目包括客艙服務、緊急撤離、客艙醫療急救、民航飛行安全等;實訓內容包括模擬水上撤離、模擬陸地撤離、模擬機上失火、模擬客艙釋壓等特情處置,能滿足客艙設施與服務、客艙安全與應急處置、民航服務英語等課程開展專業實訓。

4.以證促教,加速“課證融通”

“1+X”證書制度工作是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重要舉措,是“崗課賽證”人才達標檢驗的重要一環。因此,要積極推進學歷證書和多種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有機銜接,做好空中乘務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和民航旅客運輸地面服務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的推廣應用。

在構建高職空中乘務專業課程體系過程中,首先,組織空中乘務專業教師對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能力要求、標準內容以及考核方式等相關內容進行系統研究,培養一支能夠準確把握“1+X”證書制度先進理念、深入研究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做好專業教學整體設計、滿足新技術和新技能培養培訓需求的教學創新團隊。其次,依據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分析課程模塊的職業技能要求,確定涉及的知識技能。例如:將空中乘務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內容和考核要求納入客艙設施與服務、客艙安全與應急處置、民航客艙救護等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內容;將民航旅客運輸地面服務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內容和考核要求納入民航旅客運輸服務、空港地面服務、民航危險品運輸等拓展課程教學內容;將品酒師、茶藝師、評茶員、咖啡師等職業資格證書的標準內容和要求納入航空餐飲服務、茶藝與茶文化等課程;將化妝師職業資格證書與職業形象塑造課程教學內容對接,讓學生通過對不同課程模塊的學習,最終達到“1+X”證書的技能考核要求。最后,在教材編寫上,建立校內師資與行業專家多元主體參與開發機制;校內教學團隊結合“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內容組織教材編寫,邀請企業、行業專家圍繞賽事項目和考證任務參與編寫理實一體的活頁式教材;在“課證融通”上,以教材為抓手,以高質量師資質量為保證,做到“1+X”證書考試與課程、教學互融互通。

綜上所述,高職空中乘務專業“崗課賽證”融通的課程體系如圖2所示。

四、結語

空中乘務專業為我國民航業培養一線高素質職業技能人才,對航空運輸產業高質量發展起著重要的助推作用。在當今信息化、智慧民航加速發展的背景下,新時代高職空中乘務專業高質量發展要與時俱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積極推進“崗課賽證”一體化課程設計,明確崗位任務,分析核心職業能力,并以崗位能力要求設置模塊化課程,融合對應的職業院校技能大賽、“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將高職空中乘務專業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復合化、標準化、透明化,從而達到培養民航高質量人才、建設交通強國的目的。

猜你喜歡
崗課賽證乘務客艙
客艙內的空氣從何而來?
“崗課賽證”融通的工業機器人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崗課賽證”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國內主流機型客艙聲品質表現分析
基于“崗課賽證”融通的計算機網絡專業人才模式研究與實踐
高速動車組司機乘務交路優化編制方法
電子商務專業“崗課賽證”融通的課程重構實踐研究
民用飛機客艙干燥系統的性能分析
淺談航空安全員應變能力在客艙擒敵術教學中的培養
高職院??罩谐藙沼⒄Z教學實踐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