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楊氏泥塑的藝術特色與文化傳承

2024-03-16 13:48丁年晨
東方收藏 2024年1期
關鍵詞:藝術特色文化傳承

摘要: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楊氏泥塑歷來以悠久的歷史、鮮明的色彩、逼真的形態而聲名遠揚,其發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作為我國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和審美觀念,在我國民間泥塑藝術中占據有一席之地。100多年來,諸多楊氏泥塑傳承人不斷提升自我,同時更加注重對楊氏泥塑文化藝術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文章通過對寧夏楊氏泥塑的闡述,剖析其文化精神與創作特點,探討在當下如何更好地將它的文化藝術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

關鍵詞:寧夏楊氏泥塑;藝術特色;文化傳承

“家家會泥塑,戶戶有丹青”,發源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溫堡鄉楊坡村的楊氏泥塑久負盛名,其傳承人在長期的探索和實踐中,創作出了諸多精品力作,深受人們的喜愛。

楊氏泥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生動反映出老百姓的生活狀態,并成為歷史和社會發展的真實寫照。因此,在文化繁榮發展的當下,可以說它代表著一種時代精神和一份藝術摯愛,反映了廣大民眾勤奮吃苦耐勞的品德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信心。

一、寧夏楊氏泥塑介紹

隆德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當地的傳統文化與歷史人文源遠流長。多年來,書法、繪畫、彩塑、剪紙、刺繡、皮影等民間藝術百花齊放,其中溫堡鄉楊坡村的楊氏泥塑尤為引人注目。

楊氏泥塑自清光緒年間(1832年)興起,迄今已有180多年的歷史。在不同時期,當地的泥塑手藝傳承人都積極地進行傳承和發展,時至今日完整地保留了楊氏泥塑的傳統技藝,可謂難能可貴。從楊氏家譜可知,楊魁山是楊氏泥塑的創始人,他自小便熱愛泥塑,曾遠走他鄉到處拜師學藝,在當時十分艱辛的條件下刻苦學習泥塑創作手法,并成功創造出具有楊氏特色的泥塑技藝。這種對藝術的摯愛和追求,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楊氏后人,且為世人所稱贊。楊魁山之子楊庭壁和楊庭府作為楊氏泥塑的重要傳承人,在父親技藝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更加注重“丹青重彩”,成功創造出傳統宗教題材泥塑《萬仙陣》等大型作品。

如今,楊氏泥塑第六代傳人楊賢龍、楊賢雄、楊賢麒、楊軍等接過祖輩的衣缽,對楊氏泥塑技藝進一步改進和創新,汲取其他藝術門類之精華,力求精益求精,并在提升祖傳技藝的同時,努力豐富泥塑類別,積極改進泥塑形態,逐步將楊氏泥塑發展成為一門融繪畫、木雕、根雕、刺繡、燙畫為一體的“楊氏家族藝術學科”。

二、楊氏泥塑的藝術特色

楊氏泥塑的制作過程較為復雜,有配料、釀泥、造像、敷彩等20多道工序,采用圓雕、浮雕、透雕等多種技法。成品以精美取勝,色澤鮮艷、造型夸張,成為隆德地區民間藝術的主要代表。楊氏泥塑內涵豐富,多取材于民俗風情、山水野趣、神話傳說等,善于通過藝術化的偶像造型表達宗教理想和生活情感,其形態質樸逼真、造型生動活潑,充滿著濃郁的鄉土氣息,也因此被譽為“立體的年畫”,具有很高的民俗學和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一)民間信仰內核生活化的表現

我國民間信仰具有“分散性宗教”的特點,它或許沒有系統的象征和獨立的崇拜儀式,卻“緊密地滲透進一種或多種世俗制度中,成為世俗制度的觀念、儀式和結構的一部分”,這種民間文化現象源于對多神力量的崇拜。例如祭拜天地、修建宗祠等一些民俗活動,其實也是對社會關系、宗族之間的團結與維護。這些民間儀式里參拜的廟宇、祠堂、神壇一類,在勞動人民之間傳遞著一種社會風俗等不成文的制度,并借此將地域特色文化精神進行凝聚,人們自覺地遵守。由此可知,民間信仰與老百姓的日常勞動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在一些重復性的手工技藝中表現得格外明顯。

同時,傳統文化里的部分美術觀念也來源于群眾日常生活中的信仰,特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彩色雕塑、泥塑亦是如此,表現在對傳統手工行業神靈的膜拜,也會隨著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楊氏泥塑在進行宗教造像的塑造時,首先要進行祭祀,泥塑匠人使用水泥磚或土坯砌成祭祀神臺,尺寸多在80厘米×100厘米左右;隨后使用一根堅實的立柱打造塑像骨架,其中最重要的步驟是舉行披紅掛彩儀式,就是為塑像披上紅色綬帶和綠色生菜,象征著吉祥如意、財源滾滾;最后是燃放鞭炮。進行祭祀時,要在祭祀神臺上供奉新鮮瓜果、糕點、酒水等物品。泥塑匠人在神靈面前斟酒三杯,再叩拜三下,同時有專人在旁邊用木器擊磬三下,用以昭告神靈。

神靈類圖騰對泥塑行業的影響還體現在泥塑的紋飾中,例如蓮花、祥云、龍鳳、如意等無不喻示著神靈的存在。這種信仰與泥塑形態的互融其實是一種象形的表達,同時運用諧音、寓意、象征等手法。這種表現手法在民間的藝術設計中非常多,表達著祈福、辟邪、招財的寓意。在楊氏泥塑中,如馬上封侯、步步高升、吉祥(雞象)如意、龍鳳呈祥等作品,無不表達著祈福招財、避災驅邪等內容,用抽象藝術的紋飾象征人們祈求萬事如意的美好心愿。特別是在細節部分,現實生活中的審美觀念會被泥塑匠人用一些象征性的符號來進行表達,就像人物服飾上的并蒂蓮花、祥云、仙桃、瑞獸等,既具有裝飾性又具有民俗性。

(二)融合現代生活的審美取向

來自民間的各類手工藝作品,較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并體現出地方特色,一直受到人們的追捧和喜愛。除此之外,從日常生活的角度理解,民間泥塑也是生活化轉向精神化的代表性載體。原先人們認為民間傳統技藝與現代化的機械制造業有所不同,但其實從民俗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理解,過去與現在以及將來都是不沖突的。傳統的民俗文化理念與融合時代元素的設計風格,是一個相互滲透的有機體。

楊氏泥塑在長期的傳承和演變過程中,其技藝的核心內容得以完整保存,這是非常難得的。而如何用傳統的手工技藝來彰顯當下時代精神和特征,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落腳點還在于對造型、神韻和紋飾的塑造上?,F今有一些小型的楊氏泥塑作品,采用平實直觀的角度來進行創作,富含時代生活氣息,因而得到群眾的喜愛。例如象征吉祥如意、具有喜慶意味的泥塑作品,包括《三陽開泰》《蓮臺送子》等題材,都是采用以紅色為主色的配色手法,再結合現代元素,使整件泥塑作品更契合當下人們的審美觀。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的節日、民俗活動、表演場景中,《西游記》《八仙過?!分械娜宋镌煨?、十二生肖的動物造型,在與時代潮流的連接中,完美地契合地域特色,從而產生新的文化元素,讓人耳目一新。

三、楊氏泥塑文化傳承的意義與策略

(一)楊氏泥塑文化傳承的意義

楊氏泥塑屬于民間文化的范疇,在長期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享譽國內外,成為我國民間藝術瑰寶。它所彰顯的文化內涵、人文地理特色、美學價值等,讓無數人對此癡迷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楊氏泥塑開始走向沒落,受財力、物力、人力的制約,這一形象記載寧夏地域歷史和風土民俗的優秀民間藝術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面臨消亡的危險,亟待搶救。

幸運的是,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工作,楊氏泥塑作為我國非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也得到了重視和保護。2008年,楊氏泥塑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從此步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

(二)楊氏泥塑文化傳承策略

1.革新傳承理念,提升文化自信

楊氏泥塑的文化傳承是一個非常艱辛的過程,必須在做好保護的同時進行改革和創新。通過梳理傳統手工技藝流程,傳承其在工藝技術、制作過程、材料精選、配方比例中的特色部分,積極融合傳統與現代,進而謀求進一步發展壯大。

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作為楊氏泥塑的發源地,當地有關部門在對楊氏泥塑進行保護和傳承時,應將其作為重要的文化生產力進行推動。要對原有的傳承理念進行改革,打破傳統的家傳模式,集思廣益,逐漸培養和形成一支繼承和發展民間藝術的隊伍,實現良性發展。

2.了解受眾需求,研發文創產品

在現代工業社會,工藝品可以通過流水線進行批量生產,實現數量和質量的大幅度提升。但是,千篇一律的制作風格也容易使人們產生審美疲勞。而傳統手工藝制品不同于流水線制品,每一件產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時代特征。因此,楊氏泥塑傳承人應對傳統技藝加以改進,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同時,要大力引進新觀念、融合新工藝。尤其注重文旅產品的開拓,積極占領文旅產品市場。例如,現階段市面上的二次元手辦十分緊俏,尤其受年輕一代消費者的追捧。那么,能否從二次元入手開拓出新的泥塑形態?能否適應當代消費者的個性理念,進行泥塑私人定制?若可行,便能夠為楊氏泥塑注入新的生命力,以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購買需求。

據分析,未來的泥塑市場需求大概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大眾消費者,另一類是高端定制的消費者。面對第一類消費者時,應以實用性與親和力來迎合受眾,突出其新穎、卡通的特點。對于第二類高端定制的消費者,則要以收藏價值、人文歷史、文化底蘊、審美品位來打動他們,泥塑產品應當精致、高檔,讓消費者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泥塑作品的文化魅力,從而實現良性發展。

3.打造品牌IP,延伸發展空間

楊氏泥塑應努力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IP,講述品牌文化故事,用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吸引受眾。

之前楊氏泥塑作品大多是作為藝術觀賞品,現在需要在觀賞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它的實用性和適用性,深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因而,要積極打造楊氏泥塑品牌文化IP,例如注冊楊氏泥塑商標、申請楊氏泥塑專利,搭建楊氏泥塑新媒體平臺,利用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在網絡上進行廣泛傳播,通過各種渠道擴大楊氏泥塑的受眾面。

此外,還可以考慮在楊氏泥塑發源地建立泥塑博物館或藝術館,向社會公眾開放,以吸引更多觀眾。館內可以用各個時代形態各異的泥塑藏品或者標本講述楊氏泥塑的前世今生、文化內涵、傳承意義和發展前景等,使參觀者在不知不覺中融入楊氏泥塑文化之中,進一步了解和欣賞,從而愛上楊氏泥塑。

總而言之,只有傳承與保護協調同步、創新與發展齊頭并進,力爭將楊氏泥塑發展成為我國泥塑界的風向標,這樣才能使其在我國民間藝術領域站穩腳跟,發揮更大的作用,以更好地服務社會。

四、結語

楊氏泥塑在追求美感和意境的同時,更是以“載道”之精神,創造出了能夠表現人們精神世界和生活情感的藝術作品,是中國傳統審美精神的體現。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時代,楊氏泥塑這顆民族藝術明珠正在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芒。

參考文獻:

[1]顧潤生,周玲棣.泥塑雅韻代代傳 非遺文化脈脈承[J].江蘇教育,2023(21):32-33.

[2]陳晨,周嘉欣.鄉村振興視域下潮州大吳泥塑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保護策略[J].美術文獻,2023(02):136-138.

[3]孔興宇,李玉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鳳翔泥塑的多元化推廣研究[J].參花(上),2020(07):86.

[4]仝令新.以美術課堂為載體的中國民間泥塑文化傳承與創新思考[J].藝術大觀,2020(17):84-85.

[5]陳晶,武鐘山.口述史視角中的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寧夏“楊氏家庭泥塑”傳承人為例[J].文教資料,2020(04):85-87.

[6]蘇瑞霞.致敬傳統文化 尋找傳承力量——走近民族非遺傳承人(一)[J].教育家,2018(42):30-32.

作者簡介:

丁年晨(1997—),女,回族,寧夏石嘴山人。北方民族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間美術。

猜你喜歡
藝術特色文化傳承
談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幾點啟示
江西安義糕點印模的藝術特色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淺談《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
《瑯琊榜》淺評
關于傳統戲劇文化傳承的思考
田名瑜寫景詩的藝術特色
淺析敦煌壁畫對中國特色動畫片的啟示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湯顯祖詩歌創作的藝術特色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