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轉型背景下民辦高校的機遇與挑戰

2024-03-18 15:55
山西青年 2024年2期
關鍵詞:內涵式民辦高校辦學

楊 陽

重慶移通學院,重慶 401520

長期以來,黨和政府大力支持民辦高校的成長與發展,為民辦高等教育及民辦高校的發展創造了寬松的政策環境。2012 年11 月,黨的十八大明確要推動高等教育發展轉型,把提升高等教育質量作為未來發展的重心,這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了建設教育強國、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及推動高等教育發展轉型的重要時期。2017 年10 月,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高等教育要實行內涵式發展,2020 年10 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提出建設高質量發展教育體系,到2035 年建成教育強國。上述教育發展目標表明,高等教育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戰略中將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作為高等教育開展的平臺,高校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也將被賦予更重大的歷史使命。民辦高校既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產物,也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推動力量,其轉型也是教育發展中應有之義。而能否通過內涵式發展來取得辦學水平和質量的新突破,則是當下民辦高校不可回避的課題。

一、國家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給民辦高校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民辦高等教育事業已發展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 年5 月,教育部發布的《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88 所,其中民辦高等學校757 所(含獨立學院257 所)[1]。在國家對高等教育提出高質量發展要求以來,民辦高校也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

一是民辦高校在我國尚未得到社會主流價值的認同。當前,社會對民辦高校的認可度仍然不高,大眾對民辦高校的社會作用與地位存在觀念上的歧視和偏見。在他們的潛意識里,民辦高校在“正統性”“正規性”方面與公辦校不能相提并論,民辦高校所發揮的教書育人功能,只能作為對公立高校提供高等教育資源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情況下的補充。更有甚者,認為民辦高校的辦學目的主要是營利,故而民辦高校這一特殊辦學形態是高等教育特點歷史發展下的過渡,不會長久。觀念的偏差影響了民辦高校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與認可度,使民辦高等教育始終游離于教育的邊緣,無法享受與公辦高校同等的“國民待遇”,并不斷遭受體制性的排斥與歧視。[2]

二是現有法律法規對民辦高校的屬性及相關利益界定的模糊性,使民辦高校面臨運行管理上的挑戰。自2003 年以來,我國相繼頒布了《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相關實施條例。但現實是執行起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導致政策文本的模糊性、政策規定的籠統性、政策理解的多義性,最終影響政策執行中的可操作性[3]具體而言,現行法規對諸如民辦學校的多方面法律屬性缺乏清晰而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定。例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二十五條:“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營利為目的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規定,民辦高校應是公益性組織,但現實是90%的民辦學校投入的資金是以謀求營利與回報為目的的[4],這反映了教育的公益屬性與民辦高校市場化運作的矛盾。

三是辦學資源的全方位多領域競爭,使民辦高校在生存發展方面壓力重重。優質生源和良好師資是民辦高校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這種資源的獲得面臨來自多方面的競爭。學者蒼向榮[5]認為,這些競爭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領域。首先是民辦高校與公立高校之間的競爭。由于歷史及政策的原因,公辦高校在辦學規模、科研水平、辦學硬件設施、師資力量及生源質量上具有民辦高校難以企及的優勢,對最優辦學資源的吸納形成對民辦高校的效率壓力將長期存在。其次是來自獨立學院的競爭。獨立學院依托于母體高校品牌及師資力量優勢,在吸引優質生源與畢業生就業等方面有一定優勢,與民辦高校形成一種不對稱競爭。最后是隨著出生率下降而導致的就讀高校學生人數的減少,民辦高校在招生方面的競爭也不斷加劇。根據肖德安[6]的研究統計,中國參加高考的學生數量峰值是2008 年,此后開始逐年下降,隨著中國社會邁入未富先老階段,高等教育再走數量擴張的老路已舉步維艱。面對有限的生源市場,師資市場和就業市場,民辦高校之間的資源競爭已呈現為全方位、多領域的白熱化競爭態勢,如果民辦高校在新生態下不及時轉型走內涵發展高質量辦學之路,將面臨被重新洗牌的生存風險。

二、民辦高校實現發展理念的轉變是應對機遇和挑戰的前提

內涵式發展,是指以事物的內部因素作為發展的重點和推動力,強調通過提升質量、優化內部結構實現發展。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符合高等教育的本質要求,是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實施內涵式發展戰略不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從外部營造有利于民辦高??沙掷m發展的寬松環境,更需要學校辦學理念的轉變,以實現學校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一)實現辦學理念的轉變是實現內涵式發展的前提條件。對民辦高校而言,最主要的理念困擾就是其提供的教育服務是否應具備營利性,即民辦高校在本質上和公辦校一樣,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且作為公益性機構而存在于社會中。唯有堅持公益性的辦學理念,把民辦高等教育作為一項長期的事業追求,克服短期商業行為,才能改變社會公眾對其持有的偏見并獲得認可,才能因與國家的長遠戰略發展方向吻合而得到政策青睞,最終保證學校的健康發展。

(二)內涵式發展的關鍵要求治理方式發生轉變。民辦高校的治理方式主要體現在內部法人治理結構上。健全的內部法人治理結構,必須是“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目前,民辦高校內部法人治理結構的主要問題體現在:股東(投資人)管錢卻不管事,校長(管理者)辦事卻不見錢,這種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尚未實現真正意義的分離的情況,使作為辦學載體的民辦高校在實現學校自治、專家治教,確保學術自由、學者治學等內部治理結構上難于作出更多的探索。

(三)實現發展模式理念的轉變是可持續良性循環發展的現實需要。我國民辦高校在跨過初創階段后維持一定的辦學規模是必要的,但不應在外延上過度迷信“規模效益”而盲目擴張。借鑒國外著名私立大學的成功經驗,我國民辦高校只有加大教學基本投入并重視教學質量提升,才能實現可持續良性循環發展。

三、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規劃是民辦高校實施內涵式發展的條件

高校發展戰略規劃是一所大學對未來發展的謀劃、安排、部署或展望,是學校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全局性、方向性的發展目標和思路的集中體現,是對學校未來發展趨勢的科學預見和創新性,也是對其自身水平和特色定位的反映,是高校改革發展建設的頂層設計和行動綱領。[7]民辦高校用科學發展的目標和戰略思維指導制定發展戰略規劃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發展規劃應適應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隨著中國經濟由量到質的轉變,“高質量”將成為未來中國衡量各領域發展水平的關鍵和標準。民辦高校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制定的發展規劃需和國家及地方經濟社會整體發展相匹配,要在指導思想上與國家和地方的教育發展方針相趨同。

(二)發展規劃應體現民辦高校立足于校情的辦學特色和辦學優勢。民辦高校應依據自身的實際來制定發展規劃,首先,定位要恰當,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學校的成長;其次,要揚長避短,遵循差異化辦學的原則;最后,要體現特色,以產生獨特的社會影響力。

(三)制定發展規劃要克服“商業化”的短期行為且具有前瞻性。在一個經濟社會快速變革的時代,民辦高校制定發展規劃,需要對未來的宏觀發展趨勢作出研判,使發展規劃既能滿足學校當前需求,又能成為學校未來發展新的藍圖。

四、落實各項高質量辦學措施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的督察和指導

教育主管部門對民辦高校的年審是加強督察和指導辦學的重要環節,年審督察要認真對照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指標體系,既要有面的普遍督察,又要有重點要素的深入督察,切不可搞形式走過場。

(一)教學工作是民辦高校的中心工作,但只有把培養人才作為根本任務才符合高等學校的本質。督查工作要圍繞教學治理展開,認真督查民辦高校領導是否以第一責任人親自抓教學質量,對教學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是否予以及時解決,能否在觀念、制度和教學方式上進行創新,推動民辦高校的教學質量邁上新臺階。

(二)好的風氣是教育質量得以保證的重要前提,對學生在學業、思想道德及人格塑造等方面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督察民辦高校的校風、教風、學風建設要有可操作的指標,才能督促民辦高校以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和培養學生能力、創新精神及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重點,把專業教育和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努力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推進民辦高校教育教學改革。

(三)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皆通過實踐教學來提高。教學過程中的實驗環節如實驗課的開出率是否達到教學合格評估標準應在督查工作中予以重視。此外,還需督查學校是否有措施鼓勵學生利用結合課堂中學到的理論知識參與研究和創新活動,或要求參加必要的與專業相聯系的社會實踐等。

(四)辦學經費的正確使用是民辦高等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也是教育督察最難深入的領域。教育主管部門要通過督察,確保學校獲得的學費收入、捐贈收入,政府補貼及出資方投入等辦學經費留在學校的賬上,并使這些經費真正用于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學校運行中。

五、打造高素質的師資和管理隊伍是實施內涵式發展的源泉要素

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和管理隊伍建設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和公辦高校相比,民辦高校教師和管理人員向企業和國家事業單位的流失率比較嚴重。據統計,民辦高校教師年流動率在10%~20%之間,其中研究生學歷約占70%、中級以上職稱所占比例約80%。對具體的學校來說,教師不論流向何處都嚴重影響教學治理的提高和內涵式建設的發展。[8]因此,教育主管部門應協助民辦高校采取多方面措施以造就穩定的、高素質的教師與管理隊伍。

(一)民辦高校應加強對教師繼續教育和在職培訓的培養力度。學??筛鶕陨淼陌l展需要,注重教師學歷層次的提高,加強對中青年骨干教師的培養,使他們成為學??蒲泻蛯W科建設的生力軍,同時也為學校的后期發展積累人才儲備。

(二)進一步提高民辦高校教師工資待遇并完善福利制度。因近年來公辦院校工資制度改革使師資薪資待遇遠遠超過民辦高校,且福利制度完善。這種差距的影響加速了工作量較重且失去了薪酬優勢的民辦高校師資流失。[9]教育主管部門應在調研基礎上對民辦高校的薪酬政策給以建議,以幫助民辦高校制定合理的薪酬政策。只有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才能穩定師資隊伍,只有在教師的福利制度方面采取更加靈活多元的措施,增強教師的幸福感和歸屬感,才能留住人才。

(三)民辦高校需要高素質的管理隊伍。學校的管理隊伍不僅要熟悉民辦高校的日常運作,更要能準確把握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律與趨勢并能作出前瞻性預判。要造就高素質的管理隊伍,除了對既有領導干部的選拔任用制度加大改革力度,不妨選聘一批知名教育學者擔任學校的校長、副校長,克服家族式管理的弊端,真正實現教育者治?;蚪逃咧螌W。

當前,民辦高等教育正處于一個重要的發展轉型時期,挑戰與機遇并存,而內涵式發展則是一項涉及多方面因素、宏大而系統的課題。民辦高校應從實用價值的多角度、多層面、多方位探索民辦高校實施內涵式發展轉型給民辦高校自身的建設帶來的挑戰,不失時機地抓住機遇實現高質量發展。本研究希望能對促進民辦高校對發展過程中的不足進行“糾偏”有可供借鑒的經驗,也期待能對教育主管部門推動民辦高校內涵式轉型發展的工作提供有效的咨詢參考。

猜你喜歡
內涵式民辦高校辦學
搶抓機遇 乘勢而上 推動新時代樂山市縣黨校內涵式發展
中外合作辦學在晉招生錄取情況一覽表
內涵式發展:“育新人”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建設
網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提升
關于民辦高校人才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研究
淺談民辦高校中的人才培養模式
大學外語教學中的文化預設與促進高校內涵式發展
教育與職業(2014年4期)2014-04-17
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
民辦高校大學生人際關系與自我概念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