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顱內的“不定時炸彈”
——腦動脈瘤

2024-03-19 23:19北京醫院神經外科陳鯤鵬王大明
保健醫苑 2024年2期
關鍵詞:家族史腦血管患病率

◎文/北京醫院神經外科 陳鯤鵬 王大明

近年來,隨著健康體檢中對腦部檢查的普及和影像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患者被診斷出腦動脈瘤。腦動脈瘤,又稱為顱內動脈瘤,并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腦腫瘤。它是由于動脈血管壁局部薄弱導致局限性擴張,形成類似于“瘤樣”的突起,因此得名“動脈瘤”。簡單來說,腦動脈瘤就像是血管壁局部薄弱處被血流“吹”出來的像氣球一樣的隆起。隨著“氣球”被越“吹”越大,存在破裂的風險。腦動脈瘤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疾病。研究結果表明,在35~75 歲的中國人群中,腦動脈瘤的患病率高達7%。因此,很多情況下,腦動脈瘤是在查體或檢查其他疾病的過程中被發現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患有腦動脈瘤。

腦動脈瘤有何危害?

大腦作為人體的“司令部”,其內部如果隱藏著“不定時炸彈”,后果之嚴重不言而喻。腦動脈瘤一旦破裂,將導致顱內出血,其致死率、致殘率極高,后果極為嚴重。由于腦動脈瘤大多位于大腦和覆蓋大腦的蛛網膜之間,因此其破裂后所引發的顱內出血被稱為蛛網膜下腔出血。通常,腦動脈瘤破裂所導致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會使1/3 的患者死亡,1/3 的患者殘疾,還有1/3 的患者經過治療可以恢復正常生活。然而,并非所有的腦動脈瘤都會發生破裂出血。據統計,我國腦動脈瘤總體的年破裂率為1.0%~7.3%,這意味著大部分腦動脈瘤患者一輩子也不會發生破裂出血。

哪些人群易患腦動脈瘤?

腦動脈瘤可能出現在任何年齡段,但在40~60 歲的中年人群中尤為常見。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的患病率高達男性的1.6 倍。目前,關于腦動脈瘤的形成機制,醫學界尚未有十分明確的認識。目前認為,它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影響和作用而產生的。

1.先天因素

據研究顯示,具有腦動脈瘤家族史的人群,其患病率高達無家族史人群的3.4 倍。此外,患有較少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多囊性腎病的人群,腦動脈瘤患病率高達無此合并癥人群的6.9倍。因此對于具有家族史的人群和患有特定遺傳疾病的人群,進行定期篩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2.后天因素

研究表明,患有動脈粥樣硬化的人群中,腦動脈瘤的患病率是無此合并癥人群的1.7 倍。此外,其他風險因素如高血壓、吸煙、飲酒、合并腦腫瘤、合并主動脈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顱腦外傷等也可能增加患腦動脈瘤的概率。

腦動脈瘤有哪些臨床表現?

腦動脈瘤的臨床表現分為未破裂動脈瘤和破裂動脈瘤兩類來說。

1.未破裂動脈瘤

大多數未破裂的動脈瘤并不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因此患者可能察覺不到任何異常。然而,當動脈瘤逐漸增大并壓迫腦神經,導致神經功能障礙、顱內壓增高等情況時,才會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這些癥狀包括頭痛、一側眼皮下垂、視物模糊、單側肢體麻木無力、飲水嗆咳、吞咽困難、聲音嘶啞、步態不穩等。其中,較為常見并有特殊意義的一種臨床表現是后交通動脈瘤導致的一側動眼神經麻痹,表現為一側眼皮下垂、眼球活動障礙、瞳孔變大和對光反射障礙等。如果發現以上任何一種臨床表現,應立即前往醫院接受診治。

2.破裂動脈瘤

腦動脈瘤破裂,即發生了顱內出血,最主要的癥狀就是突發的劇烈頭痛,這種頭痛患者常難以忍受,被描述為“閃電般的頭痛”“這輩子從未有過的頭痛”等。隨著出血量增加顱內壓逐漸增高,患者可出現惡心嘔吐、頸部疼痛僵硬、意識障礙和昏迷等癥狀,嚴重者可直接導致死亡。另外,出血還可導致腦內血腫、腦血管痙攣、梗阻性腦積水等癥狀,患者亦可出現偏癱、意識障礙、昏迷甚至死亡。因此,凡是突然出現的劇烈頭痛或惡心嘔吐,就要高度懷疑是否為顱內動脈瘤破裂,需要盡早到醫院診治。

腦動脈瘤如何進行診斷?

腦動脈瘤的診斷主要依賴于腦血管影像學檢查,其中包括CT 腦血管成像、磁共振腦血管成像、腦血管造影等。在這些檢查方法中,磁共振腦血管成像是一種無創的檢查方式,而CT 腦血管成像檢查的創傷相對較小。腦血管造影被公認為腦動脈瘤診斷的“金標準”,它是一種有創的檢查方法,能夠提供更為精準的診斷信息。近年來,一種新興的顱內高分辨磁共振檢查方法逐漸受到關注。這種檢查方法能夠獲取動脈瘤壁的信息,對于評估動脈瘤破裂的風險具有一定的作用。

腦動脈瘤如何治療?

動脈瘤已經發生破裂出血的,因為致殘率和死亡率較高,需要及時手術治療。對于未破裂的腦動脈瘤,如果破裂出血風險較低,可以繼續觀察隨訪;而如果破裂出血風險較高,則需要通過手術進行“拆彈”。

目前的研究認為,如果腦動脈瘤患者合并以下條件中的一條或多條,則具有接受手術治療的指征:

· 控制不達標的高血壓

· 吸煙無法戒斷

· 既往出血及家族史

· 多發腦動脈瘤

· 癥狀性動脈瘤

· 動脈瘤直徑大于5 毫米

· 動脈瘤形態不規則(如有子囊或分葉狀)

· 動脈瘤位于后循環或者分叉部位

· 隨訪過程中動脈瘤增大

· 隨訪過程中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加重

腦動脈瘤的手術治療可以被形象地描述為拆除“不定時炸彈”的過程,主要有兩種方法:開顱手術和介入治療。治療方式的選擇取決于動脈瘤的位置、大小、形態以及醫生的技術水平等多個因素。

傳統的腦動脈瘤手術方法是開顱夾閉手術。這種手術通過動脈瘤夾來阻斷進入動脈瘤的血流,以達到防止動脈瘤破裂的目的。對于部分復雜的動脈瘤,可能還需要輔以動脈搭橋手術進行治療。

介入治療則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勢。在介入治療中,醫生通過經股動脈或橈動脈穿刺插管,將導管輸送至病變血管近端。然后,通過導管再輸送微導管、彈簧圈、支架等材料至病變處。醫生使用動脈瘤囊腔內填塞、支架置入修復管腔等手段,使動脈瘤囊腔內形成血栓,阻斷血流沖入動脈瘤內,從而防止動脈瘤破裂出血。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項?

針對低風險的未破裂腦動脈瘤患者,一旦確診,應定期接受動脈瘤復查。同時,患者應當努力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戒煙、限酒,并密切監測和控制血壓,避免陷入不良情緒。若在隨訪過程中發現動脈瘤有增大的趨勢,患者應積極配合醫生的建議并接受治療。

對于已經接受過治療的腦動脈瘤患者,遵守醫生的用藥建議,定期隨訪復查,有助于及早發現復發或新發的動脈瘤,確保在必要時能夠及時進行再次治療。

猜你喜歡
家族史腦血管患病率
鄭瑞丹:重視詢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全腦血管造影術后并發癥的預見性護理
2020年安圖縣學生齲齒患病率分析
攜帶線粒體12S rRNA基因突變的新生兒母系家族史分析
腦血管造影中實施改良規范化住院醫師培訓的臨床意義
昆明市3~5歲兒童乳牙列錯畸形患病率及相關因素
湯顯祖家族墓后的家族史
428例門診早泄就診者中抑郁焦慮的患病率及危險因素分析
老年高血壓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與血漿同型半胱氨酸的相關性
納洛酮治療腦血管疾病的臨床效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