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戶體驗和需求視角下投審稿系統優化調研和分析

2024-03-19 00:37劉志強徐海麗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編委稿件專家

■楊 燕 劉志強 徐海麗

1) 上海大學期刊社《應用數學和力學(英文版)》編輯部,上海市寶山區南陳路333號 200444

2) 上海大學期刊社,上海市寶山區南陳路333號 200444

期刊投審稿系統是實現論文作者、編輯、審稿專家、編委四位一體的協作化、網絡化、角色化的處理平臺,也是承擔論文初審、送審、退修等稿件流轉工作的平臺。在期刊數字化、網絡化發展的趨勢下,2010年前后很多期刊啟用在線投審稿系統。期刊編輯圍繞使用經驗和實踐體會對投審稿系統進行比較和總結[1-4]。

期刊的靈魂是同行評議,投審稿系統是連接審稿專家和期刊的橋梁。已有不少研究聚焦于利用投審稿平臺發揮同行評議“守門員”的作用、提高審稿效率和精準選擇審稿專家[5-7]?;谌斯ぶ悄芎蛥^塊鏈技術,學者們對投審稿系統流程作了策略優化和監管機制研究[8-9]。人性化、差異化、多維化的增值服務和良好的投審稿體驗是吸引優質稿件和高水平審稿專家的關鍵因素[10]。目前,還未見相關文獻全面調研作者、編輯、審稿專家和編委4個用戶角色使用投審稿系統的體驗。當前,我國科技期刊廣泛使用的投審稿系統仍存在產品形態和服務形式單一、智能化技術的開發和使用相對薄弱等問題[11]。系統優化需求日益凸顯,傾聽用戶心聲顯得尤為重要。迄今為止,鮮有文獻聚焦4個用戶角色的系統優化需求和意愿調研以及系統使用的常見問題探究。

在加快推進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形勢下,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調研國內中英文期刊投審稿系統的用戶體驗和優化意愿以及系統使用的常見問題,是探索期刊與投審稿系統融合發展的重要手段,是構建投審稿系統優化流程的重要途徑,是打造精品期刊品牌形象、加快出版和傳播、提升期刊影響力的重要抓手。本文旨在通過深度訪談與問卷調研相結合的方式,以作者、編輯、審稿專家和編委群體為調研對象,對國內中英文期刊投審稿系統的用戶體驗和使用反饋進行調研,深入分析國內中英文期刊投審稿系統優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梳理作者、編輯、審稿專家和編委這4個用戶角色提出的投審稿系統使用常見問題及其原因,并提出改進措施,以期為國內中英文期刊投審稿系統的優化提供參考。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本文的調查研究工作秉承定性定量相結合的原則。首先,通過梳理文獻和線上線下訪談展開定性資料的收集工作。查閱文獻[1-4,12],比較不同的系統;聯系系統技術方,了解系統的流程設計;尋訪同行編輯,知曉系統處理流程;邀請學者訪談,收集其使用體驗和問題反饋?;谏鲜稣{查訪問結果形成定性的調研報告,為作者、編輯、審稿專家和編委等4個視角的問卷設計提供支撐。其次,采用問卷調查方法[13]開展定量數據的收集。問卷調查方法常用于大規模的調查研究工作,在編輯學研究中的使用也較為普遍[14-16]。問卷設置背景性問題,包含作答者在投審稿系統中的角色。選定角色后,問卷星平臺自動跳轉到相應角色的問卷。需要說明的是,部分學者有多重角色,可從不同角色的視角填寫問卷。本次調查工作有4份問卷,即作者問卷、編輯問卷、審稿專家問卷和編委問卷,均設置單選題、多選題、矩陣量表題和填空題,圍繞系統使用評價、問題反饋、功能打分等方面開展調研。本研究主要聚焦系統評價和問題反饋兩個部分。此外,為保證調查問卷的代表性和準確性,邀請精通問卷設計和調研的管理學領域專家把關。完成問卷設計后,使用問卷星創建問卷,開展試調查,隨機發放問卷,檢驗問卷的信效度及設計的合理性,進一步優化問卷設計。最后,正式通過社交媒體向全國科研工作者和編輯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705份,包括276份作者問卷、250份編輯問卷、123份審稿專家問卷、56份編委問卷。

2 調查結果及分析

2.1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采用SPSS 20.0軟件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得到4個角色在年齡、職稱和學科3個方面的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同時,為驗證選取樣本的代表性和真實性,采用卡方即χ2統計量比較組間率,檢驗(交叉分析)角色(作者、編輯、審稿專家和編委)在年齡、職稱和學科這3個方面的差異關系,并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通過對比表1括號內百分比的大小,發現不同角色的樣本在年齡、職稱和學科等方面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此外,從受訪對象填寫問卷的IP地址來看,除青海、西藏、香港和澳門外,其余省區市均有受訪者參與調研,其中從上海(191份)、北京(69份)、江蘇(56份)、浙江(47份)、陜西(32份)、廣東(32份)等高校比較集中的地區回收的問卷數量較多。

表1 調查對象基本信息的交叉分析結果(N=705)

總結可知,不同角色的樣本在年齡、職稱和學科等方面均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且其分布規律與現實情況基本相符,同時覆蓋了各個年齡、職稱、學科及地域的群體,數據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和真實性。

2.2 4個視角下期刊投審稿系統用戶體驗和優化意愿的調研和分析

參與調研的期刊作者中(N=276),超過85%(N=239)的作者擁有中文期刊的投稿經歷,其中,4個等級(按照“很不滿意”到“很滿意”的順序,下同)的體驗滿意度評價所占比例分別為6.28%、25.94%、62.34%、5.44%,詳細結果見表2。假定很不滿意為1 分,不太滿意為2 分,基本滿意為3 分,很滿意為4分(該假定適用于其他角色的分析),作者視角下中文期刊投審稿系統的平均滿意度為2.67分。擁有國內英文期刊投稿經歷的作者比例為52.54%(N=145),4個等級的體驗滿意度評價所占比例分別為1.38%、15.17%、73.79%、9.66%,平均滿意度為2.91 分,高于對中文期刊投審稿系統的滿意度。這不難理解,大部分國內英文期刊借船出海,使用ScholarOne Manuscripts和Editorial Manager等較為成熟的國際投審稿系統,而大部分中文期刊使用國內自主研發的投審稿系統,其流程設計、功能、服務器穩定性等較國際投審稿系統還有較大的完善空間。

表2 四個視角下期刊投審稿系統用戶體驗滿意度評價及其比較

表2還呈現了其他3個角色對國內中英文期刊投審稿系統的滿意度評價結果。同樣地,編輯、審稿專家和編委視角下國內英文期刊投審稿系統滿意度略高于中文期刊投審稿系統滿意度,二者均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通過比較4個角色的滿意度評價結果,發現作者和編輯對投審稿系統的滿意度較低,審稿專家和編委的滿意度較高。筆者猜測原因如下:作者經投審稿系統投稿、查看稿件狀態,在這期間不自覺地將對稿件結果的關注轉嫁到對投審稿系統的關注;編輯使用投審稿系統處理的工作任務相對繁重,對穩定和完善的投審稿系統的需求更為強烈。

此外,超七成的受訪者(包含作者、編輯、審稿專家和編委)認為期刊投審稿系統有優化的必要,其中,作者和編輯的比例相對較高,分別為89.54%和98.00%,這也驗證了作者和編輯對投審稿系統滿意度較低的結論。4個視角下的中文期刊投審稿系統優化意愿均高于國內英文期刊投審稿系統的優化意愿。

2.3 4個視角下期刊投審稿系統使用常見問題的調研和分析

調研對象之所以對目前國內期刊投審稿系統的滿意度不高,認為其存在優化的必要,是因為他們在使用過程中遇到了眾多問題,這些問題包括系統登錄困難(例如用戶名和密碼難以找回、系統經常維護等)、系統界面操作繁瑣、系統瀏覽器兼容性受限等。針對這些問題,本次問卷調研設置了多選題,并在末尾設置了“其他”選項,供受訪者補充,從而能較大程度地收集用戶的使用體驗和反饋。

圖1顯示:作者使用中文期刊投審稿系統時經常遇到的問題主要包括咨詢、催審稿件困難(60.67%),上傳文件受格式及大小限制(31.80%),投審稿系統運行緩慢(32.64%);作者使用國內英文期刊投審稿系統時經常遇到的問題主要包括系統界面操作繁瑣(35.86%),咨詢、催審稿件困難(34.48%),投審稿系統運行緩慢(27.59%)。此外,作者在向中文期刊投稿過程中遇到的系統問題平均數為2.422個,而作者在向國內英文期刊投稿過程中遇到的系統問題平均數為2.014個。相比較而言,中文期刊投審稿系統的問題更為突出和集中,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中文期刊使用的投審稿系統發展歷程較短,還在不斷完善中,而國內大部分英文期刊使用的國際投審稿系統發展較為成熟,設計理念更貼近學者,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亟需進一步優化升級。

圖1 作者視角下中文期刊和國內英文期刊投審稿系統使用常見問題比較

圖2顯示:編輯使用投審稿系統時的常見問題主要包括無法定制個性化流程(50.80%)、稿件管理功能不齊全(46.00%)、瀏覽器兼容性受限(42.40%)。此外,編輯在處理稿件過程中遇到的系統問題平均數為2.540個,比作者略高。

圖2 編輯視角下投審稿系統使用常見問題分析

從圖3可以看到:審稿專家視角下中文期刊投審稿系統的常見問題主要包括無法查看前一輪作者回復意見(36.70%)、評審意見模板固定(33.94%)和系統界面操作繁瑣(32.11%);國內英文期刊投審稿系統的常見問題則主要體現在系統登錄困難(34.33%)、系統界面操作繁瑣(26.87%)、無法查看前一輪作者回復意見(25.37%)和評審意見模板固定(23.88%)。此外,審稿專家評審中文期刊論文時遇到的系統問題平均數為1.743個,而評審國內英文期刊論文時遇到的系統問題平均數為1.582個,相比之下,使用中文期刊投審稿系統時遇到的問題更為集中。

圖3 審稿專家視角下中文期刊和國內英文期刊投審稿系統使用常見問題比較

圖4顯示:編委視角下中文期刊投審稿系統的常見問題主要包括系統推薦的審稿專家匹配度不高(56.52%)、審稿專家遴選操作繁瑣(34.78%)以及無法看到期刊現有的稿件積累量(30.43%);國內英文期刊投審稿系統的常見問題主要體現在系統推薦的審稿專家匹配度不高(44.44%)、無法看到期刊現有的稿件積累量(37.04%)、審稿專家遴選操作繁瑣(33.33%)以及系統界面操作繁瑣(29.63%)。也就是說,編委視角下中英文期刊投審稿系統的突出問題是系統推薦的審稿專家匹配度不高。國外投審稿系統比如ScholarOne Manuscripts通過與Web of Science、Publon等集成建立審稿專家庫,支持基于機構、姓名查找審稿人,并根據論文關鍵詞、摘要實現審稿人的自動推薦。國內投審稿系統比如騰云期刊協同采編系統是由CNKI開發的,與CNKI學術期刊總庫集成[17],但相對來說還是較封閉的,建議與專家推薦系統(比如Aminer 平臺上的Reviewer Recommender[18])結合使用。

圖4 編委視角下中文期刊和國內英文期刊投審稿系統使用常見問題比較

根據本次調研結果的系統使用常見問題,基于用戶體驗的4個維度[19],發現:人與界面的交互體驗不足包括系統界面操作繁瑣、投審稿系統運行緩慢、上傳文件受格式及大小限制、瀏覽器兼容性受限、系統登錄困難等;人與內容的交互體驗不佳包括稿件管理功能不齊全、無法查看前一輪作者回復意見、評審意見模板固定、系統推薦的審稿專家匹配度不高,以及無法看到期刊現有的稿件積累量等;人與人的交互體驗不暢包括咨詢、催審稿件困難和無法定制個性化流程。以上這3個不好的交互體驗勢必影響人與品牌的交互體驗,即影響作者、審稿專家和編委對期刊品牌的認知,最終降低期刊品牌競爭力。

3 討論

本次調研結果表明,4個視角的系統體驗滿意度都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作者和編輯對系統的滿意度較低,且對國內英文期刊投審稿系統的平均滿意度均高于對中文期刊投審稿系統的平均滿意度。超七成樣本認為期刊投審稿系統存在優化的必要,且4個視角下中文期刊投審稿系統的優化意愿要高于國內英文期刊投審稿系統的優化意愿。這與調研前期訪談時得到的信息高度一致:作者對中文科技期刊投審稿系統抱怨較多,認為其操作流程繁瑣、不夠人性化;編輯則是怒其不爭,認為中文期刊投審稿系統的開發不夠完善,設計理念和流程與國際標準化投審稿系統存在差距。如果國內投審稿系統技術方能在這兩個方面下功夫,那么中文期刊投審稿系統完全可以匹敵國際投審稿系統。

3.1 存在的問題分析和探討

投審稿系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系統優化更是迫在眉睫。瞄準系統問題、找準優化方向是重中之重。從本次調研中發現投審稿系統存在如下問題:(1)咨詢、催審稿件困難和投審稿系統運行緩慢是作者認為亟需解決的痛點;(2)無法定制個性化流程、稿件管理功能不齊全以及瀏覽器兼容性受限是編輯使用投審稿系統處理稿件的難點;(3)無法查看前一輪作者回復意見、評審意見模板固定和系統界面操作繁瑣是審稿專家聚焦的系統堵點;(4)系統推薦的審稿專家匹配度不高和系統界面操作繁瑣是編委關注的突破點。有些用戶反饋不僅局限在他本身這個角色,還適用于其他用戶角色,比如投審稿系統運行緩慢、瀏覽器兼容性受限等。

投審稿系統是一個典型的人機交互、依賴于整個學術生態的復雜系統。作者、編輯、審稿專家和編委4個角色是學術生態系統運行的重要參與者,投審稿系統作為論文投稿和評審的在線平臺,它的價值在于連接學術生態圈4個角色的智慧和創新力量。調研投審稿系統的使用評價和問題反饋可以一窺編輯部的業務模式和學術生態問題。因此,研究投審稿系統尤其是4個角色在系統交互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以及4個角色的評價和反饋是極其重要的,這有助于促進編輯部業務模式的改進和學術生態的良性發展。反之,編輯部業務模式和學術生態必然也影響投審稿系統的開發設計和改進優化。例如,咨詢、催審稿件困難的主要原因在于:(1)就編輯部的業務模式來說,通常作者不參與投審稿系統催審稿件的環節。作者的咨詢和催審大多通過郵件和電話。郵件和電話獨立于投審稿系統,編輯部在回復時還需要登錄系統查詢,存在諸多不便。(2)就學術生態而言,在成果發表過程中,學者面臨快節奏高強度的科研論文考核壓力,而期刊有一定的評審周期和刊文數量,供需關系失衡。據筆者所知,國際化投審稿系統的標準流程中沒有作者咨詢、催審的相關功能。研究發現,20%的科學家承擔了69%~94%的審稿任務[20]。因此,評審超期是常見現象??紤]到調研結果有60.67%的作者存在咨詢、催審稿件困難,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希望編輯部和投審稿系統技術方能站在作者的角度,在投審稿系統的優化升級中加以考慮。該功能是為了更好地提高人與人的交互體驗。又如,對于個性化定制和系統界面操作繁瑣的問題,易操作和個性化定制不可兼得。人們普遍憑借經驗認知模式操作系統。個性化定制過多,意味著要重新學習和適應這套系統流程,操作就會變得復雜。因此,對作者、評審專家和編委來說,他們需要的是標準化流程,憑經驗認知就可以無縫切換不同的投審稿系統;對編輯來說,他們需要系統方為期刊量身打造一些功能,即滿足個性化需求。也就是說,標準化功能對作者、審稿專家和編委開放;個性化功能對編輯開放。

3.2 改進措施

針對部分痛點、難點、堵點和突破點,結合當前新興發展的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投審稿系統優化升級,筆者針對不同層面提出如下改進措施:(1)期刊主辦方層面。給予編輯部人、錢、物的支持,招聘專職數字編輯專業人才,負責跟進投審稿系統的優化升級。(2)編輯部層面。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支持打通作者、審稿專家、編委與編輯部的溝通渠道。投審稿系統嵌入聊天工具,編輯部設兼職客服,在線答疑解惑,服務學者,實現稿件咨詢、催審的便捷化。精簡操作流程,并根據當前登錄的系統用戶角色,設置簡潔明了的中英文圖文操作指南。編輯部積極探索辦刊需要與投審稿系統的融合優化實踐,與投審稿系統運營方、技術方加強溝通,形成優化框架和經驗知識[21]。(3)投審稿系統技術方。秉持“用戶為先”的服務理念,基于用戶需求和反饋持續改進和升級投審稿系統,包括服務器的升級和維護,加快系統運行速度,解決主流瀏覽器的兼容性問題。建議在投審稿系統首頁的醒目位置提醒用戶所適用的瀏覽器。完善審稿專家推薦功能,精準推薦查找審稿專家。加快人工智能在學術同行評議中的應用,以更好地完成投稿審查、專家推薦和學術影響力預測[22]。將智能化工具,比如UNSILO[23],集成到投審稿系統中。(4)編輯出版行業等相關部門層面。加強人工智能出版人才培養,打造一支“人工智能+出版”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實現投審稿系統智能化,推進人工智能與出版的深度融合[24]。

4 結語

通過調研,本研究得到國內中英文期刊投審稿系統用戶即作者、編輯、審稿專家和編委的體驗滿意度偏低,優化意愿強烈的結論。投審稿系統使用中的常見問題既包含基于用戶角色迫切需要的個性問題,又包含去角色化的共性問題。系統登錄困難、瀏覽器兼容性受限、系統界面操作繁瑣是4個用戶角色的高頻反饋?;诖?,筆者針對4個層面即期刊主辦方、編輯部、系統技術方、編輯出版行業等相關部門提出改進措施。本調查研究工作樣本較多,對投審稿系統的改進和優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不足之處在于,本研究的調查對象僅局限于國內學者和編輯,且考慮到學者使用的投審稿系統較多,不會特別關注具體的投審稿系統名稱,只以中英文期刊進行區分,問卷中的投審稿系統都未“指名道姓”,無法做到對應式評價和改進。筆者將在以后的研究中進行深入探討。

猜你喜歡
編委稿件專家
錄用稿件補充說明
編委簡介
致謝審稿專家
編委簡介
編委簡介
本刊編委簡介
請叫我專家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專家面對面
本刊歡迎下列稿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