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體時代學術成果傳播創新路徑實踐探索
——以《遙感學報》為例

2024-03-19 00:36■邊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科技期刊學報成果

■邊 釗 李 薇 尤 笛 閆 珺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學報》編輯部,北京市海淀區北四環西路19 號 100190

科技期刊是科技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科學人才培養和科研梯隊建設發揮重要作用。2021 年5 月9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對學術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促進中外學術交流”[1]。利用融媒體技術“講好中國故事”,服務于學術成果傳播與交流,是新時期科技期刊的重要使命。編輯同仁作為先行者進行了個案研究和經驗介紹,如:周曄等[2]分別從專業和普及傳播內容的生產、構建融媒體矩陣協同增強傳播效果、精準推送與互動交流、培養具備融媒體思維的復合型編輯隊伍4個層面分享《中華護理雜志》融媒體傳播的經驗;徐少卿等[3]介紹了《國際檢驗醫學雜志》以網站為基礎、以微信公眾號為主陣地、多平臺同步更新的新媒體矩陣;李祖平等[4]在分析科技期刊全媒體屬性的基礎上,以《今日科技》為樣本研究了科技期刊全媒體轉型的資源重組、流程再造方式;韓璐等[5]采用訪談法、觀察法和個案分析法對金屬加工全媒體平臺的建設和運營情況進行了剖析;薛春璐等[6]以“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為例分析了科技期刊融媒體建設現狀與傳播策略。綜上所述,融媒體建設和運營對學術成果的傳播和交流意義重大,但是如何選擇合適的報道內容、增加用戶黏性、提升傳播效果也是擺在期刊面前的問題。

本文將針對上述問題并結合《遙感學報》研究領域的發展現狀進行探索實踐?!哆b感學報》報道領域“遙感科學與技術”于2022年正式作為交叉門類一級學科列入《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遙感已成為世界強國戰略必爭的綜合性高新技術領域,并且與空間科學、計算機科學、航空航天技術等新興學科高度交叉,與AI和大數據高度契合[7]。雖然遙感科學在近10年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產生了眾多創新性成果,但是如何將遙感領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宣傳推廣出去,為中國遙感發聲,是擺在期刊編輯面前的新問題?!哆b感學報》近年來運用多元化的融媒體技術手段,不斷拓展遙感科學成果報道的深度、廣度,在促進學術成果傳播與交流方面開展積極的實踐和探索[8-10],以期找到促進遙感領域科技成果傳播和交流的新途徑?,F將具體舉措進行總結,為同領域期刊的融媒體傳播和交流提供借鑒。

1 《遙感學報》融媒體時代學術成果傳播和交流的實施路徑

1.1 搭建立體化的融媒體宣傳交流平臺

隨著新時代融媒體生態的迅猛發展,科技期刊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哆b感學報》以紙刊為核心,于2015年開通了“遙感·圖像圖形”微信服務號,2016年采用XML數字出版技術對網站進行升級改版[11],2018年開通“遙感學報”微信訂閱號,特別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開設“梧桐會”學術公益直播平臺,并于2021年引入新的媒體技術,開通了“遙感學報”微信視頻號,進一步提升科技期刊的社會效益[12]。目前《遙感學報》已經形成“紙刊+網刊+微網刊+微信公眾號+直播號+短視頻號”立體化融媒體宣傳交流矩陣,見圖1。

圖1 《遙感學報》立體化融媒體宣傳交流矩陣

1.2 拓展內容的呈現形式,不斷優化融媒體出版內容

1.2.1 紙刊封面改版拓寬學術成果傳播途徑

科技期刊影響力的提升絕不僅是學術質量的提升。封面建設作為期刊品牌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樣引起了期刊人的高度重視[13]?!哆b感學報》在通過封面展示科技成果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1)封面+拉頁的設計版式。為了充分展示遙感學科的獨特性、先進性、科學性,增強學術成果的可看性,加深用戶受眾對遙感科學技術的認知、關注與喜愛,促進學術成果的宣傳推廣,2021 年《遙感學報》對封面進行了全面改版,成果見圖2。①在版式設計方面對標國際主流設計風格,采用通版形式,使報道成果得到更大限度的展示;封面添加了拉頁,打破傳統封面的局限,提高遙感學術成果的曝光度,這個設計理念在科技期刊封面設計中應該屬于首創。②封面設計堅持科學性與藝術性并重,以極具視覺沖擊力的最新遙感衛星影像成果為素材,突出報道成果的及時性、觀賞性,使讀者在獲取最新遙感成果的同時,感受到遙感科學之美。對于一些新理念、新觀點,則采用手繪以及設計師和編輯、作者共同設計的方式進行創作。

圖2 《遙感學報》封面+拉頁

(2)推出“封面故事”欄目。在官網開辟了“封面故事”欄目,為封面匹配簡短的中英文文字說明,介紹封面背后的故事。

(3)策劃“年度《遙感學報》最美封面”評選活動,對封面及拉頁進行宣傳。2021年初首次策劃“年度《遙感學報》最美封面”評選活動,得到了業界的廣泛關注,相關微信推文的總瀏覽量為8553次,5014位熱心讀者參與投票。2022年初繼續舉辦“年度《遙感學報》最美封面”評選活動,在微信推文宣傳的基礎上增加了視頻號短視頻,宣傳形式更加直觀、生動和有沖擊力。

(4)通過遙感領域的重要事件對封面進行宣傳。4月24日為中國航天日,《遙感學報》與航空航天領域密切交叉,刊登了很多包含最新遙感衛星影像的封面。為了宣傳國產衛星的成果,《遙感學報》于2022年4月24日特別發布“《遙感學報》國產衛星封面大賞”短視頻,以見證國產遙感衛星2010—2022年的發展歷程,為中國航天日獻禮。

1.2.2 開辟新欄目豐富報道內容

品牌欄目不僅是期刊的亮點,有錦上添花之妙,還能以點帶面,牽動讀者視線,強化閱讀效果,形成傳播優勢,吸引更多讀者,體現科技期刊的辦刊特色和個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14]。對標用戶對遙感領域數據集、前沿性研究成果、引領性研究方向以及快速出版等的需求,《遙感學報》在報道欄目上作出調整,開辟了“數據集論文”“研究進展”“學者觀點”以及“博士論壇”4個欄目。

(1)“數據集論文”欄目。通過調研發現,讀者、作者對遙感數據和信息共享的需求迫切。為了使遙感科學數據被更加廣泛地認知、理解、檢驗,方便讀者、作者獲取或免費使用數據,充分發揮遙感科學數據的價值,《遙感學報》開設了“數據集論文”欄目,目前已經出版18篇數據集論文。

(2)“研究進展”欄目。該欄目以小綜述的形式發表代表性遙感團隊對其最新階段性研究成果、前沿理論、技術方法等的總結和思考。2021年開設以來,已經出版31篇論文,出版后《遙感學報》以微信推文的形式宣傳推廣論文,使這31個研究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在業內得到展示,使團隊的科研實力以及科研人才得到業內的廣泛認可。這些團隊也紛紛反饋很多學者在相關論文出版后找其合作,表示后續團隊的最新成果會第一時間在《遙感學報》上發表。

(3)“學者觀點”欄目。遙感科學作為交叉性學科,與空間科學、計算機科學、航空航天技術等新興學科高度交叉,并與AI和大數據高度契合。在遙感領域深耕多年的院士、學者大咖就遙感科學今后的發展方向進行了深入的思考,《遙感學報》以“學者觀點”欄目呈現其成果。目前已經出版6篇論文,其中有徐冠華院士的《后疫情時代全球氣候變化的應對與抉擇》。

(4)“博士論壇”欄目。青年博士研究生是科研的后備力量,是科研的未來和希望?!哆b感學報》采用開放主題形式,發掘和報道遙感及相關領域在校博士研究生的最新科研進展和學習成果。該欄目為常設欄目,不定期出版,自2021年第5期開設以來,共出版了兩期,微信總瀏覽量為8045次,得到了博士研究生群體的廣泛關注。這個欄目的特點是“快審快發”,滿足了博士研究生快速發表的需求,吸引了很多博士研究生投稿。

1.2.3 針對熱點研究方向約稿組稿

通過數據分析發現,高光譜、大數據、遙感分類、目標檢測、生態環境、深度學習、大氣遙感、激光雷達、滑坡監測、定量熱紅外等方向為熱點研究方向。就這些研究方向,《遙感學報》進行了定向的約稿和組稿,《多源遙感圖像融合發展現狀與未來展望》《遙感云計算平臺發展及地球科學應用》等論文在2021年發表后成為高關注度論文,圖3所示為相關論文在中國知網的引用情況。

圖3 2021年發表的高關注度論文

結合上述熱點研究方向,《遙感學報》組織了多個高關注度的??蛯?,如:“熱紅外定量遙感”???021年第8期出版,其微信總瀏覽量為8008次;“湖泊遙感”???022年第1期出版,微信總瀏覽量為7866 次;“遙感大數據云計算”專欄于2022 年第2期出版,出版后的第一天微信總瀏覽量為4558次。

1.3 多舉措調動不同角色人群在學術傳播和交流中的積極性

在傳播和交流科技成果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技術與新傳播形式,還要考慮不同角色人群(編委、審稿專家、作者)的需求,調動其參與期刊工作的積極性?!哆b感學報》通過如下途徑增加用戶群體的黏性[8-9]。

(1)開門辦刊,探索同行評議新模式。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邀請活躍在科研一線的新銳學者專家組織編輯、審稿專家交流會。通過這種模式,《遙感學報》加強了與審稿專家的聯系,保證學術質量,提高了審稿效率,更進一步優化了同行評議的流程,同時拓展了優質稿源。

(2)特邀編委作為???專欄主編組織策劃高質量的???專欄。???專欄在拓展期刊稿源、提高期刊引證指標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因此每年《遙感學報》向編委征集???專欄建議,提前做好策劃工作。同時通過紙刊、網站、微信對???專欄以及編委會進行宣傳,加大了編委在行業內的曝光度。另外,深度參與編委組織的學術論壇和行業會議,通過前期搭建的立體化融媒體宣傳平臺,為編委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服務。

(3)利用“遙感學報”微信視頻號,制作與科考現場、科技論文寫作、招生招聘、科研活動等相關的短視頻進行分享,讓編委、作者、審稿專家、讀者以及遙感從業者深入短視頻拍攝,從而增進交流、了解?!斑b感學報”微信視頻號自2021年開通以來,共發布33條短視頻,涉及會議、招生、學術報告、封面、優秀審稿專家以及團隊最新成果等,其中“北京大學郭慶華研究團隊,利用激光雷達技術助力發現中國‘新樹王’”的瀏覽量已經達到1.3萬次,作者團隊也特別滿意,表示要和《遙感學報》繼續合作。

(4)開辟“小蜜蜂電臺”,通過科研社群將青年學者最近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的優秀論文梳理成簡短易懂的中文短文,充分利用建立的多個學術交流群,每周固定時間發布簡訊,用簡短的150字介紹向同行進行精準推薦,截至目前已經推出192期。

1.4 舉辦高水平的學術品牌活動

(1)創建《遙感學報》研究生學術論壇。為鼓勵青年學子打好科研基礎,探求真知,開拓創新,擔負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搭建全國遙感及應用領域青年學者及學子高水平學術交流平臺。通過會前報告人風采展示+會上專家點評、互動提問+會后社群交流、精彩回放等,吸引遙感領域研究生積極報名參加《遙感學報》研究生學術論壇。連續3年,近100所重點高校及研究院所參與該論壇。這種新型學術交流形式打通了教育、科研、出版行業,為全國遙感及相關領域青年學子開展學術交流、建立學術友誼、增強學術合作搭建了平臺。

(2)開啟“同心戰疫,云上學術”系列活動。2021年底,在西安疫情較為嚴峻期間,為正處封控、無法面授的青年學子及時送去精神食糧。2022年1月10—20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院、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攜手《遙感學報》組織“同心戰疫,云上學術”系列學術報告,邀請遙感相關學科領域專家開展前沿講座,探討遙感相關領域新理論、新方法及新應用,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提升其工程實踐能力,促進研究生創新成果的產生。

(3)組織系列遙感領域前沿論壇。聚焦領域的熱點、重點、難點研究問題,《遙感學報》相繼推出“變化檢測與深度學習”“陸地生態系統高光譜觀測方法與應用”“海洋動力環境與災害遙感論壇”“生態系統遙感論壇”“湖泊遙感前沿論壇”“激光雷達前沿論壇”“遙感與數字孿生前沿論壇”“高光譜遙感前沿論壇”等論壇。特邀領域專家探討新理論、新方法及新應用,從而促進創新成果產生,產生廣泛的合作。

1.5 加強與遙感領域會議以及高??蒲性核献?/h3>

(1)深度參與組織學術論壇和行業會議,不斷優化前期搭建的立體化融媒體宣傳平臺,為用戶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服務。2021年至今《遙感學報》共與50多個遙感領域大會進行深度合作,除了參與會議宣傳、會議直播以外還組織了領域????!按髿猸h境遙感與協同分析”??延?022年5月出版,多個??谡鞲逯?。

(2)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與《遙感學報》進行合作,推出了“未名講堂”“逸仙智慧論壇”等小型學術論壇。

1.6 更好對接遙感科學研究和遙感應用場景

2019年香港大學副校長宮鵬教授在《遙感學報》發表觀點文章《對遙感科學應用的一點看法》,指出“遙感的出路一是深化研究,另一個是拓展遙感應用”[15]。為了更好地提供助力,《遙感學報》通過融媒體交流平臺,對接科學研究和應用場景,助力科學研究落地。

(1)加強與氣象、海洋、陸地等領域國家遙感衛星中心合作。①為了更好地反映遙感對于突發事件的快速響應能力以及國產遙感衛星的性能,通過封面和拉頁的形式快速宣傳氣象、海洋、陸地衛星的最新成果。②推動學者用好國產衛星數據,產出更多新應用、新方法、新成果。已陸續推出海洋系列和高分系列遙感衛星數據的免費共享服務。③參與組織“中科星圖杯”國際高分遙感圖像解譯大賽,圍繞高分對地觀測影像中目標的細粒度識別、多目標跟蹤、變化檢測等,吸引全球15個國家對地觀測領域與計算機視覺領域的近500 支隊伍、共計1207 人參賽。比賽首批數據涵蓋高分光學衛星視頻多目標跟蹤、高分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圖像飛機細粒度檢測識別、高分SAR圖像近海養殖場。比賽促進產學研結合,拓寬遙感應用,使中國遙感科學成果惠及國家的經濟發展。

(2)以期刊融媒體交流平臺為紐帶,使科學研究、高精尖的產品與遙感領域的應用部門對接。①《遙感學報》作為主辦單位啟動“優秀共享開放遙感數據集”征集活動,收到了全國100多個團隊投稿的163件數據集作品,有效促進我國遙感科學數據共享以及良好的數據共享文化和生態的形成,為改善我國科學研究環境、促進科學研究產出做出積極的貢獻。②通過微信和官網推出18個免費共享的數據集,為遙感領域的科學研究提供了數據資源。

(3)建立基于融媒體的流動傳播模式?!哆b感學報》與機構、高校共建期刊服務群以及不同學科領域交流群,使編委、作者以及讀者相互認識、相互合作,擴展科研社交圈,也使科研成果流動起來,實現了鏈式傳播。

2 《遙感學報》融媒體學術成果傳播和交流成效分析

通過前期搭建的立體化融媒體宣傳平臺以及上述舉措,《遙感學報》的影響力、領域認可度在逐步提升,《遙感學報》成為遙感領域的新名片。

(1)在融媒體宣傳交流平臺搭建方面,《遙感學報》堅持以學術論文為核心,進一步衍生出多元化、高水準的內容產品,這些產品通過融媒體平臺的傳播,成為廣受高校師生好評的拓展學習資源。傳播服務不僅營造了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也為期刊贏得了口碑、擴大了影響,同時編輯隊伍的綜合業務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升,對期刊的認同感和成就感也明顯增強?!斑b感學報”微信公眾號進入“2020學術公眾號100強”?!哆b感學報》精心打造的“梧桐會”學術公益直播平臺以專注學術、傳播知識、共享資源、精準服務為宗旨,主辦或協辦250期學術會議及前沿論壇,觀看人次超過300萬人,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和主流媒體的多次報道,已經成為遙感領域的高端學術交流平臺。

(2)在融媒體優質內容組織方面,封面是期刊的一扇窗,展示著期刊的外在形象以及科技內涵。兼顧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封面不僅可激發讀者閱讀興趣、引發讀者共鳴,還可直接提高讀者對期刊的關注度。首先,通過借助封面宣傳國產衛星系列成果,《遙感學報》與很多研制衛星的單位建立了很好的合作關系。其次,學者開始重視封面的設計以及展示,很多封面文章作者、??幬鲃优c設計師合作設計封面,如:宮鵬教授團隊設計的“智慧遙感制圖(iMap)”封面刊登在2021年第2期;“碳、水循環和能量平衡遙感綜合試驗”??O計的“全球碳、水循環和能量平衡的空間地球觀測示意圖”刊登在2021年第4期,并獲得“年度《遙感學報》最美封面”第一名?!哆b感學報》也受到讀者和業界同仁的廣泛關注和肯定,2021年第3期的封面為“首屆方正電子杯中國期刊設計藝術周推薦封面”。此外,《遙感學報》開辟新欄目以及組織優質稿件的舉措增加了高水平稿件的比例,吸引優質稿源,之前投稿較少或者基本沒有投稿的單位也開始陸續投稿。

(3)增加了編委、審稿專家、作者對期刊的黏性。目前《遙感學報》搭建的學術交流平臺已經在遙感及相關領域廣為人知,《遙感學報》品牌形象已經深入人心,編委、審稿專家、作者愿意參與組稿、審稿以及各種學術活動,《遙感學報》擁有了相對穩定且學術水平較高的審稿專家隊伍以及作者隊伍。2021年至今,編委、優秀審稿專家參與策劃組織的???專欄有25個,目前已經出版的有7個???、11個專欄。

(4)通過與領域的學術會議密切合作以及組織品牌性的學術活動和前沿論壇,為遙感領域科技的創新發展指引方向。聚集學術大咖及青年才俊,建設性地選取前瞻性的熱點前沿問題,快速組織???,提高期刊學術質量和影響力。通過論壇+??问?,為期刊積累更多更年輕和有潛力的科研人才資源,擴大了期刊的品牌影響,推動期刊的可持續發展。

(5)通過搭建科學研究和遙感應用場景之間的對接平臺,推進產學研融合。通過與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合作,挖掘合作優勢和經驗,繼續推動其他國家衛星應用中心以及商業衛星單位產生更密切的合作,不斷引領產業進步,實現共贏發展。

3 融媒體學術成果傳播和交流實踐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為了講好中國故事、為中國遙感發聲,《遙感學報》在融媒體學術成果傳播和交流方面做了上述探索,雖然產生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很多問題。

(1)遙感學科的發展壯大推動《遙感學報》不斷利用融媒體平臺做好成果的傳播和交流。2022年“遙感科學與技術”成為新的一級學科,實現了從前沿科技到戰略性交叉學科的質的突破。在一級學科體系建設中,基礎概念、理論框架、課程體系、系列教材以及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等方面都需要全面、系統、科學的規劃,這為《遙感學報》融媒體學術成果的傳播和交流提供了機遇。在前期成效的基礎上,《遙感學報》將繼續利用新技術、新手段、新模式,探索制作“遙感小百科”系列學術短視頻,運用更多科技期刊學術出版、學術傳播新機制,進一步增強科技期刊在學術內容生產、學科資源整合、公益服務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2)實現融媒體宣傳的組合拳,充分利用各媒介的優勢進行多元化的組合宣傳。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技術特征、信息表達方式和受眾,科技期刊融媒體傳播要解決內容生產與融媒體平臺表達形式不匹配的問題,根據不同媒介的特點來組織科技期刊信息,實現“1+1>2”的效果,使用戶在不同的平臺都可獲得良好的體驗,同時在信息服務、知識服務等方面有所創新。

(3)繼續增強和用戶群體的互動。實踐證明互動導向的舉措有效地激發了讀者、作者、專家學者參與期刊工作的積極性,增強了科技期刊的活力、創新力和執行力??萍计诳ㄔO工作需要耗費學者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期刊需要設立一定的激勵機制,肯定他們的貢獻,增強其榮譽感和影響力,完善、豐富兩者雙贏發展的途徑,使青年學者和科技期刊能夠長久合作。遙感領域科研人員參與科學傳播,不止于科研成果的發表出版。研究表明,近年來中國學者的國際學術影響力逐年提升,然而他們鮮少參與科研成果的推廣。這樣的現象顯示出科學研究和科學傳播中的巨大鴻溝,但也同時展現了機遇??蒲腥藛T參與科學傳播,將促進真實信息的傳播,并從公眾那里獲得認可與支持,進而獲得更多的與國際同行合作的機遇。

(4)強化技術應用,推動媒體深度融合??萍计诳瘜W術成果傳播的方式不斷豐富,每一次信息技術的變革都會對科技期刊傳播和交流方式產生影響。在工作中敏銳把握信息技術前沿方向、拓寬信息技術前瞻視野非常重要,期刊編輯要保持對新技術的敏感性,要具有運用新技術的能力,同時也要緊跟媒體深度融合的步伐,構建符合網絡通信特點和需求的內容,合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全媒體平臺,建立與新技術相適應的流程,做到信息一次采集、多次利用。

(5)提升期刊編輯融媒體創新思維能力以及有效溝通能力。目前從事科技期刊融媒體成果傳播的人員大多是期刊編輯,他們多具有相關學科背景。在融媒體視域下,期刊編輯需要不斷學習先進理念,構建融合發展新格局,有針對性地思考,在業務工作中運用創新思維培養獲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整合多元化的信息資源,打造可使讀者、作者、專家學者良性互動的融媒體宣傳交流平臺。堅持“用戶導向”,讓專家、學者成為學術內容的提供者、評價者以及傳播者,積極參與傳播活動。此外,提升自身有效溝通的能力。傳統學術期刊編輯可能限于選題、策劃、編輯、校對,然而在融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編輯還應拓展產品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提高信息傳播能力,同時為了保持融媒體平臺的活躍度以及高質量內容的輸出,與用戶群體保持密切的聯系和交流,主動掌握期刊用戶的訴求。

4 結語

科技期刊作為學術交流的重要載體,有效推動了研究成果的轉化落地以及科技創新發展與進步。期刊的融媒體轉型已是大勢所趨,也是期刊走向輝煌的必經之路。期刊人只有順應融媒體時代的發展,不斷探索,才能找到融媒體時代學術成果傳播及交流的路徑。

本文就《遙感學報》近年來在融媒體學術成果傳播和交流方面的實踐和探索進行了介紹?!哆b感學報》通過搭建立體化融媒體宣傳交流平臺、不斷優化融媒體出版內容、調動不同角色人群的積極性、深入遙感的前沿研究領域產生密切合作以及做好遙感科學研究和遙感應用場景對接與服務等舉措,使自身影響力、領域認可度以及服務遙感學術成果傳播與交流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但同時也有不足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首先,要服務于學科的發展。在“遙感科學與技術”成為新的一級學科的背景下,通過融媒體傳播創新知識服務模式,推動遙感科學高質量發展,加快遙感學科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既是科技期刊肩負的新使命,也是擺在期刊編輯面前的新命題?!斑b感小百科”系列學術短視頻是《遙感學報》在2023年嘗試的一種面向學科發展的新型知識服務模式,其效果有待總結。其次,要設立激勵機制,使學者和科技期刊能夠長久密切互動,進而實現融媒體學術成果傳播及交流的可持續發展。最后,期刊編輯也要打破傳統慣性思維,以用戶思維進行媒體運營和內容策劃,提升自身對新技術、新業態的敏感性,增強自身在實踐方面的能力。融媒體時代,科技期刊擔負著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重任,任重而道遠。

猜你喜歡
科技期刊學報成果
科技期刊的分類
科技期刊的分類
科技期刊”
致敬學報40年
科技期刊的分類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醫聯動”擴大醫改成果
學報簡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