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看起來自律,有些其實是“偽自律”

2024-03-21 02:52炳陽
現代家長 2024年3期
關鍵詞:小斌作息時間自律

炳陽

小斌越來越自律,還獲得了學校的“遵守紀律獎”,但自律沒有給小斌帶來好成績和好人緣

小斌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要入學了才回到父母的身邊。父母發現,小斌被爺爺奶奶溺愛,養成了不少壞習慣,比如懶惰、挑食、過度依賴家長等,其中,懶惰最讓父母頭疼,因為他上學遲到、不完成家庭作業、不預習第二天的功課,父母經常被老師電話提醒。

為幫小斌克服懶惰的壞習慣,父母制定了嚴格的作息時間表,逼小斌不折不扣地執行。比如,父母要求小斌7點10分起床,如果小斌賴床,媽媽就強行給他穿衣、洗漱,然后把他拖到餐桌前。開始的時候,小斌不配合,洗漱時處于半睡眠狀態,在餐桌前坐下就繼續打盹兒,這時,父母就狠下心來,叫醒他吃早餐。

經過兩周的哭鬧抗爭,小斌漸漸適應了父母所要求的作息規律,上學不再遲到。

父母趁熱打鐵,對小斌做家庭作業、玩手機游戲、收拾房間等日常事務都進行了制度化管理。用小斌的爸爸范先生的話說,這樣做的目的是“把神獸關進制度的籠子”。

通過兩個學期的努力,小斌越來越自律,還獲得了學校的“遵守紀律獎”,但自律沒有給小斌帶來好成績和好人緣。

范先生漸漸發現了強制性約束的壞處:“為了上學不遲到,小斌會在早餐上省時間,隨便扒拉兩口就說吃飽了,結果兩節課后就餓得心慌,只好向同學討零食吃,有時還搶女生的東西吃,成了人見人嫌的主兒。再比如,如果快到睡覺時間了作業還沒有做完,他就會敷衍了事,導致知識掌握得不牢。您說,我這樣做究竟是培養孩子自律,還是給他幫倒忙?”

他心里的旁白可能是“反正我執行了規則,效果不好不是我的責任”,說白了,偽自律是打著自律的旗號反自律

小斌的所謂“自律”,其實是“偽自律”。

心理學認為,自律是一種自我控制、自我約束的能力,是我們在追求目標、實現夢想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質。它能幫助我們改變懶惰、拖延等不良習慣,有明確的計劃和目標,并能夠堅定地執行,不斷提升自己,更好地面對生活的挑戰。

偽自律是指看起來很自律,實際上只是一種虛假的自我克制。偽自律僅僅是基于外部壓力或社會期望,而非內在的動機和意愿。偽自律的人可能會在某些方面表現出一定的自律行為,但實際上缺乏真正的自我管理能力。

偽自律,本質上是自我麻痹。小斌機械地執行規則,沒時間吃早餐就對付兩口,沒時間做作業就敷衍了事,處于不走心的狀態,是另一種“躺平”,即只圖不違反規則,不追求自律的實質目的。他心里的旁白可能是“反正我執行了規則,效果不好不是我的責任”,說白了,偽自律是打著自律的旗號反自律。

偽自律的危害不容小覷。以小斌為例,在執行規則的過程中,他只追求表面的自律,缺乏實質內容,所以沒有在學習成績和人際關系方面看到起色,久而久之,他會懷疑規則的合理性,懷疑自己的能力,變得消極和自卑。

“先正餐,后甜點”是獎勵的基本原則。意思是說,獎勵孩子要講究次序,先完成任務,再給予獎勵

那么,父母應該怎樣引導孩子克服偽自律,實現真正的自律呢?

1.?明確目標

父母要引導孩子思考“我為什么要自律”“自律能給我帶來哪些好處”等問題,讓孩子將自律與個人成長和幸福聯系起來。只有當自律成為內在需求時,孩子才能真正堅持下去。

在制定自律目標時,父母一定要把握好“清晰”“具體”“可衡量”這三個標準。比如,對于家庭作業,小斌的自律目標不能只是“晚上9點前完成”,還要包括“錯誤率低于5%”“完全理解”“書寫工整”等內容。

2.?制訂計劃

父母要引導孩子養成制訂計劃的習慣。計劃要包括任務內容、時間分配等,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孩子盲目、混亂,還能提升孩子的自信。

父母給小斌制定的作息時間表是制度管理手段,在執行過程中需要詳細的計劃,否則,作息時間表就會因缺乏彈性而讓人敵視。小斌在執行作息時間表的過程中感覺吃力,加上父母沒有及時修改,導致小斌消極應付,使制度管理流于形式。所以,父母給孩子制訂家庭計劃時,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承受能力,最好讓孩子參與制訂。在家庭計劃的執行過程中,發現問題要及時修正,保證計劃的有效性。

3.?分解任務

將大任務分解成若干小任務,逐步完成,這樣做可以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讓家庭計劃更容易堅持下去。

美國暢銷書作家斯蒂芬·蓋斯發明了“微習慣”一詞,并稱之為“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其實,微習慣就是分解任務,從極其微小的行為開始,最終會培養出好習慣。

比如,每天做5個俯臥撐、比昨天提前5分鐘起床,類似的量化行為誰都能做到,不會讓孩子產生心理壓力,所以成功率極高。心理學研究顯示,這樣小小的成功對大腦來說是積極反饋,刺激大腦發出“持續下去”的命令,好習慣更容易養成。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積極反饋是一種獎勵,會抵消孩子受約束的痛苦,在不知不覺中塑造孩子的好心態。

4.?善用獎勵

為激勵孩子完成任務,父母要善于運用獎勵機制,幫助孩子保持活力,增強自我認同感。

“先正餐,后甜點”是獎勵的基本原則。意思是說,獎勵孩子要講究次序,先完成任務,再給予獎勵,如果先給予獎勵,再要求孩子完成任務,任務多半要泡湯,就像先吃甜點,正餐準吃不下去一樣。

關于獎勵的次序,有一則外國笑話頗能說明問題:在露營地,一輛私家車駛入。車剛停穩,3個孩子就沖了出來,一個孩子迅速搬下灶具、背包等用品,另兩個孩子通力配合,很快就把帳篷搭好,前后不到15分鐘,一個家庭營地就布置好了。隔壁的露營者看得目瞪口呆,紛紛夸孩子們自律。3個孩子的爸爸說:“其實這不難做到。我們事先規定,在露營地布置好之前,誰都不能上廁所?!?/p>

5.注重儀式感

儀式感對人的行為有很微妙的影響,相對于成年人來說,孩子更容易受到儀式感的影響,父母可以利用這一點,幫助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

所謂儀式感,就是在特定時間或特定場景中發出特定信號。在心理學上,這樣的儀式感被稱為條件反射,告訴大腦:“我要進入某種狀態了,你要準備好?!碑敽⒆舆M入這個場景,就相當于打開了條件反射的開關,排斥感會降低,專注度會提高。

比如,每天用特定的歡快音樂叫孩子起床,用特定的舒緩音樂提醒孩子睡覺,用筷子和器皿的打擊樂叫孩子吃飯,讓孩子做作業前收拾書桌,都能給孩子很好的儀式感。

【編輯:陳彤】

猜你喜歡
小斌作息時間自律
自律使人脫穎而出
出走的愛
讓作息時間成為自我養成習慣之鈣
自律成就美好
知恥自律
氫氣球
世界上最健康的作息時間表
借食物的小妖
以他律促自律
“小P孩作息時間表”火了:每天學習18個小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