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佳縣:建設科技強縣,提升高質量發展驅動力

2024-03-21 06:59文丨呂如軍高劍常紀昀劉子愷
中國農村科技 2024年2期
關鍵詞:佳縣紅棗科技

文丨呂如軍 高劍 常紀昀 劉子愷

陜西省佳縣,這片孕育了經典頌歌《東方紅》的土地, 見證了毛澤東同志率領黨中央轉戰陜北的英勇歲月,亦是中國紅棗產業的重要基地。 近年來,佳縣縣委、 縣政府堅定不移地貫徹科技興縣、 人才強縣、創新驅動的發展理念,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多方集聚科技資源,全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 不斷強化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推動佳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提高政治站位,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全縣發展大局核心位置

佳縣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深刻理解把握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引聚科技創新資源在縣域科技工作中的根本性、全局性作用,把建設國家創新型縣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工作實踐中,統籌多方資源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搶抓科技、產業、金融有關政策機遇, 創新投融資平臺管理機制, 探索運用PPP 融資模式,加大投融資對接協調力度,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爭取各類資金投入科技創新領域。

2023 年,佳縣已成功實現債權、股權融資總額達8.82 億元, 相較于2022 年, 實現了31.4%的增長。 此外,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營業收入之比達到2.32%,位居全市第一。 本級財政在科技領域的投入已達到179 萬元, 占公共財政支出的0.06%。 在技術交易方面,合同成交額高達4400 萬元,相較于2022 年,增長了300%,技術合同成交總額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達到0.86%。 目前,佳縣已基本形成“政府引導投入、企業主體投入、社會資金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極大地激發了全縣的創新創業活力。

佳縣國家創新型縣建設啟動會

二、全面統籌謀劃,培育壯大示范作用顯著的創新主體

(一)高標準建設秦創原(佳縣)創新促進中心

2022 年,掛牌成立秦創原(佳縣)創新促進中心,著眼立體聯動“孵化器”、科技成果產業化“加速器”、兩鏈融合“促進器”三大建設目標,加快打造連通秦創原創新驅動總平臺、秦創原(榆林)創新促進中心的主通道。陜西有色天瑞公司成功創建秦創原(佳縣)半導體及新材料產業兩鏈融合試驗區,引進全球領先生產技術, 建成年產1.8 萬噸粒狀多晶硅、300 噸超純多晶硅、800 噸高純硅烷氣裝載能力的電子及光伏新材料產業化項目,成功填補國內三項技術空白。黃土地現代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成功創建榆林市首家省級“四主體一聯合”小雜糧校企聯合研究中心,圍繞小雜糧新優品種選育、標準化種植、病蟲害綠色防控、營養食品開發及產業化等開展技術研究,大幅提升全產業鏈附加值。

(二)強化縣域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積極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企業快速成長的良好環境,出臺《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建立“一窗多辦”審批機制,推行非主審材料容缺辦理制度,推動“佳快辦”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 以企業為主體加速集聚創新動能, 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上市企業”梯度培育鏈條。 2023 年,佳縣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68 家,較2022 年增長47.83%;新增高新技術企業7 家, 每萬家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數量達到59.78 家。

(三)健全完善星創天地創新創業服務體系

建立“公司+創客+基地+農戶”機制,開展技術培訓、創業輔導、資源共享和產品銷售“一站式”服務,加快打造新型職業農民“學?!焙娃r業企業家“搖籃”。 東方紅小雜糧國家級星創天地培育創客99 名,轉化科技成果9 項,研發雜糧新產品7 個,提供就業崗位50 多個,帶動1500 余戶農戶增收。 瑞興羊產業國家級星創天地吸引20多名大學生和62 戶農民參與創新創業實踐,自主開發紅棗配方飼料, 培訓新型農民537 人次,幫扶農戶281 戶,將建成陜西省肉羊體系試驗示范站,成功納入科技部和陜西省“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 棗緣紅紅棗產業省級星創天地建立公共實驗平臺,聯合多家企業與百余戶農戶開展紅棗種植、加工、銷售合作,有力推動紅棗產業提質增效。

(四)發揮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輻射帶動作用

把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作為現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試驗示范基地,打造農業科技研發成果向全縣示范推廣的總窗口。 在核心區建設日光溫室大棚46 座、拱棚69 座,采用控根栽培技術引種“陽光玫瑰”“鮮食紅棗”“芝麻香瓜”等特色品種,形成集模塊化種植、智能化管理、精準化銷售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 在核心區的示范帶動作用下, 輻射區內圪嶗灣村相繼打造百畝陽光玫瑰種植園、智慧日光溫室采摘園,成功創建省級鄉村振興科技示范村; 佳米驢、 黑山羊、黑毛豬特色養殖示范基地,泥河溝紅棗科技示范園, 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等一大批農業基地建設順利推進,累計帶動700 余戶農民增收。

三、堅持因地制宜,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與產業深度融合

(一)引進推廣滲水地膜旱作農業新技術

針對小雜糧種植方式落后、 畝產量低等問題,率先引進山西農科院滲水地膜旱地穴播技術,通過“高校(院所)+農技站+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基地”方式進行產業化推廣。 2018 年至2020 年,累計在高粱、谷子上推廣該技術11.9 萬畝,高粱畝均增產70%,谷子畝均增產75%,帶動18019 戶農民增收6695 萬元, 成為大旱之年保障糧食產量的關鍵因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集成全膜深溝探墑播種、雙壟溝播種等高效種植模式, 打造旱作農業高粱、谷子“優質品種+地膜覆蓋集雨+精量穴播+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綠色防控+全程機械化” 集成模式,實現節本增效30%以上,為全國旱作農業技術創新提供“佳縣路徑”。

(二)大力推動紅棗高效種植與精深加工

引進推廣紅棗強力降高塑形豐產技術,大幅提高產量和優果率。 積極建設紅棗矮化密植園、紅棗科技示范園,引育48 個品種進行適生品種選育,開展林下立體種植模式、防裂果試驗、紅棗采收機械研發,均取得明顯成效。延伸紅棗產業鏈,成功開發紅棗酵素、紅棗醋、凍干棗片、紅棗掛面、黑晶棗、紅棗酒、棗木菌菇等新產品。 以殘次棗為原料研發紅棗飼料并打造“紅棗羊”品牌,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在眾多科技成果的疊加效應下,佳縣紅棗利潤平均每斤增加2~5 元,紅棗綜合產值連續兩年突破15 億元。

(三)統籌推進“草畜加”全產業鏈高效發展

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支持下引種“中科羊草”1000 畝,成功試驗套種、林下、坡地等新模式,順利開展羊驢喂養試驗。率先推廣陜北白絨山羊胚胎移植技術,150 只母羊順利產羔, 成功率達75%以上。在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驢產業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支持下引入母驢繁育技術,佳米驢生育率從20%提高到60%。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組建快長型、高繁型、體大型優異絨山羊核心群,建立絨山羊“兩年三胎”繁殖技術體系規程,農戶家庭羊場種養一體化經營模式助力全縣畜牧養殖業實現跨越發展。

四、突出前瞻引領,謀劃實施上通前沿下接地氣的科技計劃項目

(一)積極爭取示范優帶動強的國家科技項目

近年來, 大力加強與各級科技部門對接聯系, 先后引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3個,全力支持相關課題成果進行落地示范?!笆濉眹抑攸c研發計劃“村鎮數字化科技信息服務綜合示范” 項目研發的農技服務驛站落戶佳縣,集成5G 融媒體接入展示、農業環境數據精準測定、物聯網智能實時感知等先進成果,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課堂和見習基地?!笆奈濉眹抑攸c研發計劃“特色干果產業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 項目已在佳縣完成30 畝平歐雜種榛優良品種栽培示范園選址, 著力研發適宜佳縣土壤、氣候特征的產地苗木種植、輕簡化管理和省力化栽培技術體系,形成可復制的半干旱栽培區榛子種植“佳縣模式”。

(二) 系統謀劃實施有特色可持續的引導專項項目

采用“本地企業為主體+領域專家為主導”方式,近3 年共組織實施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項目14 個,投入財政資金2590 余萬元,推動建立技術體系和技術方案5 項、企業標準或地方標準2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 項、開發新產品4 個、建成產業化示范基地3 個。在引導專項項目的直接驅動下,本地企業成功推出有機紅棗、紅棗汁、紅棗掛面、棗木雕、原味羊酸奶等一大批加工產品,小雜糧、紅棗、畜牧等主導農業產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產業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直接帶動2400 多戶6000 余人增收。

(三) 持續組織實施支撐產業升級的省市科技項目

通過與高校院所的深度產學研合作,近3 年來,共組織實施省市科技項目26 個,投入財政資金750余萬元,成功開發有機小雜糧、雜糧代餐粉、營養空心掛面等一大批精深加工農產品。其中,與山東農業大學合作開展的紅棗僵果與裂果防治試驗及土壤綜合治理,探索出半干旱地區林下套種新模式。與西北大學合作開展的棗花蜜生產質量控制關鍵技術與生物活性研究, 建成佳縣首條標準化棗花蜜生產線并獲得SC 認證,成功創建“棗花花”品牌。

五、外引內育并舉,強化縣域科技創新工作的人才保障

(一)深入推動落實科技特派員工作制度

充分運用國家、 省市科技特派團專業人才資源,遴選科技特派員下鄉進村開展科技服務,立足基層特色產業科技需求開展培訓與宣傳活動,健全基層科技服務工作體系。 近3 年來,圍繞縣域特色主導產業發展人才需求,共引入省、市兩級紅棗、小雜糧、食用菌、中藥材、設施蔬菜等6 支科技特派團,“三區人才”28 人, 各專業科技特派員105 人,建成專家大院3 個、 新品種新技術試驗基地7 個,開展宣教活動500 余場次,實現了全縣特色主導產業科技特派員全覆蓋。

(二)持續挖掘培育壯大“本土能人”隊伍

通過開展多層次培訓交流,加大對本地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中優秀創新創業人才和基層干部培養支持力度, 激發創新創業典型的引領帶動作用。近3 年來,累計培訓縣鄉村基層干部、鄉村振興帶頭人和專業技術人員946 人次,組織登記自然人科技特派員188 人、 法人科技特派員20 個, 培育出“全國百名杰出新型職業農民” 王海軍、“陜西省優秀民營企業家” 曹永旺、“榆林市科技扶貧創業能手”武子生和張生友、“榆林市首屆駝城工匠”薛春楨等創新創業能手。

(三)廣泛對接“域外精英”拓展產業發展智庫

積極開展與省內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科技企業人員“雙聘”流動機制試點,大力推廣工業科技特派員制度。圍繞主導產業成立科技專家顧問團,先后舉辦紅棗產業發展論壇、 小雜糧產業科技扶貧研討會、羊產業創新發展研討會、農業技術轉移專題培訓班等研討交流活動30 余次。積極搭建高校院所佳縣工作平臺, 西北大學佳縣科技工作站成功研發棗芽茶、棗粉、紅棗掛面等產品,陜西省中藥資源產業化協同創新中心—佳縣分中心開展了特色中藥資源普查并協助編制佳縣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 為解決特色產業高端人才需求提供了渠道和保障。

猜你喜歡
佳縣紅棗科技
佳縣文化館:非遺傳遞愛心 消費助力振興
《黃河過佳縣》
一顆大紅棗
快樂佳縣人
佳縣找回“佳米驢”
我愛家鄉的紅棗
紅棗期貨價格大漲之后怎么走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