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湖南傳統民居”新美育教學改革探賾

2024-03-22 10:49李玉杰湖南科技學院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講師碩士
廣西城鎮建設 2024年2期
關鍵詞:民居工匠美育

文_李玉杰(湖南科技學院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講師,碩士)

周 基(湖南科技學院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來湖南考察時,賦予湖南“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的高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新擔當,奮力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

“三高四新”戰略背景下的建筑類專業集群建設,強調以學科交叉、通專融合等理念為牽引,推動知識結構整合與多元學科交叉的教學模式。學科文化建設是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路徑,也是提升高校文化軟實力的關鍵。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敝链?,美育在我國教育發展中長期失語、缺席的狀態得到根本扭轉,推動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新發展成為社會共識,作為培養創新復合型人才的關鍵要素,亟需融入“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建設浪潮,打破學科專業壁壘,以美啟智、以美育人、以美促教,重構新時代美育的新氣象與新作為,構建中國坐標、中國體系與中國特色的美育發展新格局。

建筑類學科發展歷程中,廣泛引進了西方教育理論體系,但同時也面臨著中國特色、地方特色缺失等問題。地方應用型本科院??芍赝诰虻胤阶匀?、文化與歷史資源,從協同育人模式、職業道德與規范等方面著手,建立工匠人才培養體系。在國家倡導“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的背景下,湖南科技學院建筑學專業著力于培養“懂工藝、會設計、善技能、能創新”且有工匠精神的“卓越工匠人才”,不斷拓展“產學研”融合、“校地企”融通的新路徑。其所在地湖南省永州市擁有豐富的傳統民居資源,涉及建筑功能、審美、藝術、規劃與人居環境智慧等諸多方面,是融合藝術與科學、地方與民族的產物,具備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載體特性。永州市蘊含豐富的、地域特色鮮明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美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作為美育教育的載體,讓教學具備可觀可感特征,以提升美育教學說服力。

由此,學院開設“湖南傳統民居”“湖南傳統村落”“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古建營造”等系列課程,以點帶面,將地域特色融入教學全程,打造特色鮮明、服務地方發展的特色課程體系,培養學生成為道德高尚、有大愛意識、有創造力,且能推動社會進步、推進文明發展的人才。本文基于政策背景與學院課程現狀,剖析當前建筑類人才培養模式、美育教育存在的問題,通過多學科解構與有機融合,提出建筑類專業高校美育新模式的思考。

一、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學賽研創”育人模式(即工程教學、學科競賽、科研項目、創新項目四種)對應意識、思維、精神和能力,是培養工匠人才的重要途徑。當前工匠人才培養主要存在的問題:第一,理念滯后。四種育人方式多獨立存在,教學效果的可持續性多因教學階段銜接不暢或教師不同而大打折扣。第二,方向不明確。板塊化發展形成了片面且局限的以賽促學、促研模式;盲目參加學科競賽,致使比賽成果無法轉化、創新成果無法應用,學生創新意識無法穩步培養。第三,培養方案不成體系,導致教學成為一種模式化訓練,無法孵化有創造力的作品。第四,創新特色課程體系缺乏。課程載體缺乏典型性,教材創新內容不成體系,課程群不具備完整性、系統性及延續性,教學質量或效果無法標準化評估。因此,培養難點主要體現在:如何構建以培養卓越工匠人才為目標的課程體系;如何整合院校平臺與地方資源,設置創新性強的實踐與競賽項目,制定有吸引力的考核制度和激勵措施,為課程提供有效支撐;如何以應用為導向,將“學賽研創”多元融合,構建適應學科特點、兼具寬度與廣度的人才培養體系;如何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資源,探索特色人才培養新模式,順利實現教學成果轉化,服務地方振興與發展。

二、美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美育教育作為培養新時代創新性復合型人才的關鍵要素之一,亟需融入新工科建設浪潮之中,體現出新時代“新美育”的新氣象與新作為,構筑中國坐標、中國體系與中國特色的美育發展新格局。美育研究大致分為價值研究、范疇研究和美育實踐研究三大塊,本文聚焦美育實踐研究中的美育課程體系構建和教學環節。

高校美育課程的實踐主要涉及課程開發和組織兩方面:第一,在課程開發層面,強調美學、藝術學與專業課程的滲透組合。金字塔課程模式較為常見,其中塔尖是美育理論,中層是藝術鑒賞,塔基是美育實踐。該模式將美育理論與藝術鑒賞相結合,再融合專業課程,進而實現美育目標。而五圈課程模式是以“綜合美育課”為中心,將“藝術選修”“專業課程審美化”“學生社團活動”和“潛在課程審美化”等課程融入其中,實現多維度的美育教育。第二,在課程組織層面,一方面是將必修課作為主干基礎課,選修課作為通識素質課;另一方面,開設與專業教育密切相關的選修課,形成“美育+專業知識審美教育”的課程模式。這種組織形式既滿足了學生的專業需求,又促進了美育教學目標的實現。

然而,目前美育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一是教學模式不適應,參與性不足。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感性認知和個性發展,缺乏基于實踐的體驗。因此,美育課程內容的合理安排和多樣化形式至關重要。教學過程中應關注學生的審美特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強化教學效果;發揮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作用,實現師生聯動。二是理論與實踐脫節也是癥結所在。建筑類課程有較強的體驗性和實踐性,但傳統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對知識點缺乏理解,無法將其應用于實際項目、競賽和課題中,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實踐創新能力也受到影響。從教學效果看,美育課程需要形成標準化大綱,加強學科專業交叉和審美認知融合,還需要與“德、智、體、勞”四育結合,以激發美育教學的最佳效果,實現多課程、多維度的課程融合滲透。從教學主體看,教師的基本審美能力與專業審美認識不足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著美育教學的質量,因此加強教材編寫和教師培訓對于美育教學改革尤為重要。只有提高教師的基本審美能力和專業審美認識,加強教材編寫和教師培訓,才能提升美育教學水平,實現美育課程的有效實施。再者,建筑類專業尚未有示范性強、可推廣的“新美育”課程體系構建研究,且對專業性較強、地域性特色明顯的專業課程關注少。

三、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新美育”課程體系構建思考

(一)“新美育”課程體系改革的內容

1.明確建筑學課程體系美育、教學和工匠人才培養的目標

從社會對人才需求方向出發,全面調研應用型本科建筑類專業教學現狀,分析總結教學形式與考核問題。系統研究課程體系構建與考核管理模式,重點分析市場用人反饋及一流專業的教學與考核形式,為課程體系構建提供新思路,實現創新課程教學模式的全面改革。

2.綜合、動態、全過程的課程體系及實踐模式

分析建筑類專業課教學改革,結合實際提出基于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過程化、立體式現代教學模式,即以“新美育”為價值導向,以提高學生分析、實踐和創新能力為重點,以拓展學生專業知識、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重點通過實踐平臺,結合專業知識講授、軟件操作等內容提高學生處理實際問題、靈活應變和高效學習等綜合素質。著力于“線上+線下”平臺融通建設,豐富教學內容,融合地方特色美育資源,挖掘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加強過程性考核,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

3.“湖南傳統民居”特色課程體系細化分解

綜合考慮學科、專業和課程的實際情況,深入研究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對“湖南傳統民居”課程體系進行細化分解,從教學形式、內容、評價等方面進行梳理,將教學內容重難點規劃與新美育內容融合、鄉建相關競賽的思維引導、傳統民居調研實踐等相匹配,并配備實踐精品課程建設,以信息化為手段深入剖析建筑類課程的特點與要求,以及課程間知識搭接與側重點分配問題。

4.教學理念與方法更新

積極配合學校建立配套教學設備,主動融入教學改革與實踐活動,為培養卓越工匠人才起推進作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師德建設,及時更新教學觀念,認真研究教學規律和課程特點,學習新技術,融合湘南地方特色“美育”文化,改進教學方法與措施,改革考核模式。

(二)“湖南傳統民居”作為課程體系改革載體的典型性

“湖南傳統民居”課程體系具有地域特色明顯、綜合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地域性表現為學院設立的初衷是培養綜合素質高的工匠型人才,是校地合作的實際需求。綜合性表現為其涉及內容是本科階段多門專業課程知識的綜合,涉及建筑美學、堪輿學、景觀設計學、社會學、環境心理學等內容。實踐性表現為學院擁有“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湘南古建傳統技藝工作坊”“湘南傳統建筑與鄉村建設研究所”“磚石質文物智慧化保護利用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等實踐項目與平臺,具備課程體系支撐資源與平臺。因此,以“湖南傳統民居”為載體的課程體系教學質量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有重要影響,有利于拓展建筑學美育路徑、促進建筑學學科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三)“五位一體三融合一依托”高校美育新模式

結合學院實踐項目與平臺,采用“在線學習+傳統課堂+工作坊式教學”的復合課程平臺建設,研究如何采取全過程、多元化、多類型、多方式、多內容的課程教學模式,加強課后評價和信息反饋工作,尋求提升課程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新模式。針對建筑領域的新發展與新要求,構建“五位一體三融合一依托”高教新美育模式(見圖1)。五位指“新美育”的五個要素,其共同組成“新美育”的內涵,因此稱一體;三融合是指“新美育”(價值導向)、“卓越工匠人才”(育人目標)和“學賽研創”(育人模式)三者的共生融合;一依托指以“湖南傳統民居”特色資源為依托。

圖1 “五位一體三融合一依托”模式

在教改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學生設計素養和能力教育為中心,通過復合課程平臺建設,依托湖南傳統民居美育資源、融合線上線下學習空間,以培養“卓越工匠人才”為目標導向,推進環繞課前知識預習、課中知識內化、課后知識鞏固及舉一反三的教學形式。力求實現“以教為主”到“以學為主”,“理論為主”到“理論實踐美育一體化”,“終結性評價為主”到“過程性評價為主”,“知識型人才”到“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的轉變。推進“競賽”“項目”“創新”與課程深度融合,完善“建筑傳統技藝工作坊”實踐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探索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學生自主學習和交流、學習行為分析和教學持續改進的信息化手段,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文化認同感,提升專業競賽的把控能力。

針對“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將網絡教學平臺支持下的在線學習、線下傳統課堂教學與工作坊式教學融合,將傳統民居中蘊含的“新美育”價值“工匠精神”與“學賽研創”培養方式全程融合,發揮各自價值,將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結合,既重視個體學習,也強調小組學習的優勢。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內容,主要采用4種課程模式。

第一,以“學”為基礎,豐富卓越工匠人才培養模式理念與內涵。充分利用“在線學習+傳統課堂+工作坊式教學”“慕課+翻轉課堂”等多種方式,將“立美育人,人人為中心”的“新美育”理念融入課程體系,關注學生學習、實踐與研究的內發動力,強化興趣引導,促進其自主性學習,養成良好的敬業、專業和職業素養。

第二,以“賽”為媒介,推動卓越工匠人才培養模式的運用。以建筑類競賽推動創新教學改革,通過完善競賽培養、獎勵機制,引導學生自主參加競賽,訓練創新思維;依托學院城鄉建設與古建保護協會、湘南古建傳統技藝工作坊、教師工作室,推動競賽機制的形成;推動自主與管理的方式開發以鄉村振興、傳統村落保護為原型的科創項目,將學科競賽與實踐平臺教學緊密結合,提升學生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三,以“研”為平臺,凝練卓越工匠人才培養機制。依托學院相關科研實踐平臺、“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湘桂古道永州段數字化保護”等項目,以及傳統民居的科研工作,通過項目制實踐課堂,讓學生在傳統民居調研、傳統工藝體驗的過程中積累經驗,提升文化審美,堅定文化自信。同時,教師擴大“湖南傳統民居”的研究視角,提升研究水平,強化基礎理論研究,從而更好地為課程美育改革提供理論支撐。

第四,以“創”為目的,提升課程教學成果的轉化?;谝陨先A段的課程改革完成情況,可以進一步推進“創新創業”工作。在學院層面上,形成由創新創業學院、指導老師、院團委科技部、科技創新社團構成的多元培養模式主體;通過加強校企交流,踐行“創新創業”的理念,建立傳統民居虛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實現“卓越工匠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目標。

四、結語

高校美育深入課程體系建設是大勢所趨,但建筑學相關課程中“新美育”的課程改革剛剛起步?!昂蟼鹘y民居”特色課程體系作為兼具地域性、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體系構建思路,且擁有大量永州傳統村落調研、“創新創業”等實踐成果,融合了“卓越工匠人才”培養理念與“新美育”目標,既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學質量和學生德育水平,讓學生學習的基礎理論有用武之地,也能充分發揮優質地方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優勢。同時,通過課程的不同內容,形成“理論講授+新美育滲透+軟件運用+線上案例探討+傳統建筑工作坊+競賽指導+科研啟蒙+創新引導+線上過程階段性考核”等多種形式組合的過程化、立體式現代課程綜合教學模式,打造“精準、樂趣、尚美、謀新”特色課程體系,為“卓越工匠人才”的培養提供平臺,為地方振興注入源動力。

猜你喜歡
民居工匠美育
90后大工匠
民居攝影
民居書畫
工匠風采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民居智庫
工匠神形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奇趣民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