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交鱘陸基圓池生態養殖技術

2024-03-22 08:06文俊程沈佳慶伍廣濤李國林
科學養魚 2024年2期
關鍵詞:增氧尾水沉淀池

文俊程,唐 蕾,滕 謙,沈佳慶,伍廣濤,李國林

(桂林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廣西農業科學院桂林分院,廣西桂林 541006)

在高寒山區推廣陸基圓池養殖鱘魚模式,對產業結構調整有重要意義?,F將陸基圓池養殖鱘魚技術總結如下。

一、養殖品種選擇

選擇以西伯利亞鱘為母本、史氏鱘為父本的雜交子代。其具有抗病力強、生長速度快、馴食率高等特點,適宜生活水溫為8~26℃,最適生長溫度為18~22℃。

二、養殖場地選擇

選擇水量充足,交通便利,供電穩定,無工業“三廢”、農業及生活污染源的區域。水源夏季水溫<26℃,冬季水溫>0℃。

三、設施設備配置

1.陸基圓池

陸基圓池是在陸地上采用鍍鋅鋼板、PVC 板、防滲膜等為主要材料,建設用于魚、蝦等水生動物養殖的高位圓形養殖池。建設圓池的大小應根據水源水量大小、養殖規模等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直徑、深度及底部坡度。通過多年來的實踐經驗,建設圓池直徑宜4~12 米,池深宜1.5~2.5米,為使養殖過程中的糞便等廢棄物能夠順暢地從底部排出,圓池底部應為漏斗形,坡底比降以10°~13°為宜,養殖池地面部分建設加固設施,防止地面泥土松動下沉。為方便日常操作,排水、排污順暢,圓池應根據池深部分埋入地面,圓池露出地面高度宜0.8~1米。

2.生產配套設施

(1)進排水系統:進水、排水應有沉淀、降解設施。進水系統包括山溪滾水壩、一級泥沙沉淀池、沉淀池進水口攔水閘板、混凝土給水溝、二級泥沙沉淀池、攔網、外徑75~110 毫米PVC 給水管、開關閘閥等,每個圓池獨立一根給水管道,圓池給水管端安裝彎頭以實現推水和控制水流方向,增加水體溶氧量同時使池中糞便殘餌能更快沉積到底部。排水系統應具有控制池中水位、排出底層污水的功能;池底部安裝尾水排放桶并連接底排水管道,底排水管道出口在養殖池外的適當位置,出口處連接三通并安裝底排污閘閥,外排水管豎直連接三通,其長短可調節圓池水位。排水管道可用外徑110毫米的PVC排水管。

(2)增氧設施:養殖水體每400~600 米3配備1 組增氧設備,包括380 伏電源、電源控制開關、羅茨風機(轉速1 750 轉/分、功率2.2 千瓦、流量2.2 米3/分),連接外徑50 毫米PVC 管道、50 毫米管轉20毫米管三通、外徑20毫米PVC管道、PVC寶塔閘閥、內徑9.5毫米橡膠燃氣管、寶塔三通接頭連接納米曝氣管,納米曝氣管纏繞在10 毫米螺紋鋼筋材料鋼圈上,置于圓池底部(鋼圈大小宜放置后與池底部邊緣留有5~8厘米距離)。滿足全場各養殖池水溶氧持續達到并保持6 毫克/升以上的要求。同時,備用1臺羅茨風機。

(3)養殖尾水生態處理設施:水產養殖尾水中含有殘餌、糞便、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等有毒、有害物質,直接排放會導致生態環境污染,因此,需配套包括沉淀、過濾、生態凈化等養殖尾水生態處理設施。

養殖尾水分級處理,根據養殖規模設置尾水處理設施面積。養殖尾水直接排放到沉淀池,沉淀后的上層水從填充了過濾材料的過濾壩流到生態凈化池。兩個池內都投放少量濾食性和雜食性魚、蝦、田螺,生態凈化池中種植沉水植物(如伊樂藻)、浮水植物(如水葫蘆)和挺水植物(如荷花),綠植面積不宜超過50%,過多則易阻礙水中藻類進行光合作用,同時植株腐爛易造成水體缺氧與二次污染。條件允許可以設置生物浮床,利用廢水種植蔬菜,這樣既達到了凈水的目的同時兼顧了經濟性。通過凈化處理后的養殖尾水可再利用或達標排放。

(4)水質監測設備:圍繞養殖水體中溶氧、水溫、pH、氨氮、亞硝酸鹽等水質主要理化指標,配置溶氧儀、pH 監測儀、氨氮監測儀、亞硝酸鹽監測儀等設備實時監測養殖水體各項水質指標。

(5)其他配套設施:配備1 臺柴油發電機組,配備停電報警裝置。其他包括飼料存放倉庫、值班室、生活工作室等條件齊備。

四、養殖管理

1.苗種來源及質量

苗種來自具備水產種苗生產許可證的苗種場,規格整齊、健壯活躍、無傷病、無畸形、檢疫合格。

2.放養密度和規格

經廣泛調研廣西地區養殖情況及成魚市場需求情況,結合在養殖基地開展生產驗證,確定雜交鱘苗種放養規格,見表1,可根據圓池增氧能力,水源水質、水量情況,目標商品魚規格等因素適當調整密度。

表1 苗種放養密度和規格

3.苗種放養

(1)放養時間:經生產試驗驗證,雜交鱘苗種全年可放養,根據氣候、水溫和市場需求等情況,宜12月至翌年3月放養。

(2)放養前準備:魚種放養前,應進行設備調試,設施故障排查,確保運行正常。清理圓池內雜物,用濃度為10 克/米3聚維酮碘全池潑灑,帶水浸泡消毒2~3天再排干水晾池。

(3)魚種消毒:魚種進池時,宜用3%濃度食鹽水對魚體浸泡消毒10~15 分鐘,避免和減少出現魚種帶病入池、運輸途中損傷發病的情況。

4.投喂管理

制定科學的投喂計劃可降低餌料系數,減少魚體生長緩慢、病蟲害等情況發生。每日定時、定量、定質、定位進行投喂,經過生產實踐總結投餌量、投餌次數、投喂時間,見表2。飼料粒徑視雜交鱘口徑大小確定,高溫枯水季節,養殖水體水溫≥26℃時,應停止或減少投喂,并做好降溫措施。水溫≤8℃時,應減少或停止投喂。

表2 日投餌率、投餌次數、投喂時間

5.排污

每次投喂1小時后,開啟底排水閘閥排污10~15 分鐘,將底部殘餌和糞便及時排出,避免水質惡化;根據日投餌量適當調整排污時長,保持氨氮≤0.2毫克/升,亞硝酸鹽≤0.1毫克/升。

6.水質管理

根據雜交鱘的生長情況調整分配養殖池水體交換頻率,宜8~12 次/天。實時監測水溫、pH、溶氧等理化指標,根據監測數據開啟增氧設備或增加水流量等。保持水溫≤26℃,溶氧≥6 毫克/升,氨氮≤0.2毫克/升,亞硝酸鹽≤0.1毫克/升。

7.設施設備維護

實時檢查維護進水管道、沉淀池、攔網并清除附著物。除水體消毒、捕魚外,養殖全過程不間斷供水,保證水體溶氧充足。如遇溪流洪水,及時攔截一級沉淀池進水口,避免渾濁泥漿水進池,同時開啟增氧設備供氧。定期維護生產配套設施,清洗養殖尾水生態處理設施。

8.日常管理

每日早、中、晚應進行巡池,觀察魚活動、攝食、水質變化情況,及時撈除殘餌和其他雜物,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應做好養殖管理記錄,內容包括苗種采購記錄和放養時間、水溫、水質、投入品、魚病防治等情況。

五、魚病防治

養殖期間,每隔30~45 天使用聚維酮碘75 毫克/米3進行水體消毒1次,同時,每千克飼料拌多維2~6克、益生菌3~5克,連續使用3~5天,每天投喂1次。

六、養殖尾水處理

養殖尾水應經過沉淀、過濾、生態凈化處理達標后排放;或直接排放至周邊稻田中,結合種稻養魚模式處理尾水。

七、捕撈收獲

收獲前2天,應停止投喂,使魚空腹,以減少運輸中的損耗。捕撈前應關閉供水,開啟底排水閥門降低水位,開啟增氧設備增氧,用網具捕魚。

猜你喜歡
增氧尾水沉淀池
污水處理沉淀池進水系統的改進運用
工廠化循環水尾水治理系統技術
長興水廠沉淀池反應區浮沫現象的探討和解決方案
淡水水產養殖中機械增氧技術的應用分析研究
機械增氧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
水廠沉淀池改造前后排泥水含固率研究
秸稈燃氣增氧燃燒特性的數值模擬
水產養殖尾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城鎮污水處理廠尾水排放對水環境影響及對策
復合人工濕地處理污水處理廠尾水的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