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州鱸工廠化循環水育苗技術要點(下)

2024-03-22 08:06黃春芳
科學養魚 2024年2期
關鍵詞:入池水花魚群

黃春芳

(福建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2.換網箱、馴料及分篩

2~3 天,根據箱內的衛生情況及水花損失情況,適時更換網箱。6日齡內的水花依舊使用80目網箱,6~8日齡水花可換0.3毫米的網箱。9日齡后,水花長至6~10 毫米/尾,可以開始水花分篩,使用18 目篩框進行大小分群,分群完進行馴料。

水花分篩后,繼續正常投喂豐年蟲,并開始使用粒徑0.2 毫米的粉狀顆粒料對水花進行馴料。使用器物在池邊敲擊發出震動及聲音吸引魚群注意力,敲擊完畢后在豐年蟲入水處撒入適量顆粒料,料混合豐年蟲更易被水花攝取。馴料頻次由少到多,粉料投喂遵循少量多次原則,使水花慢慢形成條件反射,即可完成初期馴料工作。在15 日齡以后,可在粉料中適當加入小顆粒飼料進行馴化,為后期入池轉顆粒料飼喂做準備。

四、水花入池至轉出階段

飼喂至20日齡后,水花長至10 000尾/千克左右再次進行分篩,使用篩框對水花進行分篩,分篩后即可將大小合格的鱸魚水花入池。對于尚小的水花,可繼續在網箱中飼喂至大小合格后入池。一般28~30 日齡,水花可全部入池。入池后4 000~10 000尾/千克的魚苗投餌率按照10%~12%為基礎計算,2 000~4 000 尾/千克規格的魚投餌率按照8%~10%為基礎計算,2 000 尾/千克以上規格的魚按照6%左右為基礎計算,采食量非定量,可根據魚群采食情況適量加減(見表1)。

表1 水花各階段投喂及放養密度

入池后的幼苗直接轉為顆粒料飼喂,在前期馴料后,水花已熟悉敲擊聲并可根據聲音覓食,此時喂料只需每天分早、中、晚定時投喂即可(4~6 次/天)。顆粒料大小的選擇,根據魚苗大小,從0.4 毫米粒徑開始依次遞增。10 000 尾/千克以上幼苗每7天進行1次分篩,使用的篩框根據幼苗大小從6.5~8 朝不等,同時隨著魚苗規格增大,水溫可適當降低至24~26℃,同時將飼喂頻次降低至3~4次/天。待水花長至4 000尾/千克左右,即可轉入“青年魚”階段培育。

五、水質調控與病害防治

1.水質調控

循環水的水質管理十分重要,一旦出現問題,將影響整個系統的運行及魚群的健康,因此需每日對池內的衛生進行清理以及水質進行檢測,根據循環水養殖池大小合理安排日常排污工作。4米直徑的小池,在吸污前,關閉出水口及增氧機,人員可站在池邊使用吸污泵將糞污從池底吸出,從外排污管的外接開口排出至外部的污水處理站中。7米直徑的養殖池口徑較大,吸污泵不適用,可直接打開外排污管開關,同時人員進入池內用刷子將糞污推至中間排污口,利用水流壓力將糞污吸出,根據魚群密度以及衛生情況,排水高度在10~15 厘米,清理干凈后關閉外排污管開關,打開循環水開口即可。

在日常生產中,需每日定時監控水質,檢測結果與水質標準(表2)進行對比,當pH過低時,可適量添加小蘇打進行調節后復測,過高時添加有機酸進行調節;溶氧量不足時可適當開大增氧管開口或增加增氧機功率;亞硝酸鹽及氨氮值過高時,可停料1頓或1天,整池換水及清理池底和池壁,同時關注生化罐的運行情況,采取適當措施進行調節直至恢復標準水質。

表2 加州鱸水花培育階段水質參考

2.日常健康管理及病害防治

循環水具有節水和生產效率較高的優點,但其在疾病防控方面尚有不足,一旦暴發疾病,病原極易在系統內進行傳染,因此必須定時監測并及時做好預防和治療工作。

健康的加州鱸水花在非攝食期間常集群于水體中下層,這也是觀察加州鱸魚群是否健康的常用手段之一。在日常生產中,每2~3 天加1 次料,每次加料量不超過10%,避免過量投喂導致消化不良。飼喂時觀察魚苗反應是否遲鈍,是否有拖便現象;可每3 天撈取正?;虺剡叒氂蔚聂~苗,觀察體表是否有潰爛出血等癥狀;鏡檢鰓部、尾部和鰭條,觀察是否有寄生蟲;解剖后觀察魚苗肝臟是否紅潤,是否有發白、腫大或者其他病變。

寄生蟲病是日常生產較為常見的疾病,且較易通過鏡檢診斷。加州鱸常見寄生蟲病有指環蟲病、車輪蟲病和小瓜蟲病。針對寄生蟲,應定時撈取活力較差的魚苗對鰓部、尾部和鰭條進行鏡檢,一旦出現寄生蟲病,可適當使用如吡喹酮、福爾馬林等進行潑灑。同時,由于循環水水溫調節較為穩定,寄生蟲繁殖周期也相對穩定,因此可定時對寄生蟲進行驅殺,防止其過度繁殖。

腸道問題也容易導致水花死亡率增加,因此當觀察到加州鱸水花出現拖便、食欲差、死亡量增加時,則考慮水質、應激或者細菌性腸炎。水質問題則需根據檢測結果進行調控和改善;當出現腸炎時,則可減少喂料量以避免過量投喂,保證每頓飼料的新鮮,在飼料中加入丁酸梭菌等益生菌調節腸道健康。

加州鱸病毒性疾病感染后死亡率高,防治難度較大,常見病毒性疾病有虹彩病毒病、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病和鱸彈狀病毒病等。因此引種前對加州鱸苗種場疫病情況和防疫條件進行嚴格審核,引種后應加強日常疫病檢測與防疫,隨時關注水花的日常健康狀況。一旦發現病毒感染,應立即減少或停止飼喂;使用碘制劑等溫和的消毒劑對水體消毒,增加水體溶氧量,及時撈除病魚及死魚,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病害進一步擴散。

六、結果

在循環水系統下,水花從入水后經過28~30 天培育,可達到4 000 尾/千克左右規格,最高成活率能達88%,最低成活率為55%,整體平均成活率為65%~70%,成活水花的馴料率可達100%。同時加州鱸工廠化循環水育苗系統受自然天氣影響較小,可進行全年不間斷生產,每批次水花育苗及出苗后系統洗消總時間為35~40 天,每年可培育9~10批次水花,每批次加州鱸水花投苗量為250 萬~300 萬尾,每批次出苗量可達170 萬~210萬尾,相較于傳統室外土塘育苗,工廠化循環水的成活率和馴料率都有一個質的提升。

七、總結

本套循環水系統,主要用于加州鱸水花階段至4 000 尾/千克左右規格的育苗工作,其相較于傳統育苗的優勢在于對整個育苗過程中的環境、溫度等條件可進行較為精細化的控制,減少自然條件和環境的限制與影響。在此階段水花攝食量較少,排污量同樣較少,因此各個階段的水處理壓力相對較小,處理過程相對簡單。當用于較大規格的魚群生產時,隨著魚群攝食量增加和排污量增加,此時則需根據生產實際在系統中加入沉淀系統、曝氣系統、水凈化系統等,以適應生產需求。

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以及對相關環境保護立法的不斷完善,水產養殖對環境產生的相關影響也不容忽視。循環水養殖對比傳統養殖具有能降低養殖尾水排放、養殖條件可人工控制、受自然天氣及環境的影響較低、養殖密度及產出較高等優點,能夠產生較好的養殖經濟效益,是可持續發展水產養殖的新方向。

我國地域廣闊、地理氣候條件和養殖環境較為復雜,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要落地生根,還需根據不同地域的氣候、環境等條件進行探索,結合前期推廣、使用所總結的經驗,發現、解決相關問題,不斷改進和完善設備的功能,建設具有條件差異性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從而滿足不同條件下的水產養殖生產需求,建設具有特色的現代化循環水養殖經濟。

(全文完)

猜你喜歡
入池水花魚群
濃香型入池飯醅感官性狀評價模型的構建研究
太原陽曲故縣村:黨建引領注水入池 集體增收水到渠成
童年里的水花
顛覆傳統的水花培育
友情的水花
魚群漩渦
基于改進魚群優化支持向量機的短期風電功率預測
基于人工魚群算法的光伏陣列多峰MPPT控制策略
中南海游泳池男女分泳
多子群并行人工魚群算法的改進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